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對手機的依賴不亞於金錢,儘管每個人對手機的用處各不相同:有的是購物、刷朋友圈,查閱資料,看電視劇、聊微信等等;但有一個習慣卻是幾乎是相同那就是看天氣預報,因為這個關係到我們的衣食住行,特別是務農或者出門在外的辦事的人,更會時時關注天氣變化。可是有時天氣預報說好的晴空萬裡,為何轉眼就細雨綿綿呢?帶著疑問,6月27日,小窗和新媒體看蒼南的大咖們冒雨來到蒼南氣象局,一探究竟。
探秘氣象站「 秘密武器」赫然顯現
蒼南國家氣象站建在海拔118.72米的巖頭村山頂,是蒼南國家氣象站的監測點,建於2013年11月16日。是蒼南第一個國家氣象站,也是全市首個自動新型觀測站。
早上,天空下著傾盆大雨,大咖們穿著水鞋,撐著雨傘來到蒼南國家氣象站,與它進行一次「親密接觸」。氣象站監測點位於海拔118.72米的靈溪鎮巖頭村巖頭山頂,到達目的地躍入眼帘的是一塊長方形的圍樁,裡面聳立著鐵塔形、圓形、方形各種各樣的儀器,縣氣象局副局長董大治說這些都觀測地面氣象的「秘密武器」,接著又詳細地講解它們的用處。
大家邊聆聽,邊提問,從而揭開氣象站這些武器的神秘面紗……
風向標是一種應用最廣泛的測量風向儀器的主要部件,由水平指向杆、尾翼和旋轉軸組成。在風的作用下,尾翼產生旋轉力矩使風向標轉動,並不斷調整指向杆指示風向。
風速儀是由三個半球形或拋物形空杯,都順一面均勻分布在一水平支架上,支架與轉軸相連。在風力作用下,風杯繞轉軸旋轉,其轉速正比於風速。轉速可以用電觸點、測速發電機、齒輪或光電計數器等記錄。
百葉箱:
作用是防止太陽對儀器的直接輻射和地面對儀器的反輻射,保護儀器免受強風、雨、雪等的影響,並使儀器感應部分有適當的通風,能真實的感應外界空氣溫度和溼度的變化。用於安裝溫度表、溼度表或鉑電阻溫度傳感器和溼敏電容溼度傳感器。
翻鬥式降雨量傳感器:
翻鬥式降雨量傳感器是用來自動測量降水量的儀器。降水通過承水器,再通過一個過濾鬥流入翻鬥裡,翻鬥翻轉,倒空鬥裡的水,翻鬥的另一個鬥又開始接水,翻鬥的每次翻轉動作通過幹簧管轉成脈衝信號傳輸到採集系統。
自動蒸發測量裝置:
自動蒸發測量裝置由蒸發桶、水圈、溢流桶、超聲波蒸發傳感器等組成。根據超聲波測距原理,選用高精度超聲波探頭,對蒸發桶內水面高度進行檢測,轉換成電信號輸出從而得到累計蒸發量。
淺層地溫觀測場:
淺層地溫場設在觀測場南面平整的裸地上,地表要疏鬆、平整、無草。淺層地溫場內安裝有人工觀測的地面地溫表和淺層地溫表。
縣氣象局局長華立新說:「這是我們蒼南第一個國家氣象站,2013年12月31日正式啟用,不僅填補了建縣30多年來的空白,而且結束了長期從平陽縣「借」數據的時代,這也是全市首個自動新型觀測站。」該氣象站點的所有氣象數據都會自動傳送到省氣象局和國家氣象局,為科學決策提供保障服務。目前,我縣有1個國家一般氣象站和39個區域自動氣象站。
現場有媒體問:「局長,我們光看到這些秘密武器,可是看到不是天氣預報的數據啊?」
華局長笑著答到「答案待會揭曉。」
探究氣象局,揭開氣象奧秘
蒼南縣氣象局綜合辦公大樓坐落於蒼南縣靈溪鎮瀆浦路與同安路交叉口,總面積180平方米,於2013年底完成裝修,2014年3月23日完成搬遷工作。
離開氣象站,帶著好奇心,走進蒼南縣氣象局綜辦公大樓。氣象局內配置颱風監測數據信息平臺、颱風預警預報服務平臺、颱風防禦決策指揮平臺、颱風災害評估分析平臺、颱風科研科普教育平臺等五大功能平臺。它們又是幹什麼用的呢?
氣象局工作人員熱情的接待我們,並為大家一一解惑。
首先是氣象站採集的數據通過網絡傳輸到蒼南氣象局的電腦上。
其次,計算機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運算,得到天氣圖、數值預報圖等產品,為預報員提供預報依據。
天氣預報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兩種。 一種是傳統的天氣學方法,就是對天氣圖上的各種氣象要素進行分析,從而做出天氣預報。 另一種是數值預報方法,它是靠計算機「算出來」的。由於大氣的運動遵循一些已知的物理定律,可將大氣運動狀態寫成一組偏微分方程,給出初值(大氣的當前狀況),就可求解出方程組隨時間變化的變量值,據此得到大氣的未來狀況。
小時候只看電視臺主持人手持長鞭在屏幕為大眾「 預報冷暖,敘說風雨 」,覺得很神奇,卻不知這些數據原來是這樣得來的。 無論是天氣學方法,還是數值預報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預報結論也不盡相同。
天氣預報面對的,是一個充斥著「蝴蝶效應」的「混沌」天氣系統。也就是說,在複雜的大氣運動中,任何一點點微小的擾動,都可能引起翻天覆地的氣象變化,而誤差不可能完全避免,所以要對天氣進行百分之百的精確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說好的晴空萬裡,轉眼就細雨綿綿了吧!
氣象科普基地,培養氣象小能手
縣實驗三小位於靈溪鎮人民大道225號,象科普基地展廳是整個氣象科普事業的一部分,也是從小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及傳播氣象知識的平臺。
下午,雨停了,媒體大咖們跟隨縣氣象局局長華立新來到縣實驗三小氣象科普基地展廳,這裡氣象觀測站,能檢測到日常的氣溫、風向、地溫以及溼度等。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縣氣象局選配了手動觀測設備,方便學生進行相關科普實驗。
科普基地展廳內陳列「聽雨閣」氣象科普角、氣象實驗室、手工活作品展等,大家都被這些新奇事物吸引著。
小小的校園科普氣象站為小學生打開了認識大自然的一扇窗。透過這一扇窗,學生們不但身臨其境地學習到氣象知識,腳踏實地地檢驗科學理論,同時也培養出了一種追求真理的進取精神。
據了解,縣氣象局陸續在全縣建設了11個氣象科普基地。
農業氣象基地,助農好幫手
日月潭農業氣象站位於靈溪鎮嶺前村日月潭農莊內,2016年12月,縣氣象局在農莊內購置土地建設了農業自動氣象站。
日月潭農業氣象站與標準氣象站相比,農業氣象觀測系統中所附加的最重要的項目就是土壤含水量的觀測,最原始的觀測方法是取土樣烘乾稱重。有了農業氣象站農民的心裡有底了,幹勁更加足了。
據了解,縣氣象局近年來紮實推進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強化面向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的氣象服務。幾年來,共建立省級設施農業氣象觀測示範園3個,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單位127個,開展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4個。
建造颱風紀念碑,警示後人……
颱風紀念碑位於蒼南縣霞關鎮瑤洞村附近,於「桑美」颱風之後建造。
結束了日月潭農業氣象站之行,大巴車輾轉開往霞關鎮,到達瑤洞村時,天空突然又下起雨,也許是老天要提示我們記住此行的初衷吧!
由於蒼南縣地處浙江南端,受特殊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影響,颱風等自然災害頻發。蒼南縣馬站鎮霞關鎮更是浙江省的最南端,與福建寧德隔海相望。
2006年8月10日,颱風「桑美」登陸,造成浙江254.9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27.37億元,因災死亡193人,失蹤11人。其中我縣的損失最為嚴重,36個鄉鎮全部受災,江南、馬站、藻溪三大平原全部受淹,64萬群眾受洪水圍困, 100多萬群眾財產受損,42萬畝農作物受災,通訊、電力、交通基本中斷,大部分工礦企業停產,全縣房屋倒塌20310間,嚴重損壞45469間,全縣因災死亡153人,失蹤1人;直接經濟損失達91.24億元。這場颱風給當地市民的身心留下了深刻的傷痕。
蒼南霞關「桑美」颱風紀念碑就是在那之後建立的颱風地標。
該紀念碑位於蒼南縣霞關鎮瑤洞村附近,記錄了登陸霞關的4個颱風:5901、0608、0713、0716。其中0608為颱風「桑美」,是50年來登陸中國大陸最強颱風,當時中國氣象部門第一次進入一級氣象應急響應狀態。
紀念碑以騰飛的造型和「V」型的基座為主體,寓意蒼南人民抗擊颱風的必勝信仰;螺旋狀弧線直觀展示了颱風的風場流線,頂部的球型氣象標誌和醒目的雙星,給人以悅目的視覺享受。
目前全縣共有43個,其中海島站8個、高山站3個、水庫站2個、船舶站1個、大氣電場監測儀3個、農業小氣候站1個、稱重式雨量站2個,雨雪監測站4個;電子全球眼6套,共享26套;其中,日月潭的農業氣象監測站,霞關百米風塔等,在全市都是遙遙領先的技術!
通過這次的參觀和學習,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是人類最重要的朋友,而氣象就是這位朋友的「表情包」。新媒體大咖們對蒼南氣象局的工作表示稱讚,並稱要大力宣傳蒼南氣象,讓更多的蒼南人走近氣象,了解氣象、讓蒼南氣象更好服務於大眾。來源:蒼南時空 曾瑞駕
編輯:小窗
蒼南時空微信號:cnsk888
商務合作聯繫方式:1395875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