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一共十五部,其中六部是長篇巨著,無一例外都是精品,拍攝影視劇的次數也是最多的。分別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還有六部雖然也屬於長篇,但是整體水平無法跟前面六部相提並論,不過由於是金庸作品,也比較受人推崇,翻拍影視劇的次數雖然沒有那麼多,但起碼都有幾次,影響力比前面六部就要小了許多。分別是《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書劍恩仇錄》《碧血劍》《俠客行》《連城訣》。還有三部只能算是中短篇小說,只是寫了片段化的故事,分別是《白馬嘯西風》《鴛鴦刀》《越女劍》,由於篇幅短,情節單一,雖然有拍影視劇,但幾乎沒有再翻拍,所以知名度不高。
可以說,整個金庸武俠的質量和影響力都是按照篇幅來分類的,六部最長的也是質量最高的。如果有人對金庸原著感興趣但是時間又不是很多,可以先看那六部最長的,其餘作品看不看無所謂。拋開質量和影響力,如果單說知名度,有一部作品不能繞過,那就是《書劍恩仇錄》。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先生第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是他老人家的處女作,當時他是在報紙上連載,大獲成功。這也奠定了金庸先生的創作模式和發表風格,那就是在報紙上連載。相比於直接出版,依託發行量大的報紙連載作品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樣可以在短期內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後來金庸先生又連續創作了《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都是報紙連載的形式。特別是《射鵰英雄傳》,奠定了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宗師的地位。可以這麼說,就算沒有其他作品,單憑一部《射鵰英雄傳》,金庸先生都可以位列武俠小說三大家之一。
這個時候,金庸先生開始自己創辦報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報》,並開始在上面連載《神鵰俠侶》,從此以後,金庸武俠開始在《明報》連載,而一開始《明報》銷量全部倚靠金庸武俠,後來則是互相成全,《明報》一方面發表有立場的政論,一方面發表武俠小說,在充斥花邊新聞的香港報業可以算是一股清流,逐漸成長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當時很多人為了看金庸武俠專門購買《明報》。
有意思的是,除了《射鵰英雄傳》寫的時候還沒有明報之外,其他五部大部頭的金庸作品都是在《明報》上連載的,有了這五部作品鎮報,其他作品的光芒自然就被掩蓋了。看書讀報的人都不是傻子,哪個作品寫的好,哪一部一看作者就用心了,基本上都看得出來,所以優中選精。儘管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一貫優秀,但總歸也是有特別出色的,六部大部頭作品脫穎而出。
到了後面,就開始了金庸劇的時代,今天的很多大牌明星早年都演過金庸劇,比如鄭少秋、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黃日華等等,而且金庸劇不是只拍一部就算了,而是一拍再拍,翻拍最多的也是這六部大部頭作品。比如《倚天屠龍記》,單單電視劇就有八部之多。至於83版《射鵰英雄傳》,作為第一部傳入大陸的香港武俠劇,更是風靡大江南北,從此金庸武俠開始被大家所熟知。隨後像馬景濤版本的《倚天屠龍記》,呂頌賢版本的《笑傲江湖》,古天樂版本的《神鵰俠侶》,黃日華版本的《天龍八部》,陳小春版本的《鹿鼎記》逐漸在內陸開播,都是風靡一時。相比於這些,其他金庸作品的武俠劇就沒有那麼受歡迎了。再有就是拿電影來說,像李連杰版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李連杰林青霞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還有周星馳的《鹿鼎記》,那都是武俠電影的經典代表。相比於這些,其他金庸作品並沒有什麼改編成特別著名的電影作品。
要知道,看影視作品的人要遠遠多餘看書本原著的人,影視作品的影響普及範圍也遠遠大於文學作品。正是因為那六部作品質量高,篇幅長,可塑性好,不僅受到原著讀者的推薦,也受到影視劇改編的追捧,自然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名氣也越來越大了。相比之下,其他幾部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特別是那三篇中短篇,說起來估計好多人都不知道它們也是金庸先生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