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思維導圖:一圖知全文,主旨,選材,字詞,甚至寫法、意圖,都濃縮在一張小圖裡。
讓學的人,看的人,與作者的對話能淺顯易見又全面深入。對於思維導圖,要的不僅是形式的美。是形神兼具,是實用價值,更是一種思維的傳達,教育的理念,是教者用,學者學的價值。
更多詩歌思維導圖、微視頻、相關知識點請關注公眾號 「小碰撞」 。
二、詩歌賞析: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派人迎鳳翔法門寺佛骨入宮供奉,韓愈上書勸諫,觸怒皇帝,被貶為潮州刺史。這首詩作於被貶途中。
面對「左遷」的現實,作者沒有懺悔,沒有屈服,而是將滿懷的幽怨訴諸弊端。首聯寫被貶原因,不卑不亢,磊落坦蕩。「朝奏」而「夕貶」,可見獲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難測」;「路八千」可謂行程遙遠。頷聯坦陳心志,不辭衰老,不惜殘年,忠君之心彌堅。頸聯即景抒情,回望秦嶺,雲遮霧鎖,家今何在?眼前藍關,大雪擁塞,馬亦不前。此情此景,道盡英雄失路的悲慨。尾聯照應詩題,把侄孫探望之意歸結為「好收吾骨瘴江邊」,沉痛而又悽涼。全詩如行雲流水,奔放不羈,又抑揚頓挫,筆勢縱橫,極富表現力。
三、附詩歌要點:
1. 文學常識: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左遷:貶官。
2.創作背景: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派人迎鳳翔法門寺佛骨入宮供奉,韓愈上書勸諫,觸怒皇帝,被貶為潮州刺史。這首詩作於被貶途中。
3. 詩歌賞析:
①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②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③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④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注釋】
封:這裡指韓愈的諫書《論佛骨表》。朝奏:早晨上奏。
九重天:這裡指皇帝。弊事:有害的事,指迎風佛骨的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意思是哪能以衰老為由吝惜殘餘的生命呢?
肯:豈肯、哪能。應有意:應該有所打算。
【鑑賞】
(1)①首聯:被貶原因。對比手法,突出了詩人命運朝夕之間急劇變化的處境,蘊含著詩人忠心為國卻無罪遭貶的怨憤悲痛之情。
「朝奏」而「夕貶」:獲罪之快。
「九重天」:可知君心難測。
「路八千」:可謂行程遙遠。
(2)②頷聯:坦陳心志,想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不辭衰老,不惜殘年的勇氣。
情:詩人在年老又遭貶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為國家效力,無怨無悔、甘願奉獻的精神。
(3)③頸聯:即景抒情,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道盡英雄失路的悲慨。
借景抒情:雲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景物描寫中顯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橫」「擁」二字:從廣度和高度兩個層面形象生動地描繪了自己貶謫途中大雪阻路、馬難前行的艱苦情景,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
「家何在」表現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
(4)④尾聯:照應詩題,把侄孫探望之意歸結為「好收吾骨瘴江邊」,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沉痛而悽涼。
4.詩歌主旨:面對「左遷」的現實,作者沒有懺悔,沒有屈服,而是將滿懷的幽怨訴諸筆端。詩作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5. 重點探究:
(1)這首詩表達了韓愈對朝廷「既忠且怨」的複雜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語言組織參考:
·怨:詩人為國事獻計獻策,卻「朝奏」而「夕貶」,怨憤之情溢於言表。
·忠:但詩人只想替皇帝「除弊」,毫不吝惜殘餘的生命,表現了老而彌堅的耿耿忠心。
·交織:頸聯「家何在」「馬不前」將思家念國的忠貞和英雄失路的悲怨交織在一起。
·怨:尾聯「收骨瘴邊」,進一步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憤激之情。全詩感情沉鬱,動人肺腑。
(2)這首詩在敘事上藉助時間與空間的跨度,使人深感詩人的一腔悲憤,請結合詩句具體賞析。
語言組織參考:
·在時間上:先回顧當初,「朝奏」「夕貶」;
·再寫當下,立馬藍關;
·最後設想結局,死於他鄉,侄孫「好收吾骨」。可謂時時生悲,滿腔悲憤。
·在空間上:作者立馬藍關,回望長安,家已不見
·前瞻潮州,前路艱危,真是處處見悲,一路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