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曝光率增加,如何保護我們的「臉」|問2020

2020-12-23 新京報

新冠疫情發生後,大數據、人工智慧、人臉識別等技術廣泛應用在防疫中。突然增加的信息曝光,讓很多人擔憂自己的個人信息是否能得到有效保護。

今年全國兩會,部分代表委員也提出了這一問題,並形成議案、提案、建議等,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政策參考。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劉小兵認為,為了應急防疫採取的一些措施,在疫情緩解之後應儘量取消,不能將暫時措施變成永久措施。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也建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採集的個人信息應設立退出機制。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近日透露,《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在研究起草中,目前草案稿已經形成。起草該法的背景,就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發展對個人信息保護帶來的難題。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受訪者供圖

建議1:個人信息應分類分級保護

近日,一份在京發布的《人臉識別與公共衛生調研報告》,對疫情期間公眾對人臉識別的接受度進行了研究。報告顯示,疫情中大規模使用的人臉識別及其增強形式,讓很多受訪者擔憂其自身信息安全。

疫情的發生,讓受訪者對人臉識別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主要是考慮到社會安全的因素。但受訪的1100多人中,60.3%受訪者不知道哪些實體擁有自己的面部數據,93.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權知道,僅有33.5%認為自己的面部數據是安全的。

這一現象也受到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關注。他注意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不斷擴大公眾知情權的同時,也出現了由於信息權保護缺失導致某些信息洩露的問題。

例如,缺乏根據應用場景對個人信息的分類分級保護,導致個人信息無序傳播。掌握個人信息的主體多元,對這些機構主體在信息收集、使用、處理和保護方面,還缺乏規範和監管。另外,缺乏收集、使用和處理個人信息的合法性基礎,無法保證個人信息有效使用於合法性事由,導致類似「人肉搜索」等隱私洩露問題。從另一方面看,個人信息洩露也直接影響公眾對公共機構的信任,對疫情防控帶來負面影響。

連玉明提醒,《個人信息保護法》應充分考慮根據應用場景對個人信息進行分類分級保護的條款。借鑑歐盟 GDPR,個人信息分為一般個人信息和特殊類型信息,後者也被稱為敏感個人信息。

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電子郵箱、定位數據、在線活動等行蹤信息,也應「升格」為特殊類型信息,從個人信息權高度加以法律保護。基因數據、生物數據和健康數據等本身作為特殊類型信息,更應特別保護。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劉小兵。受訪者供圖

建議2:疫情緩解後部分應急措施應解除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劉小兵認為,為了應急防疫採取的一些措施,在疫情緩解之後,應該儘量取消,不能將暫時措施變成永久措施。

這一觀點與調研報告不謀而合。上述調研報告顯示,超八成受訪者認為,公共衛生危機結束後,應銷毀在非公共空間內搜集的人臉信息,超七成受訪者希望減少不必要的人臉識別應用場景。

尤其是在恢復正常生活後,受訪者普遍認為,應削減出於應對危機需要採集的人臉信息和部署的人臉識別應用。

「從政府管理角度,擁有更多居民信息或許有利,但從個人角度出發,自由一定會受到部分限制,所以這些臨時應急措施不能稱為常態。」劉小兵說。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也建議,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採集的個人信息設立退出機制,加強對已收集數據的規範性管理,研究制定特殊時期的公民個人信息收集、存儲和使用的標準和規範。

針對後疫情時期個人信息管理,連玉明則建議,儘快啟動建立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機構。借鑑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的做法,如果違反相關原則,隱私署有權發布強制執行通知、約談數據使用者,並系統調查數據使用情況。「隨著《網絡安全法》的頒布實施和《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陸續頒布,建立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機構勢在必行。」

建議3:公共機構收集使用信息需依法規範

連玉明建議,行政機關、公共機構的信息收集、使用和處理需要在《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加以規範。

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對重大傳染病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授權進行個人信息收集和使用均做出明確規定。但現實中掌握個人信息的主體眾多,包括地方教育部門、公安部門、鐵路航空交通部門、基層政府工作人員、電信運營商以及網際網路公司等。這些主體在什麼條件下可以收集信息、收集哪些信息、如何收集信息,以及這些信息在收集後的安全使用,都應劃定邊界並依法規範。

連玉明說,對基於數據關聯分析的個人信息應加大監管力度,對未經授權披露在傳染病暴發期間收集的個人信息可能會使個人面臨風險,包括汙名化、歧視、暴力等,應依法提供足夠的保護。

「現在有的小區強制安裝人臉識別門禁,有的商店只接受行動支付,這些做法其實都將個人信息暴露在各種平臺上,是有風險的。」劉小兵說。他認為,個人生活便利和隱私保護之間存在權衡關係,很多人為了獲取便利將個人信息暴露在技術提供者的視野裡,如果技術提供者沒有受到良好的規範,就有隱私洩露的危險。

「比如說小區強制安裝人臉識別門禁,個人可以請政府出面阻止,也可以起訴,外國就有這樣的事件發生。」劉小兵說,但歸根結底,在技術發展越來越快的形勢下,個人永遠要為自己的意識安裝「防盜網」。

如果個人信息確實在疫情防控中遭到洩露,連玉明建議,面對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對侵害眾多公民個人信息權的行為,以及相關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不作為致使眾多公民個人信息權被侵害的,應當納入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範疇加以法律保護。

立法進展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稿已形成 爭取儘早提請審議

至少從2018年開始,個人信息保護就成了全國兩會上的熱點話題。

據媒體報導,2018年,至少有25名代表委員關注個人信息保護,並向大會提交了相關提案議案或建議。2019年,也有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對數字經濟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存在法律缺位問題提出意見建議,焦點在於數據的權屬及監管使用等方面。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部門負責人近日透露,近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制定修改網絡安全法、民法總則、刑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中,對個人信息權益、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措施等做出規定,不斷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制度。

這位負責人表示,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發展,個人信息的收集、應用更加廣泛,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任務更加艱巨。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和立法工作計劃安排,從2018年開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會同中央網信辦,在認真總結網絡安全法等法律實施經驗、深入研究個人信息利用和保護中的突出問題、借鑑有關國家和地區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抓緊開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研究起草工作。

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稿已經形成,根據各方面意見進一步完善後,將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安排,爭取儘早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陳思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Shopee如何增加商品的曝光率
    Shopee東南亞與臺灣市場知名電商平臺,提供最新最全的招商信息、市場動態、平臺政策、活動資訊及運營幹貨。
  •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難題待解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 逛動物園強制「刷臉」有必要嗎2019年10月17日,郭兵收到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給他的「指紋識別入園方式升級為人臉識別」的簡訊。
  • 個人信息安全如何保護?小渝姐為你支招
    9月20日,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期間,全國總工會和全國婦聯聯合組織開展個人信息保護主題日活動。個人信息保護主題日以抵制網絡謠言、違法有害信息為主要內容,通過提升網民網絡素養,切實維護廣大職工和婦女的合法權益,促進網絡空間更加守法文明。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李鳳虎前不久,圓通速遞「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該事件再次引發社會各方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熱議。如今,不管是網購、叫網約車、點外賣還是使用App,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為什麼會被洩露?該如何加強監管?
  • 過度收集、「內鬼」洩露、個人註銷難……個人信息如何保護?
    過度收集、「內鬼」洩露、個人註銷難……近年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頻出,不斷敲響公民個人信息保護警鐘。網絡時代,如何給「失控」的個人信息按下「剎車鍵」?特別是檢察機關,在依法懲治相關刑事犯罪的同時,如何發揮公益訴訟職能保護公民個人信息?近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法律專家和辦案檢察官。
  • |民法典普法系列之當我們在談個人信息保護時,我們在談什麼?
    協和法務說 |民法典普法系列之當我們在談個人信息保護時,我們在談什麼? 那麼,什麼是個人信息呢?個人信息與隱私的區別是什麼?個人信息、個人隱私均受到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非法侵害。
  • 明星個人數據洩露事件頻發,作為老百姓,該如何保護自己?
    2020年9月7號的娛樂新聞頭條,如果不出意外,應該就是吳磊的個人信息被盜用事件了吧,粉絲利用吳磊的飛行裡程換取客票,並且還能長達三年時間。吳磊的另一位粉絲曝光了這一事件,並且還在網上曝光了與航空公司的電話錄音。簡單說,這一件非常明確的數據洩漏事件!只不過是因為明星,而受到廣泛關注,各路吃瓜群眾在留言區各種點評,聲討等等。
  • 2020中國網際網路法治大會∣個人信息保護論壇精彩搶先看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協會動態 >> 2020中國網際網路法治大會∣個人信息保護論壇精彩搶先看2020中國網際網路法治大會∣個人信息保護論壇精彩搶先看更新時間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難題待解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逛動物園強制「刷臉」有必要嗎2019年10月17日,郭兵收到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給他的「指紋識別入園方式升級為人臉識別」的簡訊。
  •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需掌握
    近日,日本媒體的一則報導引發公眾關注,報導稱,日本國立信息學研究所研究人員提醒網友,拍照時擺V字手勢,很可能會被盜取指紋。如果在網上發布拍攝有面部和手部的照片,更有可能被鎖定指紋的所有者,其中對於照片曝光率較高的名人,指紋信息等被盜取的危險係數更高。
  • 航空裡程積分被盜,資訊時代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傳統的盜竊是盜取他人財產,現在新型的盜竊目標轉變成了個人信息、虛擬財產等方面。有媒體報導,在2011年,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法院依法判處盜竊他人航空裡程積分的被告人,有期徒刑9個月,並處罰金1000元。相對來說,明星藝人的個人信息更有「商業價值」,為此有不法分子搭建黑色產業鏈,明碼標價明星航班號、酒店地址、身份證號、甚至手機號等個人信息,這次航空裡程積分被盜用就是由於個人信息洩露引起的違法事件。明星藝人對於個人信息管理肯定要比普通人嚴密很多,但依然被盜用,對於不法分子來說普通人的個人信息豈不是毫不設防了?
  • 2020年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執法刑事案例綜述!
    近日,由北京金融科技產業聯盟、行動支付網及北京市京師(深圳)律師事務所聯合發布《中國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執法白皮書(2020)》。《白皮書》顯示,近年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高發,嚴重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往往又與網絡詐騙、電話詐騙等其他犯罪行為存在密切關聯,社會危害性極大。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困境待解
    根據《合同法》有關規定,認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刷臉」入園這一要約,未對郭兵發生法律效力。2020年6月15日,原告郭兵出席一審庭審 受訪者供圖「照此推定,人臉識別格式條款無疑也是合法有效的,相當於默認了野生動物世界『刷臉』要求的合法性。這不是『架空』了相關立法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意義嗎?」
  • 疫情防控期間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問題
    點擊金華普法關注我們在疫情防控期間,無論是公共服務行業還是居民小區,都對服務對象或相關人員個人信息進行了登記,此舉有助於對出現確診病例後以高效採取追溯、隔離措施。但這也意味著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機會增多,個人信息洩露風險增大。
  • 75號咖啡|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個人信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司法...
    在網際網路管理中有一個「等級保護」的概念,簡單說就是國家出臺的信息系統分級保護措施,通過技術手段將一旦洩露出去會對國家或者社會產生較大影響的數據保護起來。我們在認定信息類型時也可以參考「等級保護」的劃分規定。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難題待解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逛動物園強制「刷臉」有必要嗎2019年10月17日,郭兵收到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給他的「指紋識別入園方式升級為人臉識別」的簡訊。
  • 顧雷:數字經濟時代《民法典》對於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民法典》在個人信息保護和隱私權保護方面增加了哪些新規定?  顧雷:1987年《民法通則》及其他民事單行法並無個人信息的概念。例如《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第22條規定,未經個人信息處理者同意,受託方不得轉委託他人處理個人信息。但是草案沒有明確在轉委託時要不要得到信息來源主體的同意。而《民法典》卻規定,除有效委託合同外,受託人處理個人信息必須取得信息主體或其監護人的同意,否則委託合同均為無效。  顯然,兩部法律在個人信息的委託處理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處置呢?
  • 《民法典》視角下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我們理解,「信息處理者」並非是與「信息控制者」相對應的個人信息責任主體,而是對應信息主體的在個人信息全生命周期中採取各種活動的主體,覆蓋了GDPR項下「信息控制者「和」信息處理者」的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概念。這樣的規定是為了呼應「處理「的界定,但這樣的行文顯然與信安標委此前制定並公布的個人信息相關規範的做法不同。
  • 數字法治丨王成: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解讀與13條建議
    個人信息保護法應當與《民法典》的規定相協調,堅持個人信息處理應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處理未成年人個人信息須取得其監護人同意的年齡不應當限定為14周歲。個人信息保護法還應當增加關於個人信息處理安全原則和個人信息移轉權的規定,並對信息處理者出現停業、破產等情形後的個人信息保護規則作出規定。
  • 建行郭漢利: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數位化的加速,給個人金融信息的全生命周期保護帶來全新挑戰,如何構建適應新金融、數位化時代的信息保護新打法,進一步發揮數據要素的價值創造作用,平衡好風控與發展之間的關係,成為商業銀行必須破解的難題。數據如何用得讓人放心和安心是亟待解決的問題。3.個人信息保護合規要求日益趨嚴。近年來,網際網路頻繁的數據洩露事件使得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備受關注,各國和地區對個人信息保護監管的嚴厲程度前所未有,我國也加快了建立健全信息與數據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的進程。2020年5月28日,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了我國首部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並將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