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潮流帝國I.T的沒落

2020-12-19 齊魯壹點

打折成為I.T集團的常態,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同樣大打折扣

作者 周惠寧

潮流生意如火如荼,最先嘗到這塊蛋糕的I.T集團卻已日落西山。

據香港交易所公告,香港多品牌零售商I.T創辦人兼公司董事長沈嘉偉日前與獨立CVC基金一同作為要約人,以每股3港元提出對公司進行私有化,較公司停牌前交易日收市價1.94元溢價54.6%。

於公告日期,I.T集團有4.35億股為其他股東持有,佔公司已發行股本36.39%,沈嘉偉持有的約63.61%股本則會以創辦人註銷代價予以註銷,全面實施該建議所需的現金逾13億港元,該資金由CVC基金提供,由摩根史坦利擔任財務顧問。

由於I.T集團是在百慕達註冊的公司,該方案除了要獲得75%股東贊成及少於10%股東反對外,還需要超過半數的出席者支持。

交易完成後,I.T集團將退市,沈嘉偉家族在I.T的持股將降至50.65%,CVC則取得剩下的49.35%。沈嘉偉還將收取4億元股息的權利轉讓給CVC,以換回所有其他經營業務股權。

Bape於2011年被I.T集團收購,不僅品牌的經營狀況得到改善,還成為I.T集團的增長動力

根據公告,私有化完成後I.T將進一步重組,CVC只與沈嘉偉共同經營印有A Bathing Ape、AAPE by A Bathing Ape的自有品牌及其相關子品牌,包括但不限於Baby Milo、Milo Stores、 BAPY、BAPE Black及Mr. Bathing Ape等街頭服飾產品。

近年表現欠佳的Off-White、Acne Studios、 Comme des Garcons和Fred Perry等第三方品牌,以及CHOCOOLATE等自有品牌所在的其他經營業務部門將由沈嘉偉繼續獨自經營。

消息傳出後,I.T集團於周一復盤,股價應聲大漲43.3%至2.8港元,市值約為33.48億港元,但仍較2010年巔峰時期的逾98億縮水近66%,進入資本公開市場近15年的I.T集團最終落寞離場。

對此業內人士並不意外,I.T集團在泥潭中掙扎已久,令人唏噓的是,該零售商本應是潮流文化黃金時代到來的直接受益者。

I.T集團由執行長沈嘉偉和其姐姐沈秀慧於1988年在香港創立,最初是一家名為「Green Peace」的服裝店,主要發售英國Dr Martens皮鞋和Levi"s 501牛仔褲等當時年輕人喜愛的潮流單品,並為明星和唱片騎師贊助服飾。

在嘗到甜頭後,沈嘉偉繼續擴大業務版圖,以店中店的形式繼續引入Anna Sui、Helmut Lang和Comme des Garcons等一系列當時還未入駐香港的品牌服飾,並自主創立5cm、b+ab以及izzue等品牌,為潮流消費者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讓I.T集團迅速在年輕消費者中樹立了時尚潮流的形象。

1997年,由於店鋪名稱與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相同,沈嘉偉把「Green Peace」正式更名為「I.T」繼續經營,並特別與美國規模最大的花旗銀行合作推出貴賓卡,5年後雙方還合作推出首張聯營卡I.T VISACARD,持卡人數在短短一年內增至9萬人。

2002年,I.T集團正式進入中國內地,為時尚愛好者提供多種潮流時尚風格,並將諸多小眾及先鋒品牌帶入市場,被視為消費者潮流意識的啟蒙者之一。

2005年3月4日,I.T集團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以尋求更長遠的發展。2011年1月,I.T集團以2.3億日元約合2185萬港元的代價,收購日本品牌A Bathing Ape的控股公司Nowhere約90.27%股權。

加入I.T集團成為Bape的轉折點,不僅品牌的經營狀況得到改善,同時Bape還成為I.T集團的增長動力。2011年I.T日本市場虧損錄得714萬元,第二年就扭虧為盈。

鑑於業務愈發多元,I.T集團把旗下業務分為「I.T」和「i.t」兩條線,一個發售Alexander Wang、Balenciaga等定位高端的奢侈品牌和設計師品牌,另一個則主打STYLENANDA、IZZUE等較為年輕的日韓潮牌,在全國30多個一二線城市一度擁有超過500家直營零售店。

此外,WTAPS、UNDEFEATED、Fred Perry、Camper 等品牌專門店也由I.T集團代理。截至2017年2月底,I.T集團年營業額首次突破80億,同比增長6.1%至80.01億元,毛利率為61.6%,隨後兩年該集團的業績也呈上漲態勢,於2019年2月底到達頂峰,年收入增長5.4%至88.32億港元。

實際上,I.T集團和Joyce、連卡佛這類港資買手店在一定時期內的成功主要得益於其時尚中轉站的角色。當時大部分時尚品牌在中國內地還未開設門店,也沒有代理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消費者對時尚的巨大需求支撐下,這類買手店甚至不需要非常高明的經營策略就獲得了原始積累。

然而只要仔細復盤就能發現,這一「代購」角色的優勢從2006年起就隨著國際品牌重心的轉移以及中國消費者品牌意識的提升而有所弱化。

換言之,I.T集團在過去32年間,真正的好日子不過短短10年,後續的增長很大程度是靠潮流生意的升溫提攜。

21世紀後,隨著線上市場的蓬勃發展,以及時尚潮流更新換代速度的不斷加快,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和喜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新技術浪潮推動的浪潮不再是個體力量所能抵擋。與實體買手店蕭條狀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Yoox Net-a-Porter和Farfetch這類奢侈品線上零售商的瘋狂增長。

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則讓中國消費者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潮流生意從邊緣小眾化轉向中心化,國內潮流生意迎來井噴期。自2005年以來,以青年媒體起家的Hypebeast和誕生於2005年的YOHO!等快速崛起。

Hypebeast和誕生於2005年的YOHO!均被視為I.T集團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天貓和京東兩大電商巨頭也逐漸把錨頭直接對準潮流生意,主動與國際潮流和奢侈品牌接洽,邀請它們在平臺上開設旗艦店,年輕消費者接觸時尚品牌的渠道越來越多元。

溫水煮青蛙,網際網路彌合了信息差鴻溝,使得依靠信息差紅利建立生意的「中介」不得不將紅利回吐了出來。在全球買手店模式失效和線上直銷的宏觀趨勢,以及香港零售市場受衝擊的外部因素下,I.T集團逐步逼近零售天花板。

由於採用買手制,雖然I.T集團旗下品牌極其多元化,但在價格方面並沒有太多的退讓餘地,利潤主要來自自創品牌業務。

據財報數據顯示,I.T集團自創品牌佔總收入的60%左右,國際品牌銷售額則佔比約39%,特許品牌收入僅佔1%,佔比最小,卻是主要的業績增長引擎。

而隨著Zara、H&M和優衣庫等國際快時尚品牌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年輕一代消費者逐漸被平價且時髦的服飾單品吸引,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的辨識度不高的I.T集團自有品牌並無優勢。

為此,已經代理了數百個品牌的I.T集團於2018年底不惜斥資4.23億港元收購瑞典設計師品牌Acne Studios已發行股本的10.9%,旨在延續業績的增長。

數位化意識的落後也是I.T集團的絆腳石。

當大部分品牌在中國開設官網甚至天貓旗艦店的時候,I.T集團直到2017年底才開始重視線上業務,重裝上線官方電商平臺ITeSHOP,還入駐微信推出小程序,並任命明星吳亦凡為代言人。

為減輕成本壓力並提升運營效率,I.T集團還從2018年開始逐漸關閉香港一些業績不佳的門店,同時推出集時裝、餐飲、美妝、鞋履和生活方式於一體的新概念門店i.t blue block,並於2019年8月正式入駐天貓。

I.T集團還聘請了專業的數位化人才,進一步擴張線上市場份額以及產品的設計開發等,並對供應鏈網絡作出調整,試圖把生產周期從原本的6個月壓縮至3個月。沈嘉偉早前在接受採訪時曾強調,I.T集團將繼續減小折扣,「我們的目標消費者需要的不是便宜的東西,而是不斷更新的產品。」

事實證明,I.T集團轉身的時間還是晚了。彼時天貓和京東的平臺優勢已在國際上獲得一定認可,Net-a-Porter、Farfetch等國際電商平臺也在慢慢走進中國消費者的生活,包袱沉重的I.T集團卻被高昂的租金和代理費拖垮。

2019財年該集團淨利潤率不足5%,僅錄得4.4億港元。而盈利能力正是投資者最看重的,2018年6月,I.T集團的股價在達到峰值後便不斷回落。

2019年下半年,是I.T集團寒冬的開始。大環境的持續震蕩和消費者購物慾望低迷影響,讓I.T集團過去兩年所做的努力迅速被打回原形。

該零售商最先受到的衝擊是香港零售大環境的低迷。從去年6月起,香港月零售額便連續下滑,今年10月同比下跌8.8%,服飾產品是重災區,瀕臨崩潰。2020財年,I.T集團銷售額同比大跌12.6%至77.19億港元,淨虧損達7.46億港元,平均存貨周轉期較2019年增加31天至199天,存貨估值高達17.22億港元。

據時尚商業快訊監測,自春節以來,打折成為I.T集團的常態,幾乎每個月都會進行促銷,力度在2折至5折之間不等,即便如此也沒有預期那般熱銷或出現搶購熱潮,令市場和投資者感到愈發擔憂。

今年8月,I.T集團宣布新生代歌手王俊凱接力吳亦凡成為集團代言人,並邀請他拍攝I.T全新秋冬造型大片,以酷勁十足的街頭風服飾展現當代青春潮流新勢力。

王俊凱微博粉絲數超過7864萬粉絲,深受年輕一代消費者喜愛

有分析直言,如果說2017年恰逢國內潮流生意爆發期,吳亦凡的加盟對I.T集團而言是錦上添花,此次I.T集團選擇95後最具影響力明星之一王俊凱則明顯是最後一搏。但目前看來,此舉效果甚微,後續I.T集團依然主要通過打折促銷來吸引消費者。

在截至8月31日的前6個月內,I.T集團營業額繼續大跌31.9%至27.35億港元,毛利潤大跌40.2%至14.93億港元,淨虧損擴大逾三倍至3.37億港元,期內僅香港的門店就淨減少17家至177家。

現在看來,I.T集團似乎是中國第一代潮流帝國衰落的縮影。無獨有偶,香港買手店鼻祖Joyce Boutique載思集團扛不住連續四年虧損,於去年底獲大股東溢價約91.78%提出私有化,以約1.23億港元的超低價退市。

曾被視為I.T集團最大競爭對手的YOHO!的聲勢在今年也有所減弱。據時尚商業快訊援引消息人士早前透露,YOHO!今年已進行了多次裁員,不斷收緊預算。HYPEBEAST上半財年收入也同比大跌28.9%至2.85億元,淨利潤大跌24.1%至2089萬元。

另一邊,潮流生意正在以新的模式加速上升。低成本模式取代高成本模式,是商業場上不變的鐵律。

據阿里媽媽發布alimama insight《潮流湧起下的追潮眾生與消費洞察》報告,Z世代已成為國內潮流市場積極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佔消費貢獻的近30%,增速超過400%,其中下沉市場增長尤為迅猛,一二線都市潮流消費同比增速均在300%以上,三至六線城市的潮流消費增速高達570%。

Dazzle母公司地素時尚於此前跟投美國運動潮流品牌STARTER,參與了由M31資本領投的3000萬美元B輪融資,以幫助STARTER加速布局中國市場。STARTER是由美國前國家籃球明星David Beckerman於1971年創立,因把街頭元素與Hip-Hop文化融入運動服飾中,深受明星、Hip-Hop歌手和街頭青年的追捧。

把Net-a-Porter和Farfetch一同收入囊中的天貓還獨家冠名了全球球鞋潮流展Sneaker Con,將於12月19日至20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辦2020 Sneaker Con 球鞋潮流展(上海站),負責此次展會視覺呈現的藝術總監為美國球鞋與時尚設計師Sean Wotherspoon。

天貓潮LIVE作為線上潮流發源地,此次也將與Sean Wotherspoon、Stash、Ian Ball等推出專屬系列聯名單品,在線下進行首展,並在天貓獨家發售。

蘇寧易購也開始試水潮流業務,推出「趣逛逛」,通過整合當下直播銷售和主播孵化,融入商業實體。首家「趣逛逛」位於與蘇寧總部一路之隔的南京徐莊蘇寧易購廣場,與原有的廣場銷售模式不同,「趣逛逛」更強調場景體驗,讓消費者實現碎片化逛街的同時,帶來所見即所得的購物體驗。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I.T集團的退市並不代表放棄。

I.T集團在公告中坦承,零售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消費者喜好的更迭以及全球旅遊業的停滯,電商的迅速崛起更是削弱了集團在業內的競爭力和地位,退出公開市場可有效減緩集團壓力,提升重組舉措的有效性,集中資源發展品牌經營業務。

本周末,I.T位於上海新天地的旗艦店已完成翻新,重新開業,被稱為「I.T 3.0 VERSION」。該店較之前更多地引進了自然的生活理念,除ADER error、Off-White以及Jil Sander外,還包括潮牌Stussy在國內的首個銷售點,I.T店門口又排起了長龍。

I.T集團顯然已意識到,在寡頭林立的時尚零售環境中,買手店變成了一門對精細化經營能力和選品要求極高的行當,考驗的是買手店對時尚潮流、商品結構、空間利用、動線設計、本土市場品味和經營效率等綜合實力。它對管理顆粒度的要求極高,任何一個層面的偏離都會牽一髮動全身。

究竟是「小而美」的買手店還是大型零售巨頭誰更有能力做這門生意,目前尚無定論。畢竟任何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都無法脫離其特定的土壤條件。

(時尚頭條網)

相關焦點

  • 潮流帝國I.T的沒落-虎嗅網
    2002年,I.T集團正式進入中國內地,為時尚愛好者提供多種潮流時尚風格,並將諸多小眾及先鋒品牌帶入市場,被視為消費者潮流意識的啟蒙者之一。2005年3月4日,I.T集團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以尋求更長遠的發展。
  • 香港潮流教主I.T大裁員,或將交由二代打理
    I.T集團旗下業務主要分為「大I.T」和「小i.t」兩條線2005年,這個多品牌零售商正式登陸香港證交所上市。I.T集團旗下業務主要分為「大I.T」和「小i.t」兩條線,一個主要發售Alexander Wang、Balenciaga等定位高端的奢侈品牌和設計師品牌,另一個則主打STYLENANDA、IZZUE等較為年輕的日韓潮牌,目前在全國30多個一二線城市擁有超過500家直營零售店。除此以外,香港的 WTAPS、UNDEFEATED、Fred Perry、Camper 等品牌專門店也由I.T集團代理。
  • "潮流鼻祖"I.T集團退市,潮牌行業"日薄西山"?
    溢價私有化,中國第一代潮流帝國掉下神壇 從I.T私有化的備案文件中可以得知,實施私有化方案總計需要現金總額約13億港元,這比該股在最後交易日的收盤價每股1.940港元溢價約55%。 就超50%的溢價水平來看,投資者對於I.T的潛力似乎還是比較認可的。
  • 「潮流鼻祖」I.T集團退市,潮牌行業「日薄西山」?
    溢價私有化,中國第一代潮流帝國掉下神壇從I.T私有化的備案文件中可以得知,實施私有化方案總計需要現金總額約13億港元,這比該股在最後交易日的收盤價每股1.940港元溢價約55%。就超50%的溢價水平來看,投資者對於I.T的潛力似乎還是比較認可的。
  • 曾經是潮流風向標的 I.T ,為什麼現在影響力越來越有限了?
    這半年內——包括 3月初和 8月底,i.t 進行了兩次「感恩折扣」(也是每年的慣例),小 i.t 在低折扣之後還會有買三送一或買四送一的優惠。但即便這樣也沒有能讓更多人消費。價格(性價比)是大小 i.t被消費者質疑的原因之一。在豆瓣和什麼值得買的相關討論中,i.t 「折扣之後還是貴」的聲音並不少。這可能會讓一部分潛在或非忠實消費者轉移到淘寶或者是 Zara 這樣價格更低、緊跟時裝周及 T 臺潮流的快時尚。當然,也有人覺得 I.T 定價比較合理。廣州的白領 Sharon 在談及價格的時候說:「以前就覺得它很高的價格。
  • I.T 集團退市,潮流不再後繼有人?
    其中,I.T品牌更多地代理國際設計師品牌如「Alexander McQueen」、「Celine」、「Gucci」、「Kenzo」等,而i.t品牌則更多地代理一些潮牌以及如「izzue」、「CHOCOOLATE」、「AAPE」等集團自創品牌。
  • 香港潮流教主I.T大裁員,或將交由二代打理-虎嗅網
    最早在中國市場布局潮流生意的I.T集團,2018年收入近90億但才賺4億港元香港零售問題尚未解決,2020年伊始又迎面撞上黑天鵝,曾經的潮流文化掌權者I.T已被逼至懸崖邊緣。憑藉引入一系列當時還未入駐香港的品牌服飾,該集團迅速在年輕消費者中樹立了時尚潮流的形象,後於2002年進入中國內地, 在上海新天地開設了當時除香港外的首家旗艦店,被視為內地消費者潮流意識的啟蒙者之一。
  • 什麼電影能讓I.T集團全軍出擊?
    你已經預感到阿RAY是在說哪場拍賣會了是嗎?沒chuo,就是NIGO在2014年底和著名的蘇富比拍賣行合作的「NIGO:一生二命」專拍,那件事在當時轟動我們整個潮流世界。不只是收藏,從NIGO創立A Bathing Ape進軍潮流界的以來,星戰也一直是NIGO的靈感來源。
  • I.T集團退市,潮牌行業「日薄西山」?
    溢價私有化,中國第一代潮流帝國掉下神壇從I.T私有化的備案文件中可以得知,實施私有化方案總計需要現金總額約13億港元,這比該股在最後交易日的收盤價每股1.940港元溢價約55%。就超50%的溢價水平來看,投資者對於I.T的潛力似乎還是比較認可的。這與I.T背後潮牌行業的潛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HYPEBEAST市值超過I.T 香港潮流教主換人
    I.T集團旗下業務主要分為「大I.T」和「小i.t」兩條線,一個主要發售Alexander Wang、Balenciaga等定位高端的奢侈品牌和設計師品牌,另一個則主打STYLENANDA、IZZUE等較為年輕的日韓潮牌,目前在全國30多個一二線城市擁有超過500家直營零售店。
  • 賣不動潮牌搬來美妝當「救兵」,「香港潮流鼻祖」I.T集團內地「不...
    近日,藍鯨財經注意到I.T集團旗下i.t在內地門店引入韓國美妝品牌3CE。這也是I.T集團在香港以外地區營運非鞋、服領域品牌的一次重要「試水」。儘管3CE已經入駐,但據相關工作人員透露,目前門店內的美妝品牌3CE與i.t獨立運營,折扣活動也不共享,並且i.t暫無引入其他美妝品牌意向。此時,在內地市場如此「不務正業」能否救其於業績進一步虧損「水火之中」?
  • 潮牌「鼻祖」I.T未來路在何方
    據了解,I.T旗下業務主要分為「大I.T」和「小i.t」兩條線,「大I.T」主要發售亞歷山大·王(Alexander Wang)、巴黎世家(Balenciaga)等奢侈品牌和設計師品牌產品,「小i.t」則主打STYLENANDA、izzue等面向年輕人的日韓潮牌,可以說I.T覆蓋了潮牌、工裝、高街、休閒等多種風格。
  • 香港 I.T旗下服裝品牌大全!
    I.T集團旗下店鋪主要分為英文大寫I.T和小寫i.t兩大類別。針對客戶群的不同,大I.T.網羅的是歐洲一些一線品牌以及它們的附屬二線品牌;小i.t.網羅的主要是日本和歐洲的一些深受年輕人追捧的時尚個性品牌和自創品牌。下面讓我們一起看下it旗下的服裝品牌。
  • I.T集團為什麼涼了?
    本文轉自【bof】;今時不同往日,I.T集團潮流風向標的名頭已經被消費者親手取締了,沒有價格優勢、沒有時間優勢,它還能給消費者以消費的理由嗎?其利用品牌經銷的買手店模式,一舉引進了大量海外時尚品牌,大I.T主營那些小眾高端的設計師品牌,而小i.t則提供以日韓為主的年輕潮流商品。彼時的I.T集團滿足了大陸消費者更多選擇的需求,更為他們建構了一個空前「及時」的空間,去認識海外時尚潮流文化。2005年,I.T集團趁勢於港交所掛牌上市。
  • 亞視帝國的沒落
    但是當年的輝煌可能我們一些九零後和八零後感受不到了,那怎麼就沒落了呢?今天就說說亞視帝國的沒落。我們可以看張國榮的資料就是選秀出生的,當時就是亞視組織的歌唱塞,後來又成立了藝員培訓班,那培養的明星就更多了,畢業直接到電視臺拍戲,行成了良性循環,當年亞視旗下的明星就更多了,比如關詠荷,張家輝,當時還是跑龍套的,亞視當年還有一件事萬眾矚目,就是香港小姐選拔,簡稱港姐,到了2000年,這個節點,也是亞視走向沒落的開始
  • I.T 集團的隱藏副本藏得真深,太子女沈月最近還......
    ▲(image:La Carmina)了解 I.T 集團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根據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有大 I.T 和小 i.t 之分。、HELMUT LANG、N.HOOLYWOOD、COMME des GARÇONS 等等,而小 i.t 呢主要是日本、歐洲等地的深受年輕人歡迎的潮流時尚品牌,如 BEAMS、JOURNAL STANDARD 等等,價格相較便宜。
  • 《我想結束這一切》I can't, I just fucking can't
    so sad you knew everything Kaufman is insinuating but just can't admit it!because you can't stand the fact that the droopy, delusional old janitor with zero guts on the screen, is yourself!
  • ...the -I Just Can't Stop Loving You - Siedah Garrett
    angels sing you know how i feel this thing can't go wrong i can't live my life without you i just can't hold on i feel we belong my life ain't worth living if i can't be with
  • 香港多品牌時裝零售商I.T大裁員 或將交由二代打理
    憑藉引入一系列當時還未入駐香港的品牌服飾,該集團迅速在年輕消費者中樹立了時尚潮流的形象,後於2002年進入中國內地,在上海新天地開設了當時除香港外的首家旗艦店,被視為內地消費者潮流意識的啟蒙者之一。I.T集團旗下業務主要分為「大I.T」和「小i.t」兩條線2005年,這個多品牌零售商正式登陸香港證交所上市。
  • 麥可傑克遜生前經典歌曲匯總Heal the -I Just Can't Stop...
    angels sing you know how i feel this thing can't go wrong i can't live my life without you i just can't hold on i feel we belong my life ain't worth living if i can't b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