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字退之,唐朝南陽人。生於公元768年,卒於公元824年。是傑出的文學家,詩人,思想家,政治家。排在唐宋八大家之首。與唐朝柳宗元,宋朝歐陽修,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有百代文宗之名。他的《師說》,《進學解》被編入中學語文課本。現代中國凡讀過中學的人必定都讀過韓愈的文章。今天試鑑賞一首韓愈的七律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左遷,是被貶官的代稱。古代以「右」為尊,那麼離右越遠就表示地位越低,即向左遷移。於是左遷就成了被貶官的意思了。藍關位於今天陝西藍田縣,是古代離開長安向東並轉往其它各地的必經之路。
韓愈為什麼會到藍關呢?原來得罪人了。得罪了誰?當時的大唐皇帝唐憲宗。憲宗年號為元和。元和14年即公元819年正月,唐憲宗迎釋迦牟尼佛佛骨,在皇宮中供養三天,在全國掀起敬佛高潮,韓愈上書反對此事,憲宗憤怒欲治韓愈死罪。後經裴度,崔群等大臣極力求情,將韓愈貶為潮州刺史。在韓愈出長安到達藍田時,侄孫韓湘(即後世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韓湘子)趕來陪伴。韓愈於是寫成此詩。示,即拿給人看的意思。為什麼這麼寫?因為詩不單寫給親人看,也是要給別人看,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先看詩怎麼寫的。詩中寫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首有忠直,有悲憤,有沉鬱,有傷感。
全詩像一篇辯白文,先說自己被貶謫了,但我是出於對皇上的忠誠,好意。雖然家不像家了,但無怨無悔。
潮州距離當時的都城長安有八千裡之遙。道路艱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詩中第一句就顯示出強烈的對比。在朝堂之上如九重天的天堂。貶出京師一去八千裡。在那個年代,交通工具最好快的應該就是馬和船了。但八千裡的路程,難度可想而知。
接下來韓愈卻寫自己被貶的原因,那就是:我是為了給皇帝「除弊事」而獲罪並貶出京城。但是「肯將衰朽惜殘年」,顯然作者認為自己並沒有錯,而是堅持正確的認知。因為當時對佛教的崇尚已經有些走火入魔。佛教徒不事生產但是卻佔有了大量社會財富。韓愈敏銳的感覺到如此下去將帶來社會財富大量流失。因此不顧生死寫了《論佛骨表》,要求「除此弊事」。韓愈並不是要求滅佛,而是以唯物觀點出發認為應當對佛教有所約束。韓愈本人也是百膽有識之人,晚年曾受封宣慰史,單人匹馬闖入叛軍營中,憑一張利嘴,平息動亂
可見被貶後的艱難困苦並沒有讓韓愈退縮低頭。而是告訴侄孫,我知道你的來意,我死在有瘴氣的江邊上,你就收屍好了。唐朝時認為潮州一帶是沒有開化之地,江面多煙瘴之氣,對人不利。
全詩寫得慷慨激昂,悲壯又沉重。兩句一個心境,收放自如,轉換鮮明。對仗工整又極有品味。比如「除弊事」,與「惜殘年」,既表現韓愈心系朝庭,那怕因忠直獲罪也在所不惜。又表明自己年歲越高越希望為朝庭奉獻的情懷。
又比如「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作者只是問自己的家?顯然不會這麼膚淺,因為在秦嶺之上回望,既不見家,更不見長安,不見朝庭。馬不前是因為大雪馬不肯走?顯然也不是,是因為作者心裡有牽掛,才時不時駐馬不前。
總之,好的詩讓人看見作者心中的境界。果然,韓愈到潮州後又上表辯白,朝庭趁勢將韓愈改為貶謫袁州(今天的江西宜春),算是遠離了瘴江之地。
全詩精煉嚴謹,敘事分明。讀來意氣磅礴,韻味濃厚。是韓愈七律詩中的佳作。值得讀者細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