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典】日耳曼人寫的史詩,為何是北歐神話的起源?

2021-02-23 架空

《尼伯龍根之歌》不僅是一部以北歐神話為背景的英雄史詩,而且有著北歐神話起源的地位。

如果你玩《魔獸世界》,應該會知道一把能召喚女武神的法杖:尼伯龍根,是《巫妖王之怒》中特效最酷炫的武器之一。

別看圖上的武器不起眼,邊上漂浮的都是它的召喚物。

如果你看日本輕小說,可能會知道東出佑一郎《Fate/Apocrypha》中的主角之一,屠龍者齊格飛。

在《Fate》裡,齊格飛以saber(劍士)的職階現世。

如果你看動漫,多半會知道《聖鬥士北歐篇》裡的最強者,捷克弗裡德,曾斬殺魔龍沐浴龍血的聖鬥士。

北歐神話最強的勇者,古今無雙的最強英雄,擁有凌駕於其他神鬥士和黃金聖鬥士之上的實力。

這都與一部奇幻史詩《尼伯龍根之歌》有關。

全詩共39歌,2379節,9516行,分上下兩部。

德國的音樂天才理察·華格納用盡畢生精力將其改編為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成為浪漫主義歌劇的頂峰;赫赫有名的德國導演弗裡茨·朗(代表作《大都會》)也曾費盡心血將其改編為同名電影,成為默片時代的傑作。

理察·華格納,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複雜性,使他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昆汀·塔倫蒂諾在《被解救的姜戈》中借舒爾茨醫生之口,說出了「布魯姆希爾達」這個名字在德語民族中的意義。

為作區分,本文將《尼伯龍根之歌》中的「布魯姆希爾達」翻譯為「布呂希爾德」。

 

有趣的是,昆汀這次把《尼伯龍根之歌》與《尼伯龍根的指環》搞混了!也許是華格納太有名,「布魯姆希爾達」其實是華格納歌劇中的女主人公——一個女武神的名字;而「克裡姆希爾德」,才是史詩《尼伯龍根之歌》中的女主人公——勃艮第國王的妹妹的名字,而這二者講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

中國的奇幻界也有《尼伯龍根之歌》的影響,擁有龐大粉絲群體的《龍族》系列,它的第五部書名也叫《尼伯龍根》。

 

然而,它的作者卻是一個遊蕩在多瑙河流域的不知名的奧地利人。《尼伯龍根之歌》本身,也是日耳曼文化的瑰寶。

然而,後來,這部史詩被德國人據為己有,奉為國寶,其地位在德國無比崇高,甚至上升為德意志精神的象徵。

那麼,這部聽起來如此偉大又影響深遠的史詩奇幻作品究竟講了什麼故事?

什麼是《尼伯龍根之歌》

《尼伯龍根之歌》是一部成書於12世紀左右的長篇敘事詩,講述了古代勃艮第王國的歷史。主人公齊格弗裡德(有一種譯法叫齊格飛),是伊克薩恩騰國的王子,他是一位屠龍勇士,並且用龍血洗浴,刀槍不入。但是,血浴當時一片菩提樹葉遮住他的肩胛骨,所以這是他唯一會受到傷害的地方。

不由聯想到阿喀琉斯之踵。

齊格弗裡德憑勇氣獲得了尼伯龍根寶藏、利劍和隱身盔,為了能娶勃艮第國王坤特的妹妹克裡姆希爾德為妻,他甘願為坤特效力。他為坤特向力大無比的冰島女王布呂希爾德求婚。在考驗求婚者的比賽中,齊格弗裡德穿上隱身衣幫助坤特獲勝,使之成功娶到布呂希爾德。在新婚之夜,坤特無法降服布呂希爾德成功行房,齊格弗裡德又穿上隱身衣幫助坤特。他還拿走了新娘的戒指和腰帶,送給克裡姆希爾德。因為兩次欺騙布呂希爾德有功,齊格弗裡德如願娶克裡姆希爾德為妻。

在坤特邀請他們夫婦倆來做客時,兩個女人因落座順序發生爭執。克裡姆希爾德氣憤下忍不住洩密,說自己的丈夫先於坤特徵服了布呂希爾德,並且拿出其腰帶為證。布呂希爾德頓感蒙受了奇恥大辱,坤特最勇猛的封臣哈根為了替主人報仇殺死了齊格弗裡德。

克裡姆希爾德借匈奴王之力為丈夫報仇。

克裡姆希爾德繼承了丈夫的寶藏,並且以此吸引許多外來勇士來壯大自己的勢力。她最終嫁給了匈奴國王艾策爾,藉助於他的軍隊為齊格弗裡德報仇。最後,克裡姆希爾德在親手殺死坤特與哈根後被武士剁成肉泥。

《尼伯龍根之歌》的部分延伸作品

1.《尼伯龍根之歌》與華格納

華格納為改編《尼伯龍根的指環》耗時26年,於1874年終於創作完成,可謂是費盡畢生心血。值得一提的是,華格納在歌劇中設定:如想使神界免除災禍,必須從法福納手裡拿回帶了詛咒的指環,並以純正無私的好意奉還給萊茵仙女。而眾神中沒有一個能做到這事,因為他們的動機都含有自私的成分。後面的情節就是主人公兄妹二人為克服「自私」而經歷的種種磨難。

華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這就有點打臉文章開篇所講的「德意志精神瑰寶」了(手動滑稽)。

對了,華格納還真正展現了作為《尼伯龍根之歌》狂熱迷弟的自我修養——他的兒子叫齊格弗裡德·華格納。

2.《尼伯龍根之歌》與弗裡茨·朗


弗裡茨·朗,表現主義大師,1924年,他拍攝了電影《尼伯龍根之歌》。1925年8月,《尼伯龍根之歌》在美國紐約首映,弗裡茨在出訪途中目睹紐約之夜的繁華,靈感不斷,回國後即開始籌備震撼世界的傑作——《大都會》。(《大都會》90周年:它影響了銀翼殺手、星戰、終結者.)

弗裡茨的《大都會》是科幻電影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

可以說,正是由於電影《尼伯龍根之歌》的巨大成功,弗裡茨才有可能為《大都會》募集到如此巨大的投資。

關於弗裡茨和《尼伯龍根之歌》還有一些有趣的事:電影《尼伯龍根之歌》主要由弗裡茨的新婚妻子編劇完成,因為她曾出演華格納的歌劇。而扮演匈奴王的男演員羅格是弗裡茨妻子的前夫。

《尼伯龍根之歌》片尾有一場火燒宮殿的大戲,弗裡茨以一貫的不計成本追求實景,改造了柏林西區一家廢棄的工廠。16架攝影機同時記錄這個大場面,還有一堆媒體現場吃瓜。拍攝當日,皓月當空,弗裡茨站在攝影機旁手持長弓,對著大殿射出一支只塗有鎂粉的箭。箭在空中劃出完美弧線,落在宮殿的屋頂一角,火焰瞬間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燒遍整個大殿。十分鐘後,弗裡茨喊了一聲「卡」,表示這個鏡頭完美拍成,現場圍觀群眾都看傻了。

弗裡茨用10個工作人員躲在巨型模型裡操控火龍。

據說希特勒與戈培爾看完電影後感動得直落淚,還曾大力推薦本片。

3.《尼伯龍根之歌》與《尼伯龍根的指環》


《尼伯龍根的指環》(2004)是近年來為數不多關於《尼伯龍根之歌》的電影作品。

本片的史詩感還是挺濃的。

需要說明的是,此片的豆瓣簡介錯漏百出——這部電影其實改編自華格納的同名歌劇,甚至連名字都沒改。而電影三個小時的片長,完全撐不起華格納15個鐘頭的神級歌劇,只能淪為一部中規中矩的平庸之作。不過對於原作的史詩感與歌劇中的悲劇色彩,電影表現得倒是十分夠味。如果對此感興趣,這片可供大家平時消遣。

現在,大家可以義正言辭地告訴當年一起刷副本的基友——「尼伯龍根」並非龍的生殖器。


陳獨秀都沒你秀!

 

《尼伯龍根之歌》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它是史詩,也不在於其影響了很多作品,而在於,這本書是整個北歐神話的起源之一。

什麼是北歐神話?

一般認為,北歐神話是斯堪地那維亞地區所特有的一個神話體系,其形成時間晚於世界上其他幾大神話體系。如今,藉助各類藝術作品,北歐神話的影響力正呈不斷擴大的態勢:中土系列、魔獸系列、《雷神》系列等等無不與之有關;生命之樹、雷神之錘、女武神、瓦爾哈拉神殿、諸神黃昏等等,這些源於北歐神話的名詞更是婦孺皆知。可以說,一半以上的現代奇幻作品都或多或少受到北歐神話的影響。

索爾:我這一錘下去你可能會上天。

與我們今天所普遍認為的北歐神話是一種神話體系不同,歷史中的北歐神話其實更像是宗教。它是需要被信仰的,而非僅僅是作為故事被人們口口相傳。

如《維京傳奇》中海盜們,在戰鬥時正是用戰死後魂歸瓦爾哈拉神殿來激勵自己,從而殘忍掠奪基督教國家的教堂。

維京長船沒風回不去怎麼破?附近也沒什麼人那我們互相砍殺用鮮血取悅神靈吧!

這也使得基督教國家把信奉北歐神話的民族視為異教徒,記載北歐神話的文本也被集中焚毀。文本的滅失直接導致了北歐神話體系的碎片化。截止到今天,只發現了兩個早期的保存較完整的記載著北歐神話的文本——那便是《埃達》與《尼伯龍根之歌》。

    

正片還是彩蛋?《尼伯龍根之歌》與北歐神話的關係之爭

《尼伯龍根之歌》與北歐神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如「尼伯龍根」就是北歐神話中「冥國」的含義;《尼伯龍根之歌》的主人公齊格弗裡德在北歐神話早期的歌謠作品《沃爾松格傳》也有出現,且都殺死了巨龍;北歐神話裡的女武神與《尼伯龍根之歌》中都叫「布呂希爾德」;侏儒在《埃達》《尼伯龍根之歌》與北歐神話吟遊詩人的歌謠中都出現過;而本書的主題也與北歐神話一樣:復仇與毀滅。

諸神黃昏:神靈們必然毀滅的設定完全是世界神話傳說中的泥石流。

其實北歐神話與華夏神話一樣,主要內容都是通過口頭傳播,部分內容散見於各種文本,與體系嚴密的希臘神話相比顯得十分粗糙零碎。而目前北歐神話最無可爭議的起源是《埃達》,雖然它缺乏敘事且十分零散,但卻最為完整地記載了整個北歐神話體系。《埃達》最早的版本成書於9-13世紀,在冰島被發現。

而《尼伯龍根之歌》也於同時期創作完成,時間上一致。

許多北歐神話愛好者都認為,《尼伯龍根之歌》並非北歐神話的起源之一,而是北歐神話的衍生品。他們的觀點無非是認為它並沒有開創或整理整個北歐神話體系,只是在內容中隱含了北歐神話的世界觀、人物與其他細節設定,它們之間就像是《精靈寶鑽》與《霍比特人》,又或者像是一部電影中隱藏了許多屬於另一部電影的彩蛋,比如《銀翼殺手2049》之於《銀翼殺手》。

不是針對誰,能把《精靈寶鑽》拍成電影的人還沒出生呢(《魔戒》都薅成葛優了,為什麼沒人拍《精靈寶鑽》)。

以上說法看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並非如此。

以「維斯特洛世界」來進行類比:假設在某個時候,關於維斯特洛的故事引發文化統治者厭惡從而遭到大量焚毀,一千年後,《維斯特洛世界書》已經遺失,作者也因時間的衝洗而模糊難辨,但由於它的影響力極廣,所以其內容被一些真正熱愛它的人們通過口頭傳播的方式保留下來,形成了先民、安達爾人、森林之子為主體的神話傳說,由舊神、七神、淹神、光神王、千面神組成了多神體系。

權遊中的心樹,上面的人臉據說是古代的森林之子在先民渡過狹海而來之前刻上去的,是舊神的象徵。

這時,有兩本書被發現保留了下來:一本較詳細成體系地記載了維斯特洛世界的風土人情、神話傳說、歷史背景以及這個世界各個勢力的關係,但它的具體的敘事部分已經遺失,只剩如《卡斯特梅的雨季》等詩歌來承載以上信息,它叫《冰與火之歌》。

老馬丁之微笑——別一天到晚催催催,死幾個主角沒事,我死了看你怎麼辦!

而另一本,則更多著眼於幾位赫赫有名的騎士之間的私人恩怨與光輝事跡,側面敘述了百年內幾個國家間的興盛衰替,從書中隻言片語裡我們得以窺見維斯特洛世界的神話傳說、歷史背景與風土人情,這本書叫《七王國的騎士》。

 

亞瑟·戴恩:是你們幾個喝高了還是我「拂曉神劍」雙劍不夠騷了?

那麼,如果我們是一千年後的「維斯特洛神話」的愛好者,我們該如何判斷「維斯特洛神話」的起源?

我們會發現,《冰與火之歌》當然算是起源,但《七王國的騎士》事實上形成了與《冰與火之歌》的平行對照文本,也理所應當獲得與《冰火》相同的地位,它的意義顯然也並非簡單的衍生作品。《尼伯龍根之歌》亦當如此。

還有一種反對意見認為,北歐神話誕生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歐人——如維京人才是北歐神話中英雄的後裔。而《尼伯龍根之歌》是日耳曼人的史詩,在地理上不具有作為北歐神話起源的條件。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風景真的是美如畫。

對於這種觀點,只能說地理學得不錯,但歷史沒怎麼讀過。

現在廣泛分布於中歐的日耳曼人其實誕生於德意志東北低地,他們信仰北歐神話諸神,不知恐懼、勇猛彪悍、視死如歸,靠掠奪與徵服發展壯大。公元400 年,他們已發展至以萊茵河、多瑙河為界,與羅馬帝國相鄰。到第五世紀中葉,日耳曼民族遇到了對手,從東西和北面受到匈人的壓迫,被迫民族大遷徙。這就是日耳曼人所謂的「英雄時代」,北歐傳說中的主人公大多是這時代的英雄。《尼伯龍根之歌》所描繪的正是這一時期。

逃亡時期被稱為「英雄時代」,看來歷史都是一樣的味道。

這次大遷徙的結果是:東至俄羅斯,西達法國海岸、布列登島,南至西班牙、義大利半島、西西里、北非,都受到日耳曼人的侵略,甚至遠至格陵蘭和部份美洲大陸都留有他們的足跡。至此,以北歐神話體系作為宗教日耳曼人,將他們民族的血脈與信仰帶到了整個歐洲,北歐神話早已不囿於北歐。

所以,日耳曼人創作的《尼伯龍根之歌》具有北歐神話的正宗血統。


可惜的是,在徵服過後,北歐諸神完全被日耳曼民族遺忘,主要的原因是被羅馬帝國的文化同化,掌握知識的基督教教士將記載北歐神話典籍焚毀一空,北歐神話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斷層。

正因為這種人為斷層,使得保存下來的正宗血統,在千百年後獲得了起源的地位。

如同華夏神話中的《山海經》,作為神話體系中現存文本中最早的,即便這本書不是華夏神話的創造者,也已經獲得了華夏神話起源之一的地位。

《尼伯龍根之歌》不論從自身的內容、創作的時間上,還是從人們主觀上的認同與作品客觀上的傳播範圍來講,它都稱得上北歐神話的起源之一。

至此,我們可以放心給《尼伯龍根之歌》發一瓶金水——它的起源地位能夠坐實了。

相關焦點

  • 《美國眾神》作者尼爾·蓋曼,為你解讀北歐神話和眾神的起源
    在很久以前,人們就口口相傳一些奇異的神話故事。故事裡的人可以開天闢地,無所不能。故事裡這些無所不能的人被稱為神仙,在中國遠古神話故事裡,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都是口口相傳的神話經典。在東方神話故事裡,神仙是完美與正義的化身。
  • 《貝奧武夫》:中西視域下「民間傳說」北歐神話也很猛
    對西方魔幻史詩的著迷,可以從《貝奧武夫》說起。作為英國文學史上文字記錄最早、最重要的史詩,《貝奧武夫》充滿了各種隱喻意象。電影《貝奧武夫》改編自同名英國史詩,原著長達3182行,是一部集英雄傳說、神話故事和歷史事件於一身的史詩。
  • 世界經典神話:北歐神話、希臘神話、埃及神話、凱爾特神話
    如果你曾聽聞現代社會中的這些影視或遊戲:《雷神》《聖鬥士星矢》《刺客信條:起源》《指環王》《霍比特人》《權力的遊戲》《洛奇》……
  • 從誕生到毀滅,北歐神話是一部人性與命運的輓歌
    相信看過《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後,不會再有影迷覺得北歐神話是一個小眾題材。當然,對遊戲迷和動漫迷來說,裡面角色的名字已經足以讓他們對北歐神話產生極大的興趣。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西方的神話都是來源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而茅盾先生所寫的《北歐神話》則引領我們進入另外一個西方神話世界。這本書講述這個世界是如何誕生,講述著諸神也會死去,世界會因為「諸神的黃昏」而崩潰。
  • 冰島史詩《埃達》,北歐的神話和英雄傳說
    《埃達》中譯本《埃達》是一部冰島史詩,據云成書於十三世紀前,記載了北歐的神話和英雄傳說。相較於其他西方民族史詩(如《貝奧武甫》、《羅蘭之歌》、《熙德之歌》等),《埃達》顯然缺乏連貫性,沒有一個串聯全書的主角。神祇方面,大抵有主神奧丁、其弟火神洛基,其長子雷神託爾、守護神海姆達爾等。——拿他們與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諸神相對照,相信早已是研究者們樂此不疲的工作了。
  • 北歐眾神:北歐神話是奇幻文化的重要起源
    諸神之父奧丁為何失去一隻眼睛?亦正亦邪的洛基究竟是什麼身份?……看過那麼多好萊塢電影的你,如果還對這些問題一知半解,那麼小編我就忍不住給各位親愛的讀者推薦一本當代大師級幻想小說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的殿堂級著作《北歐眾神》。讀該書就像坐是爐邊談話一樣舒服、溫暖,聽作者娓娓道來那些你知道或不知道的神話故事。
  • 來自黑森林之地:日耳曼人的起源
    以《尼伯龍人之歌》為主題的雕塑比起英國人,德國人更樂於追溯古老的過去,而英國人對自身起源的好奇心似乎總是相對有限。在史前時期兩個國家曾大部分同處一個冰蓋之下,當冰蓋開始融化,就代表新時期的開始(德國南部大體並無冰層覆蓋,因此這片地區直到更新世時依然與眾不同),但隨後我們便開始分道揚鑣。不可否認,大部分關於英格蘭起源的民間故事都令人感到些許尷尬。
  • 維京紋身:北歐符號秘史
    它是一種現代的視覺解讀,其靈感來自日耳曼和北歐神話中具有魔力的符號。不過當您說「維京」這個詞的時候,請不要想像一個頭戴牛角盔的大鬍子猛男,因為在歷史上,維京人甚至是不戴頭盔的!而如果您想要一個真正的維京紋身,那麼您來對地方了。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神秘的維京人歷史,以及一些來自北歐文化的符號的含義。維京人是非常神秘的歷史角色,這是沒有錯的。
  • 北歐神話 |《魔戒》《冰與火之歌》《進擊的巨人》的靈感源泉
    小夥伴們大家好啊!
  • 北歐神話的至高神——奧丁
    奧丁是北歐神話中阿薩神族(Aesir)的主神,傳說為五十歲左右,身材高大,失去一目,頭戴寬邊帽,冰冷又嚴肅的人物。神話中他的正妻是北歐神話中的中擁有最高神籍的女神弗麗嘉,與其生有三個兒子,光明之神巴德爾和黑暗之神霍德爾以及雷神索爾。
  • 索爾、洛基與奧丁的故事,赫爾曼《北歐神話》簡體中文版首度引進
    赫爾曼以其博大宏深的研究,採擷冰島、挪威、瑞典的民間傳說習俗,深入探討《詩體埃達》、《伊林格傳奇》、冰島的《史前傳說》等傳統文獻,加上考古學和字源學的佐證與推敲,構築成一部翔實完備的北歐神話總論。此次簡體中文版的問世,讓我們得以跟隨赫爾曼的腳步,探究北歐神話深入到毛細血管的海量細節,揭秘冰與火之地的古老習俗, 破解諸神信仰的文化起源。
  • 看漫威電影不得不了解的,北歐神話中的世界起源
    看過漫威電影和漫威動畫的人都發現整個系列的影片中出現了不少的北歐神話元素,包括宇宙觀裡面也吸收了不少北歐神話的世界觀元素。
  • 遊戲科普:那些遊戲中的歐洲神話
    目前幾乎所有關於希臘神話的通俗讀本都是根據《荷馬史詩》與赫西俄德的《神譜》等資料編譯的本子,內容大同小異,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希臘諸神傳說、特洛伊戰爭、奧德修斯。簡單的說,既一部神的歷史與一部英雄傳說。
  • 初探北歐神話譜系:神族、巨人、精靈和矮人|茅盾《北歐神話》
    他是第一個在中國譯介神話故事的翻譯家,早在 1930 年就以方璧的筆名編譯出版了《北歐神話 ABC》,而今的再版除了對早期譯名的一些修正,更有著名插畫師王浣繪製的北歐諸神插畫,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神話之境對我們造成的視覺衝擊力。
  • 盤點世界神話體系
    希臘神話主要記載在《荷馬史詩》、《希臘古典神話》等著作中,希臘神話對西方的文化、藝術方面有著極大的影響,尤其對於古羅馬的影響尤為深遠。印度神話最著名的史詩是《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通讀這兩部著作就可以對印度神話產生較深的了解。
  • 北歐神話裡描述的雷神與電影有什麼不一樣?
    多納爾(Donar),是北歐神話中負責掌管戰爭與農業的神,職責是保護諸神國度的安全與在人間巡視農作。北歐人相傳每當雷雨交加時就是索爾乘坐馬車出來巡視,因此稱呼索爾為「雷神」。另外,索爾的勇敢善戰在諸神與巨人間是非常有名的。索爾的力量相當巨大,在神話中甚至可以獨自挑戰巨人群,每當諸神被巨人們欺負或者攻擊時,只要索爾一站出來立刻就讓巨人族知難而退。
  • 《山海經》記載的上古神樹,同樣存在於印度神話和北歐神話
    因此,世界各地的遠古神話中,神樹仿佛是一個崇拜載體,象徵著大地的中心和天堂的階梯。例如《山海經》記載的天梯——神樹建木,印度神話中的太陽棲息地——宇宙樹和太陽樹,以及北歐神話中的巨木——世界之樹。《山海經》神樹建木在《山海經》記載的上古神話中,天地之間是相連的,天神和人類可以相互往來。崑崙山和靈山的天梯,以及扶桑樹、建木和若木等3棵神樹,都是神和人往來的通道。其中,神樹建木明顯具有「世界之樹」的特徵。它的位置在「都廣之野」,上古神話記載的世界中心,還是溝通天地人神的橋梁。《山海經》的《海內南經》記載,神樹建木是黃帝親手種植,只有百丈高的紫色樹幹,卻沒有枝丫。
  • 戰神4與北歐神話
    這代遊戲個人覺得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故事背景,因為它硬生生的把一個希臘神仙變成了北歐神仙的爸爸!但如果你覺得這個設定是無比扯淡的話,那你就錯了。聖莫妮卡可以說借這個遊戲把整個北歐神話玩的相當6,裡面出現了很多北歐神話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角色,如果你對北歐神話不是太了解,那麼很可能像我一樣玩的無比懵逼,單純的沉浸在輸出的快感上。但是都花了300大洋,為什麼不玩的再透徹一點呢?帶著好奇,我還是忍不住去知乎了一下,然後恍然大悟狀。。。
  • 幻想文壇力作:尼爾·蓋曼《北歐眾神》
    《北歐眾神》 尼爾·蓋曼 著 讀客圖書北歐神話——世界奇幻文化的重要起源雷神託爾的錘子來自何處?諸神之父奧丁為何失去一隻眼睛?亦正亦邪的洛基究竟是什麼身份?這些似曾相識的人名與故事情節,其實都來自於誕生兩千年前的北歐神話。一直以來,北歐神話都被視為世界奇幻文化的重要起源。北歐神話誕生於公元1世紀斯堪德的維亞地區,本身就有著極其絢爛、特殊的體系。九大世界的設定,巨人、侏儒和精靈等各類種族的傳說,許多奇幻作品中出現過的奧丁、索爾、洛基等耳熟能詳的神祗,其實都來自北歐神話。現代文明中,如每周七天的命名,有六天都來源於北歐諸神的名字。
  • 你們的老公,其實都是「北歐眾神」
    小夥伴們大家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