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盤點#那些由小說中誕生的電子遊戲

2021-02-08 遊戲三昧


  不少玩家會因為一部心水的小說而選擇一款遊戲,比起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或電影,遊戲往往不會那麼容易讓人失望。

  從小說改編的遊戲當然也是不少,今天一起來看看。


  將遊戲改編為小說如今已是十分常見的事情了,玩過暴雪遊戲的玩家們都知道,暴雪會在遊戲發售之後出版一些和遊戲相關的小說,用於劇情和世界觀的補完。這些從遊戲改編的小說給我們的遊戲生活,帶來了別樣的樂趣。但是你又知道有多少遊戲是從小說改編而來的嗎?

  眾所周知的應該是《惡魔城》系列和《巫師》系列,前者出自於布拉姆·斯託克的小說《德古拉》,而大賣的《巫師》也是改編自波蘭小說《獵魔士》。當然這些只是被大眾認知較高一些的作品,還有許許多多的遊戲作品,或誕生自小說,或大量取材自小說中的元素(比如在遊戲中被用到最多的《克蘇魯神話》相關元素)。當然還有日本無數由小說和輕小說改編的動畫、遊戲作品等。

巫師(TheWitcher)

  雖然不知道巫師這個名字是怎麼翻譯的,準確的說TheWitcher應該是獵魔士的意思。


  該遊戲源自于波蘭作者安傑伊·斯帕科沃斯基(AndrzejSapkowski)與1986年刊登在波蘭科幻/魔幻小說雜誌《Fantastyka》,雖然故事的主角和遊戲一樣都是獵魔士傑拉德,不過最初確實分作多個短片小說集的形式刊登著。在隨後的幾年內,獵魔士系列於1994-1999年期間發布了獵魔士傳奇(TheSaga)系列在波蘭本地獲得了極高的人氣。

  不過《獵魔士》系列的人氣在當時也只局限在波蘭本土內,直到2007年《巫師》系列的第一作發售之後,全世界的人們才注意到了這一超人氣小說。《巫師》的遊戲和小說的主角均為同一人,不過具體故事是發生在傳奇系列之後的幾年。獵魔士傳奇系列一共有5本,其中3本已經翻譯成了英文在美國和英國發售,2013年發售的第六部則是作為第一部的前傳。

潛行者(S.T.A.L.K.E.R.)

  《潛行者》是由GSCGameWorld製作的一系列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題材源自于波裡斯·斯特魯加茨基和阿卡迪·斯特魯加茨基兄弟倆人在1972年出版的小說《路邊的野餐》(RoadsidePicnic)。這部小說講述一名叫做萊德利克·舒哈特的資深潛行者,潛入禁區尋找可供販賣的寶物的故事。


  在小說《路邊的野餐》裡,禁區是幾年前外星人到訪並廢棄之後的一片禁止入內的地區。在外星文明離開之後,這裡遺留下了許多神秘而可怕的力量,因此被禁止靠近。

  《潛行者》遊戲也受到了由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指導的同名電影的啟發,並大致地沿用了《路邊的野餐》小說和電影中的設定。如果你想了解個一二的話,還可以看看斯特魯加茨基兄弟為電影撰寫的小說《潛行者》,雖然電影是源自於他們的第一部小說(甚至還有一個RPG桌遊)。

  不過說回來了,這麼多年《潛行者》已經有了很多其他媒體作品支持了,是不是該出一作新的遊戲了呢?

寄生前夜(ParasiteEve)

  這是一個挺有趣的例子,因為這個遊戲是作為小說的後續發行的。由日本著名藥物學家和小說家瀨名秀明在1995年撰寫的恐怖小說《寄生前夜》,是一部絕對讓人讀後驚恐萬分的小說,能讓你會對自己的細胞感到深深的恐懼感。當然了,小說中因為有著大量的專業藥理學名詞,也可能讓你看的一頭霧水。


  無論如何,《寄生前夜》中關於人體生物學探秘引發的事件,大概只有大衛·柯南伯格之類的劇編會喜歡了。對身體的恐怖是一種,而對生物化學的恐怖則是另外一個領域了。比起來自外力,我們自己都未研究透徹的自己的身體,是否比其他東西更可怕呢?

無聲狂嘯

(IHaveNoMouth,andIMustScream)

  或許根據小說改編的恐怖遊戲更多一些。哈蘭·艾莉森在1967年撰寫的《無聲狂嘯》小說被改變成了一款恐怖冒險遊戲——這個遊戲有人認為很爛,但是不少人也覺得很贊。


  和遊戲一樣,小說的劇情是說一名有自己感情的超級機器人AM,突然將三臺電腦何為了一個更強大的、憤怒的並憎恨人類的超級電腦。一天,AM放棄了使用這個機器人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初衷,改為將整個人類消滅到只剩5個人……而這5個人在故事正篇開始之前已遭到了機器人折磨數年之久。

刺客信條(Assassin'sCreed)

  我們所看到不少根據小說改編的遊戲,內容和原著都有著巨大的不同,當然仍然有那麼幾部遊戲遵循了原著中的內容。《刺客信條》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刺客信條》作者傑德·雷蒙德所述,遊戲的靈感是根據1938年維拉迪摩·巴爾託的小說《鷹之巢》。小說設定在距離今天德黑蘭60英裡遠的一作波斯監獄要塞阿拉穆特。

  11世紀初,阿拉穆特要塞由哈桑尼·薩巴赫和他的刺客們所統領,遊戲將這個地方的故事和設定融入到了刺客信條的世界中。小說《鷹之巢》中的格言:「沒有什麼是絕對真實的,一切都是允許的。」在遊戲中也被轉為了「沒什麼是真的,什麼都行。」

  《刺客信條》遊戲將科幻的部分降到了最低,並主要注重歷史方面的故事,所以也能理解為何每一作的劇情都基於真實的歷史事件了。

生化奇兵(BioShock)

  或許不少人已經知道這個了,不過說給那些不知道的玩家——《生化奇兵》的故事是基於女哲學家艾茵·蘭德的小說以及哲學理念所建立的世界和劇情。海底城Rapture是為了絕對的自我樂趣而建立的,這也是基於蘭德小說中的哲學思想由來的。


  安德魯·蘭德這個角色的名字也是由艾因·蘭德改變而來,同樣佛蘭克·豐坦(FrankFountain,直白翻譯有真實的泉水之意)也是根據蘭德的小說《源泉》(Fountainhead,泉水的古體寫法)而來。而至於阿特拉斯,則是蘭德的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遊戲中到處可見的海報「誰是阿特拉斯?」,則是來自《阿特拉斯聳聳肩》小說中的「誰是約翰·高爾特?」。

  這樣的細節和考據數之不盡,不過《生化奇兵》可能和真正的小說改編不同的是,完全是基於艾茵·蘭德小說中的哲學理念,以及對將客觀主義放大和強加至濫用之後造成的危害的批判。

地鐵2033(Metro2033)

  這是由2005年俄羅斯作者迪米特裡·戈洛克夫斯基撰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生存恐怖主題射擊遊戲。和遊戲中的世界一樣,小說裡的人類生活在核毀滅之後莫斯科複雜而龐大的地下鐵路系統中。玩家所控制的角色阿爾喬姆和小說中的主角同名,而還有其他好幾名遊戲中的角色也出現在小說之中。

  《地鐵2033》小說於2010年在美國上市,遊戲與同年發售。不過和之前提及的幾部作品不同的是,原著作者戈洛克夫斯基親自參與了遊戲的劇本製作和改編。

黑暗之眼(TheDarkEye)

  或許這個名單上最奇怪的就是這款1995年發售在電腦上的恐怖冒險遊戲了。《黑暗之眼》讓你從多個角度去探索來自小說家埃德加·愛倫·坡的作品:《告密的心》,《一桶阿蒙蒂亞度酒》和《貝雷尼絲》。也就是說,在這一款遊戲中,你將可以用感官去體驗全部三部小說中的精髓。

  《黑暗之眼》中的許多恐怖部分均通過視覺形式呈現,均來自於愛倫坡的恐怖故事中,那詭異而可怕的CG背景,不穩定而古怪的泥土人一樣的角色造型,加上90年代那逼真的畫面效果。

  《黑暗之眼》遊戲真正亮點的地方則是來自於《活死人之旅》的作者威廉姆·巴羅斯的配音表演。遊戲的開發商為Inscape,同樣也是《米德偉的糟糕一天》的製作方,這部1995年發售的解謎遊戲是基於一隻激進派樂隊TheResidents製作。

血源詛咒(Bloodborne)

  《血源詛咒》和《生化奇兵》一樣,嚴格來說並非直接改編自小說,而是基於某個作家/某部著作的設定、理念和世界觀。與《生化奇兵》基於艾茵·蘭德的哲學理念不同的是,《血源詛咒》以及所有《黑魂》系列遊戲均來自於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蘇魯神話體系。

  當你步入亞南城冰冷而恐怖的街道時,濃厚的哥特氣息會很容易讓你聯想到狼人和魔女,《血源詛咒》則將許多跨越維度的物種,可怕的神靈,以及來自洛夫克拉夫特作品中那些怪異的物種,呈現到了玩家的眼前。

  《血源詛咒》之所以進榜其實是作為一個近期的熱門和一個典型的例子存在的,如今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中許多恐怖元素都被帶入了電子遊戲之中。不止是《血源詛咒》,還有《失憶症:黑暗後裔》、《半影》系列、《永恆黑暗》、《鬼屋魔影》系列、《驚恐鬼屋》、《南極冰怪》、《最後一扇門》、《艾爾德裡奇》和《克蘇魯的呼喚》系列均算在內。如果你是克蘇魯神話的愛好者,那麼這些遊戲則是你一定不可錯過的。

特殊行動:一線生機

(SpecOps:TheLine)

  雖然這是一款以現代軍事戰爭為題材的遊戲,然而故事的起源卻來自1899年由約瑟夫·康拉德撰寫的中篇小說《黑暗之心》(HeartofDarkness)。遊戲將小說中的故事設定在了完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之中,非常巧妙地以現代軍事戰爭的方式帶給玩家們。1979年的電影《現代啟示錄》也是基於這一小說改編的。


  《黑暗之心》的故事設定在了19世紀的剛果,《現代啟示錄》則是1969年處于越戰時期的越南,《一線生機》則在屬於比當代更未來一點的,被沙漠風暴所包圍的阿聯國家地區。

  遊戲如同小說一樣,描述一群士兵尋找一次災難事件之後的倖存者,這其中包括了約翰·康拉德上校(這個名字也可以看做是向原作者的致敬),然後就是和《黑暗之心》以及《現代啟示錄》一樣的展開了……

以撒的結合(TheBindingofIsaac)

  雖然感覺有點和其他遊戲不搭調,《以撒的結合》是源自於《聖經》中的故事……雖然是宗教題材但這大概是全球被閱讀最廣泛的書籍之一。


  和其他幾個以《聖經》為題材的劣質RPG、復古式橫版射擊、教育遊戲或者基於《末日迷蹤》的RTS遊戲(這是另外一款根據小說改編的遊戲!)。

  《以撒的結合》來自於《舊約聖經》中同名的故事,上帝要求亞伯拉罕殺死自己的兒子以撒來測試他的虔誠。而遊戲中以撒的老爸則被替換成了一個嗜虐成性的老媽。遊戲中的物品、可選角色、遊戲中的BOSS等均來自於《聖經》。也難怪設計師艾曼德·麥克米倫雖然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仍然無法讓任天堂允許在3DS上發售這款遊戲(任天堂的理由是「可疑的宗教內容」而拒絕其登陸3DS)。


資料來源:網易遊戲

 

遊戲三昧說:

  如果提及那些由漫畫改編的遊戲恐怕就更多了,比如《行屍走肉》系列、成噸的超級英雄題材作品,還有日本ACGN產業中那數不清的遊戲作品了。

相關焦點

  • 那些由網絡人氣小說改編的動畫,我想去看!
    那些由網絡人氣小說改編的動畫,我想去看!在大IP時代,每一個熱門IP都正在或已經被挖掘出潛在的價值,熱門的網絡小說紛紛被改編成了漫畫、動畫。在此,小編就來盤點一下那些由人氣小說改編的動畫。《全職高手》同名電子遊戲競技小說改編《全職高手》是根據蝴蝶藍同名電子遊戲競技小說改編,由閱文集團、騰訊視頻、東申影業出品,嗶哩嗶哩彈幕網聯合出品,視美精典負責製作,陳坤擔任總監製的網絡動畫。該動畫以網遊頂尖高手葉修為主角,講述了他被俱樂部驅逐,離開職業圈並成為網吧網管後,在榮耀第十區重新投入了遊戲並重返巔峰之路的故事。
  • 盤點遊戲《鬼泣》中那些人氣角色
    盤點遊戲《鬼泣》中那些人氣角色是日本CAPCOM公司發行的動作類型單機電子遊戲,以華麗的戰鬥表現為特色,無論是場景、氣氛、以及系統都十分優秀。但丁正義心與溫柔兼具但丁是動作類電子遊戲《鬼泣(Devil May Cry)》系列的主人公,他是傳奇魔劍士斯巴達的次子,經常被敵對惡魔稱呼為斯巴達之子。擁有一半人類兼一半惡魔的血統,繼承了父親的正義心和母親EVA的溫柔。維吉爾不喜歡使用槍枝攻擊維吉爾,動作遊戲《鬼泣》系列的人物,登場於《鬼泣3》、《鬼泣4:特別版》、《DmC:鬼泣》中,是但丁的雙胞胎哥哥。
  • 精華盤點:歷史上最重要的31款日本電子遊戲(下篇)
    在電子遊戲誕生後的數十年的歷史當中,日本這個身居東亞的島國一直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日式遊戲,有人喜歡它們的細膩與溫婉,也同樣有人厭惡它們的拖沓與重複。這裡有一份外媒KOTAKU給出的「電子遊戲歷史上最重要的31款日本遊戲榜單」,縱貫了1978年直至2012年三十年間從街機、主機直至手機平臺那些最重要的日本遊戲。
  • 遊戲 電子遊戲
    我童年時代那些具有創造性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心靈器材』,已經被湮沒、扼殺了。從前在孩子內心裡醞釀創作的,今天可能已經變成外放的、委由他人製作的形式。」我們處在一個商業經濟發達的時代,兒童玩具的商業化是一種必然,它促進了玩具的生產,也方便了玩具的選擇。
  • cy表示不服—盤點那些被cygames動畫化的遊戲
    cy表示不服—盤點那些被cygames動畫化的遊戲 2020-03-19 03:44  Pixiv事務局
  • 電子遊戲有毒?那是你沒玩對遊戲!
    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在古印度出現了第一款多人同玩、模擬軍事計謀的遊戲 Chaturanga 。而在中國,象棋則是古代教育類遊戲的一個代表。  電子遊戲則隨著二戰後電晶體、電子計算機等科技設備的問世而隨之誕生。而教育性質的電子遊戲則在上世紀70年代得到人們廣泛關注。  世界上第一款以教育為主要目的的編程遊戲 Logo (嗯,不是樂高)誕生於1970年。
  • 探究終將引向毀滅,盤點那些克蘇魯風格的遊戲
    因為洛夫克拉夫特寫的這些克蘇魯神話相關的小說在當時主流小說界太過超前,在當時並不被大家認可,但是在其死後卻被廣大讀者所熟知。克蘇魯神話的詭秘與獨特的恐怖氛圍影響了一大批的藝術創作者,許多電子遊戲也借鑑了克蘇魯神話的風格要素(可能也是因為它是開放版權的東西),下面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借鑑了克蘇魯神話的電子遊戲。
  • 也許終結在前方——淺談電子遊戲與遊戲批評
    讓我們先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來看電子遊戲的本質與意義。首先,電子遊戲是遊戲嗎?答案非常明顯,電子遊戲包含在廣義的遊戲中,如今的遊戲一詞甚至可以直接指代電子遊戲。電子遊戲包含了傳統的遊戲在電子計算機上的呈現。我們可以拿出實際存在的撲克牌玩21點,也可以打開電腦中的21點遊戲;我們可以去足球場上踢球,也可以打開足球遊戲,獲得近似的樂趣。
  • 電子遊戲始祖的誕生與復興始末:CRPG 的涅槃重生
    CRPG(computer role-playing game)的歷史就是電子遊戲的崛起之路。因為 RPG 遊戲最初正是從個人電腦上找到了立足之地,然後才逐漸發展為我們現在所見的各大平臺上以車槍球為主流的各類遊戲。敘事主導、玩家角色和升級機制這些 RPG 的基本規則已經成為了各式電子遊戲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 盤點FC遊戲中的人物原型,原來這些遊戲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
    電子遊戲誕生至今,已經走過幾十年的歲月,爭議也好讚譽也罷,知道現代,它終究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
  • 電子遊戲的敘事研究
    其實關於該問題的思考,我們可以發現,從小說、電影再到遊戲中的故事,我們對主角的描述會越來越靠近圖中光譜的另一端---「我」,這是電子遊戲區別於其他媒介敘事的特點,是將現實世界的個性化故事映射在遊戲當中的可能,也是本次我們想要探討的內容----電子遊戲中的敘事性。
  • 遊戲論·書評|和電子遊戲一起攻克德勒茲
    近十年來,遊戲圈最著名的「潛存釋放事件」可能就是《巫師3:狂獵》中的昆特牌小遊戲,無數玩家放棄推進遊戲主線故事,沉迷於在酒館中找人打牌,最後開發商CDPR公司甚至推出了專門的卡牌遊戲《巫師之昆特牌》來滿足玩家的打牌需求。第二章「平滑與條紋(The smooth and striated)」著重闡述了電子遊戲生產的空間,即工業實踐是如何對電子遊戲形式本身產生直接影響的。
  • 盤點遊戲中的那些「女巫審判」
    甚至在人類歷史中發生過慘絕人寰的「塞勒姆女巫案」,處死了非常多的無辜少女。那麼今天就讓我們盤點下遊戲中,以「女巫審判」為原型的各種遊戲吧!1.獵天使魔女作為最著名的魔女形象,貝姐從一開始就打破了很多人對女巫的固有印象。傳統概念中,女巫大多身披長袍,看不到身材與面容。而獵天使魔女則將女性身材完全體現,附上一些大膽誇張的動作和表現形式被很多玩家所喜愛。
  • 遊戲論·歷史的維度|韓國電子遊戲的引進與新自由主義的興起
    因為韓國一般將其安放在茶館或麵包店內,但這些地方不是遊戲的主要場所,沒能打開國內市場。遊戲市場爆發式增長是在《太空侵略者》進入韓國後。如果問什麼樣的孩子會去玩《太空侵略者》——那些曾經在操場玩耍的孩子都會成群結伴地去玩。
  • 單機遊戲:戰爭是人類最大的敵人,盤點幾款描寫戰爭的遊戲
    單機遊戲:戰爭是人類最大的敵人,盤點幾款描寫戰爭的遊戲戰爭是領導者們為了自己或者是集團的利益而發起的一種極端行為,是自然界解決矛盾紛爭的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同時也是電子遊戲最好的內容之一,下面我們就來盤點幾款描述戰爭的遊戲。
  • 盤點動漫中那些偽娘
    盤點動漫中那些偽娘做偽娘題材怎麼可以沒有東西鎮樓呢!大聲喊出她們是誰,我知道大家都是老司機。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動漫中的十大偽娘。木下秀吉配音:加藤英美裡木下秀吉是日本輕小說及動畫《笨蛋、測驗、召喚獸》的主要人物之一。
  • 盤點那些網絡小說改編成的網遊
    近些年來網遊發展越來越多元化,各種類型各種模式層出不窮,更是出現了許多跨界合作的網遊,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通過暢銷網絡小說改編成的網遊。誅仙《誅仙》是北京完美時空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於2007年推出的一款大型玄幻修真網遊,此款遊戲是由超火爆人氣的玄幻小說《誅仙》改編而成的大手筆強檔新派網路遊戲。《誅仙》繼承了小說中奇幻色彩,突顯中原大地山靈水秀的場景,真實體驗修真全過程。《誅仙》不論是小說還是網遊都非常成功,雖然網遊比較氪金,但遊戲的可玩性還是比較強。
  • 盤點金庸的那些經典小說
    盤點金庸的那些經典小說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或是看過由他的武俠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作品的人應該都知道,金庸的武俠小說往往氣勢恢寵,在題材的選擇、人物的塑造和展現社會時代風貌方面都有鮮明的特色。《天龍八部》金庸的武俠代表作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役之龐大、想像力之豐富當屬「金書」之最。
  • 那些由小說改編的網遊
    那些由小說改編的網遊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遊戲廠商各種各樣的推銷手段,諸如電視劇改編網遊,人氣明星代言網遊,小說改編網遊。今天想說的就是小說改編網遊。《誅仙》由小說《誅仙》改編《誅仙》是由北京完美時空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角色扮演類網路遊戲,小說《誅仙》早期就被稱為是網絡四大名著之一,書中以張小凡與碧瑤、陸雪琪的感情為主線,為讀者創造了一個神奇的東方玄幻世界。而同名網遊就是根據原著改編,自然是吸引了大量的玩家,成為了這條道路上成功的標榜。此後,陸續推出的《誅仙2》、《誅仙3》也是很受眾多玩家的歡迎。
  • 雨果獎開設「電子遊戲獎」表彰遊戲在疫情期間的作用
    鵬鵬帶你看娛樂 舉報   世界科幻大會聯合主席Collette Fozard表示,今年疫情讓很多人玩遊戲的時間遠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