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24日電(記者 範子萌)《上海證券報》24日刊發題為《全球支付貨幣排名升至第五 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的報導。文章稱,7月23日,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6月,在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升至第五位,佔比為1.76%。此前,人民幣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已連續兩個月位居第六位。
數據顯示,美元、歐元、英鎊依舊佔據全球支付體系的重要位置,6月份的市場份額分別為40.33%、34.10%、7.08%。
興業研究外匯商品分析師張峻滔認為,上述數據說明,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接受度正在上升,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市場參與的深度與廣度仍有提升空間。
在國際支付市場上穩步前行的同時,人民幣也愈加成為應對外部衝擊的「減震器」。
7月22日下午,受消息面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短線走低逾400點,跌破「7」關口,隨後迅速企穩,跌幅收窄,收復「7」關口。人民幣匯率自本月上旬重回「6」時代後,始終表現強勁。
「這說明人民幣匯率波動正成為應對內外部衝擊的『減震器』。」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說。
市場對於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並未改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短暫破『7』以後,大概率會重回上升通道。」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外匯首席分析師李劉陽認為。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說,當前我國經濟基本面向好,而美國經濟與就業衰退較為嚴重,形成弱勢美元態勢。在這種情況下,預計下半年美元指數大概率處於跌勢,人民幣將小幅升值。
今年以來,美元指數走勢疲弱。截至7月23日19時,美元指數已經跌破95關口,最低下探94.78。此前,美元指數已經連跌四日,距離3月份高點時跌幅已超過5%。
「當前情況下,美國國家治理暴露的短板將對美元地位造成極大傷害。」管濤認為,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或將更加多極化,甚至走向超主權貨幣主導的新時代。
管濤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漸進過程,人民幣當前正處於從外圍貨幣向次中心貨幣、從區域性國際化貨幣向全球性國際化貨幣、從支付結算貨幣向計價和投融資貨幣的邁進階段。
「要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管濤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