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迪麗熱巴登上了微博熱搜,她在韓國釜山電影節上榮獲2020年亞洲內容獎之最佳新星。不過比起拿獎,大家更為關心的則是迪麗熱巴用英語發表的獲獎感言,明明非常爭氣的表達,不少網友的關注點卻在不是英音or美音???
這也讓Max不由想起每期華為全球發布會網友必出現的槽點:1.餘承東為什麼講英語?2.他中式口音為啥這麼重!大眾對明星、名人的英語表現十分敏感,餘承東也不是因為Chinglish被群嘲地最慘的一個,黃曉明、趙麗穎等都被嘲過。
我們中國人對同胞的英語口音可以說是無比苛刻了。
同樣,有娃在學英語的家長們也對口音問題憂心忡忡。
前段時間有家長找Max聊天,她家娃5歲了,問:「你說我讓孩子學英音好,還是學美音好呢?」
Max回答:「孩子連基本的發音都還沒掌握好,糾結口音問題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英語是不是「標準口音」這件事有那麼重要嗎?「中式口音」真的是一件值得羞恥和嘲笑的事嗎?
不少中國人都覺得印度人說英語很好笑,印度英語經常被拿來講各種笑話。
印度人本身的語言,很少有英語中的清輔音,他們的k,t,p爆破音都會讀成g,d,b,因此他們的發音可能就變成這樣:
英語→car people difficult;印度口音→gar beoble diffiguld
此外英語中的th咬舌音,印度人讀起來也是偷懶的,全部都會濁化成d:
英語→thank you;印度口音→dank you
但是,這些並不妨礙印度人與英美人進行英語溝通,更有甚者,「可怕的口音」也並沒有阻礙印度人在矽谷混得風生水起。除了微軟現任CEO、聲名鵲起的Satya Nadella,谷歌的Sundar Pichai、德意志銀行的Anshu Jain、萬事達卡的Ajay Banga和百事公司的Indra Nooyi,也都是印度人。
每一個國家的口音都是受本身地域方言音的影響的,我們說的Chinglish的拖音和咬舌音不分也是因為漢語中沒有這個音的原因。
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教授也曾提到,全世界只有漢語有所謂的「普通話」,有所謂的「普通話等級測試」——英語中沒有普通話,每個國家發音各不同,英國英語、美國英語、紐西蘭英語、澳大利亞英語、加拿大英語的口音都各不相同。
美國人認為英國人說話拿腔拿調,英國人認為美國人發音沒文化,北歐人認為自己的英語才是正宗。除了老牌英語國家,其他國家也不甘示弱,澳大利亞人認為自己融合了英美的特點,加拿大人認為其他地方說的英語太粗俗,印度人認為自己的英語是最接近英國英語的。
Max要說一句,英語的包容性很強,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它要普及就不能避免出現各種口音。因此,雅思口語考試的評分標準中明確規定:口音不影響評分,發音的準確性才是評分標準之一!
明白了吧?其實,重要的是發音!是發音!!發音才是真正影響到你說出來的音能否正確表達你想表達的意思,別人是否聽得懂!!
歷史上說英文有口音的名人也並不少,他們的口音也從未成為他們溝通的阻礙。在美國國會演講引起轟動的宋美齡,說英語也有中文發音的痕跡,前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英語,韓語腔調十足。
大家拼命學英語這麼多年,目的就是——擁有一條能獲取更多文化養分和訊息資源的橋梁。對大部分人來說,英語不該是什麼身份的象徵,也不是一門需要掌握的藝術,它只是一門語言,我們學習語言最重要的目的,是用來溝通交流的。有口音又怎樣?只要是能夠清晰的傳詞達意,這就已經足夠。
所以,糾結口音問題的家長們不要再有包袱和壓力啦。對口音過分的重視,甚至還有反作用——這種「重視」讓很多人都不敢說了。孩子學英語最關鍵的不是口音,而是發音是否能夠準確清晰、是否能夠流利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否讓對方聽懂。
當然,這不是鼓勵大家發揚「中式英語」,而是強調英語學習中要抓住重點,孩子能夠清晰有效地溝通,做到發音清晰、用詞準確和有情感的語調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