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最火的詞,恐怕要數「女團」。
女團,這個詞,對於80後、90後這代人不算完全陌生。
早在十餘年前,港臺就曾誕生過Twins、S.H.E、By2、蜜雪薇琪等女團。後來,隨著電視選秀節目的興起,凸顯個人特色成了流行趨勢,而對團體的打造就少了,女團也逐漸淡出人們視線。
然而,近幾年,市場上又逐漸蹦出了一股全民女團的氛圍。今年更是百花齊放:從要重新定義女團的《青春有你》與《創造101》美少女之間的正面對打,到一群大膽突破女團年齡界限的 「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的整裝待發,似乎中國的「女團盛世」的時代正式來臨。
在女團選秀綜藝狂歡和各路粉絲於電腦手機前搖旗吶喊的當下,不如讓我們先收起熱血,重新回歸女團本身,看看這些年活躍在世界各國螢屏上的偶像女團的高光時刻。
全球範圍內,偶像女團首先就是韓國和日本的標籤,韓國和日本女團也當之無愧成為了亞洲女團的代表。
而韓國女團中,首先不得不說的就是——少女時代(Girls&39;s Child(真命天女)起初是一隊二重唱組合,後來發展成四重唱組合,最後演變成三重唱組合。
她們擁有4首公告牌冠軍單曲、3座葛萊美獎和6000萬唱片銷量。組合中的核心成員Beyonce單飛後成為超級巨星。她們的《Brown Eyes》還被S.H.E翻唱成中文版(即《戀人未滿》)。
英國的Spice Girls(辣妹組合)也絕對是全球最成功的女團之一。貝克漢姆的妻子Victoria Beckham就曾是辣妹的一員。
英國的 Spice Girls(辣妹組合)是流行音樂史上銷量最高的女子組合
她們在1996年出道後引起全世界歌迷的追捧,單曲《Wannabe》曾在37個國家的排行榜奪冠,專輯和單曲總銷量超過8500萬,是流行音樂史上銷量最高的女子組合。
總的來說,比起服從社會審美和規矩,歐美人更看重的是個體獨立性和展示自我個性的文化。
因此,多數團體偶像之後都走向了單飛的道路,這也可能是歐美女團較為稀少的原因之一。
在女團話題愈演愈熱的當下,女團文化也在不斷試圖打破圈層,這其中有共識,也有紛爭。每一個女團成員被觀眾Pick的背後,總是某一種強大的社會心理和審美的真實映照。
實際上,在團體的整體面貌之下,各個女團依舊在延續的是對每個個體的呈現和聚焦。在整個Pick女團的過程當中,女團成員個體形象的傳遞和塑造,聚焦出分屬不同的粉絲群體,而Pick這一行為本身,就構成了這個時代多元審美和價值表達的一種通道。
偶像也從來沒有統一的標準。女團中的每一個人,都擁有各自不同的面貌和屬性,而誰能最大化地代表這個時代年輕人的態度和情懷,誰就有成為偶像的可能性。
首個圍繞30歲以上女藝人競演成團的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
實際上,女團中的每一個女孩,都不乏自己的粉絲,特別是隨著節目的推進,這種投射進情感的喜愛,便會發酵得更為深遠。最終被Pick成團的女生,包括沒有進入女團團體的很多人,首先也是以獨立的個體而完成粉絲群體的創造。
娛樂創造偶像,同時也在創造著粉絲,而最終偶像的生成更是離不開這些被不斷創造出的粉絲群體。他們的每一次點讚背後,都是一次自我喜好和態度的現實表達,他們沒有被排斥在這場偶像打造的過程之外,相反,通過各種通道被捲入。
同樣,代入和投射,是當下女團節目引發熱效應的根本,進而醞釀出更大範圍的一場場帶有社會屬性的話題。因此,創造女團,也自然成為了這個夏天裡年輕人當中最流行、最熱衷的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