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密碼背後的密碼:文藝復興背了怎樣的一口鍋?

2021-02-22 史譯歐洲

  

相比丹布朗的小說原作小說,電影版已經作了大量的情節簡化梳理。雖然從電影改編的效果來看,似乎精彩程度不及《達文西密碼》和《天使與魔鬼》前兩部。但是從小說原作既有的創作視野高度上看,十年後再次出手的《但丁密碼》,其創作思考起點,反而相對前兩部一次高出一個等級。

 

丹布朗系列「密碼」小說之所以在每部推出之後,都會遭到西方「主流價值觀」的質疑、甚至是抵制,無非是它們動搖了在我們第一章序言部分提到的——對西方價值觀的「非主流思考」,且一次比一次來得另類又警醒。

 

如果說第一部《天使與魔鬼》還是以聚焦一個局部——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教廷」的話,那麼第二部《達文西密碼》,已經涉及質疑西方宗教價值觀中的一個面——關於對耶穌神性和人性的異論。但,作者背後的隱晦質問,畢竟還都停留在宗教信仰角度。(關於這兩部作品,我們之後將再分別作單獨解讀)

 

我們在序言中交代過:今天人類文明的哲學三大基石——信仰、求真、人學,西方佔據了前兩項,並構建出完整的文明系統。而到了第三部《但丁密碼》時,作者已經把一種全盤對系統的拷問,放到了「發展所帶來的最終惡果」這一假定上來。

 

「為什麼人類社會越是按照西方文化模式走向「進步」,人類對待自己的同類越是表現出冷酷無情、甚至殘忍兇狠?這樣的「進步」,又究竟會把人類推向何處?」——這不是我問的(我哪有水平問出這麼高級的問題)——這是近代西方自己的偉大哲學家、思想家馬克思·韋伯所提出的、對西方文明發展的核心思考。

 

回顧第一章說到的——西方文明成熟之後第一個700年: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希臘羅馬的世俗化文明,當時已經發展到了那個時期人類已知文明的頂峰,沒有之一。這一點,從當年羅馬帝國巔峰時期的人口規模(1.12億),所佔全球總人口(不足3億)的比例中,就能直接看出。(同時代的西漢,中國人口0.65億)

 

在第一個700年中期開始,西方世俗的價值觀,催生了對「物慾」的追求和放縱下的最大腐化和揮霍:幾千人在一起集體泡澡聊天吃喝玩樂兼打炮、幾萬人在一起集體欣賞殺人表演兼燒烤並忙著下注押錢賭輸贏……獲得公民權的羅馬人,平時是不需要勞動的,由大量奴隸維持著社會的基本運轉。

 

2世紀、3世紀的兩場大瘟疫,在導致大批人口感染死亡的背景下,催生了基督教的「天譴論」。其核心批判內容,就直指人類腐朽的物質化價值觀(世俗主義)。6世紀那場更大的、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黑死病危機,在歐洲全面爆發,最終把歐洲人的精神認知,徹底推向了「相信末日」、「期待救贖」的上帝懷裡。歐洲的政教合一「中世紀」大幕,由此完全拉開。

 

「人一生要甘於清貧,把一切獻給上帝」,歐洲的價值觀,進入到「用虔誠來主導一切」的第二個700年。

 

然並卵,高尚的思想並沒有換來高尚的生活體驗。因為,以「上帝之名」行使人間權力的教會,依然還是人類——人類身上所具備的「七宗罪」,教會身上全都具備。

 

「人應當創造一切,同時也應當去享受自己所創造的一切」——這是文藝復興運動誕生之前,所爆發出的一句嘹亮掙脫號角,後被經典地概括成為「人文主義」,即「人本主義」。之前的700年,歐洲人為了獲得自己靈魂的最終高尚,甘願放棄了對物質主義的本能欲望(也可以說是被逼迫的「隱忍」),卻依然沒有看到上帝「所承諾的曙光」實質降臨到人類頭上,相反只看到教會「一天比一天光明」(有權+有錢)。

 

中世紀的正式翻篇,是以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伊斯蘭文明攻陷為標誌。但早在被攻陷之前的100年裡,以佛羅倫斯人但丁、彼特拉卡、薄加丘、喬託等「反潮流思想小集團」在當時已先走一步,開始逆天地嘲諷起教會,提前刷起了那個時代的抖音。

薄加丘《十日談》插畫,整部作品充滿了叛逆、世俗、香豔與藐視神權的故事章節

而1347年爆發的歐洲第二次黑死病(也是人類社會迄今以來最大的一次生化危機),神權統治正是在這種大危機背景下,遭遇了鬆動、開始瓦解。接下來第三個700年大幕,即將開啟。

 

《但丁密碼》,為什麼把虛擬的一場當下全球健康危機,要安排「從佛羅倫斯去找答案」開始?是因為佛羅倫斯不僅僅爆發了但丁等幾位先驅,接著還有它隨後掀起的時代巨浪——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那麼,這場運動又與《但丁密碼》故事中的災難,又存在著什麼樣的密碼背後之密碼聯繫呢?

 

首先有必要交代一下現實中的大背景:隨著第二次黑死病疫情的復甦,歐洲人口再次攀升、而有限的土地資源依然有限。這就導致沒有土地、只能靠手工業來謀生的人越來越多。於是,泛佛羅倫斯地區,當時發展成為了歐洲最大的手工紡織基地——新興的小資產階級開始崛起——現在仍舊還是基地。如今人們熟知的古奇、普拉達、菲拉格慕等一眾義大利國際大品牌的服裝生產的總部基地,依然還在這裡。

 

「人應當努力創造、並應當享受自己的創造」,這種想法最能獲得小資產階級的認同,就像「先做威尼斯人、再做基督徒」一樣。因為手工業者和商人都沒有土地資源,而土地經濟畢竟得仰仗老天(上帝)的賞臉才能決定收成。商人和手工業者卻只要完全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勉就可以,不用多看老天臉色。因此讓他們「把一切獻給上帝」,本來就是個有點強扭的瓜!

 

另一個大背景,是君士坦丁被土耳其人攻克後,東羅馬帝國境內原先大量的學者、知識分子,隨逃難的人流來到了西歐。而當時西歐最發達的地區,就是拉丁地區北義大利(威尼斯、米蘭、羅馬、佛羅倫斯)。更北的日耳曼勢力圈(包括今日法國),則在那時還未完全走出思想與文化的混沌期。東羅馬流亡學者們的到來,也為當時相對東部而言更封閉落後的西歐,帶來了更開明、先進的思想文化(上兩章我們提到過,文藝復興爆發前,東部一直比西歐經濟發達,所以也是威尼斯商人們的賣家秀總部)。

 

客觀必要條件已滿足,接下來,主觀充分條件登場了!

 

西方史這麼評價: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座城市,如果僅以城市作為單位的話,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有過這麼重要的貢獻——說的就是佛羅倫斯、指的就是文藝復興。

 

「光榮革命」對英國有多重要?「狂飆突進」對德國有多重要?「大革命」對法國有多重要?然而他們全都是同一場運動——資產階級革命。而爆發在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就是引發整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傳!

 

「文藝復興」是個中文譯名,其中「文藝」兩字,是中國人便於理解而自行加上去的。原文「Renaissance」的字面直接意思,是指「重獲新生」(並沒有特指「文藝」)。按照今天中國人的現實體驗,好比翻譯成「改革開放」,可能會令國人對字面意思背後的歷史含義,理解得更傳神。

 

當今世界主流文明,就是西方文明。不過這個「西方」,已不再指傳統的「地中海」,而是源起「後西方」時代的第二次「新生」。簡單梳理一下歐洲大伽的段位提升邏輯,大家就能明白它對歐洲的特殊意義——

 

因為有了文藝復興,才有了後來法國的「思想啟蒙」運動;因為有了思想啟蒙,才有了德國的「狂飆突進」哲學大爆發;哲學是科學之母,有了哲學打底,才會引起英法德美引領的兩次工業革命。直到有了工業革命,才讓西方文明最後能叉腰牛起來!這種升級過程是環環相扣的、因果必然的,而不是間歇性的頻譜脈衝。

 

就像要說「文藝復興」,就不得不提佛羅倫斯一樣。而要說佛羅倫斯,就不得不提一個名字——美迪奇。這個家族名字背後,就是運動爆發的主觀因素。

 

「世有伯樂、而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是出自中國的經典名言。

 

文藝復興的成功,靠的是從佛羅倫斯最先崛起一批「千裡馬」——天才們。伽利略、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等再加等等的幾十位。他們群星璀璨而各自熠熠生輝,他們學貫文理又都能跨界發揮。但,他們幾乎都受到過同一個家族的賞識、提攜,甚至是栽培——美迪奇這個伯樂家族。就是因為存在過這個家族,作為緬懷,才會令佛羅倫斯如今被西方人公推為「歐洲文化朔源之都」。

 

由此,你在《但丁密碼》電影裡所能見到的佛羅倫斯,竟然清一色全部是外國遊客們才會去的、也最愛去的打卡景點——這不是移花接木的旅遊宣傳風光片——而是它們全都在用美迪奇家族的行宮、府邸、辦公室、私家花園,來突顯作品想要表達的核心隱喻。作者在這裡安排的內在思考,其實放得很深。

 

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可以這麼說,美迪奇家族在西方近代史上的不朽地位,完全建立在其幾乎靠一己之力,為那場偉大運動的頭一百年,買了一次單。也是歐洲持續了前後近三百年的整場文藝復興運動中的,頭號的個體買單人!

 

就在「中世紀」大門行將關閉前,美迪奇家族那時成功當選為佛羅倫斯的最高執政官。為了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執政理念,更為了讓佛羅倫斯能在周圍的如羅馬、威尼斯、米蘭等強鄰環視中脫穎而出,於是制訂了「把文化當作佛羅倫斯的核心競爭力」這個在當年環境下劍走偏鋒的小眾套路。結合當時義大利北方有大批從君士坦丁堡逃難來的知識分子現狀,美迪奇提出:凡是被他們家族選中的文化人,從此之後都不需要再為謀生而去找工作,而全部由他們家族來提供經濟支持!而從此,這些人身上的任務也只有一個——用文化,把佛羅倫斯給充實起來!

 

在今天看來,這是一個相當有深遠眼光的、極符合小國特色的戰略決策。當時,自然也受到了文化精英階層的熱烈歡迎。並且,很快更受到了大量小資產階級的歡迎,因為那些文化人「追隨先前但丁那批人」的理念——強調「以人文本」。這用大白話翻譯過來講,不就是讓人們理直氣壯地「把人看得與上帝一樣重要」嘛!明擺著給教廷添堵的高級套路,這不是錦鯉福利、什麼還是?

 

嚴重聲明一下:當時西方人的那個「文人」概念,思維結構上接近於今天我們說的「理工男」、形象上更靠近於中關村裡常年穿格子衫的「碼農」。搞清楚這個前提極其重要,否則容易被帶入「偽娘」的文藝腔認知誤區——誰讓「文藝復興」這個概念翻譯得如此小資煽情呢。

 

那麼這些文人們自己希望要復興的、想重生的又是什麼呢?是古希臘時代留下的珍貴遺產:求知、求實、求真。所以,打那開始以後,大家在面上所能見到的歐洲各類藝術品、建築、園林等等精神表達形式(即用黑格爾在其作品《美學》中提出的定義),逐步開始出現風格轉向,謀求「美」首先要建立「準確」在符合「數學性」的原理之上,也就是強調理性美、真理美(數學代表著世間真理的抽象化表達)。重寫實、立體三維透視、強調真實的光影特性變化,對稱結構、黃金比例分割、幾何式的完美布局等等,「優美」背後無不飽含著數學性、準確性。

 

美迪奇家族不光點起了「強調文化」的第一把火,更重要的是,又還隨家族之後出現的三任教皇、及遠嫁巴黎的兩任法蘭西王后,再次把「古典文化新再生」精神,帶向了羅馬和法蘭西當時歐洲兩個最重要的政治縱深地帶。

 

教皇勢力與影響力,在歐洲自不用多解釋。甚至文藝復興中期出現的巴洛克風格,直接就與羅馬教廷動用公權力親自擼袖下手有關(由美迪奇家族直接任職教宗開始,直接拿教堂當藍翔技校派用場)。而法蘭西則是近代歐洲第一個成功走向專制集權管理模式的國家。在這之前,中世紀歐洲都處於各地諸侯勢力林立、總皇帝虛權而諸侯城邦國實權的分封模式,類似中國在秦大一統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周朝)。

 

讓我們回憶一句歐洲著名的論述:「文藝復新爆發在佛羅倫斯,而其最大的成果,卻結在了巴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它與法國在近代歐洲最早完成「集權統治」有著直接關係。當佛羅倫斯自己、以及其他地方還只能用分散的城邦之力來迎接、消化文藝復興浪潮的時候(羅馬教廷國實力除外),法國已經可以動用整個國家的力量,來接盤發展了(中央集權體制,就是大家都懂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意思)。

 

美迪奇家族的文化理念、家族禮制,對法蘭西擺脫中世紀式的傳統思想、繼而進入到一個新紀元的進程,影響極大。美迪奇家的第一位法國王后凱薩琳,其丈夫法國瓦魯瓦王朝的亨利二世,被譽為「結束了中世紀式君王風格」的第一人。亨利去世後,凱薩琳還代位攝政了相當長的時間。

立領、束腰,來自典型的三維透視法繪畫審美。其實,立體裁剪這玩意兒,500年前佛羅倫斯人就已經玩嗨了

 

而嫁給法國歷史上最輝煌篇章的波旁王朝、開國國王亨利四世的瑪利亞·美迪奇,更是給整個歐洲帶去了深刻影響影響——只因她是路易十四的奶奶,而路易十四後來升級成了全歐洲的「太陽王」。於是,刻上美迪奇家族新潮流烙印的法式做派,就是在給爭相效仿的全歐洲各國王室們,分別刻上「新文藝」的潮流烙印。

上圖為:為迎娶王后凱薩琳美迪奇的到來,在羅浮宮(當時的王宮)外,又加蓋了居勒裡宮給王后居住,作為對美迪奇家族的重視。居勒裡宮在大革命期間被燒毀,原址上現在為羅浮宮外的居勒裡花園。請注意被毀前居勒裡宮的屋頂與早前羅浮宮的舊範式的區別,這種屋頂後來也開創了法式建築所特有風格

下左圖為佛羅倫斯皮蒂宮,右圖為羅浮宮對岸的盧森堡宮。皮蒂宮是瑪利亞王后從小居住的美迪奇家族內府,盧森堡宮是波旁王朝開國國王亨利四世迎娶瑪利亞後,按照皮蒂宮的樣式,為王后特意單建的。這兩個宮殿的迎娶待遇,當時在法國王室傳統中,屬於最高的禮遇

此外,瑪利亞王后還命人建起了連接羅浮宮與通往城外的一條林蔭道,並給這條林蔭道取好了名字。這條大道後經進一步加寬後,成了如今巴黎最重要的一條街道,名字也一直未改——就叫「香榭麗舍「

 

雖然中國人都知道19世紀大英帝國的輝煌,但很多人並不一定知道在大英之前,這樣的殊榮曾一度屬於由波旁家族路易開創、由拿破崙結尾的法蘭西帝國。從17到18世紀,法國不僅僅在歐洲,甚至在全世界都可以算得上是頂峰國家。那個時候,做一名法國人的意義不僅僅是生活在法國的某一片土地上,而要遠為深刻得多。「愛國者」在那時也不僅僅代表忠於法國本土的人,愛國主義的意義曾被定義為「獻身於人類的幸福、獻身於人的權利」。因此愛國者不是哪一國政府的盲目追隨著,而是烏託邦成員、一個具有世界責任的公民——思想啟蒙運動,正是法國在接過文藝復興接力棒後,賦予對「文化」這個特殊含義的升華理解。(也所以造成今天在歐洲只要涉及文化意義上的事,不管其原創地出現在哪裡,最終都會將在法國人那裡整合得最為出色。從感性的飲食時尚文學、到抽象的理論提煉升華,哪怕就是暴亂鬧革命、或者還是紙醉金迷,法國人都玩出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新高度。甚至就連「文藝復興」這個概念本身,都是法國人到了19世紀,才幫全歐洲人做了一次思想文化總結報告而精闢提出的,這讓一貫只擅長實操、不怎麼精通高逼格升華的老校長義大利人,對此只能一臉懵逼、尬笑接受)

 

當義大利名廚總是在後廚流著汗一頓狂炒的時候,法國的高級大廚卻穿著筆挺潔白的精緻制服,和藹可親地向你推薦他最新的《美食與營養》理論著作。至於曾經的校長是美迪奇——這個知識點太沒啥意思了,提這個幹嘛?

 

法國人最擅長營造柔美流香的氛圍、華貴雅致的格調環境,似乎他天生就是美食的始作俑者,讓人早忘記了義大利餐是「西餐之母」這個陳腐老梗。導致上流西方人,在高級餐廳裡把妹的標配姿勢是,點餐的時候,一定要優雅地保持自己的嘴裡不停地往外噴法語單詞!你以為學法語派啥用的?為了一路暢通去非洲打獵嗎?

 

「我思故我在」的17世紀法國笛卡爾開始,到最後喊出了「上帝死了」的19世紀德國尼採,文藝復興最後在催生出「科學主義」的同時,把西方人一度視作為活著的畢生目的——「信仰」,最終打翻在地!雖然文藝復興的初衷,一開始只是想為了讓「人和上帝」兩者變得同等重要。

 

而在這個第三輪的700年裡,後期的工業文明之花,繼而又刺激「科學主義」走向笑傲江湖的「至上萬能」,用愛因斯坦早先的話說,就是喪失了對大自然保持最高敬畏的那種「科學的狂妄」。伴隨「科學萬能」同時出現的,是失去對「信仰」的敬畏與底線約束後,又一輪的「物慾主義」、「消費主義」和「享受主義」。這正如當年的古羅馬——與「享樂」結伴共行的,是「欲望」被徹底釋放之後所帶來的「焦慮」,以及「底線」的不斷探低。

 

今天所謂的「現代化」,其實就是西方化。在沒有出現「現代化」之前,地球存在了46億年,其中包括與人類和諧共度的時光。但自從世界上有了「現代化」後的200年,地球生態危機與人類自身的內心無序,雙雙變得愈演愈烈。2000年到來前的90年代,正是各種「末日」說重新抬頭出現的時段。如同馬克思·韋伯所質問的:西方化究竟會將人類推向何處?

 

《但丁密碼》,正是作者基於這種當今時代大背景之下的一次創作,故事中虛擬的「部分人類盲選毀滅計劃」的創造者和執行者,都是對人類本身已失望的高知精英群體(一位是才華秉異科學家,另一位科學家的女朋友在電影中沒細膩交代,但在小說中交代得很徹底,個人智商為225、長大後愛上科學狂人的超級女神童,上清華少年班的那種),他們都有著為「用一次規模可控的毀滅,來最後拯救人類」而甘願自我犧牲的崇高理想。

 

但,作者丹布朗選擇把危機爆發的破解線索,特意安排在了佛羅倫斯,而不是當代西方「物慾主義」之花盛開得最為燦爛的、「貪婪」的紐約或「萬惡」的巴黎。背後只能說,他對造成災難的這輪文明的源頭,做出了自己的反思和隱喻。而反思的結果竟是——「文藝復興」既是此輪西方文明源頭的清流所在,但也背上了難辭其咎的「肇始者之鍋!

上一篇:但丁密碼背後的密碼(三):威尼斯僅是危機陪讀麼?

相關焦點

  • 「但丁密碼」背後的疫情密碼(一):為什麼是但丁?
    那我們就從他三次對信仰的質疑視角點上,來解讀他三部作品背後所沉澱的文化,而不是光談電影情節的好壞或精彩與否。    為什麼是但丁? 《但丁密碼》,小說出版於2013年、電影出品於2016年。與眼下全球病毒肆虐現狀特別應景的是,《但丁密碼》的故事主線,就是為了阻止一場即將爆發於全人類的、旨在無差別地消滅掉世界冗餘人口的「人工開發」型瘟疫(當前世界人口發展,已快速逼近地球所能承載的極限)。所以,此時此刻來炒《但丁密碼》的冷飯,是不是變得又很前沿?
  • 《但丁密碼》之地獄圖中的真實場景!
    繼《達文西密碼》系列續集的《但丁密碼》自上映以來都得到了超好的口碑和票房第一的好成績更吸引了不少寶寶對原著的回顧和追捧
  • 探尋地獄之旅,解析但丁密碼
    而前作的成功也拉高了整個系列的製作水準,這一次將把燒腦風格帶到極致,《但丁密碼》帶你暢遊地獄。 文藝復興的開拓者但丁,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他的成名作《神曲》充滿了隱晦的暗示意味,不僅僅是神學上的造詣,更是關於人類與時空、世界與宇宙的終極預言。
  • 看了這六點,《但丁密碼》我看定了!
    此次在《但丁密碼》中,他用短小卻極富韻律的旋律與抽絲剝繭的解謎過程完美結合,通過音樂對畫面的不斷加強,讓音樂嚴絲合縫的引領畫面節奏,引人入勝!蘭登教授能否從眾多道具中發現破解密碼的線索、能否擺脫危險全身而退,也是全片最大的懸念! 看點四:人設複雜層層反轉難辨真相據悉,在《但丁密碼》中將出現多次讓人出乎意料的人物大逆轉!
  • 《但丁密碼》面具之謎預告 但丁死亡面具暗藏玄機
    即將於10月28日與北美同步上映的2016年度最IN燒腦冒險巨製《但丁密碼身為生物工程師的億萬富翁創造出讓人不寒而慄的瘟疫病毒,引來各方爭奪,然而心懷鬼胎的他們蠢蠢欲動,背後究竟藏著怎樣不可告人的目的?病毒危機一觸即發。
  • 花樣地獄觀,看《但丁密碼》
    在他們的背後則是一個陰暗的漩渦結構,最深處發著啞暗的紅光,似乎通向了地獄之門,令人不寒而慄。詭異黯啞的畫面宣告著末日將至,即將毀滅人類命運的病毒陰謀即刻爆發,讓人頗有身陷地獄之感。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教授將與醫學專家菲麗希緹·瓊斯攜手面對這股邪惡陰謀。面對暗藏的謎題與殺機,蘭登能否力挽狂瀾成為影迷關注的焦點。
  • 電影《但丁密碼》《達文西密碼》《天使與惡魔》三部曲賞析
    *本文可能涉及對三部電影作品的劇透,介意慎入 周末兩天基本是一氣呵成地看完了三部電影,先是一年前上映的《但丁密碼》,回來又補上了《達文西密碼
  • 關於但丁的真實密碼:究竟是大文豪還是肌肉男?
    波提切利按照但丁的描述,畫的地獄局部  但丁的《神曲》內容駁雜,雖然它被認為是「文藝復興」的先聲,但很難用「宗教束縛」、「人性啟蒙」之類的套路描述它,它對後來歷史的影響也非常複雜。義大利文藝復興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來自佛羅倫斯的神級人物桑德羅·波提切利曾經畫過美術史上最美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和《春之歌》,但令人驚異的是,他居然是但丁的鐵粉。史上最有名的「但丁像」就出自波提切利之手,堪稱「標準照」。
  • 《但丁密碼》世界格局下的「密室逃脫」
    今天,朗·霍華德帶著《達文西密碼》的續集《但丁密碼》再次歸來,這次他又帶來了什麼需要破解的密碼呢?《但丁密碼》較之前兩部,命題更為宏大,它不再拘泥於某個人或某個集體的命運,而是關係到全人類的生死存亡。並且在懸疑問題的設置上,比前作更為密集。這是因為一向冷靜沉著的蘭登教授在影片開頭就失憶了,故事開始時身為主角的蘭登教授也像觀眾一樣一臉黑人問號。
  • 【影訊】《達文西密碼》續篇 教你更容易地解開《但丁密碼》
    影片中,蘭登必須在但丁的史詩巨作中尋找蛛絲馬跡。導演朗·霍華德說,「不斷產生幻覺的蘭登深陷但丁的世界不可自拔。他不得不重振旗鼓,破解在他面前展開的一系列線索。」與《達文西密碼》以及《天使與魔鬼》一樣,丹·布朗的《但丁密碼》依然充滿寫實的象徵意義。漢克斯指出,在布朗的原著小說和改編影片中,「總有引人思考的問題成分。」在《但丁密碼》中,問題的核心是人口過多。
  • 電影《但丁密碼》曝預告 死亡面具暗藏玄機
    即將於10月28日與北美同步上映的《但丁密碼》,今日發布「面具之謎」版預告。
  • 《達文西密碼》續集——《但丁密碼》今日震撼開畫 十大看點揭秘「末日之旅」
    這部由著名導演朗·霍華德執導,根據驚悚懸疑大師丹·布朗小說《達文西密碼》系列中的《地獄》改編,匯聚湯姆·漢克斯與菲麗希緹·瓊斯、奧瑪·希、本·福斯特等眾明星的《但丁密碼》究竟有什麼好看的?不多不多,也就十點:十年前的《達文西密碼》全球票房收入高達7億5670萬美元,引起了關於歷史、解密、顛覆傳統理論的熱議。
  • 《達文西密碼》續作首曝海報 解密「但丁密碼」
    湯姆漢克斯與菲裡希緹瓊斯  由著名導演朗•霍華德執導,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主演的新作《Inferno》(暫譯《但丁密碼》)今日全球同步首發一款先導海報。影片是繼《達文西密碼》、《天使與魔鬼》之後,由朗•霍華德與湯姆•漢克斯聯手打造的丹•布朗小說系列第三部,湯姆•漢克斯再度出演哈佛大學宗教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一步步解密但丁、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的作品,阻止一場禍及全球的瘟疫劫難。該片首款預告片也將於北京時間5月9日晚上10點全球同步首發。
  • 【看首映】《達文西密碼》續篇 教你更容易地解開《但丁密碼》
    影片中,蘭登必須在但丁的史詩巨作中尋找蛛絲馬跡。導演朗·霍華德說,「不斷產生幻覺的蘭登深陷但丁的世界不可自拔。他不得不重振旗鼓,破解在他面前展開的一系列線索。」與《達文西密碼》以及《天使與魔鬼》一樣,丹·布朗的《但丁密碼》依然充滿寫實的象徵意義。漢克斯指出,在布朗的原著小說和改編影片中,「總有引人思考的問題成分。」在《但丁密碼》中,問題的核心是人口過多。
  • 《但丁密碼》今日公映 致命謎題再燃懸疑燒腦狂潮
    10月28日,根據著名驚悚懸疑大師丹·布朗小說《達文西密碼》系列中《地獄》改編的全新燒腦冒險電影《但丁密碼》終於在影迷的千呼萬喚中震撼公映。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蘭登教授爭分奪秒尋找病毒解救人類危機,步步為營的驚險逃生令人心驚肉跳,抽絲剝繭的燒腦解謎更讓人大呼過癮,多個精彩看點不容錯過。
  • 【現正熱映】《但丁密碼》細節燒腦 「地獄圖」驚世現身
    《但丁密碼》海報  影片中的謎題都圍繞著但丁的生平與作品展開,說起這位聞名古今的詩人,他可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物。下面我們就順著《但丁密碼》原著中的謎題,看看但丁偉(qi)大(pa)的一生。波提切利按照但丁的描述,畫的地獄局部  但丁的《神曲》內容駁雜,雖然它被認為是「文藝復興」的先聲,但很難用「宗教束縛」、「人性啟蒙」之類的套路描述它,它對後來歷史的影響也非常複雜。
  • 首映 《但丁密碼》《魔法精靈》首映特惠套餐最低35元!
    內含影票1張+指定小食1份會員贈送精美禮品一份(數量有限,先到先得)使用須知:1.此券可觀看10月28日-10月30日任意場次《但丁密碼》(含首映);2.持本券至影城前臺購買《但丁密碼》首映套餐僅需35元,內含影票1張+指定賣品1份。
  • 《達文西密碼》續集《但丁密碼》十年重磅回歸
    網易娛樂9月26日報導 改編自丹·布朗的小說(原作小說譯名《地獄》),由朗·霍華德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達文西密碼》續篇《但丁密碼》日前曝光一組定檔海報,丹·布朗繼續燒腦,蘭登再度解謎,化解陰謀。影片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符號學家羅伯特·蘭登這次失憶並遭到追殺,在菲麗西提·瓊斯(《萬物理論》《俠盜一號:星球大戰外傳》)飾演的女醫生幫助下,破解但丁作品裡的巨大陰謀:邪惡科學家妄圖用病毒把地球變成《神曲》描繪的地獄。據悉,本·福斯特、奧瑪·賽、伊爾凡·可汗等也參演。該片中國內地正式定檔10月28日上映,同步北美。
  • 【但丁密碼】十條不為人知的拍攝秘密!
    此電影系列已在全球拿下約12億美元的票房,而《但丁密碼》原著小說更是2013年最暢銷的成人讀物,充分證明了羅伯特·蘭登風靡全球的魅力。再度出演足智多謀的蘭登教授的湯姆·漢克斯如是闡釋其招牌角色之一的魅力,「丹·布朗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知道觀眾想要什麼樣的謎題,尤其是那種讓你可以身臨其境尋找蛛絲馬跡,一步步解答的謎題。
  • 《但丁密碼》死亡面具下的謎題
    由第74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朗·霍華德執導的《但丁密碼》即將於10月28日(本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