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難題待解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姍姍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12月21日 04 版)

「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原告郭兵相關面部信息,並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11月20日,隨著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宣判,郭兵的朋友們發來「祝賀勝訴」的簡訊,但他卻對這起被媒體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一審判決結果不服,已經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一審判決對人臉識別濫用的警示作用不明顯,現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依舊強制消費者『刷臉』入園。」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

人臉信息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

逛動物園強制「刷臉」有必要嗎

2019年10月17日,郭兵收到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給他的「指紋識別入園方式升級為人臉識別」的簡訊。有著法學專業背景的他,對人臉等生物敏感信息尤其關注。此前,他就對酒店「刷臉」入住以及人臉信息安全保障存疑:「如果已經核實了身份證信息,基本就可以判定為本人,『刷臉』並不是完全有必要的。」

10月26日,郭兵來到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刷臉』入園是否為有關政府部門要求?人臉識別設備由哪一家公司提供?」在和工作人員交涉時,他發現門檢員正用手機為遊客「刷臉」,而非專業人臉識別設備。

「智慧景區都這樣做。」「今天遊客多,手機『刷』快一些。你放心好了,信息很安全的。」工作人員的回答讓郭兵對園方的個人信息安全保障產生不安的感覺:「萬一因員工安全意識不高或有不法想法,致使我的人臉信息洩漏怎麼辦?」最終,在協商退卡無果後,他選擇了訴訟的方式。

一審中,郭兵提出的要求判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相關格式條款內容無效的4項訴訟請求,均未得到法院支持。這成為了他上訴的最主要原因。

一審法院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9條規定認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以甄別用戶身份、提高用戶入園效率為目的使用指紋識別具有合法性。根據《合同法》有關規定認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刷臉」入園這一要約,未對郭兵發生法律效力。

「照此推定,人臉識別格式條款無疑也是合法有效的,相當於默認了野生動物世界『刷臉』要求的合法性。這不是『架空』了相關立法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意義嗎?」郭兵認為,法院未解釋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強制消費者使用單一方式入園的「霸王條款」不符合「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如果依據手機號和姓名完全可以認定入園者的身份,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就不具備必要性。」

對此,張建文也指出,一審法院並未對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界限、面部特徵信息的處理規範等核心問題進行討論,這與人臉識別技術的特殊性、面部特徵信息的高敏感性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立法走向並不符合。

人臉信息收集缺乏有效規制 你的「面子」可能在「裸奔」

像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一樣,不經意見徵求就默認個人同意「人臉識別」的現象並非個案。

有媒體報導,一些房企售樓部利用人臉識別系統精準識別出初次到訪客戶,針對性推出購房優惠。這看似是讓利消費者,實則是在未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私自收集人臉信息,進而實現精準營銷等商業化目的。

「一些政府部門出於維護公共安全目的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通常不會建立在個人同意的基礎上,當公眾習慣了此種方式,對於商業領域未經同意收集面部信息的行為,自然不排斥、沒有警惕性。」張建文表示。

某「刷臉」支付設備供應商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每增加一個「刷臉」支付訂單,商家會得到相應的返利佣金,所以大多數商家會首選讓客人「刷臉」支付,「客人也不太會有異議,甚至覺得很好玩。」

「我們的『臉』太容易得到了。我堅持在第三方技術機構見證下,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我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照片、指紋等全部個人信息,」郭兵說,「目前對人臉信息收集、應用並沒有現行的規定和標準,更多依託收集者的道德水平,這很讓人擔心。」最初,一些朋友和家人說他太較真,但他認為,這不是他一個人的事,「引起企業和社會對人臉等敏感的個人生物信息的重視,案子才有現實意義。」

滯後的立法亟待提速

郭兵和張建文都表示,在《民法典》尚未生效、《個人信息保護法》尚未出臺的背景之下,我國個人信息尤其是人臉等生物敏感信息的保護規範相對分散,個人通過訴訟維權的難度較大。

令人欣慰的是,面部特徵信息處理的限制性規定在行業內部規範和地方性立法已有所體現。2020年11月,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牽頭編制的《信息安全技術 遠程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實施,對遠程人臉識別系統中的關鍵環節制定了參考標準。日前,工信部也要求App在收集用戶圖片、人臉等個人信息時要遵循「最小必要化」原則。杭州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人臉識別禁止性條款的地方立法——《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明確了小區物業不得強制進行人臉識別。將於2021年1月1日實施的《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規定了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這是實踐正向反哺立法的一種表現。」郭兵參與了《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前期的立法聽證,但他也指出,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指紋、人臉等生物識別信息的明確法律規定。

為此,在《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徵求意見階段,他提交了一份《關於完善生物識別信息特別保護的意見》,建議提高人臉信息技術應用的門檻,並納入行政許可範疇;對公共安全和公共場所加以具體列舉,進一步明確「公共安全目的」範圍。

在張建文看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雖然將敏感個人信息和一般個人信息作了分類,確立了面部特徵信息的特殊地位,但在人臉信息處理條件上仍較為寬鬆。他建議,人臉識別應用各方應強化數據安全合規治理,推動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和行業自律規範,以彌補行政監管的不足。

2020年12月21日 04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難題待解
    「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原告郭兵相關面部信息,並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11月20日,隨著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宣判,郭兵的朋友們發來「祝賀勝訴」的簡訊,但他卻對這起被媒體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一審判決結果不服,已經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困境待解
    「祝賀勝訴」的簡訊,但郭兵對這起被媒體廣泛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一審判決結果不服,已經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也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案件之外,因人臉識別濫用造成危害的事件不斷發生,公眾對人臉識別技術的討論熱度也逐漸上升。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逛動物園刷臉有必要嗎?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難題待解  「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原告郭兵相關面部信息,並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11月20日,隨著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宣判,郭兵的朋友們發來「祝賀勝訴
  •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難題待解
    「祝賀勝訴」的簡訊,但他卻對這起被媒體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一審判決結果不服,已經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一審判決對人臉識別濫用的警示作用不明顯,現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依舊強制消費者『刷臉』入園。」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 人臉信息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
  • 天津採集人臉識別信息有法可依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行為被戴「緊箍咒」
    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採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識別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據此,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被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進行身份識別的一項生物識別技術,這項技術通過採集人像、關鍵點提取,對人像進行預處理、特徵提取、人臉識別對比,實現個人身份識別驗證的目的。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40年刷臉技術下一步怎麼走?
    近日,這一涉及公民生物識別信息採集的服務合同糾紛案一審宣判。最終,法院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駁回郭兵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 該案由於涉及人臉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採集、使用等問題,受到輿論廣泛關注,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
  •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微信稱不推「清粉」功能;韓國...
    Hello,大家早上好,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先來瀏覽新鮮的早報吧~【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杭州動物世界刪除原告照片信息,賠償原告 1038 元】歷時一年多,備受關注的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11 月 20 日下午,杭州市富陽區法院公開宣判,判令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原告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 1038 元,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並駁回郭兵提出的確認野生動物世界店堂告示、簡訊通知中相關內容無效等其他訴訟請求。郭兵向媒體表示,對這一判決結果「部分滿意」,將考慮提起上訴。
  • 採集利用消費者個人信息需尊重個人選擇權
    此前,該案備受輿論關注,被媒體稱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  2019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野生動物世界「暢遊365天」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與其妻子留存了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並錄入指紋、拍照。後野生動物世界將年卡客戶入園方式從指紋識別調整為人臉識別,並更換了店堂告示。
  • 「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個人信息法律來保護
    ……個人信息洩露危害大有人可能有疑問,為什麼有人對我們的個人信息這麼感興趣?其實,獲取個人信息主要是為了實施精準詐騙,騙取用戶的資金。第一,可能流轉到更多的廣告推銷方手中,用戶會不定時收到各種無用的推廣信息。
  • 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入園按指紋改「刷臉」,他把動物園告上法庭
    專家表示,人臉識別信息屬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今年5月28日審議通過的民法典中,包括人臉識別信息在內的個人生物識別信息被明確納入個人信息範疇,其處理受到法律保護。新京報記者 梁靜怡 攝6月15日,被稱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杭州市民郭兵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下稱動物世界)一案開庭。郭兵是動物世界的年卡會員,去年10月,他收到動物世界的簡訊通知,「園區年卡系統已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原指紋識別已取消,即日起,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
  • 全國人大回應人臉識別隱私問題:將作出專門規定
    12月21日 消息:據中國網報導,在今日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記者會上,針對人臉識別隱私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民法典有關規定的基礎上,細化、充實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規則,明確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個人的權利和處理者的義務,進一步增強法律規範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 「法庭上的第一個人臉識別案例」:只要看著一隻動物用力擦臉
    因不接受動物園規定的面部識別入園方式,消費者提起訴訟,「人臉識別第一案」近日開庭 只是看個動物,為啥強制「刷臉」? 中國首例人臉識別案例最近在杭州舉行,無保護的人臉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法人認為,人臉識別等新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相關法律仍存在空白,個人信息收集和應用的界限需要明確。 動物園把進入公園的方式從指紋改為「擦臉」。浙江科技大學副教授郭冰起訴杭州野生動物園,因為他不願意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此案也成為國內消費者起訴企業的「第一起人臉識別案件」。6月15日,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就此案舉行了聽證會,並將在任意時間做出判決。
  • 人臉識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近日,廣西南寧十幾名業主「刷臉」賣房被騙超千萬元,受害人達數十人之多;早前,「某市民為防止人臉識別戴頭盔逛售樓處」、「人臉識別第一案」法院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原告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等新聞都使「人臉識別」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 「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
    閆懷志認為,正是由於這一技術特性,很多機構就以視頻監控為名,先通過設置攝像頭來獲取人臉信息,然後通過後臺運行的系統,在未經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進行人臉識別,甚至通過人臉識別出來的身份信息進一步在網絡空間中實現個人數字畫像,這樣就可能對個人信息和隱私構成侵害。
  • 安正平專欄: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是智慧社區應有之義
    近日,上海一小區試點安裝人臉識別智能門禁系統,遭到部分業主反對,認為物業無權採集居民個人信息,門禁公司也無法保證個人信息安全。在業主堅持下,小區陸續拆除了智能門禁設施。前幾年,當人臉識別尚未普遍應用時,這樣的智慧生活無疑令人嚮往。然而,短短幾年,人臉識別就面臨被濫用的風險,人們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也「被迫」大為提高。是否有必要將人臉識別納入門禁、物業是否有權採集個人信息、採集後又將如何有效保護,成了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智能門禁到底該不該裝,又該怎麼裝、怎麼用?目前尚無定論。
  • 全國人大回應人臉識別爭議:應先告知並取得同意
    (資料圖)針對人臉識別侵犯個人隱私的爭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回應稱,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前提下,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立法機關將對此進一步聽取意見,深入研究論證。12月21日上午10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介紹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情況。
  • 人臉識別越來越火,這些傳言也「悄然出動」……
    閆懷志認為,正是由於這一技術特性,很多機構就以視頻監控為名,先通過設置攝像頭來獲取人臉信息,然後通過後臺運行的系統,在未經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進行人臉識別,甚至通過人臉識別出來的身份信息進一步在網絡空間中實現個人數字畫像,這樣就可能對個人信息和隱私構成侵害。
  • 最新案例:律師有權向派出所查詢被起訴人個人信息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吳雲濤,男,漢族,遼寧盛恆律師事務所律師。上訴人瀋陽市公安局和平分局瀋水灣派出所(以下簡稱瀋水灣派出所)因不履行協助調查法定職責一案,不服瀋陽市瀋河區人民法院(2018)遼0103行初460號行政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理,現已審理終結。
  • 如何對人臉識別進行法律規制
    就政府部門使用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制,特別許可使用制度既發揮人臉識別技術之利,又防範人臉識別技術之弊,是一種更加理性的制度安排。就非政府部門使用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制,對人臉信息作出比一般個人信息更為嚴格的特別保護和特別規制,更有利於保護個人的人臉信息。
  • 南都舉辦數據治理論壇:三份報告聚焦隱私、人臉識別、網際網路壟斷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後走向何方?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因何發起?網際網路反壟斷監管呼聲為何高漲?12月22日,2020南都智庫產品發布周的第二天,由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舉辦的「啄木鳥數據治理論壇」在北京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