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鍾情臺灣的文藝片,其中不但保留著臺灣獨有的人文情懷,還蘊含了諸多能觸動人心的小情愫,就像是在傳宗接代保留文化遺產一樣,每年臺灣都會拍出許多類似的影片,不僅可以感受到那種純屬寶島的文藝氣息,還可以體會到一些溫暖人心引發共鳴的人生小悟,可謂是一箭雙鵰,所以對於我來說臺灣文藝片就像蔥油餅一樣充滿了誘惑力與吸引力。當初看到片名「第36個故事」與海報時,自然而然就對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片名有種很濃厚的懸念感,而海報中比起桂綸鎂洋溢著微笑撐在桌子上若有所思的神秘摸樣,她身後的那隻怪異的仙人掌更讓我覺得好奇。
由桂綸鎂飾演的朵兒是一個典型透著文藝範的理想自由主義者,毅然決然的放棄穩定的工作投身到自己的愛好中,與妹妹薔兒經營起了一家咖啡館。一是為了提升咖啡館的業績與人氣,二是為了彰顯個性與特色,薔兒提出了一個「以物易物」的辦法招攬客人並希望藉此滿足一下自己的小小奢求,這招不僅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還讓兩姐妹基本同時收穫了一份寶貴的愛情,更重要的是在經營的過程中兩姐妹的心智與價值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與對價值的不同需求與認知。
常說可以從許多臺灣的文藝片中尋找到一種執著而獨有的氣質,我覺得那是一種對自身所處城市的愛戀與關注。而在電影《第36個故事》中也依舊延續著這股氛圍,在悠揚而舒緩的爵士樂的襯託下,它所呈現出來的臺北是安詳靜謐而溫和的,有股法國小城小鎮的味道,就像一杯綠茶,淡雅而散發著清香,特別是影片中有一幕是臺北市中空無一人的各個場景,感覺很安逸很和諧,有別於以往電影中臺北熱鬧而繁華的一面。除了整體的面貌外,影片中也有提到,城市的意義所在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人,而影片中的三段大膽而新穎的穿插就充分體現了這部分的重要性,將鏡頭從影片轉移到城市中的普羅大眾身上讓他們也能成為影片的一部分,然而在影片的銜接上就猶如行駛的列車突如其來的脫軌般是一種非常大膽而富有危險性的嘗試,但出來後的整體效果不但沒有功虧一簣,反而更上一層樓,很自然也不覺得突兀而且顯得更加的意義非凡,也許唯有對人的內心與想法的深入了解才是對城市最本質的關注。
演員方面更像是一種本色演出,桂綸鎂飾演的朵兒清純可人性格獨立對夢想執著而堅持,大有一副文藝女青年的架勢,很多人會覺得片中的朵兒就是曾經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有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而對于洋溢著一股青春而純美氣息的桂綸鎂來說演繹這類角色自然就是信手拈來,雖然現在桂綸鎂不斷尋求突破嘗試新的角色,但直到現在我腦海中留有深刻印象的還是《藍色大門》中那個青澀真實的孟克柔。而由林辰晞飾演的薔兒則更顯真實,單純、叛逆、任性而富有個性,古靈精怪而天馬行空,無論是真實的人生還是精彩的演繹,薔兒這一角色都是本片的一大亮點。片中兩姐妹更像是城市中很多人的一個小小的縮影,看完後仿佛可以從她們身上尋獲到昔日自己身上的影子,還有那一段段一去不復返的美好青春與掩埋在內心深處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