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1476期)
井岡山上產幽蘭,
喬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尋芳萬裡幾回看。
乍看這首詩,你很難認為是一個將軍寫的。「漫道林深知遇少,尋芳萬裡幾回看」,如此纏綿的意境似乎只有那些文人名士、才子佳人才能吟出。然而它的作者卻是我們的開國元勳之一的朱德元帥。不要不信,朱德元帥也是一位詠蘭詩高手。他一生寫過40多首詠蘭詩,而且僅為一人而作;不僅寫詠蘭詩,他還曾栽培了6000多盆蘭花,也僅為紀念一人而栽。那麼她紀念的人是誰呢?誰能讓戎馬一生、鐵骨錚錚的朱帥如此動情?
她叫伍若蘭。一位美麗如蘭,高潔如蘭的女子;一位能文能武的雙槍女將,她22歲嫁朱德,23歲壯烈犧牲,死後被砍頭示眾,震驚了巾幗英雄楊開慧。
(一)能詩能書的才女
伍若蘭於1906年3月出生在湖南省、耒陽縣城郊的一個叫九眼塘的村子裡,能有若蘭這樣透出書香氣的名字,伍家自然也是書香門第。
做為教書先生的女兒,伍若蘭自然很早就開始讀書了。她8歲正式上私塾,12歲入耒陽縣女子職業學校讀書,18歲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在這裡,她跟毛澤東的堂妹毛澤建成為同窗好友。
少女時代的伍若蘭不僅姿容清秀如蘭,而且性格活潑,十分聰慧,在當地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才女。她不僅功課好,而且能詩會畫,尤善書法,她的字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如果不是生在戰亂年代,伍若蘭可能成為一名學者、教授。然而,時勢造英雄,處在花季中的若蘭走向了革命。
能進入史冊的人物一般都有與眾不同的志向。在旁人看來,蕙心蘭質、書香襲人的伍若蘭斷然跟革命扯不上什麼關係,因為革命就意味著流血。但她偏偏要跟革命「談戀愛」。她自小就不喜歡針線活,她把目光對準了歷史中的「另類」女性:花木蘭、穆桂英。她想成這樣的人。她很早就有了婦女解放的意識,很早就帶領婦女們剪髮、放足了。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她在湖南就參加運動響應,強烈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
伍若蘭在女師學習時就入了黨。兩年學業完成,她受組織派遣,回到家鄉耒陽開戰農運。此時她的才學和鬥志已經表現了出來。她為了向老百姓宣傳革命道理,曾編了一首打油詩:「如今世道大不公,富的富來窮的窮。富人高樓飲美酒,窮人赤膊喝北風」,在耒陽縣廣為流傳,鼓動了很多群眾起來革命。
伍若蘭一方面辦夜校,宣傳革命理論,一方面親自帶領群眾展開減租減息等鬥爭。當時耒陽東鄉有一個號稱「東霸天」的惡霸地主,橫行鄉裡,魚肉百姓,民憤很大。伍若蘭決定拔掉這顆釘子。她經過一番策劃之後,帶領100多名窮苦百姓衝入東霸天家裡,義正言辭地逼迫他開倉放糧。
此後,伍若蘭大名遠揚,成為當地的一名農運領袖。她辦事潑辣,雷厲風行,在打土豪、分田地中顯出了一種革命家的氣魄。
1927年5月,長沙「馬日事變」後,伍若蘭遭到耒陽反動當局的懸賞通緝。但她冒著風險,化妝成村婦,仍在當地堅持地下鬥爭,屢次遇到險情,但都被她勇敢機智地化解了。
後來美國著名女記者史沫特萊曾在其著作《偉大的道路》中,如此描繪伍若蘭:她在農民裡真的是無所不知,是個堅忍不拔的農民組織者,是一個又會搞宣傳,又能打仗,能文能武、智勇雙全的奇女子。
這可不是吹捧的,後來的伍若蘭真的成了一位智勇雙全的巾幗英雄。
(二)3000雙草鞋牽動兩顆心
1927年,湖南省委派鄧宗海到耒陽,協助伍若蘭工作。1928年2月,朱德和陳毅率領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向耒陽進發,伍若蘭得知後,同鄧宗海組織農民軍遙相呼應,攻打縣城。
戰鬥勝利後,革命軍建立耒陽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伍若蘭被選為婦女部長兼女子聯合會主席。她潑辣的工作作風受到了朱德的關注和欣賞。
朱德帶著部隊進城的那天,伍若蘭就在人群中「認」出了他。本來她沒有見過朱德,也沒有見過他的照片,只是聽說過這位威名赫赫的將軍,曾經以一個團的兵力戰勝過國民黨軍隊許克祥的五個團(許克祥就是臭名昭著的馬日事變的發動者)。伍若蘭早就很崇拜這位英雄了。
當時的朱德走起路來鏗鏘有力。一張國字臉,稜角分明;儘管鬍子拉碴,但鼻正口方,獅眉虎目;表情如雕,不怒自威。讓人一看就不是尋常人物。伍若蘭想,這位將軍肯定就是傳說中的朱德了。於是她問身邊的鄧宗海:「莫非他就是那個名揚湘贛邊界的朱德?」得到證實後,伍若蘭頓生一股欽佩之情。
然後,令伍若蘭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兩天後,她竟得到了朱德的邀請。當時縣長向朱德介紹了伍若蘭,自然把她誇成了一朵花。伍若蘭也是一臉羞紅的「蘭」韻。
朱德握住伍若蘭的手說:「好,革命的才女,不簡單!聽說祠堂門口的對聯就是你親手寫的。寫得不錯嘛,筆力好,詞也好哇。」
本來伍若蘭想朱德應該是一個很嚴肅的人,動不動會發脾氣的那種。結果幾句話之後,她發現朱將軍原來如此隨和,沒一點官架子,於是心裡輕鬆了不少。她更沒有想到的是,一段愛情佳話已經悄悄向她襲來。
朱德當時已經42歲,儘管曾結過三次婚,但妻子一個去世,一個失散,一個離婚,兩年來,他都是單身。當他第一眼見到伍若蘭時,也被她青春逼人的氣勢所打動;這次見面又對伍若蘭產生了很大的好感。但他畢竟年歲較大,比對方大20歲,雖有愛心,也難言情。只是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惆悵,眼前老出現伍若蘭的影子,很想再見到她。
機會來了。這天傍晚,伍若蘭和幾個姐妹主動來到朱德的住處。當時朱德正在補鞋。
姑娘們驚奇道:「朱師長還會補鞋呢,嘻嘻。」
而此時的伍若蘭卻心中一沉……
當時朱德很親熱地跟姑娘們交談,講戰鬥故事,也聊聊家常,像一個大哥哥。令伍若蘭很感動。最後姑娘們要離開了。朱德起身欲送之時,伍若蘭突然從朱德手中搶過來一隻鞋,用手指迅速地量了尺寸,然後還給對方,接著轉身就跑了。這一連串動作一氣呵成,毫不拖泥帶水,讓朱德發懵了好半天。
兩天後,伍若蘭便拿了一雙新鞋來了。朱德大喜。他接到鞋子時,還從鞋子裡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詩一首:「莫以穿戴論英雄,為民甘願受清貧。革命路長塵與土,有鞋才能赴徵程。」
這詩寫得質樸而富含深情,令朱德感動。他立即握著伍若蘭的手說:「若蘭,你鞋做得好,詩也寫得好哇!」
伍若蘭心中也一熱。
她在同朱德的交談中得知,部隊中2000多名士兵許多人的鞋子都很破,甚至有的戰士根本都沒有鞋,還光著腳板。朱德說,你給我的新鞋讓我們怎麼穿啊,我怎麼能搞特殊!
伍若蘭堅定地說,這事情交給我吧,我給戰士們做鞋!
6天之後,伍若蘭果然送來了一批鞋子,有3000來雙。儘管都是草鞋,但都是做工很細的新鞋子。朱德見狀大驚:想當年諸葛亮在周瑜面前立下軍令狀,三天之內搞到10萬枝箭,結果他從曹操那兒借來了。今天這小姑娘6天搞到3000雙鞋子,難道她是再生諸葛不成?
原來,伍若蘭那天回去之後,就馬不停蹄組織鄉下的婦女們成立個臨時「製鞋廠」,姐妹們晝夜不停地加班加點,還進行了編草鞋比賽。結果,用了6天時間硬是編制出了數千雙草鞋。
朱德知道後,對伍若蘭直豎大拇指。頓時對她更生愛慕之情。
哪個少女不多情?伍若蘭對朱德也是一樣, 22歲的她對這位大英雄也早就暗生情愫了。
(三)「麻麻胡胡」結婚
不久,伍若蘭被調到師部負責宣傳工作,跟朱德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那時,朱德施巧計打了一場漂亮仗,伍若蘭當即做了一首小詩:「朱德用計賽諸葛,化妝白軍奪匪窩。慶功會上抓壞蛋,白軍原是紅軍哥。」這首詩儘管也像個打油詩,但對當時的宣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為那時的農民大都沒有什麼文化,當然你不能文縐縐地舞文弄墨了,伍若蘭豈不知道這個理。
伍若蘭和朱德兩人是互相欣賞,兩顆心越靠越近。於是朱德乾脆敞開心扉,把自己的經歷說了。他說他比她大20歲,他已經結過三次婚。總之是又老又醜,你自己做決定吧,不要委屈了自己。
說沒有一點委屈是不可能的,伍若蘭還沒有那麼偉大;但她為朱德的坦誠所感動,委身這樣的人,沒有錯!她相信自己的眼光,她相信他厚實的臂膀!再說,朱德年紀老大不小了,也得有個女人來照應了。於是她就下了決心。
1928年3月底,22歲的伍若蘭和42歲的朱德,終於在大家的「撮合」下走向婚姻的神聖殿堂。當然「殿堂」只是方便的說法,那時哪有殿堂,有間茅草屋就不錯了。
總之,朱德和伍若蘭就這樣馬馬虎虎地結了婚。不過關於「馬馬虎虎」一詞,朱德當時是這樣解讀的。伍若蘭儘管長相清秀,但臉上不是那麼白淨,有幾顆小斑點,俗稱「麻子」。結婚那天,朱德便對伍若蘭打趣道:「你臉上有麻子,我臉上有鬍子,咱倆就『麻麻胡胡』過日子吧!嘿嘿。」
(四)雙槍女將
婚後,伍若蘭便參加了紅軍,跟著朱德上了井岡山。從此,他們夫唱婦隨,相互體量,十分恩愛。伍若蘭的巾幗英雄夢繼續高漲著。她跟著朱德,在丈夫的指點下苦練槍法。她右手打槍熟練之後,又苦練左手。她曾說:「如果在戰鬥中右手受傷了,那麼用左手照樣可以打!」後來她竟能左右手可以同時開弓,百發百中,被大家成為「雙槍女將」。
當然這個「雙槍女將」也不是白叫的,她也屢次在戰鬥中大發神威。
1928年6月,伍若蘭隨部隊參加了七溪嶺戰鬥,抗擊湘贛兩省「圍剿」井岡山的敵軍。戰鬥中,紅軍一度佔領了制高點笠月亭。但敵人以數倍兵力反撲,在七八根機槍的掩護下,搶佔了笠月亭前沿的風車口,直逼我軍指揮部。
關鍵時刻,伍若蘭手持雙槍,奮不顧身地衝出戰壕,猛攻敵人側翼,打亂了敵人的陣腳。戰友們趁勢衝了出來,一舉奪下了風車口。戰後,伍若蘭的事跡被廣為傳頌,老百姓編了首民謠:紅軍隊裡多英雄,雙槍女將建奇功;橫掃敵人如卷席,英雄威震七溪嶺!
1929年1月,天降大雪,井岡山上一片銀裝素裹。為了戰局的需要,紅軍主力要撤離井岡山向贛南轉移了。
2月2日,部隊途徑江西省尋鄔縣吉潭,朱德率警衛排同尾追的敵人展開激戰,之後轉移到圳下休整。次日,天還未亮,我軍人困馬乏之時,被國民黨軍劉士毅部的一個團偷襲。形勢非常危急。敵我雙方交上了火。
伍若蘭夢中聽到槍聲,連忙跳起來叫醒朱德。朱德拿出手槍,準備同敵人血拼。伍若蘭攔住了朱德,她要讓丈夫先走,自己留下來做掩護。
朱德說:「要走一起走,我們一起衝出去!」
「來不及了!部隊裡可以沒有我,但不能沒有你!你快走!」伍若蘭此時竟然對朱德下了命令。
重任在身,朱德只有聽妻子的。
伍若蘭手持雙槍,衝出屋子,左右開弓,連續打倒幾個敵人,然後急匆匆地大聲地吆喝:「同志們,朱軍長昨晚一夜未歸,誰知道朱軍長去哪了?急死我了!」
敵人一聽這話,意識到伍若蘭是一個重要人物,立即向她圍攻過來……
伍若蘭寡不敵眾,最終陷入敵手。而就在她同敵人糾纏之時,朱德、陳毅等成功脫險。陳毅在轉移時,被幾個敵人糾纏,他還用拳頭打翻了幾個敵人,十分驚險。
沒有抓到朱德等人,敵人便將伍若蘭押到了贛州城中,由劉士毅親自審訊。他企圖從伍若蘭口中得到朱德和紅軍的去向,伍若蘭說不知道;他又想從伍若蘭口中得到點紅軍的機密信息,仍被伍若蘭堅決拒絕了。她還大罵對方是土匪。劉士毅惱羞成怒,命人對伍若蘭進行嚴刑拷打……
這裡的細節難以敘述。總之,敵人把伍若蘭折磨了數日之久,她始終沒有開口透露紅軍的任何信息。1929年2月12日,江南的春天還遲遲未到,而一朵高潔的蘭花卻要提前凋落了。
伍若蘭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人民的解放而死最光榮。若要我低頭,除非日出西山,贛水倒流!」
敵人殘忍地殺害了年僅23歲的伍若蘭。更令人憤怒的是,敵人還把她的頭顱割下,掛在贛州城門上示眾!
還有一種傳說是,伍若蘭犧牲後,敵人還殘忍地將她剖腹,取出肚裡的正在孕育著的嬰兒進行摧殘(不過,筆者寧可選擇不相信這種說法)。
當時的《國民日報》上還刊登了伍若蘭被砍頭示眾的報導,有人竟還在報上發表了「欣賞」烈士人頭的兩篇文章。簡直是可悲而不只是可恨了。這跟當年魯迅先生批判的那些吃人血饅頭的人有何區別?
後來楊開慧見到這兩篇文章後,不僅悲憤萬分,而且大為震驚,天下竟還有這樣無情愚昧之人!於是她奮筆疾書,寫下《見欣賞人頭而起的悲感》一文,對劊子手的殘忍,對麻木的圍觀者進行了辛辣的抨擊和諷刺:「這一次殺朱德妻的事,才把我驚醒過來!原來我們還沒有脫掉前清時候的文明風氣,罪誅九族的道理,還在人們的心裡波動!另外,我竟又知道,殺人不但不是悲慘的事,人頭簡直是普遍需要的一種藝術品!」
(五)詠蘭
朱德將軍得知愛妻伍若蘭被敵人槍殺後悲痛欲絕,做為一名紅軍的指揮官,居然保護不了自己的妻子,而且妻子還是為了保護自己而犧牲的!這讓朱德,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實在難以忍受,羞愧難當!他不禁心酸地雙手捧起伍若蘭為自己做的鞋子,淚水如錢塘決堤,從這個鐵漢的眼裡噴湧而出,立即打溼了鞋面……
此後,朱德一直把這雙鞋留在身邊,哪怕完全穿破了,也捨不得扔掉。
伍若蘭的死成了朱德將軍永遠的痛。在此後的漫漫革命生涯中,他成了一個「愛蘭如命」的人,不管走到哪,只要有可能,他都要養上一盆蘭花。見花如見人。他的愛人,曾經秀美如蘭,高潔如蘭……
不僅如此,朱德後來還成了一位詠蘭詩人,他為了紀念若蘭,一生寫了40多首詠蘭詩。本文開篇那首詩,就是1962年3月,朱帥重上井岡山時寫的。那次他臨下山前,什麼也沒要,只帶了一盆井岡蘭……
朱德後來成了養蘭花的「專家」。他的家裡到處可以見到蘭花,每當工作之餘,他都親手給蘭花澆水、施肥、培土。從1955年到1964年,朱德用9年的時間,將原來的幾十盆蘭花培育到了6000多盆!在他的心中,每一盆蘭花都寄託了他對前妻伍若蘭的深情的純潔的愛。
6000盆蘭花,能開多少花啊!多年以後,中國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愛情歌曲叫《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然而,比起朱德元帥的6000多盆蘭花,邰正宵的999朵玫瑰是何等的蒼白!
最後,咱們再來用朱德元帥的幾首《詠蘭》詩(朱帥的所有詠蘭詩都是一個同樣的標題,這也表明了他對伍若蘭的痴情)來對伍若蘭烈士的懷念吧:
《詠蘭》之一:
幽蘭奕奕待冬開,綠葉青青映畫臺。
初放素英珠露墜,香迎十步出庭來。
《詠蘭》之二:
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眾草旁。
縱是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
《詠蘭》之三:
東方解凍發新芽,芳蕊迎春見物華。
淡淡梳妝原國色,清雅誰得勝蘭花!
(文/說歷史的女人·夏日漱冰)
參考資料:《朱德傳》《血色幽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