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是天真不冷靜,愛自由,或會忘形;明白是得失總有定,去或留,輕鬆對應。孤單中顫抖,可知我實在難受,問誰願意失去了自由?想退後,心裡知足我擁有,前去亦全力去尋求。風也清, 晚空中我問句星,夜闌靜, 問有誰共鳴?
車行漫漫,日影西墜。搖搖晃晃、昏昏沉沉、似睡非睡狀態的行車途中,不其然,總有幾句歌詞在腦海之中盤旋。
可能是心情不好、還是抑鬱難以舒展?最近被壓抑住一種想呼喊出來的衝動,便是這首歌的歌詞總會縈繞心頭的原因。
對這首歌可以達到的熟悉程度,是我當年用電子琴曾經自彈自唱的唯一一首歌……為何是唯一的一首歌呢?解釋一下:我是自學的、一個五音不全的人偶爾心血來潮的要學彈琴。
學完這首後我就扔下了,再也沒有碰過琴。人家是一曲走天涯,我是一首歌可以就是一輩子。
哥哥張國榮當年唱這首歌時,是處於一種何去何從的迷茫狀態。歌迷們懂他,因此這首歌一出來,就紅了,成為經典。
我喜歡這首歌,一方面是歌詞,很貼合總是迷迷糊糊、什麼時候頭腦都不利索、不清晰的狀態。歌曲旋律舒緩、娓娓道來,沒有明顯的高低錯落或高潮,有的只是水到渠成的副歌部分。
唱歌的人期望得到歌迷的喜歡-在茫茫人海之中尋找知音。但知音難求。因為別人無法感受我們的感受,就如同你要感覺水裡的魚自由快樂,但你非魚,又豈知魚之樂?
詞人納蘭容若,曾在他的《飲水詞》裡寫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晉朝時有一位名叫蘇伯玉的人,他的妻子寫下一首雜體詩《盤中詩》,其中一句「長嘆息,當語誰?」都與「夜闌靜,有誰共鳴"有異曲同工之妙。
唐朝的韓愈說「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知音者誠希》………這世界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實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這個難得的知己),使我不忍心與你分別。
就連民族英雄嶽武穆嶽飛也說:「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他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縱然琴弦彈斷,又有誰來聽?錚錚琴聲,是對知音人兒的深情呼喚。
都說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順、六十花甲回頭、七十古來稀……絕大多數的人的人生,最重要的是30~50歲之間,但又往往是荊棘重重、充滿艱難險阻的一段歲月。
中年人所謂要砥礪前行……與其說是鼓舞自己的正能量、不如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餅乾一般,中年人哪裡逍遙得起來?
古人早就參透的人生感悟,我們今人又豈能不知。
風急風也清,告知變幻是無定,未明是我苦笑卻未停;不信命,只信雙手去苦拼,矛盾是無力去暫停,可會知,我心裡睏倦滿腔,夜闌靜問有誰共鳴……
哥哥說:風吹得急促而清朗,告訴我世間的變化並沒有定數,我之前並不明白這個道理。我苦笑著,卻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我不想相信命理,只相信憑自己的雙手去打拼。
但矛盾的是-我沒有辦法去暫停、阻止即將會發生一些我不想要的改變。誰會知道,我心裡的難過?夜深了,誰能體會我的感受呢?
也許,唱完這首歌,得到那麼多歌迷的喜愛之後,哥哥跟其他人一樣,明白到自己半生奮鬥,生活之中不順心的事太多坎坷太多,只能靠自己去端正心態。
就像梟雄曹操,一生都是在刀光劍影下度過,也試圖要建立萬世基業。在實現東漢統一的路上,也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
曹操的頭痛症折磨他多年、陪伴著他從開始起步、到邁向權力的頂峰,這個過程,除了曹操自己,其它任何一個人都只能袖手旁觀、無法參與、無法提供幫助……當時的神醫倒是可以幫他,但他不敢冒這個險,這個時候,作為一個病人,曹操是虛弱不堪的、也是最孤獨無助的-有誰共鳴?!
「去或留,輕鬆對應」……耐人尋味,是對生活態度的選擇,更要有自主意識。歌詞的意義是讓人感受到它的情感,產生共鳴,找到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畢竟,這個世界上找到另外一個完全懂自己、跟自己合拍的知音是多麼艱難、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件事情。
胡言亂語一番,車也到站、人困馬乏。暫時打住吧!我是曉楓微紅,走過路過給個關注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