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古侗寨保存完整,是一座十分具有特色的美麗村寨,遊人走在其中,聽鳥叫蟬鳴、聞花果芳香、看小橋流水、走紅軍長徵路、體驗侗族風情,到芋頭村,如走在畫中,遊在田園詩裡。這裡是研學、寫生的不二選擇。
芋頭村地處素有「南楚極地,北越襟喉」之稱的湖南省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2017年3月由原芋頭、紅香、上團三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為23.98平方公裡,其中耕地2618畝,山地29034畝。有農戶596戶,271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87戶,786人。
2017年11月,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前來芋頭村調研,發現這裡的苗木產業難以為繼,村民們守著綠水青山卻難以脫貧,指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要充分發揮林學學科優勢,做好苗木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這裡的村民脫貧致富。2018年11月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駐芋頭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龍國祥來到了村裡。
栽好脫貧致富常青樹
龍國祥入村第一天就開展走訪工作,在走訪中,龍國祥了解到村民雖有30多年的苗木種植經驗,但是由於管理、銷售不當,苗木種植產業不稱人意,甚至大量樹苗被迫焚燒,一段時間村內濃煙滾滾,讓人觸目驚心。龍國祥暗下決心,要做好苗木產業的轉型升級工作。
當時正值春季,為了搶農時,工作隊四處考察,跑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問專家,跑基地看苗木,跑市場問銷路,曾經用兩天時間,輾轉湖南、湖北、河南三個省,到了懷化、長沙、孝感、鄭州、新鄉五個地方,期間大多數時候,工作隊的中晚餐只能靠麵包、雞蛋、礦泉水解決。
最終工作隊用20天時間,考察了近17個項目,經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實驗室分析對比土壤酸鹼性等數據,確定了9個適合芋頭村種植的新品種。工作隊還請來了縣扶貧辦和農業局的領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專家教授、公司的經理顧問、村民代表等,召開芋頭村產業發展論證會,確定了走芋頭村農林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我們種了30年的杉樹苗都搞不下去,你這個能行嗎?不種!」萬事俱備時,曾經蒙受過損失的村民在心裡打了退堂鼓。固有的觀念就像一座大山,工作隊只能拿出愚公的精神,挨家挨戶做工作。最後終於說服了70戶村民同意土地流轉。第二年,苗木長勢良好,25公分的苗木一年長到了1.7米,侗鄉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大家一邊種桃樹,一邊賣桃苗,收益有了,能人大戶也紛紛踴躍報名,工作隊又擴建了10個基地。
為了將芋頭村打造成「優質經濟林果之鄉」,龍國祥決定引進中國林科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以及湖南省林科院最新培育的陽豐甜柿、中秋酥脆棗、金湘玉黃桃等優質經濟林新品種。目前,已在芋頭古侗寨景區內示範種植100餘畝,生長勢頭良好,2020年預期收益30萬元。
為了讓產業種得下、管得好、穩得住,工作隊還請全國人大代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經濟林專業李建安教授,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森教授帶領博士研究生團隊,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帶村民一顆顆地種;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高度重視芋頭村產業發展,盡銳出戰,組織專家100餘人次,深入該村開展科技幫扶工作。
貧困戶楊紅獻向記者透露,龍國祥為了發展優質經果林產業投入了很多精力,今年4月,龍國祥的嶽父去世了,村裡正值暴雨,為了防止苗木根部被淹壞,龍國祥還沒有料理完嶽父的後事就趕回村裡,當晚十二點就冒著雨去產業園挖溝排水,一直幹到第二天早上六點,村民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是臉色發白,雙眼紅腫、癱坐在田埂上了。
村支書楊光明說,為了村裡的產品銷售,龍國祥花費了巨大的精力。「今年金湘玉黃桃市場推廣,龍國祥親自跑市場、找單位、找親戚、託朋友,親自上門推銷桃子,他的家人不理解,以為他是在做生意,其實他一分錢也沒有拿,甚至都沒有拿過一分錢工資。」
為了規範技術章程、統一管理模式,走精細化、特色化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之路,工作隊組建了通道育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中南大學返鄉創業青年黨員楊奧、阿里巴巴公司返鄉創業青年楊昌宏、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返鄉創業青年楊石浪、懷化學院返鄉創業青年楊光日等人組成公司管理層,塑造品牌、開拓市場,為芋頭村打造出一支不撤退的工作隊。
2019年被評為五四優秀青年的楊奧是通道育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同時自己也創辦了通道南楚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並擔任公司董事長、法人。通道南楚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通道地標產品黑老虎銷售以及黑老虎新品種研發事業。另外還銷售黑老虎鮮果和苗木。藉助芋頭村綠色原生態環境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提供技術指導的優勢,這裡的黑老虎更加綠色健康。目前,該公司直接帶動貧困戶40戶、間接帶動300戶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楊奧希望通過公司的力量帶動更多村民脫貧致富,為自己的家鄉做出更大的貢獻。
2019年8月,工作隊充分利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資源,引進湘潭華藝家紡有限公司,創建被服加工扶貧車間。目前,扶貧車間已生產軍訓服裝1萬餘套,讓18名留守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8戶貧困戶脫貧增收,人均月增收近3000餘元。
此外,工作隊積極協調,引導幫助產業能人楊通冠回村創辦佳冠塑料花廠,爭取長沙市天心區對口支援100萬元。協調申報縣級扶貧車間掛牌獎補5萬元,解決本村80多位留守婦女、老人就業問題。
築建研學寫生紅色旅遊勝地
古侗寨保存完整,是一座十分具有特色的美麗村寨,遊人走在其中,聽鳥叫蟬鳴、聞花果芳香、看小橋流水、走紅軍長徵路、體驗侗族風情,到芋頭村,如走在畫中,遊在田園詩裡。研學、寫生這裡是不二的選擇。
芋頭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入選為「中國第三批傳統古村落」「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村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芋頭古侗寨,2019年1月,芋頭古侗寨通過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評審。
工作隊瞄準芋頭古侗寨4A級景區平臺,深度挖掘農林旅產業綜合示範園所具有的紅軍長徵故事、春華秋實的賞花採摘、原生態的侗鄉風情、現代經濟林果栽培技術示範等旅遊潛力,開發紅色遊、山水生態遊和少數民族風情遊以及中小學生研學遊等旅遊產品,豐富侗鄉旅遊業態,做大做強旅遊這一富民產業。
目前,產業園旅遊功能初現成效,百姓得到了實惠,村集體公司旅遊業務蒸蒸日上。2019年村集體公司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長沙藝術學校、長沙IE國際教育等單位和社會機構合作,建立芋頭村寫生基地、黨員教育基地和研學基地,接待師生、遊客2600多人次,收入近3萬元,帶動村民增收300餘萬元。
以文化人,軟硬兩手抓
扶貧先扶志、扶智,龍國祥從硬體設施、軟體配置兩手抓。工作隊入村以來,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拓寬村級主幹道路6公裡,硬化村民入戶道路3000多米,在村主幹道及公共場所共計安裝太陽能路燈120盞;實施安全飲水、農村危房改造工程,解決200多戶村民安全飲水問題,保障村民住房安全。
工作隊硬化村組文化活動廣場3處650餘平方米,新建芋頭1組和上團文化廣場1000平方米,並配備了相關文體設施設備;完成廣播全覆蓋;幫助芋頭村級小學改善教育設施和條件,累計捐贈空調、書籍、文體設施等,價值12萬元;新建標準化村級衛生室,協調縣級衛健部門對187戶貧困戶開展慢性病籤約服務,定期上門健康檢查,問診送醫,解決村民就醫難問題;實現了全村移動、電信兩網4G信號全覆蓋;投入130餘萬元,新建村級綜合服務平臺,並配套了相關設施及設備。
以推進「廁所革命」為重點,工作隊積極開展環境集中整治活動,對各種亂堆、亂放、亂搭建進行了整治,發動群眾拆除爛棚爛架。「工作隊還多次主動幫我們搞衛生哩。現在村裡面基本沒有積水、汙水塘、臭水溝,村莊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們的精氣神都得到了提高。」村民介紹說。
此外,工作隊通過侗歌、侗戲、琵琶歌和編寫村民自治順口溜等多種方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心入腦。
工作隊還建立了一個雷鋒超市,學生志願者通過該超市向村小學捐贈了空調6臺,電視機10臺及書包文具等300多件。2019年,先後有6支學生志願服務隊伍120餘人赴芋頭村開展了科技下鄉、文藝下鄉、教育下鄉、法律服務等活動。
龍國祥十分重視培育黨員、能人脫貧致富的「志氣」。村民向記者說:「村部裡有一盞長明燈,常常徹夜不息。」原來工作隊員們白天抓工作,晚上抓學習,常常一起在村部開會討論、學習黨中央的思想政策到凌晨一兩點。
為了糾正村裡黨員原本的不良習氣,龍國祥要求黨員亮出身份、戴上黨徽、不準打牌、不講怪話、黨員的基本義務必須做到、時刻要保持昂揚的精氣神。為了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在工作隊的爭取下,芋頭村被列為黨性教育基地。
真情幫扶,捨己為人
村支書楊光明對記者說,村裡的所有人都認識扶貧隊隊員梁旭。「梁旭在村裡的人緣特別好,非常關心村民,村民們對扶貧工作有什麼不清楚的問他,他都可以回答得上來。在路上遇到只見過幾面的村民,他也可以叫得出名字。」梁旭紮根在村裡工作,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八十多歲的父母和讀小學的兒子。
通過到村民家走訪,梁旭想方設法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當走到村裡老黨員楊正巖的家門口的時候,看到他家簡直是「家徒四壁」,梁旭眼睛溼潤了,當即就把自己身上帶著的所有的錢給了他。在工作隊走訪的時候,梁旭看到村裡的一個五保戶、盲人楊通賀衣衫襤褸,就自己跑去縣裡為他買了衣服、褲子、皮帶、襪子、鞋子,還親自送到他家裡……
貧困戶楊再書的兒子患有間歇性精神病,父子二人住在一個山溝裡,交通不方便,每次兒子發病都要請人幫忙送去縣裡醫院。工作隊隊員多次到他家看望他們,為了幫他們申請補助和易地搬遷指標,工作隊隊員們多次跑到縣裡協調。現在楊再書父子住在縣城附近的一個安置點,一家人工作、生活、看病都方便了很多,工作隊去看望他們時,楊再書緊緊握住隊員們的手,老淚縱橫,激動得只能說出:「謝謝你們,謝謝你們!」
工作隊的隊員們全心全意地投入進了扶貧攻堅這一偉大的戰鬥中,「就算有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
龍國祥來村前就被查出了有腎結石,在村工作期間沒有時間去醫院看,只能讓它一年年地「長大」。他還患有低血糖和靜脈血栓,所以他總是背著一個小包,裡面裝的是零食和藥品,村民們稱他是「背包隊長」。
李偉坡是工作隊裡最年輕的隊員,他放下一個上幼兒園和一個上小學的孩子,還有患有尿毒症的嶽父來村裡參加扶貧工作。芋頭村是一個純侗族村,剛進村時,李偉坡一句侗語都不會說,只能是靠打手勢、找翻譯和村民交流。由於經常到村民家裡走訪、和村民交流,現在他不光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侗語,甚至還會唱侗歌了。
龍國祥經常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肯幹,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笑稱自己和隊員們是「鏗鏘三人行」,兩年來,工作隊一路披堅斬棘,傾情付出總算有了回報,2019年村集體收入54.4萬元,帶動村民增收600餘萬元。芋頭村以群眾滿意度100%的成績脫貧出列,工作隊被老百姓譽為「20年來最攢勁的工作隊」。(曾詩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