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翻譯的中國詩世界一流,中國人卻看不懂

2020-12-28 莫寧嬰舍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翻譯家,名字叫做龐德

龐德,字令明,原馬超部下,後歸降於曹操,人稱白馬將軍。

錯了錯了,是這個 ↓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0.30~1972.11.1),美國詩人和文學評論家,被視為意象派詩歌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

或許你對埃茲拉·龐德知之甚少,但龐德卻是20世紀英美文學史上影響深遠、舉足輕重的人物。一方面,他是現代主義的旗手,被視為意象主義文學運動的主將。另一方面,他信奉儒學、翻譯中國古典詩詞和儒家經典,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龐德,了解他聰慧多情的傳奇故事。

01早慧少年

龐德全名埃茲拉·路明斯·龐德(Ezra Loomis Pound),1885年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的黑利(Hailey)。

用現在的流行概念說,龐德的「原生家庭」非常幸福。家庭和睦,家中獨子,父母重視,因此,龐德從小就十分自信。家人一面鼓勵龐德上進好學,同時又不束縛他的天性,尊重他的個人愛好。據說,龐德的母親在他5歲的時候,就教他認字讀書。龐德的父親也總是鼓勵他,常常對孩子的作品大加讚賞。

1898年與母親合照 | 圖源:百度百科

俗話說,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裡路。1898年,12歲的龐德隨母親等家人一起去歐洲旅行,遊歷了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的大城市。與同齡人相比,龐德的見識頗為廣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龐德在15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自己想要成為一名詩人,並立志在30歲的時候比在世的任何人都要了解詩歌。

還不到16歲的時候,1901年秋季,龐德被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美國的大學在新生階段不規定狹窄的專業,因此,龐德選修的課程兼及文理與古今。

賓夕法尼亞大學 | 圖源:百度百科
賓夕法尼亞大學 | 圖源:百度百科

此外,龐德還選修了多門語言,德語、義大利語、古英語、普羅旺斯語等等,所以他經常藉助自己的多門外語來閱讀歐洲的古典文學和哲學著作。1902年的時候,龐德曾和家人再一次遊歷歐洲。這些都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龐德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一直讀到博士,但是因為有一門功課不及格,他最終只獲得了碩士的學歷。

龐德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大學期間,他不僅下棋、運動,還參加藝術表演。他曾在用希臘語演唱的歌劇中扮演女子,他的朋友對此描繪說:

龐德戴著長長的假辮子,張開雙臂,誇張地鼓起豐滿膨脹的假乳房。

——《龐德研究》第56頁

02文壇大家

20世紀初,英美意象派詩歌嶄露頭角,龐德便是領軍人物之一。他們的目的是使詩歌擺脫浪漫主義的矯揉造作和詞藻堆砌,強調詩歌藝術的凝練和客觀性。這一派最具創新的就是「意象」理論

所謂「意象」,一方面要表現主體的思想,或呈現理性與感情的交融,這是「意」;另一方面,要能夠精確描寫物象,把「象形在視覺想像上的投射」準確地刻畫出來,這是「象」。也就是說,詩歌中的形象,要在描寫外物和表達內心這兩個方面,同時達到高度的精確和真實。

《在地鐵車站》就是龐德在「意象」理論指導下創作的經典作品: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人叢中這些幽靈似的面龐,

潮溼的黑色樹枝上的花瓣。

——辜正坤(譯)

初看去,這首詩描繪了兩組意象:車站人群的面龐,潮溼樹枝上的花瓣。但龐德認為,這首詩中只有一組意象,「面龐」是現實意象,「花瓣」則是想像意象,二者疊加、相互作用。前後構成比喻關係,猶如一個輻射的漩渦,壓縮於其中的多個意義能夠不斷擴展。

龐德從詩歌創作轉向中國詩的翻譯,和費諾羅薩有很大關係。

費諾羅薩是美國19世紀末著名東方學家,對中國詩歌和日本詩歌有獨到研究,曾擔任日本帝國政府藝術研究員。有著作《中日藝術源流》。

恩內斯特·費諾羅薩 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

(1853-1908) 圖源:維基百科

《中日藝術源流》(Epoch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s

圖源:豆瓣

1908年,費諾羅薩與妻子訪問倫敦,卻因突發心臟病去世。他的妻子發現丈夫的遺物中有大量關於中國詩的筆記,因此需要一位詩人將他丈夫的遺稿變成優美的英文詩,隨後她機緣巧合地聯繫到了龐德。1913年秋天,龐德收到了費諾羅薩的遺稿。

費諾羅薩遺留的論文《作為詩歌手段的中國文字》(The Chinese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提醒西方重視中國文化,並強調「詩歌翻譯的目標是詩,而不是詞典上的文字定義」。這個觀點與龐德在詩歌創作中關注思想內涵、反對詞藻堆砌的觀點不謀而合。費的遺稿,極大地激發了龐德對中國文化和文字以及中國詩的興趣。

費的筆記中大約記錄了150首中國詩,龐德從中精選了19首進行翻譯,集成了他的首部中國古典詩歌文集《華夏集》,被當時的詩歌界譽為「用英語寫成的最美的書」。

《華夏集》

也稱《神州集》,原名Cathay,出版於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人和評論家艾略特的評價稱,龐德是「中國詩歌的發明者」,並預言三百年後《華夏集》將成為「20世紀詩歌傑出的範本」。

這部文集翻譯了19首精選的中國古典詩詞,原作多為戰爭、送別、友情、懷古和風景詩等,其語言簡潔,節奏明快。其中有《詩經·小雅》中的《採薇》、古樂府《陌上桑》和《青青河畔草》、陶淵明的《停雲》、郭璞的《遊仙詩》、盧照鄰的《長安古意》、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長幹行》《江上吟》《侍從宜春院奉昭賦》《天津三月時》《玉階怨》《胡關饒風沙》《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送友人入蜀》《登金陵鳳凰臺》《代馬不思嶽》等。

在「意象」理論的指導下,龐德的翻譯是一種「獨立於原作的創作」,這和我們曾經介紹過的林紓的翻譯頗為類似,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移步這裡→《他不會外語,卻翻譯了上百本外國小說》。

受東方學家費諾羅薩的影響,龐德在翻譯中國詩的過程中力求神似而非形似,不受限於原作的音韻格律。因此,龐德將大量的中國詩翻譯成了自由詩體,這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詩在西方的流傳。當然,這種翻譯的壞處就是——大量英文讀者認為中國詩本來就是自由詩體。

龐德還提出過「通過翻譯批評」的觀點,所以龐德的翻譯不會體現原作的所有特徵,僅展現原文最精妙獨特的品質,為此不惜犧牲其他的品質。所以龐德的翻譯和其原創的詩歌一樣,大多都是意象派的優秀作品。

但是,這種翻譯的問題是——翻譯文與原文有一定差異,翻開龐德的翻譯的中國詩,我們很難明白這首詩的中文究竟是哪首詩。

比如《華夏集》中的這首詩,猜猜它翻譯自哪首中國詩?

The Beautiful Toilet

Blue, blue is the grass about the river,

And the willows have overfilled the close garden.

And within, the mistress, in the midmost of her youth,

White, white of face, hesitates, passing the door.

Slender. she puts forth a slender hand;

And she was a courtesan in the old days,

And she has married a sot,

Who now goes drunkenly out.

And leaves her too much alone.

所以你能猜到對應的中國詩是哪個了嗎?

其實猜不出來也是正常的,因為這首詩的回譯是這樣的:

濃妝

藍色:河邊的草是藍色的,

垂柳擠滿了附近的花園。

花園裡是一位婦人,正當最好的年齡,

皎潔的臉,她猶疑著,從窗前走過。

伸出纖細的手;

從前的青樓女子後來嫁了酒鬼。

酒鬼醉酒在外流連,很少回家。

剩下的夜晚太長了,

只有空床與她做伴。

註:toilet也有「梳妝、打扮」的含義。

中文翻譯:豆瓣@彼得潘耶夫斯基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再來看另一首詩詞翻譯,也是類似的風格:

The River Merchant's Wife: A Letter

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Played I about the front gate, pulling flowers.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

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

At fourteen I married My Lord you,

I never laughed, being bashful.

Lowering my head, I looked at the wall.

Called to, a thousand times, I never looked back.

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ing,

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

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

At sixteen you departed,

You went into fat Ku-to-yen, by 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

And you have been gone five months.

The monkeys make sorrowful noise overhead.

You dragged your feet when you went out.

By the gate now, the moss is grown, the different mosses,

Too deep to clear them away!

The leaves fall early in autumn, in wind.

The paired butterflies are already yellow with August

Over the grass in the West garden;

They hurt me. I grow older.

If you are coming down through the narrows of the river Kiang,

Please let me know beforehand,

And I will come out to meet you

As far as Cho-fu-Sa.

這首詩的回譯是這樣的:

河商的妻子:一封家書

我剪齊了的留海,

在門前玩耍,手捧鮮花。

而你騎著竹製的高蹺經過,遛著小馬,

你在我的椅子邊走來走去,撫弄著枝上還沒有成熟的梅子。

我們一直住在長幹村:

兩個小人兒,互相沒有任何的不悅。

十四歲我嫁給了你,

卻不再在你的面前微笑,我感到難為情。

於是低著頭,只敢看著牆角。

即使你叫我一千次,我也不肯回頭。

十五歲時我不再愁眉不展,

渴望能與你水乳交融,永不分開,

永不、永不。

可憑什麼我應該登臺瞭望呢?

在我十六歲時你死了,

你的船隻撞上了瞿塘峽的礁巖,被卷進了江水的漩渦裡,

如今五個月過去了,

猿聲還在頭頂迴蕩不絕。

你出門時拖著腳不肯走。

如今門前的臺階長滿了蒼苔,

它們太厚了,以至於掃都掃不掉!

秋天葉子落得很早,在風裡。

成對的蝴蝶在西苑的草叢上飛舞,

八月與枯黃同時出現;

我真難過。我越來越大了。

如果你從上遊的險灘上回來,

請讓我提前知道音信吧,

我會出門來迎接你。

中文翻譯:豆瓣@彼得潘耶夫斯基

長幹行(其一) 李白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名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翻譯是「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巧用逗號和分詞形式,節奏鮮明,行文簡潔,青年男女嬉戲的景象躍然紙上。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被簡化為「They hurt me. I grow older」,節奏整齊,語調模仿16歲少女故作老成的語氣,令人忍俊不禁。

關於李白的另一句名句,龐德也提供了經典的翻譯: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Drawing sword, cut into water, water again flows.

Raise up, quench sorrow, sorrow again sorrow.

03

在文壇的傑出成就之外,龐德的人生令人稱奇。一方面,他的愛情故事接連不斷,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擁有「一妻一妾」的生活;另一方面,他還莫名其妙地被指控叛國罪,晚年曾在監牢中度過十餘載。

龐德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顏值過人,他的一生中,無數女人為之傾倒,當然,多情如龐德,也曾拜倒在無數女人的石榴裙下。

龐德俊照 | 圖源:meaus.com

龐德的初戀發生在他大一的時候,女孩名叫希爾達·杜利特爾(Hilda Doolittle)。他們共同閱讀,相互贈詩,情投意合。但是由於父母的反對,這對戀人最後分開了。

希爾達和龐德 圖源:golob-gm.si
希爾達(1886-1961) 圖源:psicolinea

1909年,龐德結識了女小說家奧利維婭(Olivia Shakespear),稱讚她「無疑是倫敦最迷人的女人」。隨後,龐德結識了奧利維婭的女兒,年方22歲的畫家多蘿西·薩士比亞(Dorothy Shakespeare)。兩人一見鍾情,互傾情愫。多蘿西後來成為了龐德的妻子,終其一生伴其身側,乍一看去,似乎是一段愛情佳話。

奧利維婭 圖源:wikidata.org
多蘿西(1886-1973) | 圖源:維基百科

然而,在和多蘿西戀愛的時候,龐德就與另一位名叫布萊德的女子發生了感情。這段戀情的直接結果是——布萊德和老公離婚了。當然,戀愛可以隨便談,但老婆不能隨便選,龐德堅信多蘿西才是他配偶的最佳人選。

1920年,龐德對英國的生活感到厭倦,便與多蘿西去歐洲大陸度假,最終在巴黎定居。

然而,英國淑女多蘿西發現自己很不喜歡繁華喧鬧的巴黎,便時不時回英國居住。在她不在的這段時間,美麗的小提琴家奧爾佳·露基(Olga Rudge)走進了龐德的生活。

奧爾佳(1895-1996) 圖源:AllPosters
奧爾佳 | 圖源:geni.com

1924年,多蘿西從英國返回巴黎,要求龐德和她一起去義大利的拉帕羅(Rapallo),主要是為了把龐德和奧爾佳分開。但是,此時奧爾佳已懷有身孕。所以,最終他們都來到了拉帕羅。

拉帕羅,義大利熱那亞省的一個小鎮

1925年,奧爾佳生了個女孩,名叫瑪麗(Maria),被附近山區的農民收養。多蘿西很快也懷孕了,生了個男孩,取名荷馬(Omar)。荷馬與瑪麗鮮有來往,關係不佳。

龐德的關注點不僅限於文學世界,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龐德表現出對政治和經濟的極大熱情。在1933年,他還出版了《經濟學入門》(ABC of Economics)。

1940年底,龐德開始為電臺寫稿,有時親自去播音,他的播音工作一直持續到1943年墨索裡尼政府倒臺。這些播音內容,最後成為了龐德被指控犯有叛國罪的主要證據。播音稿件的內容主要關於美國歷史、政治體制、戰爭時局、對高利貸的批判和其他一些經濟觀點,還有一些他從事過的文學活動。

1945年,耳順之年的龐德被美國政府逮捕,被指控為叛國罪。他一度與強姦犯、殺人犯關在一起,半年後,他被診斷為精神失常,被送進聖·伊莉莎白醫院監禁。

St. Elizabeths hospital | 圖源:blog

一般認為,這份診斷其實是為了讓年邁的龐德少受些罪,在此期間,龐德成果頗豐。英譯本的《大學》《中庸》於1946年發表,《孟子》發表了四個章節,《詩經》的翻譯也著手準備,他還創作了25部長詩。

入獄後,多蘿西不遠萬裡從英國來到舉目無親的美國探望丈夫,租住在醫院附近的小破屋裡,全心全意守伴龐德。情人奧爾佳也為營救龐德四處奔走呼籲,宣告龐德從未與法西斯有任何瓜葛,強調其播音內容的文化內涵。

龐德與情人奧爾佳 圖源:golob-gm.si
龐德與情人奧爾佳 圖源:golob-gm.si

直到1958年,法院撤銷了對龐德叛國罪的起訴。出獄後,龐德直奔碼頭,前往義大利。對了,同行的還有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教師,馬西拉·斯斑(Marcella Spann),當時她正與龐德合編詩歌選《孔子到肯明斯》(Confucius to Cummings)。

年逾古稀的龐德,一度面臨多個女人關係協調的挑戰:年邁的髮妻多蘿西,情人奧爾佳和女兒瑪麗,年輕的助手斯斑。後來,斯斑回到了美國。經協商,年邁體弱的多蘿西返回英國,奧爾佳在醫療條件較好的拉帕羅照顧龐德,龐德情場上的恩怨才算理順。

1972年,龐德在奧爾佳的懷抱中去世,身在倫敦的多蘿西無力前往,由兒子荷馬代為送終。最終,龐德安息在了美麗的水城威尼斯,這裡也是他早年獨闖歐洲的第一站。

龐德之墓 | 圖源:百度百科

關於龐德的傳奇故事就到這裡啦!

你還知道哪些絕妙的翻譯呢?

歡迎留言和莫寧分享。

註:本文來源 阿研外研社,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他不熟悉漢語,反而翻譯漢語詩還拿了獎
    這個熱愛詩歌與翻譯、掌握了荷蘭語、法語與英語的中年人,在此時遇到了他的「最後挑戰」。今天,儘管他仍然不懂中文,但他已經在翻譯軟體以及夫人田海燕的協助下翻譯了多首漢語現代詩,並將其發表在「詩生活」網站上。2018年,兩人獲得了首屆徐玉諾詩歌獎·翻譯獎。在他看來,詩歌是比語言更為古老的東西,他設想一個尚在母體中的嬰兒,他不會說話,但是能聽見母親心跳的節奏。「這是最古老的詩歌。」
  • 翻譯詩
    看到他用白話文翻譯的Longfellow,就有衝動自己動手翻譯一次。自己寫博客的時代,也曾幾次上手翻譯過一些小詩。都是受別的文青和老文青的啟發。下面是在下對於某個英詩的兩版翻譯。一個規整。一個懶散。信達雅都談不上。只是機械地捉捕意趣。希望還不太露怯。下面是是在下對於一首英詩的兩版翻譯。緣起於旅澳語言學家和古典音樂愛好者徐家幀教授對該詩的推介,並受到其英文翻譯的啟發。
  • 靠谷歌翻譯和維基百科,美國人為何弄不懂「中國夢」
    席勒明白,這並不是他擅長的話題。他是美國人,他不識漢字,他不研究政治,但他要講講「中國夢」。 席勒的正牌身份是耶魯大學教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這位經濟學家來了一次大膽跨界,作了一個題為《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簡短發言。
  • ​美物理學家為中國量子計算機寫了首詩,中國科學家的翻譯絕了!
    光量子幹涉實物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根據目前最優的經典算法,「九章」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級計算機「富嶽」快一百萬億倍,等效地比谷歌2019年發布的53比特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快一百億倍。
  • 中國人看不懂,外國人覺得好笑,中式英語別再說了
    許多翻譯軟體都是直譯,然而文化是有差異的,軟體翻譯出來的東西非常生硬,甚至是錯誤的,讓外國人聽的一頭霧水。比如「小心落水」的提示牌,直譯是「Carefully falls in the water」,看上去貌似沒錯,實際上翻譯過來是「仔細的落水」,外國人看了簡直一臉懵逼,其實應該是「Be careful not to fall into water」。還有很多指示牌都是這種情況,中國人看不懂,外國人看著懵逼搞笑。下面我給大家總結了一些中國的俗話的標準英語翻譯,千萬不要用翻譯軟體直接翻譯嘍。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紓:不懂外語的翻譯大家
    如果回到林紓生活著的年代,他可是當之無愧的譯壇泰鬥,僅憑他所翻譯的這些作家作品,林紓就足以稱得上是翻譯界的一個傳奇,而這位著作等身的翻譯大家卻完全讀不懂洋文,所有的翻譯幾乎都是憑藉助手的口述來加工整理的,這不能不說是傳奇中的傳奇。
  • 谷歌翻譯功能逆天?小別勝新婚而已,來看中國翻譯軟體實力在哪裡
    然後我昨晚看了GQ對咪蒙的報導,學習了一下咪蒙老師的標題主張,就改成了現在這個樣紙。言歸正傳:上周我在虎嗅撰文致意吳恩達先生的離職,文中有兩處提到谷歌翻譯和百度翻譯的對比:一處是說百度領先谷歌一年上線基於NMT神經網絡的翻譯系統,一處是說百度翻譯的使用體驗不如谷歌方便。巧的是幾天後,3月29日,谷歌翻譯APP就重返中國大陸,引起一片歡騰。
  • 新聞節目中的手語翻譯,其實聾人也看不懂
    我們默認,手語翻譯是準確的。畢竟,央視新聞可是國內發布信息最權威的渠道之一。然而,根據北師大2012年針對接近一萬名聾人開展的跨地區調查顯示,只有8%的聾人能看懂很多電視臺的手語新聞,56%的聾人能看懂一些,29%的聾人基本看不懂。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王壽昌突發奇想,想讓林紓與他一起翻譯外國作品。林紓可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哪去過外國?他連字母都不認得。王壽昌大筆一揮「包在我身上」。翻譯界的開山鼻祖林紓並不會外語,但他會二次創作。在與翻譯第一部作品時,王壽昌口譯,林紓寫下來。但是他並不是死板記錄,他會運用自己深厚的文學底蘊,將朋友的話進行潤色,使之更符合當時的文章特點。
  • 鄭爽的回應看不懂?我去谷歌翻譯了下,原來英語好才看得懂爽言爽語啊!
    昨天鄭爽也連發兩條微博回應,只不過,一如既往的爽言爽語,大家表示:看不懂.(甚至「看不懂」這三個字還上了一段時間的熱搜。)有多看不懂呢.我看了下各路有才網友的解讀,真的是又好笑.又迷惑。有像這樣把多餘的字抹掉,認真答題的
  • 中國最後一位語言學全才,激活中國人文化基因的三本入門書
    可他卻是,真正的桃李滿天下。因為,每一個中文系的學生,都曾受教於他。激活中國人文化基因的三本入門書奇才、大師、第一人、全能型、開創性、著作等身、散文家、翻譯家、教育家、詩人……說的,都是他。他就是是王力先生(1900-1986)。
  • 有疑書話丨為什麼不必讀翻譯文學
    慶幸逢到好時代,不懂西方文藝也不為蒙昧,大可以坦坦然地閱讀中國作品。要是早生個二十來年,海子顧城那會子,中國的文藝界西學當道,大學生書架上擺的全部是翻譯來的洋書,以我年輕時候傻乎乎跟人爭短長的勁,估計得把自己逼瘋。
  • 《燦爛的中國文明》網站英文版翻譯工作啟動[組圖]
    中國網記者 李佳攝影中國網訊  由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主辦的大型文化網站《燦爛的中國文明》增設英文版,英文版翻譯工作正式啟動。7月9日,中國文化研究院和中國外文局在北京舉行合作籤約儀式,網站英文版的翻譯工作由中國外文局組織一流專家完成。中國文化研究院理事長李業廣出席籤約儀式,中國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從經和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分別在協議上簽字。
  • 選讀詩哲辛波斯卡:從一粒沙看世界
    對於可能、偶然、時間、情感、進化,她有著濃厚的興趣。跟米沃什在天主教的心腸和進化論的頭腦之間激烈掙扎不同,辛波斯卡可以說是一個進化論者。無神論在她這裡簡直是不言而喻的,這是她繼承的紅色波蘭的遺產。我們從她的不少詩裡看到她對於人類進化的思考,以及對於小動物之死的哀憫(如《眼鏡猴》、《失物招領處的談話》、《俯視》)。
  • 章含之幫總理翻譯 因為不懂「越俎代庖」被批評
    「毛主席沒有催促我,而是點燃一支香菸,靜靜地等我」1957年5月初,作為中國首批派往阿爾巴尼亞的留學生,範承祚被提前調出擔任外事翻譯,陪同阿爾巴尼亞議會代表團訪華。「這是我國在高層外交場合首次將阿爾巴尼亞語翻譯成漢語。」範承祚說道。
  • 詩歌能翻譯嗎?詩歌翻譯後還是詩嗎?
    大多數人閱讀的都是翻譯過來的版本。翻譯是個技術活,翻譯詩歌如同再創作,由於語法結構的差異性,能否保持原有的詩性,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所以在閱讀西方詩歌時,我們一定要有著獨立思考和甄別的能力。讀外詩,絕對繞不過奧地利詩人賴內·馬利亞·裡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被北島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
  • 本人最新回應看不懂?你缺的可能是一個谷歌翻譯!
    他還在朋友圈留言強調,兩個寶寶一歲一個月了,且「當然是我的寶寶」。針對此事,媒體聯繫到了張恆的朋友,據對方陳述,「他確實是在美國這邊在照顧兩個小朋友。然後也因為鄭爽女士並沒有配合很多的法律程序,導致他沒有辦法讓小朋友合法的回國,所以他也回不來。張恆在那邊的心理壓力非常大。」
  • 弔詭的手語:手語翻譯打的手語,九成聾人看不懂 | 深度
    我們默認,手語翻譯是準確的。畢竟,央視新聞可是國內發布信息最權威的渠道之一。然而,根據北師大2012年針對接近一萬名聾人開展的跨地區調查顯示,只有8%的聾人能看懂很多電視臺的手語新聞,56%的聾人能看懂一些,29%的聾人基本看不懂。
  • 千萬不要亂用翻譯軟體,我的世界翻的鬼都看不懂,全靠自己領悟
    一款翻譯軟體的好壞,主要根據它翻譯的內容的準確性來判斷。不知道你們使用翻譯軟體會使用哪些平臺的軟體。但是你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遇到一些不懂的單詞的時候,會用哪個翻譯軟體呢?阿樂騎行,你們千萬不要用谷歌翻譯軟體,誰用誰知道。
  • 「歪果仁翻譯中式英語」pk「中國人翻譯口型」到底誰會贏?
    中國外文局發布調研報告,「創新」成為榜單中認可度非常高的詞。超過九成的人對中國高鐵豎起大拇指,被外國人評為中國新四大發明的「支付寶」「網購」也進入榜單。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強,而且一直以來被眾人調侃的「中式英語」中也有幾個短語已經被牛津收錄進了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