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與小師妹相約吃飯,她說,不知道為什麼,每天都覺得很累,一上班就覺得腿軟、眼眶疼、腦殼痛,焦慮感滿屏,明明想好好努力,但又顯得特別無力。
我問她是不是經常加班,沒休息好。她說沒有,周末2天都在家休息,但是休息質量差。
其實她不是休息質量差,而是根本沒休息。
她說自己周末常熬夜看劇,第二天癱在沙發上刷微博看熱搜,累了就點外賣,吃完繼續低頭玩手機。
在今年香港書展講座《在無盡的困境中活著與寫作》裡,蔣方舟講到,造成年輕人的無力感,有時候僅僅是因為懶,懶得行動、懶得取捨、懶得思考、懶得判斷。
就像我那位小師妹,她想努力又顯得那麼無力,難道不是因為她在生活上偷懶太多嗎?
如果她周末不熬夜、好好運動、好好吃飯、放鬆休息,她的精力會更滿格,上班更抖擻。
精進自己的理由只有一個,偷懶的理由卻有一百個。
我們想努力,但又因為種種原因在逃避,寧願用一百個理由證明自己懶,卻從不用一個理由證明自己的自律。
殲滅無力感
先做精力管理
剛入職的新同事,工作沒一個月,就因為肺炎入院了,本來想把重要項目交給他負責的領導,不得不把大任轉交給別人。
同事工作認真,做事靠譜,但是身體孱弱,也不見他運動,工作壓力大,身體不勝負荷,感冒一直不好,咳嗽後肺感染了。
誰佔領到了精力的高地,誰就擁有變強大的籌碼。
看過一篇人物傳記,說到張藝謀的精力非凡,他每天2點左右開始,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連續的事宜、連續的會議、連續的壓力,無需任何的課間休息。
每次開會的時間從幾小時到十幾小時不等,其他的人都疲憊不堪,鞏俐累到要披著軍大衣在角落睡一會。但流水的劇組人員,鐵打的張藝謀,他身上的一格電,都可以用10小時,而別人2小時就用完了。
張藝謀導演事業的成功,是用飽滿的精力做支持的。
擁有好精力的人,便是有了不起的才華,所以我們要從各個緯度優化精力。
在米歇爾《成為》裡說,歐巴馬公務再忙,在回家前也會爭取到健身房快速鍛鍊,米歇爾本人每天早上五點起床,然後運動1小時再去上班。
跑步帶來的喜悅可以稀釋焦慮,穿上跑鞋、戴上耳機那一刻,把糟心的新聞、煩心的公務事、討厭的同事、孩子的吵鬧聲擋在門外,激情澎湃的音樂響起,肉身和靈魂瞬間進入真空,之後精力被注入,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切換思維,能優化精力。
工作強人蘇芒說自己大腦裡有很多個抽屜,她善於把不同的事放在很多抽屜裡,當你拉開這個抽屜之前,就把別的抽屜先關上。
她在家裡時,就關上工作的抽屜,在工作時就不想孩子的事,這樣她的精力能高度聚焦,做事更高效,減少思想上的疲憊感。
我們作為普通人,上班時好好上班,專心做事,回家好好休息,不瞎想。
做事與休息之間有邊界感,有自由切換能力的人,精力會用之不盡,綿綿無絕期。
用秩序感打敗無力感
失控會造成無力感。
在我看來,要抗衡失控,要先建立秩序感。
建立秩序感,較簡易的做法是做好每一天的時間安排,每個時間點具體要做什麼。
看過一則新聞,杭州小夥定製考研的時間表,每天的時間利用精確到分鐘,連上廁所的5分鐘也計算在內。
他說精確到每分鐘的學習讓他有節奏感地去努力,很高效。後來他被保送到了不錯的大學讀研究生。
我在家寫作的日子裡,也是靠著把控每個時間節點來建立秩序感的:
早上五點半起床看一會書,寫半篇稿,處理公事,午後散步,晚上健身,睡前全身心閱讀。
買一個漂亮的筆記本,把一天的事項寫進去,做每日清單,每完成一件事就打一個勾,每打一個勾,心裡踏實感又進一步,無力感又少了一點。
張愛玲說她的人生,就像看完早場電影出來,有空蕩蕩的一日在等待。
可是,當你具體地去做一件件事時,你就是在戰勝空蕩蕩的虛無感。
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成為更好的你
武志紅在《圓桌派》裡說,有年輕人問他怎麼擺脫父母的極權統治,他的方法是先從獨立做一些小決定開始,比如吃飯這件小事,父母要你吃兩碗飯,你自己去盛一碗,再多也不吃。
在小事上起義成功,以後在大事上,父母就慢慢讓你獨立了。
同樣的道理,有時在宏大的事上,我們不知道如何下手,覺得特別無力,不妨先從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做起。
蔡康永也分享過怎麼實現人生目標的經驗,那就是去做無限接近大目標的可落地的事。
比如你想成為一個出色的主持人,你可以去爭取在學校活動或者公司會議做主持,或者接一些婚慶活動的主持工作,不斷推薦大目標的進程。
不瞎想宏大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會讓你變得更實幹。
學會解決問題
讓你更有力量
六六講過這樣的故事。
有網友致電她的經紀人,說希望為她所在的公司工作。經紀人說,請翻閱六六微博,裡面有具體招聘崗位和信息。網友說:「找起來太麻煩,能發我嗎?」
又想要六六的微信號,經紀人答搜索公號加V的即可。對方又說:「我不會搜,你能…..」
那個年輕人,有工作的意願,但又沒有解決問題的執行能力。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想做事但又無力。
朋友說,他親戚的孩子大學畢業要找工作,想要他輔導做簡歷。
親戚的孩子像個飯來張口的孩子,讓朋友幫她選好模板,梳理文字,美化版面,這個過程中看不到她主動摸索的能力。
進入社會後,一個人無論學習成績多好,都不如她有獨立思考、獨立做事的能力重要。
遇到事情,先不要問別人怎麼辦,要先學會問自己該怎麼做。
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就是有討飯能力的人,這個世界難不倒你,也攔不住你。
不要讓自己成為想要努力,又特別無力的人。有些事情,你如果不想做,會找一個藉口,如果想做,會找一個方法。
用自律抵抗無力
用行動消除焦慮
也許你最近真的很累,那種看不見的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疲憊感。
那就讓自己先休憩片刻再上路吧,但千萬別用懶惰而造成的無力逃避努力,很多時候一個人的無力感還沒輪到上帝掌控,自己就先切段咽喉。
真正努力的人,早就用自律抵抗無力,用行動消除焦慮。
有時候,我們需要把無力感化作一股正能量,當你被無力感刺痛時,就是你需要改變,告別舒適區,改進自己的時候。
特別無力,就需要更努力地去掙扎,用精力管理、建立秩序感、做好每件小事、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重建自己對生活和工作的力量。
我們不要沉淪無力的忐忑裡,就像劉瑜說的,年紀不小了,該幹嘛幹嘛去,別一頭扎進那美麗的憂傷,一邊拼命喊救命…
抱怨掉進焦慮、無力的黑暗裡,不如提燈前行,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事。
🙏以上內容,與君共勉。
如果你最近真的很累,那就讓自己先休憩片刻再上路吧,但千萬別用懶惰而造成的無力逃避努力。
特別無力,就需要更努力地去掙扎,用精力管理、建立秩序感、做好每件小事,重建自己對生活和工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