CCTV13報導:我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超過1億
了解關節炎,先要熟悉關節的結構。人體連接骨骼的關節被軟骨包圍著,軟骨就像天然的軟墊起著保護關節的作用。骨與骨之間留有的滑液可潤滑骨骼、防止骨與骨的直接摩擦。如果軟骨生長的速度趕不上磨擦的速度,那麼軟骨耗損後的結果就是骨骼損壞的開始。一旦軟骨的覆蓋消失,骨骼與骨骼之間就會直接撞擊,引起互相接觸部位的骨骼變形,進而引發骨骼異常增大或者骨質增生等病症。醫學上將其稱為變形性關節症,這時關節會感到僵硬、疼痛、無力,失控的滑液則會引起腫脹。
我們的骨骼、關節每天都在損耗。這是為什麼呢?走路時,膝蓋的壓力是體重的兩倍;上下樓梯時,膝蓋的壓力是體重的4倍;打球時,膝蓋的壓力是體重的6倍;蹲跪時,膝蓋的壓力是體重的8倍。所以我們根本無法避免骨骼、關節的損耗,因為只要有動作,就會有磨損。如果你有關節疼痛問題,或是關節比較敏感容易脹痛,或是坐久、睡久後手腳容易麻痺,或是在走動時關節會發出響聲,說明關節已經開始磨損。
你或許還不知道,軟骨的成分百分之百都是膠原蛋白。人體雖然能自制膠原蛋白,但由於膠原蛋白生成軟骨的速度遠遠趕不上骨骼耗損的速度,因此骨骼就會受損。臨床報告顯示,膠原蛋白能在幾個星期內有效減輕關節病痛,而且能促成軟骨、骨骼周邊組織再生。另外,有些人不斷補充鈣質,還是無法阻止鈣質不斷流失,其原因就出在膠原蛋白上。如果說鈣是沙子,膠原蛋白就是水泥。骨骼需要80%的膠原蛋白黏著鈣,才不會出現流失。皮膚是人體中最大的和最外層器官,大約從25歲開始就可以在表皮、真皮層和皮下組織中觀察到皮膚衰老的跡象。我們的皮膚70%都是由膠原蛋白組成的,所以說膠原蛋白肽決定著一個人身體外觀是否呈現老態、肌膚樣態是否維持健康彈性的關鍵。
膠原蛋白在皮膚中如支架和「彈簧」支撐著皮膚,其實我們會長皺紋、肌膚老化鬆弛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膠原蛋白逐漸流失,導致支撐皮膚的膠原肽鍵和彈力網斷裂,皮膚組織被氧化、萎縮、塌陷,所以肌膚就會出現乾燥、皺紋、鬆弛、無彈性等衰老現象。
世界膠原蛋白之父布蘭特(J·Brandt)博士說過:「皮膚的衰老過程,就是膠原蛋白被分解而流失的過程。
從25歲開始,我們體內的膠原蛋白開始以每年1.5%的速度流失,45歲時,我們流失的膠原蛋白量大約為30%。
那如何讓肌膚停止老化呢?補充膠原蛋白!
補充膠原蛋白的抗老化原理,就在於重建皮膚內部的膠原肽鍵和彈力網,鞏固基底膜的健康和保持肌膚結構的穩固,從而提高肌膚的視覺質感,並且帶來膚色均勻、輪廓飽滿的美肌效果。
但是,相對於蛋白質可以從食物中獲取,想要通過食補補充膠原蛋白並不具備太多現實意義。一些動物皮膚(例如豬皮、魚皮、雞皮)、跟腱(如豬蹄筋和豬蹄)以及軟骨等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但這些膠原蛋白分子量太高,人體食用後不能直接吸收,需要經過酶解形成多肽和胺基酸以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吸收率很低。
所以,從食物中攝取膠原蛋白難度較大,市面上越來越多的是口服膠原蛋白產品。但是,大部分的飲品也都屬於大分子膠原蛋白,吸收率低,我們可以選擇小分子的膠原蛋白肽。
膠原蛋白可細分為:大分子膠原蛋白和膠原蛋白肽,平常我們食用的豬蹄的膠質,裡面含有膠原蛋白,但它是大分子蛋白質,分子量在30萬道爾頓以上,而通過酸鹼、酶切等技術把分子量控制在6000道爾頓以內的膠原蛋白,稱之為膠原蛋白肽(肽是介於胺基酸和大分子蛋白質之間的物質)。
大分子量的膠原蛋白不利於人體直接吸收,而小分子量的膠原蛋白肽通常較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具有抗衰老、促進皮膚膠原代謝、促進骨骼關節健康、提高免疫力、降血壓、抗氧化、抑制腫瘤、保護胃黏膜、抗潰瘍等營養及生理功能,在食品、化妝品及醫藥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2018年,國家衛健委正式出臺了《GB31645-20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膠原蛋白肽》,我國膠原蛋白行業迎來了更好的發展。生活有愛,健康有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