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陽光燦爛,雨量比上一周略有減少,這幾天身體進入疲倦期,雖然閱讀不斷,更文卻少了很多,每次想開始寫點什麼的時候,身體總會抗拒,無奈心很誠實,心總是記得承諾,只好在抗拒與承諾間煎熬。
也正是這種遊走在空想與行動間的矛盾,讓我突然明白很大部分的煎熬是基於思想與行動的相悖。當我們想做一件事情而最終選擇不採取行動的時候,精神會消耗很多能量,內心會面對很多矛盾的聲音,頭腦的雜念不斷,整個人會不知不覺的倦怠。
只有我們的行動和內在的渴望相吻合的時候,一切才會清晰起來,內在的力量才會源源不斷地輸送給我們,人會因此愈發堅定,信念也從此建立。
昨天看了電影《教授與瘋子》,2019年年底的片,講述兩個不同生活環境下的人因編寫牛津詞典的交集,這部電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教授對編寫詞典的使命感,還有那個瘋子醫生在如此艱苦的情況下憶起內在對工作的熱情以開展自我救贖的努力。
當瘋子醫生說服被他誤殺的人的妻子學習認字時,那番話讓我淚流滿面。他對知識的熱愛,並從閱讀中獲得的力量在剎那間深刻的感染了我,也讓我想起這段時間以來閱讀對我的改造。
當我們的生活中沒有遇到明師時,書籍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在閱讀的世界裡你會忘卻孤獨、忘卻生活的種種不如意、忘卻自己力量的渺小,你會不知不覺生發出一股陌生的力量,從而遇見另一個自己。
影片中的教授對編寫詞典的使命感讓我很震撼,當他遇到這個機會時,他並沒有止步於那些諸多阻撓的教授們,也沒有受限於一個大家庭要告別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到一個相對艱苦陌生的環境重新開始。當然,他有一個非常好的老婆,我甚至在想這個教授對使命的直覺和熱愛,讓他配得起有這麼優秀的另一半。他面對困難時的執著,他遇見瘋子醫生時的克制,他拯救瘋子醫生時的不顧一切與睿智,無不讓人感動。
整部電影中的人物不多,而教授老婆的睿智與沉著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這是一個不一般的女人,雖然以家庭婦女的身份身居在那個女人沒有工作的年代,但她對丈夫事業的支持,對孩子的教育,對生活的應對,對一個曾經憎恨的陌生人的愛的轉化,無不彰顯她的睿智與博愛。
如果她不是生活在那個年代,她將會和他的丈夫在事業上旗鼓相當。這個人讓我想起了伍爾夫筆下的《一間自己的房間》裡的女人們,只是這個女人不是用筆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她的價值在她的家庭和她的丈夫身上得到完美的轉化。
這部電影取材於真實的人物和事件,在那個年代裡的知識分子對知識的熱愛和使命感讓我開始反思當下的生活。我們中的大部分人認可知識卻不屑於投入精力,在這個信息萬千的年代,我們追逐速度,追逐快速呈現的結果,我們開始淡化過程、淡化投入、甚至淡化了真正的友誼。
我在想我們是否可以跳開外在的種種約束,跳出那宏大的信息量,回歸到自己的內在,仔細聆聽內在的聲音。在每一個抉擇之前先聆聽內在聲音,先感受我們對選擇的純粹的感受,讓我們對選擇的純粹感覺引領我們的行動,讓我們在行動中感受力量,而不只是從結果中感受喜悅。
也許你終將發現那些從行動中散發的力量帶著你所忽略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