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若蘭雕像
1906年11月3日,姑媽伍若蘭出生在湖南耒陽南門外伍家大灣裡的一個小知識分子家庭。姑媽的父親當過私塾教師,母親賢惠善良,是個勤勞儉樸的家庭婦女。兄弟姐妹六人,她排行第五,我父親是她的弟弟。姑媽雖然是個女子,可骨子裡生來就有男兒氣概,嫉惡如仇,好打抱不平。她性格倔強,4歲時極力抗爭,成為當地第一個不裹腳的女孩子。
姑媽聰穎好學,12歲考入縣女子職業學校,18歲考入追求進步的湖南省第三女子師範學校,從一個普通的求知學生轉變為一個追求真理、有革命抱負的熱血青年。1925年秋,即經組織的考驗批准,加人中國共產黨。翌年冬,姑媽受黨組織的派遣回到耒陽從事農民運動。
1927年馬日事變後,國民黨反動派在湖南進行殘酷的大屠殺,姑媽被列為重點通緝對象。我二伯萬春(黃埔二期學生)在國民黨政府工作,有一天他秘密回來報信,通知姑媽馬上離開。姑媽逃走了,可二伯因為報信被國民黨抓去,押到南京坐了三年牢。
麻子鬍子成一對
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工農革命軍攻克耒陽,成立了耒陽縣蘇維埃政府,姑媽負責蘇維埃的婦女工作。她帶領婦女上街搞宣傳,參加大會講演,群眾都說她有才智,富有魅力。她沉著敏捷、能文能武,深受朱德的賞識。
朱德對伍若蘭的關注緣自一篇文章。湘南起義之所以得到了工農群眾的支持,是因為湘南地區黨組織依靠像伍若蘭這樣的青年知識分子黨員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提高了群眾的覺悟。朱德當時關注的那篇文章正是伍若蘭所寫的一篇起義宣傳文章。他對文章高度讚賞,禁不住向耒陽縣的領導打聽文章的作者是誰。當朱德得知文章的作者伍若蘭是一位已有兩年黨齡的青年知識女性後,深深感到湖南真是人才濟濟,同時對伍若蘭的愛慕之情也油然而生。伍若蘭對朱德卓越的軍事才華、非凡的軍事藝術,也是從心底裡敬佩。
姑媽是一個很有革命理想的女性,她也考慮過朱德整整比她大了20歲,但是她看出了朱德對她愛慕之心的真誠和他對革命事業的忠誠。1928年3月,經耒陽縣委書記鄧宗海、劉泰出面介紹,姑媽與朱德結為伉儷,在水東江廟嶺上的三順祠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兩人進入洞房後,伍若蘭說:「我長得不漂亮,臉上有麻子,配不上你。」朱德說:「麻子有啥關係,你是麻子,我是鬍子,我倆馬馬虎虎過一輩子。」逗得窗外幾個衛兵哈哈大笑。剛好婚禮主持人段子英的愛人王展程路過,就順口而出:「麻子鬍子成一對,馬馬虎虎一頭睡,唯有英雄配英雄,各當各的總指揮。」
▲朱德一生最愛蘭花
雙槍女將建奇功
1928年4月,姑媽隨朱德和陳毅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和耒陽農軍一萬多人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並擔任紅四軍政治部宣傳隊隊長,隊員有蕭克、歐陽毅、彭儒等。
為了適應險惡的戰爭環境,姑媽練就了雙手打槍的本領。執行任務時的姑媽身挎雙槍,手裡握著一支毛筆,英姿颯爽,頗有儒將風範。歐陽毅將軍後來回憶有一首山歌唱出了伍若蘭的事跡:「紅軍隊裡多英雄,雙槍女將建奇功。橫掃敵人如卷席,英雄威震七溪嶺。」
1929年1月,蔣介石糾集湘贛兩省6個旅3萬多人向井岡山進攻。為了轉移和擴大根據地,毛澤東和朱德決定紅四軍向贛南、閩西進軍。2月初,部隊到達江西尋烏縣吉潭鎮圳下村休整時,被尾隨而來的敵軍劉仕毅部包圍,情況十分危急。
緊要關頭,姑媽帶領警衛連與敵軍展開了激烈戰鬥。朱德正準備騎馬衝出去的時候,被敵人發現包圍過來,姑媽急中生智,從朱德手中奪過韁繩對敵人大聲說:「我是朱德的妻子,他(朱德)是馬夫,有本事你們來抓我吧!」說完,她跨上馬就往外衝。敵人聽說她是朱德的妻子,丟下「馬夫」去追伍若蘭。結果朱德和軍部的首長都安全地轉移了,姑媽卻因身負重傷被捕。
在獄中任憑嚴刑拷打,姑媽寧死不屈。敵人無可奈何,於1929年2月12日將年僅23歲的姑媽殺害於贛州衛府裡刑場,並將她的頭顱割下,掛到贛州城頭示眾。當時,姑媽已有4個月的身孕。
1929年2月17日,紅四軍進入東固後,朱德才知道妻子伍若蘭已經犧牲。粟裕在後來的回憶錄中提到,朱德當時什麼都沒說,他拿著姑媽為他親手做的一雙鞋(姑媽唯一的遺物),獨自一人走進了樹林裡。
姑媽犧牲時,儘管和朱德結婚還未滿一年,但他們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朱德曾經向美國作家史沫特萊如此介紹:「她在農民裡無人不知,是不怕死的農民組織者。」
1962年,朱德重上井岡山。臨下山時,他什麼也不要,只帶走了一盆「井岡蘭」。同時作了一首詩《詠蘭》:「井岡山上產幽蘭,喬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尋芳萬裡幾回看。」(摘選自《湘潮》2016年02期)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