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畫家會受到浮世繪的影響這是必然的結果。要解釋原因我們還得先從印象派的初衷說起。
學院派抵制印象派,那是印象派的確是反對學院派的條條框框。要是我們注意到下面這點就更有意義了。那就是印象派畫家大多數法國人,而學院派條條框框的標準來自哪裡?希臘、義大利的南歐國家。雖然同屬拉丁系,但畢竟是不同國家。
除了學院派,印象派畫家作為畫壇的新生力量他們還牴觸浪漫主義與象徵主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印象派追求美的真實而非幻象。
印象派所認為的美的真實是什麼?
首先印象派認為沒有以前美術界所認為的「local color」一說,即任何物體本身是沒有顏色的。物體之所以有顏色是因其反射太陽光的緣故,而陽光又由七色光組成。local color 這個概念來自於對於物體本色的認識。既然是本體顏色,那麼在調色板上調製出這個本體顏色後再塗抹其上就是正確的做法了。無論是學院派還是浪漫主義及象徵主義派畫家他們都是如此認識。
印象派畫家就不這麼認為,這種理念也就為印象派畫家直接在畫布上用原色混色繪畫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們說這些與浮世繪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上面的論述告訴我們,印象派畫家追求的是事物正確的光影效果而非學院派的帶有目的的構圖與渲染。日本浮世繪的最大特點就是線條的抽象,在其用色上則追求較為純粹的美感。印象派畫家相信物體本身無色,顏色來自於陽光,而陽光在一天裡又不斷變化,正因此同一個物體的顏色是可以轉換的,事實也的確如此。
既然色彩即光,而光隨時間變化而變化,那麼在某一時刻用畫家最有感覺的色彩來給事物上色就成為正確妥當的事情了。在這種理念下的印象派畫家們一見到日本浮世繪就必然深有感觸並且迅速地接受了日本浮世繪的理念。
其次浮世繪的抽象美與印象派寫生繪畫所產生的朦朧美具有等同的意味。只不過一是靠單純的線條來抽象形體,而另一個是依靠準確的色彩來構築形體。這就是兩者理念的相近之處。這正是印象派畫家都喜歡日本浮世繪的原因所在,也是浮世繪所給予印象派畫家最為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