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樓之上到達另一棟樓的頂層,捷徑是走鋼絲,但幾乎沒有人敢這麼做。
1月22日,根據法國高空表演藝術家菲利普·帕特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雲中行走》在國內上映,這不僅是一個高空行走的傳奇故事,還讓我們看到了被襲擊之前的雙子塔,帶我們回到那個充滿魔術、相信奇蹟的年代。
影像資料關於真實的菲利普·帕特,電影裡哪些沒說首先說說真實的菲利普·帕特其人。1949年8月13日法國一個小鎮裡,有一個飛行員退役的作家埃德蒙·帕特初為人父,他與《小王子》的作者聖埃克蘇佩裡有著相似的經歷,包括都擁有一個從天而降的「小王子」。
獅子座菲利普·帕特自小熱衷學雜技表演,16歲的時候首次嘗試高空行走,在他女朋友以及攝影師朋友的記錄下我們看到菲利普·帕特之後走過巴黎聖母院、雪梨大橋的高空,當然每一次落地後他都會因危害公共安全被警察帶走。
1974年8月7日,25歲的菲利普·帕特在生日前幾天的凌晨站在曼哈頓世貿中心雙子塔頂準備走鋼絲,為此他與五個合伙人冒充建築工人、上班族、遊客連續三天進出雙子塔私自搭起了鋼索,再往前推看,自從雙子塔開始建造起他們為這一天花了6年時間計劃周全,學習搭建設備以及研究雙子塔建築結構。
假使說菲利普·帕特僅僅是毫無安全措施地從世貿中心雙子塔頂間走過,那麼他可能只是個為所欲為的瘋子;但在離地417米的45分鐘裡他一共往來4回,其間躺在鋼絲上往下看人、往上看雲,非但沒有慌張更是在鋼絲上單膝下跪向在他腳下的路人、雙子塔、整座城市致敬,瘋子如行浪漫之事便是個天才。
影像資料而我們更應該完整地觀看這幅「走鋼絲的人」畫面,前景是這個天才為常人所不可為,景深則是在成功之前雖有千萬理由菲利普·帕特與他的合伙人們卻沒有放棄,這種對「不可能之事」的共同追求使菲利普·帕特榮猶如榮光加身,一舉成名登上全世界報紙的頭條。
一個命懸一線卻不死的幸運兒,一次如有神助的非凡之舉,這或許是每個人都曾向未可知的神表達過的憧憬。
躺倒的菲利普,影像資料警察在樓頂等待菲利普「上岸」,影像資料電影《雲中行走》對那段往事的還原度很高,包括在啟程前菲利普·帕特發現裝卸箱沒被訂好,他焦慮地連夜撬砸榔頭,所有人都出來看他的時候,他承認那一刻他的心理猶如在釘死一具棺材。然而電影畢竟是造夢機,觀眾隨著鏡頭舉高看到的是菲利普·帕特在海拔417米處雲中漫步,卻沒被告知落地後的乏味。
「我總算見識了美國的現實,我創造了如此偉大的奇蹟,結果卻總被追問理由。『為什麼?』『不為什麼!』」 菲利普·帕特在被警方逮捕後甚至被送去做了精神鑑定,醫生問他最近一次喝酒是什麼時候,他氣急敗壞地指責醫生「你才瘋了呢!」
最終他因「走鋼絲」(man on wire)而被罰在紐約中央公園給小朋友表演走鋼絲,美國司法界最終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親近了一位法國藝術家。
菲利普回答電視採訪自己走鋼絲的原因:不為什麼。影像資料影像資料顯示當年菲利普被控訴事項:走鋼絲那是1974年,寒冷的全球政治正在復甦,聒噪的迪斯科年代,披頭四解散了,英國的名字叫大衛·鮑威,美國的性格是鄉村搖滾與爵士(土包子們現在也是),年輕人們用亂交與迷幻藥來遮擋未來的視野。菲利普·帕特這枚帶著香水味的法蘭西高射彈不僅徵服了雙子塔,也撩倒了無數美國少男少女的芳心,他剛結束完表演不久就衝上來個姑娘要跟他走。
成功是一個男人最好的催情藥,他與那姑娘度過了好一段時間的沒羞沒臊,甚至為此向合伙人們謊稱在接受記者採訪。最後,他為此失去了自己的女朋友以及其他合伙人。
「我們曾經有過一段愛情故事,但顯然菲利普到達他最難以置信的時刻後就開始了嶄新的人生,奇怪的是我也有同樣的感覺,我們的感情應該畫上句號了。」 菲利普·帕特當時的女朋友安妮在30年後這樣描述他們分手的過程。在她面對鏡頭回憶起20歲時他們的相愛時光後不久,她稱自己離不開那個背著她走過鋼絲的男人。
安妮接受採訪菲利普背安妮走鋼絲。影像資料幾乎在同一時期,與菲利普·帕特一道登塔的朋友也開始離開了他,攝影師、菲利普·帕特幼時的玩伴尚·路易稱:「那之後我們的友誼破裂了,這不要緊,因為……首先,我們成功了,此外,你知道有些事情覆水難收,這些實在是……」
路易接受採訪時談到與菲利普的友誼幾度哽咽。在雙子塔尖是菲利普·帕特一生的高光時刻,此後的一生他都因這個曝光過度的點而黯淡失色,在經歷過一次演出事故後他如今已化身為一個夢想傳道士,出自傳、做講座、拍紀錄片,他的故事被改編成童話、電影,事實證明「夢想」是可以當「飯」吃的。
菲利普現在已經出了8本書了。另外一些走鋼絲的人可以說菲利普·帕特開了一個先河,人也可以步入雲端,以「美」的名義行壯麗之舉,而此前走鋼絲僅僅是馬戲團的幹活。
菲利普·帕特打開了後起之秀的腦洞,讓我們看下後來的人都是怎麼玩,不,是走鋼絲的。
義大利瑪利亞·斯普勒特尼(1853-1912):首個在大瀑布上「作」的女人1876年7月8日,作為美國百年紀念演出的嘉賓,年僅23歲的瑪利亞在尼亞加拉大瀑布上方走鋼絲,這是世界上第一位做出這種壯舉的女性。
然而她並沒有滿足於自己的成就,四天後,她蒙上了眼睛,腳上套著桃紅色的桶再次走過鋼絲。
這姑娘簡直玩脫了,7月19日她蒙上眼,7月22日她把腳踝、手腕拷上,又走了兩遍尼亞加拉大瀑布。
瑞士弗雷迪·諾克(52歲):祖傳技藝護法世界紀錄諾克是瑞士雜技世家第七代傳人,從4歲開始學習雜技。
1999年諾克在瑞士的聖莫力茨山長743米、高150米的高空鋼絲上創下了世界最長高空走鋼絲紀錄;2009年他在德國楚格峰用時50分鐘挑戰了長995米、海拔從2000米直接升至3000米的高空索道,成功創造了海拔最高的走鋼絲世界紀錄。
2010年3月20日,他與中國高空王子賽買提在張家界天門山上開展對決,兩人均失敗。2014年諾克在天門山再度失敗。
阿迪力·吾休爾(45歲):國產高空行走第一人維吾爾族語裡的「達瓦孜」可以說是「走鋼絲的人」,至今已有2000年歷史,與西方雜技略有不同。阿迪力·吾休爾是「達瓦孜」家族的第六代傳人,先後打破並創造5項走鋼絲吉尼斯記錄。
瑞士塞穆爾·瓦萊瑞(32歲):世界最長的高空行走記錄現保持者2015年10月7日塞穆爾·瓦萊瑞在瑞士的莫雷松村,於477米高的山間中走了2002米的鋼絲,由此打破了世界最長的高空行走記錄。
加拿大傑伊·科克倫(1944-2013):最長、最高、最遠、最瞎1965年,科克倫在一次表演時從27米高空摔下,兩條腿被摔斷,盆骨被摔碎,醫生告知他可能再也不能走路了。但他五年後復出,成功穿越了多倫多塔。
1972年他創造了最遠的空中走鋼絲紀錄——在長91米、高37米的鋼絲上走了4趟,總距離達到4023米,用時4小時34分鐘。
隨後,科克倫又5次創造世界紀錄,如最長時間的鋼絲上生存紀錄、最高最遠的蒙眼走鋼絲紀錄、最高最遠的夜間走鋼絲紀錄。
美國尼克·瓦倫達(37歲):有個心理學術語就叫「瓦倫達」尼克·瓦倫達來自美國著名雜技表演家庭「瓦倫達家族」,是第七代傳人。
2013年6月15日,他在沒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成為高空穿越尼亞加拉大瀑布第一人,而這已經是寫在他個人名下的第七項金氏世界紀錄。
2014年11月2日,他蒙著眼成功穿越了美國芝加哥河畔的三座超過50層高的大樓。
而比他更知名的是他的爺爺,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後來心理學家把這種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狀態命名為「瓦倫達心態」。
巴西「摩押之猴」:鋼絲界的exo「摩押之猴」(The Moab Monkeys)由幾個年輕人組成,並非專業的鋼絲表演者而是極限運動愛好者,他們走鋼絲的時候比較不安分,表演性質更強,經常將鋼絲表演與蹦極一起玩。
美國費絲·迪奇:穿高跟鞋走鋼絲走鋼絲的女性原本就少,穿著高跟鞋走鋼絲的也就只有她一個了。
2015年1月,她穿著細高跟鞋完成走鋼絲大挑戰,轟動全球。
她曾經在海拔1200米的瑞士阿爾卑斯山上進行行走,創造了女子最高海拔紀錄。但這裡費絲走的是扁帶而非真正意義上的「鋼絲」。
「走鋼絲」粗分為走扁帶(slackline,作為極限挑戰的平衡運動)與走鋼絲(tightwire,源於雜技表演)兩種,前者繩子寬且有彈性,可以在城市裡低空、水上配上其他設備如輪滑一起玩,也可以用於高空、山間;而後者鋼絲緊繃無彈性,演員更傾向於不使用保險措施。
英國克裡斯和菲比:世界上最「懸」的婚禮克裡斯和菲比兩人都是走鋼絲運動員,他們在馬戲團相識,克裡斯擔任菲比走鋼絲的教練。後來,兩人成為戀人。克裡斯向菲比求婚後,他們決定,舉行走鋼絲婚禮。
2015年4月27日,37歲的克裡斯和25歲的菲比穿著婚禮服,在英國伍基山洞舉行走鋼絲婚禮,他們在鋼絲繩上完成了宣誓、交換戒指和親吻等高難度動作。
看完這些人類作到天上的事跡,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活得有點乏味?這也許是因為活得太「安全」。
無限風光在險峰,也許過於危險的人生經歷不值得效仿,但成功者的智慧值得領取。
我們可以看到如今身形壯實的菲利普·帕特走在低空繩索上也會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抖個不停,但這個從生死的邊際盜回火種的人已完成任務,榮譽不應失效。他有一句話很好地解釋了他一生的不安:
「生活就應處於生命的邊緣,你必須反抗,不循規蹈矩,永不止步,拒絕重複自己,把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想法視為真正的挑戰,這樣你就能成為一個走鋼絲的人。」
最後用些篇幅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看看那些馬戲團的鋼絲演員,這些向時代出賣過快樂的演員,他們應得到遲到的敬意。
瓦倫達家族(沒錯,就是上文提到的瓦倫達)18世紀20年代1890年法國1946年德國科隆1908年美國,這是一場持續4天吸引90000人次的演出紐約馬戲明星鳥女(Bird Milllman,1890-1940)19世紀最有名的法國高空表演藝術家查爾斯·布朗汀(1824-1897)20世紀初,一個為了演出裝作西班牙人的澳大利亞小夥(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