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優秀媽媽,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文/晨媽 來源:媽媽手冊(ID:jqfans)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養出一個懂得感恩、孝順善良的孩子,是每個家長的共同願景。大家都不願意把孩子養成一個冷血自私的「白眼狼」。
而從一個孩子的行為模式,能夠基本看出這個孩子長大後的人生結局。
所謂「從小一看,到老一半」,當孩子年幼時出現這幾種現象,家長們就要當心了。
如果不及時糾正,很有可能影響孩子未來價值觀的形成,埋下不孝順的種子。
-01-
以自我為中心
生活裡,你是否見過這樣的孩子:
這種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眼中只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在他們的意識裡,只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根本沒有「別人的感受」這個概念。
小時候尚且如此,家長再不加以管教的話,等到孩子的性格定型就晚了。
試想,一個心中只有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考慮的只有自己的利益,還能指望他眼中有父母的存在嗎?
一名父親病危,臨死前兒子從城市請假回來見家住農村的父親最後一面。
兩三天後,見到兒子後的父親,病情竟然有所好轉。
不曾想,兒子的一句話卻讓老人心寒了個徹底: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還是把喪假算進來的。你這樣讓我怎麼跟老闆交待?」
聽到這句話,絕望之下,老人自殺了。
教育出這樣孩子的父母,永遠也等不到反哺的時候。
悲劇的背後,是冷漠和利己佔了上風,才釀成了如此苦果。
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我們的教育目標不是造出冷漠的社會機器,而是胸中有情義、心中有他人的孩子。
-02-
過度依賴父母
如果一個孩子一直依賴父母,那他將會變成什麼樣?
前些時候熱播的《都挺好》中的蘇明成,就是這樣一個縮影。
蘇母在世時,蘇明成安心當幼蟲,無論大小事務,蘇母件件要管、事事插手;
蘇母去世,蘇明成就成了無頭蒼蠅,沒有主見,難以存活。
劇中的蘇明成,長大之後安心啃起了老,把生活過得一團糟。
對母親的過度依賴,讓他喪失了獨立的能力。
表面上是一個三十多歲的成年人,內心還是需要母親餵飯的巨嬰;
仿佛一個從小媽媽給他穿衣服的孩子,養到十幾歲還需要給他繫鞋帶。
對父母的過度依賴,會廢掉一個孩子的根基,即便是有心孝順,也沒有對應的能力。
如果我們永遠攙扶著孩子學走路,那他什麼時候才能學會行走呢?
孩子成為人才之前,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啊。
-03-
沒有責任感
孝順,離不開的是「責任」二字。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永不衰老,人總有需要子孫兒女幫扶的一天。
孝順的人愛老敬老,陪老伴老;不孝的人嫌老避老,逃避責任。
一位80歲的老人給四個兒子寫下了一封遺書:謝謝你們照顧我,但我後悔生了你們。
老太太養育了四個兒子,帶大了兒子的8個孩子。但卻沒有一個兒子願意接納中風後生活不能自理的她。
最終兒子們商量之後,把她安置在出租屋裡,每月花7000塊錢為她請護工。
雖說成年人都需要面對自己生活的一地雞毛,但身為子女,是有責任的。
法律上,子女有義務贍養老人;道德上,也不該把老人當作包袱甩來甩去,落得一個悽涼的晚景,何其殘忍啊。
當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家長們就要警惕了。很可能是孩子缺乏責任心的表現。
請一定及時修正過來!
-04-
不懂感恩、忘恩記怨
每一個有出息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託舉。
嘔心瀝血,耗盡全部。
有這麼一個學生,在日本留學5年,從未打過一份工。母親借債供他念書,每月還要支付他7000元的生活費。
但母親的辛苦並未得到他的感恩。
因難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費用,他竟然在機場連捅了親生母親9刀。
他就是轟動一時「留學生機場弒母」案件中的那個孩子,汪佳晶。
李玫瑾教授說過:
孩子完全無視你的付出,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只記得你沒有滿足他,從而心生怨恨。
一味地滿足孩子,只會養出一隻不知感恩、只知怨恨的白眼狼。
心理學家有一個結論:
「感恩」是一種長時間形成的心理習慣,是人格特質,這種性格有賴於每一件具體細微事件中形成的積累。
所以我們有必要告訴孩子,他享受的一針一線、一蔬一飯都來之不易。
泰國有個小朋友,家長怎麼說都不願意去上學,他母親就帶他撿了半天的易拉罐。
孩子勞動了數小時,又渴又熱、大汗淋漓、一身疲憊。
卻被媽媽告知,撿來的瓶子賣的錢既不夠坐一次公交回家,也不夠支付一根冰棍錢。
這位媽媽是這樣說的:
為了讓孩子順利成長,需要讓他們感受幸福,也需要了解痛苦和疲憊,了解一切的來之不易。
這何嘗又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夙願呢。
亞里斯多德說:幸福是人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正是為了它,人們才做所有其他的事情。
我們建立家庭、養育孩子,圖的不是最後的贍養,而是——
播種愛,收穫愛。
也願「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都能養出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作者:晨媽,育兒經驗豐富的寶媽,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陪千萬父母共同成長。來源:媽媽手冊(ID:jqfans)原創,400萬寶媽關注的母嬰公眾號。
圖片來源:花瓣網
▼
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