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人類的朋友,貓也是人類的朋友,按說,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但狗和貓卻勢不兩立,一代又一代,見面就撕逼。
狗和貓為什麼成了世仇,有一個民間傳說,大意為:很久以前,狗和貓同屬一個主人,狗忠誠勇敢,貓機靈可愛,在一次尋寶行動中,貓玩小聰明,搶了狗的功勞,讓主人誤以為狗好吃懶做貪生怕死,狗與貓從此結下梁子,見面就爭吵廝打。
也有人說,狗貓不和,皆因語言不通之故,貓表示友好是豎起尾巴,搖尾巴則是準備抓老鼠的信號,狗恰恰相反,搖尾巴是示好,豎尾巴是迎敵,貓狗本無芥蒂,都想和對方交朋友,卻因尾巴一豎一搖的表達差異,讓它們成了敵人,彼此仇恨了千萬年。
貓狗之爭,爭的只是個態度,不一定要你死我活,往往點到即止,狗一聲低吼,貓落荒而逃,狗也就不再追究,貓也不懷恨在心。
喜歡看熱鬧的人覺得不過癮,就虛構出諸多故事來,還拍了一些表現貓狗之爭的電影,賺了很多錢,賺錢最多的是好萊塢的《貓狗大戰》,在電影裡,貓和狗像人一樣陰險兇狠,轟轟烈烈鬥得死去活來。
從前,狗是看家護院的,貓是抓老鼠的,各有各的職責,誰都不能少,尋常人家既養貓又養狗,按「日餵貓、夜餵狗」的基本原則維持公平和諧,倒也相安無事。
如今,在現代都市裡,狗不再需要看家護院,貓也沒有老鼠可抓,全都淪為寵物,如何討主人歡心,成了它們的主要存在價值。但貓和狗與生俱來的敵意依然存在,不共戴天,於是,養狗的人不養貓,養貓的人不養狗,貓與狗可能終生難得相見,貓狗之爭就能成了貓狗主人之爭,爭的是貓與狗誰更聰明誰更可愛。
爭來爭去爭不出高下,就有科學家費盡心思去研究,試圖用科學讓貓狗決出勝負,以下是貓狗研究的最新科學成果。
TED 講壇的研究成果
1984 年,美國建築師裡查德·沃·曼發起創辦TED 國際大會(TED為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的縮寫,即技術、娛樂、設計),每年邀請全世界科學、設計、文學、音樂領域的領袖人物,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結晶,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比爾·蓋茨等精英人物都曾成為TED 的演講嘉賓。
TED 已成為國際思想盛宴,去聽演講的門票需要7500 美元,還不是有錢就能去,必須通過嚴格的資格審查。
心理學家、神經學家、美國範德堡大學教授蘇珊娜• 埃爾庫拉諾·烏澤爾,以《最強大腦:為什麼人類比其他物種更聰明》一書享有盛譽,她在TDE 講臺上發布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全球普遍關注。
埃爾庫拉諾·烏澤爾和她的團隊長期研究食肉動物大腦內的神經元數量問題,通過神經元數量的多少,來認定動物的認知能力。
研究人員認為獵食有可能使得食肉動物的大腦比食草動物的更為發達。然而研究發現,更多的是大腦的尺寸在影響這些食肉動物的腦內神經元數量——至少是起了一定的作用。這組動物裡最大的,比如獅子和熊,他們的神經元數量相對顯得微不足道了。
事實是,實驗中擁有最多神經元的不是狡猾的鬣狗,也不是高貴的獅子,而是家養狗狗(尤其是可愛的金毛)。
「看來這是個此消彼長的結果。」埃爾庫拉諾·烏澤爾如是說,「當一個肉食動物長到一定大小後,負擔整個身體的成本會變得非常高,這就會導致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數量減少。」
聰明與否決定於神經元密度
埃爾庫拉諾·烏澤爾在《生活科學》雜誌上撰文說,神經元是非常昂貴的細胞,需要耗費大量的能量來滋養和培育。
神經元的數量同時也是最能直觀反應腦力的數據。但是腦的大小並不能很好地表明腦內神經元的多少。
埃爾庫拉諾·烏澤爾說:「如果僅從大腦尺寸來比較物種,你會發現一些很詭異的事兒,比如奶牛和黑猩猩就有著相近的大腦尺寸。」
相反的,當你仔細比對單位腦容量內的神經元數量,就會發現結果與我們平時根據動物的行為和智力得出的印象很吻合。
舉個例子,人類有著最多的神經元——160 億,在大腦皮層上,就是外面那層,通常在那裡進行我們稱之為「思考」的活動。
埃爾庫拉諾·烏澤爾和同事們研究食肉目的神經元數量是因為,這個群體涵蓋了比雪貂小的動物,以及海象和像海豹這麼大的動物。他們分析了雪貂、貓鼬、浣熊、家貓、家犬、鬣狗、非洲獅和棕熊,用特殊的洗滌劑溶解腦細胞,破壞掉細胞壁,留下細胞核。再根據那些細胞裡特有的蛋白質來分辨和數出那些神經元細胞核。
研究人員以為捕食大傢伙的肉食動物會有更多的神經元,因為它們只有更聰明一些才能捕捉到自己的獵物。
埃爾庫拉諾- 烏澤爾說:「出人意料的是,結果與事實大相逕庭。」
談到單位質量的神經元數量時,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就差不多了。比如獅子和鬣狗,大體上有介於29 億和47 億之間的神經元,跟他們體積差不多的獵物大羚羊,則有30 到49 億。
在討論中等大小的動物時,體積和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數量就成正比了。
雪貂0.11 盎司(3.1 克)重的大腦皮層上有3900萬神經元。
稍大一點的貓鼬,在它0.33 盎司(9.3 克)的皮層上,分布著1.16 億的神經元。
貓則有2.5 億神經元,皮層0.85 盎司(24.2 克)。
一隻品種未知的小狗有4.29 億神經元,大一點的金毛則有6.27 億。
鬣狗的皮層上有4.95 億的神經元。
熟食讓人比動物聰明
在更大型的動物中,情況就不一樣了。獅子的皮層是狗的兩倍大,但是皮層神經元數量(5.45 億)卻跟狗和貓差不多。
棕熊,頂著7.8 盎司(222 克)重的皮層,僅有2.51 億的神經元,也就跟個家養貓一樣多。
這麼大塊頭的動物生存壓力很大,埃爾庫拉諾·烏澤爾說。
他們必須花很大的精力去捕食,而且還不是每天都能捕獲成功。
他們不太可能支撐大量的神經元,僅僅是因為新陳代謝的要求太高了。其它像馴化和社交行為這樣的因素,貌似不會影響神經元的數量。
埃爾庫拉諾·烏澤爾說,有意思的是靈長目的情況也類似。
最大的靈長目——大猩猩,就沒有人類那麼多的神經元。人類能將大量的知識裝進相對較小的皮層裡,是因為以前的智人學會了烹飪,埃爾庫拉諾·烏澤爾說道。烹飪使人得以從食物裡獲得更多的卡路裡,減少了消化所需的能量。
如果讓熊和獅子享受人類的熟食,有一天,它們可能會統治世界。
不過食肉目裡確實有一個越級的異類,考慮到它的小身板和小腦子,那就是浣熊。
據研究人員匯報,浣熊的大腦跟貓的差不多,但是皮層上有4.38 億神經元——幾乎跟一隻大狗或是鬣狗一樣。雖不知浣熊是如何取得這個成就的,但這個數字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埃爾庫拉諾·烏澤爾說:「浣熊的神經元是真的多,這麼說吧,如果你只給我這麼個數字,而不說明它是浣熊,我可能會以為這是個靈長類動物。」
貓狗PK 誰獲勝,還是說不定
埃爾庫拉諾·烏澤爾的研究成果,讓全世界的愛貓者憤憤不平。貓是那麼善解人意惹人憐愛的小可愛,怎麼可能比狗笨?
面對愛貓者的質疑,埃爾庫拉諾·烏澤爾也有些猶豫了,她說:「狗的認知能力的確強於貓,但認知能力不能跟生存能力混為一談,神經元不等於一切。」
現代的貓和狗,並不是因為接受了多少的挑戰或是解決了多少的難題,才有了那麼多的神經元。他們的大腦是接受長期馴化的產物。所有的狗,包括那些很小的狗,他們的祖先都是類狼的生物。狼屬於比較大的動物,自然有著更大的皮層和更多的神經元。
埃爾庫拉諾·烏澤爾說:「就算我們挑的是那些體格較小的動物,它們也可能出現有著大量神經元的大皮層。」
與之相反,貓的祖先體格就比較小,估計跟那些至今活躍在歐洲森林裡的歐洲野貓長得很像。它們的神經元數量很可能也反映了這個野祖宗的神經元數量。
看來,貓和狗到底誰更聰明誰更萌的問題,還得由貓和狗自己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