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在當紅一線女演員,孫儷演了很多部影視作品,要是在她的眾多的作品中,選出一部能成為她的代表作,那我首推就是她的作品《小姨多鶴》。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甜蜜的憂愁--沙揚娜拉。」
現代大詩人徐志摩的這首詩,正好寫出了孫儷所演的多鶴日本式的溫柔,讓劇外的我們為她的命運起伏而懸心,我們與她一起哭,也與她一起笑。
什麼是造化弄人,朱小環與多鶴的命運總結起來也就是這樣的宿命論,只是她們兩個正直的人,終於在幾十年的相遇相知中,免去了眼裡的仇恨,她們相扶相幫走出生命的那些坎坎坷坷,成了彼此最親的親人。
正所謂「覆巢之下,其有完卵」,那時的中國人正遭受著日本侵略者的蹂躪,水深火熱之中哪一個人的日子都不會好過。
做了挑戰者的日本人,終於迎來了他們全面大崩潰時刻,1945年,日本全面戰敗,他們在逃離黑龍江時,留下了來不及撤離到那裡工作的本國民眾。
以「武士道精神」為尚的這些日本民眾,他們被本國當局者所拋棄,想來等待他們的會是什麼樣的日子,與其那樣沒有尊嚴的活著,不如就那樣以死報效天皇吧!
一個少女竹內多鶴才開始她如花的生命,她怎麼也不想死,於是她就逃了起來,
經過幾次機緣巧合之後,她被張家這對老夫婦所救,於是她就與這家人產生幾十年複雜的情緣,並在這個家裡活了下來。
這家的兒媳朱小環卻因一次懷孕時,被日本兵所追而落下山涯,從此而失去了生育的功能,這事不僅讓這對小夫婦著急,張儉的父母有著強烈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信念,直言要為張儉納妾。
被張家老夫妻多次救命後,正愁報恩無門的多鶴表示願意給張家傳宗接代,只是朱小環不能接受她的丈夫有別的女人,更何況還是一個日本女人,正是日本人害她失去了生育功能的。
張儉本人也是很討厭這個日本女人,更準確的說是他恨所有到中國的日本人,為此他還曾想要把多鶴扔到冰窟窿裡
朱小環對於公婆這樣的決定,她鬧過也無力改變自己不能生的事實,與其讓張儉納一個小妾,倒不如讓多鶴給張家傳個後代就把她攆走的好。
只是多鶴生了一個女兒後,她才發現這個家裡只想要一個男孩子,而她與自己的女兒都不受這個家裡待見,於是她有了第二次的出走。
正是因為被家裡人逼著再生一個兒子的張儉,又一次把多鶴扔到了了外面,張母知道這事後本就病重的她,與家人把多鶴找了回來,並在臨終時要求家人好好待多鶴。
生了雙生子的多鶴,為了能在這個家裡生活下去有一個名分,朱小環就讓她當自己的小妹,並給她取名為朱二環,並讓孩子們叫她小姨。
石廠工作時,她遇到了她生命中一個讓她想嫁的男人小石,另一個是因為不得到多鶴而多次使壞的小彭。
那時的多鶴與張儉已經互生情愫,只是偷偷約會,這讓朱小環有所察覺後,她喝老鼠藥自殺後被救回。多鶴看她與張儉不會有結果就要找小石,要與他一起生活。
有了小石前幾次解圍,多鶴就有了與他共渡一生的願意,只是命運弄人,就在小石到廠裡髮結婚請帖時被張儉失誤操作而砸死。
小彭帶走了張儉,為了洩憤,他利用張儉的兒子鋼子對自己的崇拜,讓他貼大字報說多鶴是日本人的事實,春美因為上不了文藝兵而瘋了。
這時的朱小環癱在床上不能動了,也正是這個時候,多鶴用自己珍貴的婚戒多次請一個老中醫來治好了朱小環的病,讓兩人的感情進一步加深。
苦難中的兩個人相互扶助,讓這個小家沒有倒在種種的困難之下,而成功的活了下來。
這些年下來,她們之間的感情也漸漸如親姐妹一樣,他們相互體諒,相互支持,才使這個家溫曖如初,窗明几淨。
終於中日關係和好後,多鶴的媽媽原來也沒有死,她來中國找多鶴要帶她回日本。最後的結局電視劇與小說是有差別的。一個是多鶴留在了中國,而另一個小說版本就是她帶著張儉與孩子回到了日本,只留下了朱小環。
我更喜歡電視劇的結局,如果只留下朱小環一個人在中國,那她們在經歷苦難而形成的親情就顯得那樣不堪一擊了。對朱小環來說也不公平。
這部小說因為題材比較特別,並沒有幾次機會在電視臺播放,可是看過它的都說孫儷演活了那個日本人。
你看她低著,彎著腰走著小碎步的樣子,活脫脫就是一個日本的女子,那時也是她容貌值的高分數時期。
整部劇從頭到尾她的表演都是娓娓道來,一次又一次的細膩表情,讓我們感受她的喜與悲。
本劇中一次是朱小環給多鶴做了一件新棉襖,多鶴穿著新襖站在燈下,眼睛裡有東西閃閃發亮,再加上她羞澀的表情,讓燈下的那三個男人眼睛都從她身上挪不開。
朱小環也是一個善良的女人,她後來也特別希望多鶴能幸福,只是命運弄人,到了最後,她終於給孩子們說了誰才是他們真正的母親。
自己的孩子自己不能認,也不能讓他們叫自己「媽媽」,這種痛苦只有當母親的人才能體會。
當孩子們叫出本應是多鶴的稱呼的「媽媽」時,大多數人看到這裡一定會痛快的哭出來,多鶴壓抑自己的正常需求,讓劇外的我們都對她心疼不已。
終於她可以正當天光的站在自己孩子面前了,我們都替她長舒了一口氣。那時的朱小環也一樣替她開心。她們都是孩子們的母親,兩個人都是一樣愛她們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