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前的今天,一代歌后鄧麗君在泰國清邁香消玉殞,享年42歲。
前浪們懷念她,因為她的歌聲,與自己的人生緊密糾纏,成為一種精神慰藉。一群人青春歲月裡的懵懂,都在她的淺吟低唱中發芽,被甜而不膩的歌聲滋潤著,緩慢生長。
後浪們追尋她,因為她的聲音,隔了許多年,也依然叫人想接近、會陷進。失語有時的年輕人,聽的是鄧麗君,唱出來,忽然就成了一己心聲。
正如李宗盛所說,在演藝圈,很多人是「奇蹟」,但唯有鄧麗君可以稱為「傳奇」。作為華語樂壇無人能越的神話,她上承古典餘韻,下啟流行元素,以11種語言唱遍華人世界,是把華語音樂帶向世界的人,也成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直到今天,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
1953年,鄧麗君在臺北雲林縣龍巖村出生,本名鄧麗筠,寓意為「美麗的竹子」。從一出生,鄧麗君就是「外省人」的後代,跟隨父母在擁擠的「外省人部落」眷村長大。
4歲左右,她跟著收音機學唱歌,就展現出過人的音樂天賦;6歲便有了登臺唱歌的人生「第一次」,跟隨臺灣空軍「九三」康樂隊四處演出,演唱各地民歌小調與黃梅戲。
由於家境清貧,鄧麗君的歌唱天賦很早就成了謀生手段,成為家中的經濟支柱。然而,回憶起童年,鄧麗君認為,小小年紀專職唱歌,不是一種苦難,「我很喜歡唱歌,所以我只是為自己在唱歌而已,即使沒有獎金,只要能唱歌,我就非常高興了」。
六七十年代的臺灣,雖然經濟蓬勃發展,但政治氛圍仍然壓抑。鄧麗君的歌是「戒嚴」的苦悶歲月裡的一股清甜,成為當時的一劑精神安慰。
裹挾著時代洪流出生的鄧麗君,卻成了那個創時代的歌唱者。成名之後的她,輾轉各地,香港地區、日本、美國、新加坡、英國、法國、泰國,是實至名歸的國際化歌者,卻也是始終漂泊的異鄉過客。
她身上的飄零感,讓無數離家的華人都找到共通的喜悲。可她又始終懷有一股理想主義的家國情懷,在日發展時,每場演唱會都必須穿旗袍、唱中文歌。
1978年,大陸開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被稱為「靡靡之音」的鄧麗君,也慢慢得到解禁,在巡迴演唱會在大陸得以轉播時,已經31歲的她反而有些緊張,「我覺得今天我的歌,受到每位大陸朋友們的喜愛,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安慰。」遺憾的是,她一生都沒能完成在內地開演唱會的夙願。
有人說,如果要尋訪鄧麗君,需要準備一張世界地圖。她一生流轉,快樂或悲傷,所有的感情,都用歌聲表達出來了。
如果你以為鄧麗君「老少皆宜、男女都愛」的吸粉體質,只是因為她美目流盼,巧笑倩兮的溫婉端莊,那你一定還沒了解過她古靈精怪的另一面。
在B站,有一條《終於找到我爸痴迷鄧麗君的原因了……》的視頻,播放量超過500萬。有人看完這個視頻,徹底轉變了心目中鄧麗君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
到底有多皮?你來品品——
篡改歌詞她在行,二話不說就「口出狂言」,把「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哎」唱成「阿里山的姑娘沒有一個漂亮,只有我鄧麗君最漂亮」,唱完後,羞赧一笑。
拋梗玩梗她拿手,唱完一首歌,她一臉誠懇地討要掌聲,下一句就懟起來,「如果您覺得唱的不好的話呢……那你自己上來唱好了」,頗有一種「你行你上」的瀟灑範兒,掌聲和笑聲融在一起,把氣氛抬到了最高點。
不僅如此,鄧麗君自黑起來可毫不手軟,把「十七八歲啊未出嫁」唱成「三十幾歲呀未出嫁」,捂著額頭調侃自己,一臉痛心疾首的模樣;
三分鐘的小品,她不留情面地對著電視機的自己吐槽,「哪有這種人,叫人家買唱片,唱的這麼難聽」,然後隨手憤憤摁掉了開關,幽默而可愛。
你以為她高高在上,實際上卻絲毫沒有偶像包袱,見到心儀的男觀眾,就擺出「君君三連」撩一番——您貴姓?您幾歲?您結婚了嗎?
得知對方結婚了,她又假裝失望,甩過頭瀟灑離開,孩子氣十足。
甜美的長相之下,鄧麗君有趣的靈魂叫人慾罷不能。沒人會不喜歡這樣一個行走的段子手,尤其是唱歌還好聽的那種。
雖然有「女神經」的體質,但鄧麗君本質上,仍然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女神。
香港電臺的資深製作人張文新評價鄧麗君,「她之所以獲得這麼多人喜愛,可能就是因為她的性格和聲音毫無攻擊性,任何人都可以接近」,但她又不是「只會躲在家裡做乖乖女」,還有活潑多變的很多面。
在舞臺上,她可以唱柔情似水的《甜蜜蜜》;
也可以扎一頭髒辮,帶上貓眼墨鏡,上演一個叛逆女孩;
還可以化身搖滾女王,煙燻妝、爆炸頭,把麥可傑克遜模仿得惟妙惟肖,一首《beat it》slay全場;
或許聽起來荒誕,但鄧麗君確是中國搖滾樂的啟蒙者。臧天朔、唐朝、黑豹、鄭鈞等一批搖滾音樂人,還製作過一張《告別的搖滾》的專輯來致敬鄧麗君。
她是一個生活在從前的女性,身上卻有著許多的現代性,自由、隨心、時尚。
和林青霞一起在海灘穿泳裝。在電影《縱橫四海》裡出現過一個橋段,周潤發大喊「青霞~麗君~」,調侃她們喜歡到康城來裸泳。
鄧麗君還剪掉了一頭長髮,在那個保守的年代就說出「我們打扮不是為了取悅男人,而是為了取悅自己」這樣的女性宣言,掀起了一股大背頭的流行風潮。
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們,在後來的電影中常見到鄧麗君的影子:《青紅》裡兩位少女對愛情的幻想,《甜蜜蜜》裡李翹和黎小軍的牽引鉤連,《芳華》裡劉峰聽到歌聲後的悸動。
鄧麗君這不長的一生,卻留下了無比長遠的影響,讓無數人用各種方式紀念這位百變女神。
1995年,王菲發行了翻唱專輯《菲靡靡之音》向鄧麗君致敬;
2001年,小行星42295號以鄧麗君的英文名命名——「Teresa Teng」。
2008年,鄧麗君的金曲《但願人長久》伴隨「神舟七號」飛上太空。
2015年,在臺北小巨蛋體育場,舉行了紀念鄧麗君逝世20周年的演唱會,邀請了好萊塢特效團隊,用全息影像「復活」了鄧麗君。
而時代大幕下的我們,還在聆聽幾十年前的那些歌,翻找出那些高糊畫質的珍貴影像,追憶「那個臉圓圓的,眼睛大大的,聲音甜甜的,集真善美於一身」的藝術家。
鄧麗君是時代鑄造出的傳奇。任時光匆匆流去,也無法衝淡她留下的痕跡。即使二十五年過去,十億個掌聲依然,懷戀也永遠還在。
監製:MissD
編輯:沈挽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