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鑑賞讀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2020-12-24 老袁的人生思考
韓愈像

韓愈,字退之,唐朝南陽人。生於公元768年,卒於公元824年。是傑出的文學家,詩人,思想家,政治家。排在唐宋八大家之首。與唐朝柳宗元,宋朝歐陽修,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有百代文宗之名。他的《師說》,《進學解》被編入中學語文課本。現代中國凡讀過中學的人必定都讀過韓愈的文章。今天試鑑賞一首韓愈的七律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左遷,是被貶官的代稱。古代以「右」為尊,那麼離右越遠就表示地位越低,即向左遷移。於是左遷就成了被貶官的意思了。藍關位於今天陝西藍田縣,是古代離開長安向東並轉往其它各地的必經之路。

韓愈為什麼會到藍關呢?原來得罪人了。得罪了誰?當時的大唐皇帝唐憲宗。憲宗年號為元和。元和14年即公元819年正月,唐憲宗迎釋迦牟尼佛佛骨,在皇宮中供養三天,在全國掀起敬佛高潮,韓愈上書反對此事,憲宗憤怒欲治韓愈死罪。後經裴度,崔群等大臣極力求情,將韓愈貶為潮州刺史。在韓愈出長安到達藍田時,侄孫韓湘(即後世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韓湘子)趕來陪伴。韓愈於是寫成此詩。示,即拿給人看的意思。為什麼這麼寫?因為詩不單寫給親人看,也是要給別人看,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先看詩怎麼寫的。詩中寫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首有忠直,有悲憤,有沉鬱,有傷感。

全詩像一篇辯白文,先說自己被貶謫了,但我是出於對皇上的忠誠,好意。雖然家不像家了,但無怨無悔。

潮州距離當時的都城長安有八千裡之遙。道路艱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詩中第一句就顯示出強烈的對比。在朝堂之上如九重天的天堂。貶出京師一去八千裡。在那個年代,交通工具最好快的應該就是馬和船了。但八千裡的路程,難度可想而知。

接下來韓愈卻寫自己被貶的原因,那就是:我是為了給皇帝「除弊事」而獲罪並貶出京城。但是「肯將衰朽惜殘年」,顯然作者認為自己並沒有錯,而是堅持正確的認知。因為當時對佛教的崇尚已經有些走火入魔。佛教徒不事生產但是卻佔有了大量社會財富。韓愈敏銳的感覺到如此下去將帶來社會財富大量流失。因此不顧生死寫了《論佛骨表》,要求「除此弊事」。韓愈並不是要求滅佛,而是以唯物觀點出發認為應當對佛教有所約束。韓愈本人也是百膽有識之人,晚年曾受封宣慰史,單人匹馬闖入叛軍營中,憑一張利嘴,平息動亂

可見被貶後的艱難困苦並沒有讓韓愈退縮低頭。而是告訴侄孫,我知道你的來意,我死在有瘴氣的江邊上,你就收屍好了。唐朝時認為潮州一帶是沒有開化之地,江面多煙瘴之氣,對人不利。

全詩寫得慷慨激昂,悲壯又沉重。兩句一個心境,收放自如,轉換鮮明。對仗工整又極有品味。比如「除弊事」,與「惜殘年」,既表現韓愈心系朝庭,那怕因忠直獲罪也在所不惜。又表明自己年歲越高越希望為朝庭奉獻的情懷。

又比如「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作者只是問自己的家?顯然不會這麼膚淺,因為在秦嶺之上回望,既不見家,更不見長安,不見朝庭。馬不前是因為大雪馬不肯走?顯然也不是,是因為作者心裡有牽掛,才時不時駐馬不前。

總之,好的詩讓人看見作者心中的境界。果然,韓愈到潮州後又上表辯白,朝庭趁勢將韓愈改為貶謫袁州(今天的江西宜春),算是遠離了瘴江之地。

全詩精煉嚴謹,敘事分明。讀來意氣磅礴,韻味濃厚。是韓愈七律詩中的佳作。值得讀者細心品味。

相關焦點

  • 重讀《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一些感想
    對他印象最深的還是那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詩就字面而言,對初中高年級學生來說沒有理解上的太大障礙。
  •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朝代:唐代作者:韓愈原文:一封朝奏九重天
  •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思維導圖梳理,微視頻賞析,要點歸納
    一、《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思維導圖:一圖知全文,主旨,選材,字詞,甚至寫法、意圖,都濃縮在一張小圖裡。讓學的人,看的人,與作者的對話能淺顯易見又全面深入。對於思維導圖,要的不僅是形式的美。是形神兼具,是實用價值,更是一種思維的傳達,教育的理念,是教者用,學者學的價值。
  • 古詩詞鑑賞:理解含義題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寄韓潮州愈①賈島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注]①韓愈因觸怒皇帝被貶為湖州刺史,途中寫《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此詩傳到京城,賈島讀後有感而作本詩。②華嶽:西嶽華山,在京城附近。③瀧流:瀧水,自湖南流入廣東。④浪西樓:潮州的一座樓閣。
  • 百代文宗韓愈硬骨頭的一生,這首詩他曾經當作遺言
    而硬骨頭韓愈也是一位狂人,他的狂在於改革創新在於直言敢諫至死無悔。為什麼中國宗教這麼多而我們的中華文明卻沒有被宗教化,韓愈便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而初中教材中選錄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便是被他當作遺言來寫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詩人韓愈和他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背後的故事。
  • 詩人韓愈有恐高症,但冒死進諫的他其實比誰都勇敢!
    ▲韓愈畫像近日,以「百度上查不到,鑑賞辭典看不到,作家選本上找不到,課堂上聽不到」為特色的《王立群妙品古詩詞》由東方出版社推出。全書匯聚100首經典古詩詞點評精華,對詩歌的解讀,不追求一字一句的解釋,不追求一句一聯的鑑賞,而是從個人的評點出發,努力立足詩詞語境,針對經典名句,抽絲剝筍,旁敲側擊,深入淺出的流行語言讓傳誦一兩千年的經典詩詞活在了當下。比如「佛系男神」,比如「寶寶心裡苦」,比如「確認過眼神,遇見了對的人」等。既可供讀者長時間仔細研讀,也適合百忙之中「走馬觀花」。
  • 韓愈不僅是一位文學大家,還是一位英勇無畏的反佛鬥士
    第二年正月,一行人將佛骨迎至京城長安,唐憲宗敕令先在宮中供奉三天,然後送往京城各寺院讓僧眾禮敬。一時間,長安乃至唐朝全國掀起信佛狂潮,當時,朝野震動,王公貴族、士庶百姓,奔走相告,有焚香供養的,有傾家蕩產施捨的,上下仿效,唯恐落後。
  • 雨中拜韓愈,吟詩悼文公,韓愈逝後葬於這裡,陵園處處聞文韻墨香
    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這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貶謫潮州途中創作的一首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此詩抒發了韓愈內心鬱憤以及前途未卜的傷感情緒。韓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諡號「文」,又稱韓文公,河南孟州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 和孩子一起讀詩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17  十二月  星期一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冬天悄然至,日暮詩已成。央廣新聞公號和娛樂廣播《睡前故事》節目共同推出一檔新欄目——和孩子一起讀詩。每天一首詩詞,讓孩子的枕邊有更遼闊的世界~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唐代·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 特別策劃|假如韓愈來潮州開兩會……
    這是公元819年,韓愈在貶謫潮州途中創作的一首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盡顯其內心鬱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傷情緒。1200年後的潮州,交通區位發生巨大的變化,從當年的「路八千」「三千裡」以及此後的「省尾國角」中翻了身。
  • 諫迎佛骨的韓愈和八仙韓湘子的傳說
    (法門寺今貌)這一事件在當時全國引發一場浩大而狂熱的禮佛風潮,上至王公貴胃下至販夫走卒,社會各階層趨之若鶩,甚至很多人廢業破產、燒頂灼臂燃指而求供養,釀成不少人間悲劇。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態悽涼的韓愈在去潮州路上,至藍關大雪阻行,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
  • 韓愈被貶潮州的詩作
    韓愈被貶潮州的詩作唐憲宗元和十四年,憲宗遣使臣往鳳翔迎佛骨到宮廷,韓愈時任刑部尚書,上表勸諫,表中舉出子漢明帝至梁武帝,皆因信佛而享國短促的事例。憲宗之迎佛骨,無非為了祈求延年,韓愈所說一下子惹惱了憲宗。要處韓愈以極刑。
  • 韓愈一首名詩,但第一句,許多人就讀不對
    韓愈曾經堅決反對皇帝把佛的舍利骨,迎到大內加以供奉。他寫了一封奏章,語言特別犀利。他毫不留情地說,這樣做是非常不正確的。他還舉了許多皇帝的例子說,這些皇帝信佛,但是並沒有帶來什麼好運,很多還短命死掉了。
  • 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韓愈的經歷和2篇文章1個成語有關
    唐憲宗看到這篇《諫迎佛骨表》之後非常震怒,下令要處死韓愈,在朝中大臣裴度、崔群等人的竭力勸阻之下,憲宗才免掉了韓愈的死罪,但是憤怒的情緒卻並沒有平息。皇親國戚們也紛紛為韓愈說情,憲宗於是把韓愈貶為潮州刺史。在韓愈被貶往潮州的途中,在經過陝西藍關時,侄孫韓湘趕來為韓愈送行,韓愈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 唐宋八大家·韓愈
    現在已經得到考證,韓愈為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  韓愈一生經歷大致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4歲以前。3歲喪父。受兄韓會撫育。後隨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北歸河陽。後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究心古訓,並關心政治,自稱"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於意也"(《與鳳翔邢尚書書》),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 對於唐代大文豪韓愈,你不知道的事還有很多
    說起唐代大文豪韓愈,我們在腦海中能夠想到的是:韓愈,字退之。河南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家之一。十歲時兄長仙逝,由寡嫂撫育,所幸韓愈之嫂純良忠厚、堅強明理,把韓愈當作親子撫養,並從小教其立志、讀書。三歲就淪為孤兒的韓愈明白生活的不易與責任的艱重,在別的孩子父母膝前承歡時,韓愈就已經學習儒家經典,「日記數千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
  • 韓愈、孟郊、賈島,因為詩歌內在的聯繫而形成了深厚的私交
    讀韓愈的很多作品總會有一種感覺,仿佛讀的不是詩歌,而是一段很繞口的文字。 賈島的這種創作精神和韓愈是非常接近的,因為對於形式的追求,韓愈的在創作時同樣講求鍊字,兩人惺惺相惜,關係極好。 在韓愈被貶潮州的時候,賈島還曾經寫詩《寄韓潮州愈》相贈,為其鳴不平。 而「鳴不平」正是韓愈和賈島、孟郊相交甚深的另一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