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惠彬
「孝」既是古老又是常新的話題,更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關連的問題。「孝道」是人間的常道,「親情」是人間的感情。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習俗,是中國社會衡量一個人基本道德的準則,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延展的多元文化體系。
在德州城的幾本志書裡都記載著這樣一位孝子的故事:
明《嘉靖志》記載:「尹綸行人尹禧子有至性禧卒於京綸扶柩歸葬於城南墓三年負土築瑩又於墓前築臺人呼為孝子臺有烏鴉白兔馴擾之人以為孝所感天順間旌之」
清《德州鄉土志》載:「尹綸御史禧子禧卒於京 綸扶柩歸 葬於城南盧墓 三年又於墓側築臺 人呼為孝子臺 有烏鴉白兔馴擾之 天順間旌表」。
民國《德縣誌》載:「尹綸,明代。御史尹禧子,禧卒於京,綸扶柩歸,葬城南,廬墓三年。又於墓側築臺,人呼為「孝子臺」,有烏鴉、白兔馴之。」
除以上外其他志書裡也有相關記載。而尹綸何須人也;
尹綸,明朝德州城南關人,其父尹禧,明朝宣德丁未(1427)科進士,帝授「行人①」之職。上任不久,便身患疾病而臥床不起,家貧、薪少又有病,故不久便命歸西了。
尹綸在家靠著販賣青菜,養活著祖母和母親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忽聞其父尹禧在京歸西,急赴京城扶柩南歸德州,舉債按孝道習俗將父親尹禧葬於城南。
尹綸雖然生活拮据,而他仍按照《孝經·紀孝行章》中「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的習俗。在父親墳側築臺人稱「孝子臺」,尹綸廬墓②守孝三年,按規矩他每天在墳前上香叩頭、燒紙燎火、供品不斷。
尹綸的「孝道」之為,感動了街坊鄰居,大家都盡己所能對其進行幫助。並有民間口傳:他的孝心感動的烏鴉常飛到墓前與尹綸「說話」;住在附近的大白兔也前來對孝子進行安撫。
一時,窮孝子尹綸的「孝道」故事傳遍州城上下,州衙知州將其事跡整理,逐級呈報京城朝廷。因尹綸模範的力行「孝道」,故明·天順年間,朝廷下旨對其進行表彰,在南關街④為其立「孝子坊」一座,並將其事跡記入了《明史》③之中,使其家貧仍能進其孝的孝子之名流傳於今。
之後,經眾鄉紳慎議,將其納入鄉賢之中,從祀「鄉賢祠」以示褒獎(明代德州城的鄉賢僅28名,其中就有孝子尹綸)。
當然尹綸的所謂「孝」,有封建社會的餘毒。但通過他的故事卻能說明,「孝」是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它不分窮富,只要能儘自己最大的能量,讓父母最大限度的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慰藉,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終就為之「孝」。故我們均應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孝道」傳統和美德,為構建和諧社會環境而努力。
註:1、行人:明時官職,以進士充任,掌管捧節奉使之事,凡頒詔、冊封、撫諭、徵聘諸事皆歸其掌握。在京官中地位雖低(八品),而聲望甚高,升轉極快。
2、廬墓(lú mù) :古人在父母或師長死後,在三年的服喪期間,在墓墓旁搭蓋一小屋居住,守護墳墓,謂之廬墓。
3、尹綸孝子坊:德州《鄉土志》曰在東關。可「中華尹氏宗親總會」介紹尹綸的文章、德州相關的歷史資料及歷史研究人員均稱其在「南關」。諸多德州老人也證明,該坊確在南關街路東。
4、見清張廷玉等撰寫的,《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孝義篇。
(作於2020年2月21日)
馬惠彬,男,1944年生於德州市德城區橋口街,大學文化,企業退休員工。由於我生在運河邊、長在德州城,對運河、對德州歷史有著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後,便介入了對德州地域歷史及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先後寫出了有關德州歷史和運河文化的文章350餘篇、200萬餘字。先後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上發表了260餘篇。寫出了各種類型的詩詞歌賦等近300餘首,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裡發表了百餘首。已出版《德州史話》 一、二集,《北廠志》、《橋口街志》、《水獸旱船》等書籍。
壹點號玉河微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