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今天有一位在預產期的朋友來了,謝謝你!于謙老師跟我講,他們有一次演出,下面有一個生孩子的,生在現場了,我在想這個事什麼時候發生在我身上,所以,咱們多聊一會兒。」那晚,儘管李誕帶著新書《候場》以作家的身份和讀者見面,他依然不忘像在《脫口秀大會》上一樣「秀」一把。他身後的大銀幕上給他標註的身份是「詩人、諧星、作家」,無論哪個身份,他都是在傾訴,發自肺腑,人間冷暖總是亦喜亦悲。「接受自己,就要跟自己對話,我已經天天在說話,說不清楚的,只能寫下來。」李誕說。
邵曉豔/繪
嚴肅範
寫他的小說
這個冬天,李誕正在文化廣場做他的全球巡演《李誕和他的朋友們》,這也是他的全新個人脫口秀專場,第一次上大劇場,即使「誕總」也多少有些焦慮,不過,他還是用了一個晚上去了趟上海圖書館,帶著自己的新書《候場》與讀者交流。說話和寫字,在李誕心中,都是極其重要的事。
應該說,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對著青燈黃卷的寫書人,應該不是在綜藝節目上說脫口秀的模樣,好比孫甘露第一次見到李誕。
那天,徐崢的飯館開張十周年,請李誕去吃飯,李誕以為又是一場藝人局,這些年遊走於演藝圈,臺上臺下舌戰群星,吃吃喝喝早也習慣了,便坦然赴約。席間,有一位非常儒雅的長輩對李誕來說特別喜歡,「我叫孫甘露」!李誕告訴孫甘露,自己大學時候很愛看他的小說,「孫老師也不知道我寫東西,就知道我說脫口秀」。所以,這場不期而遇,對雙方都是驚喜。
從那晚相逢之後,李誕便開始寫小說了。「是完全沒有辦法,我的感覺就是,有一個人突然說寫,就把我摁在那不得不寫,寫完以後就很好。」提起這本全新小說《候場》,是10個月前寫完的,算算時間,那時正好新冠疫情嚴重,他和大家一樣宅在家裡,《候場》這題目倒也貼切。
圖說:李誕帶著新書《候場》和讀者見面。(下同)
翻開小說,裡面的主人公就叫「李誕」,書裡寫著的「李誕」如何幹上脫口秀這行,又如何去深圳說服一群脫口秀演員加入公司,如何對著節目領導說「謝謝謝謝」,如何與各路好客的富人喝酒……讓人恍惚,這究竟是一本小說還是一本自傳。孫甘露看完書說:「這是一個以第一人稱作者的小說寫作,實際上暗示,假設這都是真的。」
「通過這本書,他們看我的眼光變得嚴肅了起來。」李誕說。後來,在上海作協去年公布的新會員裡,這個出過故事集《笑場》《宇宙超度指南》《冷場》的「李瑞超(李誕)」也赫然在列。
說年少
喜歡吳宗憲
早在《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這兩檔熱播的綜藝節目之前,在8年前的一檔《今晚80後脫口秀》的節目中,年輕的觀眾就已經開始對李誕的名字有所耳聞。
一開始,李誕只是王自健一直掛在嘴邊的「蛋蛋」——每天吃飯睡覺打蛋蛋。直到李誕第一次走上《今晚80後脫口秀》的臺前,觀眾才發現原來「蛋蛋」有一米八三,不難想像「打蛋蛋」這樁事,王自健也不過是過過嘴癮。再後來,斷斷續續從節目中了解到,他是條北方漢子,愛喝酒和美甲,會寫詩會科幻……
「我的爸爸媽媽都是草原兒女,媽媽以前是做老師的,我們的家在內蒙古的查幹諾爾礦場,那裡出的是鹼礦,鹼礦是白色的,查幹諾爾就是白色的意思。爸爸媽媽就在廠礦裡搞建設,我在廠礦子弟小學裡讀書,學校就建在礦上。寒暑假的時候,我會回到奶奶家的大草原。」李誕素描了一幅遼闊北方的生活場景。
爸爸媽媽對李誕的願望,「就是希望我能夠茁壯成長」。從身高上看,沒有辜負長輩的期望。至於自己的理想,「我小時候喜歡看吳宗憲的綜藝節目,但即便是上小學年紀,我也知道那只是喜歡,不能算是一份理想」。
據說,後來真正對李誕想法形成很大轉機的,是王朔的一篇雜文《我看流行文化、港臺文化及其它》。
小心思
藏在詩句裡
從小到大,李誕對文字特別懷有敬意。在《候場》之前,他一直在網上寫小說。那會兒,李誕喜歡在「一個」APP裡連載,童年的生活經歷也會呈現在他的小說裡,那些讓李誕信得過的朋友們對他說,在他的文字裡,可以感受到北方的寂寥和蕭瑟。
詩歌,李誕也寫。有這種讓人若有所思的「大家坐著三到五個人,肚子挺出來,有人肚子裡有船,有人沒有,有船的也開不太遠」。就像他的脫口秀,生活裡遇到的每一件小事,從他嘴裡說出來就變成了另一種感覺,細細品味,都覺得回味無窮。也有給愛人的綿綿情話,「他們有許多關於愛的道理,我有你……」這又像他這個人,貌似普通,卻又十分撩人。
不過,最終這個時代選擇讓充滿詩情畫意的李誕紅的途徑,不是《詩詞大會》,而是《吐槽大會》。即使李誕真真正正想做的是自己的文學,可是生活在都市的壓力之下,比起做個純粹的文學青年,做電視綜藝節目可以讓這個時代下年輕人壓力小一點。
多讀書當然是有益處的,哪怕是上綜藝節目,說出來的段子,有的人是屬於要打上馬賽克的級別,而有的人就能做到詩王爭霸對穿腸級,各自一端,可望不可及。李誕認為,脫口秀更需要文化的支撐。
不苦逼
問題自己扛
比起一路堅持文學創作,李誕做綜藝嚴格地說是半路出家。
大學裡,李誕的專業是社會學。「就是研究社會的。」李誕說。大三開始在《南方人物周刊》實習工作,李誕說:「畢業之後去了北京的一家廣告公司,做了一年,就遇到了王自健,後來就一起開始做《80後》。應該說一切都挺順利的。」後來就又有了《吐槽大會》,也火了。自從《80後》之後,李誕就和朋友們合夥開了家笑果文化公司,線上線下推廣脫口秀。
時光倒退個十幾年,似李誕這樣一路漂過北上廣的年輕人,身上一定有些悽慘的經歷,最好是住地下室,食不果腹,經過不懈努力出人頭地,劇情反轉才讓人雞血沸騰。如今,這一套在李誕的身上行不通了。顯然,我們通過他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到事業和生活都絕對不會像他在節目中表現的那般輕鬆搞笑,這個可以把各路人馬吐槽到幾無還口之力的誕總,從他的嘴裡,卻從來聽不到對困難壓力的吐槽。
「真的沒有什麼特別悽慘的經歷,我會自動屏蔽掉那些不快樂。再說工作中誰不難,做哪個行業不難,做節目難,你做記者不難?我不喜歡說這些,抱怨這些很傻,誰都不容易,我喜歡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李誕說。
有人問過李誕,「詩人、諧星、作家,如果讓你選,你更喜歡哪個身份?為什麼?」李誕選了做諧星。「諧星輕鬆,諧星和脫口秀不一樣,不用創作,脫口秀每天講50分鐘挺累的,還擔心,要對得起票價,內容要反覆練,我認為做諧星輕鬆一些,當然這是非常沒出息的想法。」
成敗論英雄,冷暖自知足矣。何況,他已有美人相伴左右。
破圈層
做大脫口秀
做脫口秀,李誕是認真的。
有媒體報導說,看似輕鬆的《吐槽大會》,幕後製作時,李誕在事先準備上要求極嚴:反覆核對每一道流程,與嘉賓銜接的每個氣口的磨合、每一個笑點的溝通,來回斟酌,他力求錄製時不停機、不喊卡。
很早之前,李誕也明白要實現自己脫口秀的宏圖大志,亟需開拓一個後備人員的儲備場所。正常的脫口秀節目的規律應該是生長在酒吧裡、俱樂部裡、大學社團裡,美國100年前就開始長了,現在長出節目了。「我們不能這樣等,中國需要拔苗助長,我們能做得了節目,做完節目我們再反向長,再回來培養下面觀眾的興趣也好,愛好也好,以此來讓更多的人加入這行。」
通過一季又一季的《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大會》,讓更多人認識了脫口秀的魅力,觀眾也從00後小妹到70後大叔,甚至也包括孫甘露這樣的作家,還有像劉擎這樣一年要看幾百篇文獻的華師大教授……按照李誕的話說,綜藝節目是擊破圈層的。
李誕的節目不僅帶火了脫口秀,也通過節目湧現了越來越多的脫口秀演員,年輕的他們渴望像李誕一樣通過脫口秀之路,綻放光芒。哪怕現在年輕的演員公開表示「脫口秀演員月入1500元,收入非常穩定」!大家依然熱情不減。不過有人曾統計過,國內能表演15分鐘成熟脫口秀段子的演員百人左右,能開60分鐘專場的30人左右。入門雖然簡單,但文化底蘊和創作能力才是制約脫口秀演員發展的重要因素,李誕的夢想任重而道遠。
如今,李誕也在新天地廣場5樓搭建了一個「笑果工廠」,讓這些年輕的演員在節目之外,也能登臺操練。國慶期間,「笑果工廠」原價兩三百的票被「炒」到十倍以上,火熱程度可見一斑。李誕有時候也會上臺,但更多時候,他總是笑眯眯地等著開場之後,悄悄地在笑得前仰後合的觀眾身後轉轉,心滿意足。
除喜劇演出以外,「笑果」計劃開啟午間閒時的演出,讓白領參與到一個小時的喜劇體驗中……關於未來,李誕還計劃在5至10年間,在上海打造一個屬於中國的「喜劇+」概念生活區,一個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一體化的喜劇街區,觀眾們聽到了這個願景,滿懷期待地說:「最好是一棟樓,一樓賣周邊,二樓是餐飲,三樓是劇場……」
又高了
酒逢王建國
畢竟是80後,工作之餘的生活,李誕也懂得享受。他喜歡喝酒。「酒量要看心情,看和誰喝。」李誕說,「還要看酒的種類」。
「現在不怎么喝了,要戒了,因為對身體不好。」李誕說。按照傳統經驗判斷,一般這些誓言都是在剛剛喝高了一兩天內刻骨銘心。如果不巧碰上王建國,誓言總會如風掠沙,「我倆在一起總喝」。北方漢子戒不掉的,其實不是酒,是情誼。
不喝酒就沒朋友做了嗎?當然不是。「王自健酒精過敏,只能象徵性地意思一下,還有些人滴酒不沾。」這也絲毫不妨礙朋友之間一見如故,惺惺相惜。
曾經,有人在節目裡調侃李誕喜歡美發美甲,是內蒙古時尚圈的翹楚,李誕承認自己以前確實喜歡,「也不是為了美,你覺得那樣美嗎?就是為了挑戰一下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好玩唄」!好像後來李誕收穫了愛情之後,就剃掉了頭髮,也不再那麼挑戰自己了。「做《80後》的時候,臺裡領導來跟我說過,一個男孩這樣會對電視機前的小朋友造成一些影響。」李誕玩歸玩,但三觀正,有夢想,愛學習,也還蠻講道理的。
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