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如今的時代發展,我們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渴望一個獨立的空間,無論年齡的大小,他們漸漸地反感甚至厭惡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漠視媽媽的存在,對媽媽的關心問候常常是敷衍的回答。
很多孩子因此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可殊不知這些孩子逃避父母,逃避媽媽的原因也很無奈。
案例
在看《何以笙簫默》這部電視劇熱播時,我們沉浸於默笙擁有美好的幸福生活時,也不能忽略她的童年經歷。
幼年時默笙的母親對她總是忽略孩子的存在,沒有陪伴和也鮮有照顧照顧:
在默笙取得優異成績向媽媽分享喜悅時她也不過就是點點頭而已,沒有一句讚賞和誇獎;
在默笙的面前媽媽也會經常和爸爸爭吵隨後奪門而出,不會照顧到默笙的情緒。
幼小的默笙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和媽媽之間的關係自然沒有多麼親密。成年之後也沒有生活在一起,對媽媽的照顧必然就會少一些,可這些行為也就成了媽媽口中的不孝。
小時候就有這些遭遇的孩子,長大後會「躲著」媽媽
1)「母愛缺失」的孩子
現在太多的母親因為種種原因都沒有參與孩子的成長,遺憾沒有見證他們的成長瞬間,雖然有太多的無奈成為不可抗因素但這的確無法彌補成為遺憾。
這類孩子在生活中就會比同齡的孩子更早的獨立,更快的成長,也必然就會更早的失去了孩童時的天真和爛漫,也可以說孩子會更快地長大,就像常言所說的這個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
他們渴望媽媽的陪伴和照顧,可真的當媽媽回家時,這奢侈的時光也並非十分歡樂,面前的人熟悉又陌生。不知如何開口打破這份尷尬,自然成年之後的他們也不會和媽媽多麼的親密。
2)「負能量環境」長大的孩子
家庭成員在孩子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影響,家庭關係的和睦更是至關重要。媽媽這個角色在孩子心中永遠都會是特殊的存在,媽媽會帶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
媽媽在家裡和爸爸的猜疑爭吵、和鄰居的矛盾爭端、生活的壓力煩惱,把這些負面情緒在孩子面前釋放。
年幼的孩子本就缺少安全感又在負能量的環境下成長,就會變得更加懦弱膽小、孤獨自閉。每一次的爭吵都會給孩子帶來一份陰影,負能量的積累讓他們渴望陽光渴望逃離,真的到了成年有能力離開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
童年的黑暗和陰影會一直籠罩著他們的生活,終於逃離之後他們怎麼會自揭傷疤再毫無顧慮地回到家裡正常的生活呢,母子關係也很難親密。
3)「被愛傷過」的孩子
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媽媽一般都陪在孩子身邊,因此孩子對媽媽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可若是後期媽媽由於孩子犯錯,孩子不聽話,就時不時對孩子改變「溫和態度」,甚至用語言威脅和暴力打罵來管教孩子。
就很容易讓孩子「被愛傷害」,因愛生恨是一種巧合,一但生成就會在孩子心底留下暗傷,長大後就會變成對媽媽的不理解,就會逃離家庭,和媽媽的關係也會很淡,曾經的那份愛也被媽媽的惡意對待,親手毀掉了。
不想自己晚年悽慘無人管,就要學會正確的教育方式
一:陪伴成長,用愛灌溉
儘可能陪伴孩子成長,不錯過她的每一個成長瞬間;給她足夠的安全感,在媽媽面前讓她可以做到無憂無慮;重視每一次孩子主動向你開口敘述的機會,對孩子給予鼓勵和讚揚。
二:適合的溝通交流方式
與孩子做朋友,平等相處做到換位思考,尊重孩子的選擇但絕不溺愛;以親子遊戲的方式做到角色互換,充分了解孩子的內心所想。
三:掌握榜樣的力量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環節,在耳濡目染中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份寶貴的財富將得益於一生。
「子不教父之過」的確孩子的教育父母很重要,孩子的錯誤不能一味歸咎於自身,更多時候父母要做到自我反省,不想自己的孩子日後背負罵名就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