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好的人生,都是從苦裡熬出來的

2021-02-13 有書

看《沈從文的後半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師晚年的幾次哭泣。

沈從文的兒子沈虎雛回憶:「一次母親見他獨坐在藤椅上垂淚,忙問怎麼回事,他指指收音機——正播放一首二胡曲,哀婉纏綿—奏完,他才說:『怎麼會……拉得那麼好……』淚水又湧出,他講不下去了。」

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流下淚水。不知道為什麼,我看完整本書,很多都遺忘了,只有這個場景卻定格在我的腦海。

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

張允和在《從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裡提到:「1969年,沈從文下放前夕,站在亂糟糟的房間裡,「他從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皺頭皺腦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對我說:『這是三姐(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給我的第一封信。』

他把信舉起來,面色十分羞澀而溫柔——接著就吸溜吸溜地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兒哭得像個小孩子又傷心又快樂。」

越到老年,沈從文越愛流淚。

一九八二年回鄉聽儺堂戲而流淚,生病後在家裡,偶然聽到「儺堂」兩個字,本來很平靜的他,順著眼角無聲地落淚。

一九八五年,一個雜誌社幾個人來採訪,問起「文革」的事,沈從文說,「在『文革』裡我最大的功勞是掃廁所,特別是女廁所,我打掃得可乾淨了。」

來訪者中有一個女孩子,走過去擁著老人的肩膀說了句:「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沒想到的是,沈從文抱著這位女記者的胳膊,嚎啕大哭。什麼話都不說,就是不停地哭,鼻涕眼淚滿臉地大哭。張兆和就像哄小孩子一樣,又是摩挲又是安慰,才讓他安靜下來。

有人覺得這樣的沈從文顛覆了他們對「大師」的認知:一個七老八十的文學大家,怎麼能還那麼愛哭鼻子呢?也有人說,這是一個大師的哭泣。

但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一個老人不加偽飾的真實和「自我」。

《沈從文的後半生》作者張新穎說,沈從文身上最吸引人的,正是他的「自我」。

「有了這個自我,他就不會隨波逐流。因為有一個本能、最本真的東西。他從這個角度出發,來判斷時代,判斷人和事情,就不會為流行的、主流的觀念和思想所左右。沈從文看任何東西,角度都會和一般人有所不同。

他有這個能力,隨時能跳出來。我們沒有,所以總是被強大的時代裹挾著。」

沈從文後半生封筆四十年,與文學交道並不多,但受他文字影響並喜歡他作品的人,卻越來越多。

近年來聲名大噪的「不老的老頭」黃永玉,他所寫的《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就是沈從文召喚出來的,算是彌補他未寫完的《長河》的遺憾。」

還有著名導演侯孝賢,1982年拍攝《風櫃來的人》時面臨很大困惑,躊躇之際,他讀了朱天文給的《從文自傳》,豁然開朗。

「一個人可以承受那麼苦難、那麼恐怖、那麼血腥的故事,可是即使有這樣的故事,在太陽下面還可以看到溫暖,還可以看到人性的美好,人的胸懷還可以亮一點,更大一點,由此建立了侯孝賢拍電影的自覺。」

張新穎認為,後來侯孝賢拍的《悲情城市》,很明顯可以看到《從文自傳》的影子。

沈從文在解放後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次為他出的作品選中自序道:「我和我的讀者都行將老去。」

聽起來真令人傷感。但是顯而易見,這句傷感的預言並沒有應驗,正如他的妻子張兆和在他去世之後才理解他一樣,他的作品也在慢慢地,慢慢地被更多人讀懂。

「強大的潮流在力量耗盡之後消退了,而弱小的個人從歷史中站立起來,走到今天和明天。」

沈從文,原名沈嶽煥,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湘西小城鳳凰。

鳳凰城是苗族、土家族、漢族聚居區,兩百多年前清政府為了鎮壓與虐殺不服從統治的苗民,派了一隊兵駐紮來此,才形成了一個城鎮。那個時候的鳳凰,到處是碉堡、軍營,居民大多為戍守的軍人。

兩世紀來滿清的暴政,以及因這暴政而引起苗民的反抗,血染紅了每一條官路同每一個碉堡。沈從文說,他走過的每一寸的土地,腳下面都是血。

到如今,一切完事了,碉堡多數業已毀掉,軍營也多數成了民房,但當地崇兵尚武的彪悍民風依舊存在。

沈從文的祖父沈洪富曾做過一度雲南昭通鎮守使,同治二年又官至貴州提督。父親沈宗持也是行伍出身,一心想當將軍,但時運不濟,正趕上清王朝的沒落。

對朝廷徹底失望的沈宗持直接參加了推翻清王朝的起義,後來又到北京,與人謀刺袁世凱。事機敗露後,被迫亡命關外多年。沈家由此開始敗落。

他的母親黃英出身於書香門第,年紀極小時便隨同長兄在軍營中生活,因此見聞膽識都在一般女子之上。沈從文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由這個瘦小卻通達的母親擔負的。

沈從文從小就習慣了看殺人。上學的時候,走過殺人的地方,昨天被殺的人還沒來得及收屍,屍首被野狗吃了,只剩下一塊頭骨,他就走過去瞄瞄,或者拾起一塊小石頭敲打一下,看看還動不動。

他甚至還見過這樣的景象,看見十幾歲的少年挑著擔子,擔子前面放著他父親的頭,擔子後面放著的是他叔叔的頭。

他6歲進私塾,然而那呆板無趣處處受牽制的讀書生活使他厭倦,而爬樹、遊泳、釣魚、捉蟋蟀乃至逛街、打架,卻使他感到身心愉悅。至於鳳凰城裡那些五花八門的作坊、店鋪,那些辛勤勞作的人們,更能引起他無窮的興趣。

幼時的這些見聞經歷,都為沈從文日後寫作提供了許多靈感與幫助。

由於家中有吃糧當兵的傳統,加上其野性難馴,1917年8月,剛剛14歲的沈從文,就被母親以補充兵的名義送去當兵,讓他到社會上去學習生存。

離開了家中的親人,向什麼地方去,到那地方去又做些什麼,將來有些什麼希望,十四歲的沈從文對此一無所知。他像只被放飛的籠中鳥,對外面的世界充滿著憧憬,對眼見的一切都覺得新奇、快樂。

他隨軍一路走遍了沅水流域,領略了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飽覽了各處迷人的自然風光,為他以後描寫湘西風情的小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他也親眼目睹了更多的殺戮,僅在懷化鎮一年零四個月期間,就大致眼看殺過七百人。又看到軍隊各派系之間明爭暗鬥的種種勾當,使他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疾苦有了更深的了解與同情。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出,沈從文的整個青少年時代,都是在恐怖、血腥的環境中度過的,這些東西,對一個人的心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正常來說,近墨者黑,沈從文應該會變得心狠手辣十分殘忍才對,但是他卻恰恰相反,即使在那殺人不眨眼的世道裡,他的心也總是柔軟得很,總那麼容易被美好的事物打動。

當身邊的軍士們每天除了「殺人」或者「看殺人」再無事可做時,他卻喜歡跑到河灘上去散步。

水船斜斜地孤獨地擱在河灘黃泥裡,小水手從那上面搬取南瓜,茄子,成束的生麻,黑色放光的圓甕。那船在暗褐色的尾梢上,常常掠得有朱紅褲褂,背景是黃色或淺碧色,一派清波,一切皆那麼和諧,那麼愁人。

美麗總是愁人的。每每見到這種光景,沈從文總是默默注視許久。他要人同他說一句話,想要一個最熟的人,來同他討論這些光景。他想要找到一個溫暖的人,可以跟他一起來對抗那些黑暗、殘暴、絕望的東西。但是他找不到這樣一個人。

心中懷揣著對美好世界嚮往的沈從文在殘酷血腥的現實生活中,是那麼地寂寞。他開始隱隱約約對於身上的灰布軍衣感到厭惡,與家人分離的痛苦憂愁,第一次湧上了他的心頭。

20歲那年,沈從文離開舊部隊投到了「湘西王」陳渠珍部下,因為認得幾個字,他被分派到陳身邊做書記。

陳渠珍雖是行伍出身,卻喜好讀書,尊重文化人。他不僅有大量藏書,還收藏有歷代名畫、古磁、碑帖、銅器等。沈從文每天的工作,便是為陳渠珍查閱、抄錄書中的材料,並且為那些書籍歸類編號,為舊畫、古董作登記。

這一工作不僅使沈從文得以閱讀大量書籍,提高了他的文學素養,同時也啟蒙了他對古文物鑑賞的興趣,為他晚年進入歷史博物館做雜文物研究埋下了伏筆。

生命其實是很奇妙的,我們今天所有生命呈現出來的面貌,都與我們的過去相關,而現在所經歷的一切,也決定著我們的未來。

到了這時沈從文的性格似乎也稍稍有了變化。不管去哪兒,他總拿了一本書。

那時候,沈從文一個月大概領3塊錢的補貼,但有誰能夠想像,在這個小兵的包袱裡,有一份厚重的「產業」:一本值6塊錢的《雲麾碑》,5塊錢的《聖教序》,值兩塊錢的《蘭亭序》,值5塊錢的《虞世南夫子廟堂碑》……

沉溺於書本的沈從文求知若渴,他日益感覺自己知道見到的太少,應知道應見到的還有太多,怎麼辦?必須進一個學校,去學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聽些使自己耳目一新的世界。他渴望變得更好,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智識同權力相比,我願意得到智慧放下權力。」沈從文如此下定決心,要去北京讀書。

當沈從文把這點打算告訴陳渠珍時,陳拿了三個月的薪水給他,並鼓勵他說:「你到那兒去看看,能進什麼學校,一年兩年可以畢業,這裡給你寄錢來,情形不合,你想回來,這裡仍然有你吃飯的地方。」

於是,二十一歲的沈從文,懷揣一本司馬遷的《史記》,隻身一人,冒冒失失跑去了北京,在北京大學當了一名「不註冊」的旁聽生。

但是,原先陳渠珍答應提供的資助不久成了泡影,他在北京的求學生活一時難以為繼。

他寄宿於湖南會館,冬天沒有棉衣,沒有火爐,嚴寒難耐,只能用被子裹著身子坐在桌旁寫作。為了生活,他不斷向報紙雜誌投稿,卻一次次被退回。迫於困境,他給當時蜚聲文壇的作家鬱達夫寫信求助,很快便得到了回應。

接信後,鬱達夫冒著冬夜的大雪,前來探望沈從文。他默默地聽著沈從文傾訴自己來北京的打算和目前的困境,內心波瀾起伏,「我看過你的文章.要好好寫下去。」

彼時會館的大廚房裡,正傳來師傅炒菜打鍋的聲音,不一會兒,空氣中便瀰漫著飯菜的香氣,勾得人飢腸轆轆。

「你吃飯了沒?」鬱達夫問。

「沒。」

鬱達夫站起身來,將圍在自己脖子上的羊毛圍巾摘下,撣去上面的雪花,披到沈從文身上,然後邀他一道出去吃了飯。結帳時,共花去一塊七毛多錢。鬱達夫拿出五塊錢付了帳,將找回的三塊多全塞給了沈從文。

兩人作別後,回到住處的沈從文禁不住伏在桌子上痛哭起來。鬱達夫的雪中送炭,不僅緩減了沈從文生活的困頓,也讓他堅定了繼續在北京寫下去的信心,最終名動京城。

1923年,躊躇滿志的沈從文挾著鋪蓋在北京前門車站下火車。月臺上的邊城青年對眼前這座豁然敞開的古老城市說:「我是來徵服你的。」

但是二十多年後,這座城池卻差點將他傾覆。

當時,堅決不肯投身於某一個集團之中的沈從文,被臺灣人罵,也被國內的人罵。在那個特殊年代裡,人們對待是非的判斷是那樣簡單粗暴,你不跟我站到一邊,那你就是幫助敵人。

你越有一定的影響力,你不跟我合作,那你就是最應該被排斥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想保持一種獨立選擇和獨立人格是非常困難的。

只讀過小學、湘西行伍出身的「鄉下人」沈從文,四十多歲時已經寫出七十多部作品,名噪一時,雄心勃勃。然而在人生的下半場,他毅然宣布封筆來維護自己用筆的自由。他寫作,就要按自己的想法來寫,按照命令或按照規定來寫,他寫不出來。

《無從馴服的斑馬》是沈從文寫於1983年春的一篇未完成的作品。

他在文中這樣總結:「就我性格的必然,應付任何困難,一貫是沉默接受,既不灰心喪氣,也不呻吟哀嘆,只是因此,真像奇蹟一樣,還是仍然活下來了。體質上雖然相當脆弱,性情上卻隨和中見板質,近於『頑固不化』無從馴服的斑馬。」

對於當時的任何一個作家來說,寫或者不寫,都由不得自己,都完蛋了。一般人都跳不出這個圈子,但沈從文從寫和不寫之間跳出來了,找到了另一個要做的事兒。

那件要做的事兒便是——成為一個不起眼的雜文物研究者、解說員。數十年的漫漫歲月裡,他克服了外在條件的艱難和內心的痛苦,在這一領域篳路藍縷,於喧鬧暴戾之中,始終獨善其身。

學者傅國湧描述,「以後的三十年,中國少了一個作家,而北京午門下多了一個指點解說、抄寫說明的老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就是其中的結晶。」

在緊接著的那特殊的十年歲月裡,沈從文的住房被佔,家被抄了8次;書稿圖籍、文物什物或遭掠毀,或當垃圾賣掉。他曾被分配打掃博物館的女廁所,下放期間飽嘗事業凋敝和舊疾之苦。這一切,都被他用幽默樂觀的態度,對美的細膩體察,一一消化。

據黃永玉回憶,當時某一天,久未見面的叔侄倆忽然在東堂子胡同迎面相遇,沈從文裝著沒看到他,擦身而過。一瞬間,他頭都不歪地對黃永玉說了4個字:「要從容啊!」

還有一次,他跟沈從文從東城小羊宜賓胡同走過,公共廁所裡有人一邊上廁所一邊吹笛子,是一首造反派的歌。沈從文說:「你聽,『弦歌之聲不絕於耳』!」

幹校期間,他從鹹寧遷到雙溪,輾轉勞頓,血壓陡升。他還給黃永玉寫信:「這裡周圍都是荷花,燦爛極了,你若來(一定喜歡)……」

晚年回鳳凰老家,住在黃永玉的老屋裡,他很喜歡那座大青石板鋪的院子,三面是樹,對著堂屋。早上,茶點擺在院子裡,霧沒有散,周圍樹上不時掉下露水到青石板上。

黃永玉對他說,「三月間杏花開了,下點毛毛雨,白天晚上,遠近都是杜鵑叫,哪兒都不想去了.我總想邀一些好朋友遠遠的來看杏花,聽杜鵑叫。有點小題大做.」

「懂得的就值得。」沈從文閉著眼睛,躺在竹椅上回應。

黃永玉始終不明白,是什麼力量使沈從文把湘西山民的樸素情操保持得這麼頑強,又是什麼力量讓在寒涼世事中浸泡的沈從文永遠這樣熱淚盈眶?

沈從文14歲從軍,看慣了殘酷血腥的殺戮,21歲北漂,一生遭遇了無數白眼冷遇。但是他在後來的寫作中,卻打造了一座與世無爭的邊城,塑造了一個個單純清澈的靈魂。

陰風冷雨的現實,生命沉淪山河破敗的時代,沒有摧毀掉他對人生的希望與熱愛。他用他赤子的心來抵抗人性的冷漠與麻木,用他的筆來呼喚美好善良,用他的文字將世人從惡劣、殘暴的現實環境中拯救出來。

千千萬萬在黑暗中掙扎的人,因了這文字散發的光和熱,感受到希望,感受到溫暖,感受到平靜又長久的愛的力量。

1988年5月10日晚上8時30分,沈從文靜靜地走了。葬禮遵其遺囑未放哀樂,而改放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他生前最喜愛的音樂。

「不折不從,星鬥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是他逝世後,傅漢斯、張充和從美國電傳來的輓辭。採用嵌字格,尾字連起來是「從文讓人」,巧妙且貼切地概括了沈從文的一生。

「沒時間讀書?讀什麼迷茫?讀完就忘光?」

女性專屬共讀計劃帶你高效能讀完 

深層次讀懂6本全球經典好書

點擊下方圖片,限量領取6本電子書

相關焦點

  • 「好的人生,都是從苦裡熬出來的.」
    在別人的故事裡,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聽書中人的故事,歷經千百種人生。歡迎來到「熊的借閱人生電臺」。 我是熊爺今天的特邀主播林靜。 今天熊爺幫大家借閱的,是熊爺之前介紹過的、日本作家:嵐山光三郎的人生。 嵐山光三郎對美食頗有研究,《文人料理店》是嵐山光三郎一部記錄文人飲食軼事的作品。
  • 沈從文與張兆和——人生容不得兩個人都正確(上)
    不管怎麼說,日子是開始了……寫沈張故事的文章,大多從此處開始描述二人婚後雖有坎坷但最終攜手走完一生,是幸福的。但是,果真如此嗎?(三)開在信紙上的愛情之花,在柴米油鹽中能依然綻放嗎?李敖說他受不了胡茵夢在廁所裡便秘,那時,女神變成了女人!可是沒辦法,因為胡茵夢和張兆和,確確實實是人。沈從文有風骨,不要嫁妝,但苦了張家三小姐。更
  • 成功的人生,都是熬出來的!牢記這五大天規,你的人生就不會平庸
    可事實上,成功從來沒有什麼捷徑,通往成功的道路,每一步都不可少,想走捷徑,只會讓自己走向一條死路,因為成功的人生,都是熬出來的!真正厲害的人,也都是熬出來的!要想擺脫平庸,獲取成功,你就得做到一個「熬」字。以下分享五條天規,牢記這五大天規,你的人生就不會平庸。
  • 好的婚姻都是熬出來的
    是火候到了,是熬得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應該修正和改變的到底是誰,總之是以相互接納甚至完認可並同化而告終。就像林語堂所說的:「所謂美滿婚姻,不過是夫婦彼此遷就和習慣的結果,就像一雙舊鞋,穿久了不合適也變得合適了」。
  • 沈從文與張兆和——人生容不得兩個人都正確(下)
    她寫了一本小說,《紫》,發表在1935年末沈從文主編的《國聞周報》上,講述的故事就是一個男人在有了未婚妻之後又愛上了一個叫做璇若的女子,與兩個女人演繹了一段徘徊、矛盾的悽美故事。文章就是沈從文的現實寫照:甚至連主人公輾轉的城市路線都與沈的人生旅歷不謀而合。沈從文自然知道高青子的心思,他幫高青子修改《紫》的文字,又鼎力相助使其和其它五篇小說集結成《虹霓集》出版。
  • 熬出來的幸福,逼出來的堅強,致自己!
    作者:無銘 來源:正能量l(ID:caz988)你吃過的苦,終有一天會化成糖!你淌下的淚,終有一天會釀成福!幸福,是熬出來的,堅強,是逼出來的。這個世界,沒有輕而易舉的成功,那些風光的背後,不知流了多少淚!這個世道,沒有樣樣順心的事情,那些榮耀的背後,不知傷了多少回!
  • 熬過去就好!12生肖人生最苦在幾歲?
    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都有痛苦困惑的時候,只要能熬過去,一切都能雲開月明!對12生肖來講,人生最苦是在幾歲?屬鼠:30和31歲最苦子鼠與午馬、未羊相剋,所以屬鼠人30和31歲的「馬羊年」是他們人生最苦的時候,做事情百般不順,時有破財之事發生!
  • 沈從文和張兆和情愛軼事:人生自是有情痴,得此幸福,一生足矣
    湘西的水柔,湘西的船多,那一座座鳳凰吊腳樓,一叢叢長年作深翠顏色的細竹,都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屬於沈從文的故事。沈從文,一個世人眼中的文人,因為他,湘西的美才有了神韻,因為他,中國的文學史上才有了閃亮的晨星。那些與湘西有關的字句裡,如若是沒了沈從文,似乎總少了一些什麼。
  • 把苦難熬成人生,看穿死生而又不被汙染的一代大家:沈從文先生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這樣的翠翠,像極了剛入社會的沈從文,從小被青山綠水養大,單純乾淨都是自然的雕刻。他用澄澈的眼眸安靜觀看社會的動蕩,卻義無反顧投身於軍旅中拯救更多的人。1934年,沈從文的《邊城》正式發表,立志要救國的他這部作品確是描寫湘西江邊悽美的愛情。
  • 熬!(好文)
    要耐住學習與成長的苦,身處低位時的卑微、坎坷與委屈,以及做事過程的壓力與煩惱。無論多艱難困苦,都勇往直前。最終你收穫的人生,將大不相同。-01-熬 是最好的修煉生活多是重複的,熬住才能出頭。幾乎所有的成功,都需要忍受煎熬,厚積薄發。這是自然界的規律。
  • 熬出來的幸福,逼出來的堅強!
    不一樣的美文,寫給不一樣的你,百萬家人在這裡等你人生路上,苦累,自己承受,滋味,自己感受,傷痛,自己忍受。熬出來的才叫幸福,逼出來的才是堅強。 生活難不難,自己體驗就知曉,人生苦不苦,自己走完就清楚。 別羨慕他人的幸福,誰的幸福都不是唾手可得的。沒有一次次付出,沒有一遍遍嘗試,又如何熬過苦楚,換來想要的幸福。
  • 苦追女神卻婚內出軌、張兆和做了這事、讓沈從文悔恨終生
    這些都摘自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張兆和是什麼人呢?能得到沈從文如此青睞。張兆和出身名門,是張氏四姐妹之一,排行老三。她所在的張氏家族時居蘇州。沈從文見了張兆和第一面後就痴迷了。當晚就寫下了第一封情書「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愛上了你!」
  • 真正成大器的人,都熬過人生的苦(值得一看)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更不可能事事稱心,成功的人生,從來不是偶然,更不是巧合,而是拼盡全力之後的水到渠成。人生路上,我們都是獨行者,不經歷風雨,如何看到彩虹,不熬過苦難,如何收穫成功,只有熬過所有的苦,才能變成厲害的人。能熬過苦難的人,日後必然會有大作為,再苦再難,熬過去,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 《我喜歡你》:沈從文告訴我們什麼是最好的愛情
    旅途中,看什麼都有那人的影子,故寫出「三三,乖一點,放心,我一切好!我一個人在船上,看什麼總想到你。」「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思念是最熬人的,所以苦於黃連,故寫出「日子在旅行人看來真不快,因為這一禮拜來,我不為車子所苦,不為寒冷所苦,不為飲食馬虎所苦,可是想你太苦了。」
  • 「人生是一種沉默的鬥爭」:沈從文與他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周恩來安排任務在歷史博物館,沈從文被認為是「反動作家」,沒有受過「足秤科班」的訓練,又在「不恰當的時候」得過「不恰當的病」;不僅不被重視,反而常常受到侮辱、作踐,甚至公然的「訓斥」,說他「不務正業」、「不安心學習工作」,「一天不知幹些什麼事」。在很長時間裡,連個辦公寫字的地方都沒有。
  • 絕世單戀—悲情沈從文
    凡是讀過《湘行書簡》的人,都無不為裡面的脈脈溫情所感動、所溫暖,這種溫暖會使你覺得自己像掉進了一個完美的聖境之中。在這聖境中,有幸福的丈夫,有幸福的妻子,有完美的愛情。然而,聖境終究只能是個幻覺,是無法存在的。是夢,終究就要醒來!不管你是猛士與否,都終究要面對美夢醒來時的淋漓鮮血!或者,國人都喜歡做夢。或者,這世上真實存在的愛情本來就很少,人們必須找一對典範出來,進行膜拜。
  • 易經提醒:人生有三種苦,人人都要經歷,別著急,熬過去就好了
    《易經》曾經說過:人生有三種苦,每個人都要經歷,熬過了,好日子也就來了。易經忠告:人生有三種苦,每個人都要經歷,別著急,熬過去就好了第一種:不能說的苦控制得了的,叫表情;控制不了的,叫心情,一個人的心理,不是看臉上的笑容,而是要去聽他內心的湧動。
  • 卞之琳為何埋怨沈從文?
    他將這批作品帶到上海,和沈從文一塊讀了,沈從文也頗為欣賞。兩人便商議將它們匯聚出版。徐志摩還把其中一些作品選出,自作主張交給《詩刊》等雜誌先行發表出來。為此,與卞之琳還不相識的沈從文給卞寫了很長一封信,說他和徐志摩都認為這批作品可以印成一本小冊子。沈從文還拿其中一首題目命名:《群鴉集》。認真讀過,沈從文還主動為這些詩作寫出一篇頗有見地的「附記」。
  • 老人說:人生有三苦,挺過去,好日子就會來了
    莫泊桑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人生就是這樣,耕耘才有收穫,苦熬才有未來,你吃過的苦,終有一天會化成糖。在苦難來臨的時候,熬不過,出局;熬過去,贏了。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證實:若非沈從文去世,他將獲1988諾貝爾文學獎
    這年,沈從文得了傷寒,苦苦熬了40天,終於從死神手裡撿回了一條命。可沒過多少日子,沈從文的一個好友卻因為與人賭氣,溺水死了。自己掙脫了病魔,好友卻猝然而去,一生一死,人生無常。沈從文在水邊徘徊了四天,做出了個決定:離開湘西,到北平去!要去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的地方學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