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言
幼兒園是孩子脫離父母的長時間陪伴,開始學習自理能力和各方面知識的階段。然而由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愛護,導致孩子上幼兒園不在身邊時會過分的擔心,對學校和老師的保護缺乏信任。
案例
小童今年剛剛上幼兒園不久,一天,老師在組織孩子們睡午覺時。小童突然問道:"老師去,我兜裡的東西硌得好疼,可以拿出來嗎?"老師急忙走過去翻孩子的兜查看情況,但卻翻出了一個錄音筆。
老師詢問小童這是哪裡來的?小童表示:"這是媽媽給我的,讓我一定要帶著不能拿出來,可是我睡覺會壓到。"這情況讓老師感覺十分難過,沒想到家長將孩子送來學校上學,但卻對他們老師沒有信任感。
園長請來了小童的媽媽並表示: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信任,那麼如何能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呢?我建議孩子還是退園吧。
那麼為什麼面對孩子上幼兒園的情況,很多家長都會十分擔心。家長和老師之間應該如何進行配合來促進孩子的成長呢?
分析
家長對孩子上幼兒園過分擔心的原因
1)孩子首次接觸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一直由家長陪伴和照顧著,孩子遇到事情時父母會第一時間幫忙解決。所以孩子離開父母和親人的時間是比較少的,然而當孩子開始上幼兒園後,他一天內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幼兒園中。
因為沒有離開孩子身邊這麼久,所以父母會擔心孩子能不能夠適應這種"獨立"的情況。所以及時幼兒園中有老師看管,家長還是會不放心孩子的適應能力。
2)擔心孩子遇到危險
孩子年紀還小,對社會的認知是比較缺乏的。而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容易對孩子造成危害的隱患,孩子不在家長的身邊。家長擔心孩子會遇到危險而自己不能夠第一時間的了解到具體的情況。再加上孩子對於難題的處理能力較弱,所以一旦遇到問題就容易陷入手足無措的地步。
孩子脫離了父母的視線後,即使是有老師的關注。但父母還是依然會擔心孩子不能夠得到很好的關注,會一不小心就陷入危險之中,所以對於孩子去上幼兒園就會顯得過分擔心。
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配合
1)家長要選擇相信老師
孩子上幼兒園後,老師就像是孩子的"保護者"。而孩子一天時間內與老師呆在一起的時間是較長的,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對老師產生質疑。老師是經過專業的知識培訓和能力培訓的,在教育孩子和保護孩子方面有其專業性。
如果家長對老師產生不信任,那麼在心理上家長和老師就會有隔閡。彼此也沒有辦法真誠的對待,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2)學會溝通
家長除了要對老師有信任外,學會和老師進行溝通交流也能夠更好的達成配合,幫助孩子成長。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老師是最為了解的。因此,家長可以通過與老師的溝通來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一旦孩子有什麼特殊情況發生,家長也能夠清楚的了解。
而家長也可以通過溝通交流來讓老師了解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習慣或者是哪方面能力較弱還需要加強教育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夠共同的將孩子引領向正確的發展道路上。
總結
孩子的成長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教育,而如果家長和老師只能沒有達成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那麼很容易會產生分歧和矛盾。而這些往往是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之一,所以如何與老師達成共識需要引起家長的關注。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