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潮牌鼻祖」I.T集團在內地多品牌集合探索上又邁出了一步。
近日,藍鯨財經注意到I.T集團旗下i.t在內地門店引入韓國美妝品牌3CE。這也是I.T集團在香港以外地區營運非鞋、服領域品牌的一次重要「試水」。儘管3CE已經入駐,但據相關工作人員透露,目前門店內的美妝品牌3CE與i.t獨立運營,折扣活動也不共享,並且i.t暫無引入其他美妝品牌意向。
此時,在內地市場如此「不務正業」能否救其於業績進一步虧損「水火之中」?在業內人士看來,由潮牌集合店進一步拓寬為多元集合店,能否藉此探索出多元營收道路,I.T面臨的主要風險仍在於品牌競爭力方面。如果缺少競爭力,消費者很容易被遷移到其他渠道。
i.t再搬「服飾+美妝」模式進內地
I.T集團成立於1988年,由香港知名影星邱淑貞丈夫沈嘉偉創立。2005年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上市後,I.T集團即開啟對其他潮牌收購之旅。
巔峰時期,I.T集團旗下擁有超過300個代理品牌和超過10個自創品牌。其中,I.T門店主要代理成衣品牌,如A Bathing Ape、Alexander McQueen、ALEXANDER WANG、BALENCIAGA等。i.t門店則面向年輕一代群體,b+ab、5cm、IZZUE等自創品牌均在內。
藍鯨財經記者了解到,潮牌集合店I.T與美妝品牌3CE最早合作是在香港落地。2013年,「香港潮流鼻祖」I.T集團因被指品牌組合老化,一度遭遇業績危機。在當時情形下,I.T選擇將韓國服飾品牌STYLENANDA「服飾+美妝」模式沿襲到中國市場。
不過,這種模式並沒有在i.t門店大範圍推廣。在此之前,美妝品牌3CE在內地的線下官方渠道僅有絲芙蘭。據藍鯨財經記者觀察發現,3CE入駐i.t店後,店內原先鞋服品牌佔地面積遭縮減。
快消新零售專家鮑躍忠告訴藍鯨財經記者,作為潮牌集合店,I.T的商品組合併沒有什麼問題,關鍵是產品能不能去切中目標用戶。在現有的環境下,由做產品運營的一個思維轉向用戶運營的思維,怎麼去圍繞目標用戶運營出持續的用戶復購和用戶價值是I.T整個商業模式需要抓住的重點。
上半年虧損加劇,老潮牌難解新難題
無獨有偶。在內地市場引入美妝品牌這一舉動同樣反映出現階段I.T集團的艱難處境。
自I.T2019財年中報交出一份轉盈為虧成績後,截至2020年8月31日,I.T集團2020半年報顯示,總營業額下降31.9%至27.35億港元,毛利下滑40.2%至14.93億港元,而淨虧損則從去年同期的7100萬港元擴大到3.37億港元,增長373.61%。
而在今年一季度,I.T集團曾發布預警稱期內淨虧損不少於1億港元,不難看出,報告期內,I.T虧損仍在加劇。此外,今年I.T集團還因欠租遭近24家房東起訴,包括恒隆地產、新鴻基地產等。不過,I.T卻稱從未接到過傳票。
而對於嚴重下滑的業績,I.T集團表示,因為今年新冠疫情的衝擊,使得消費需求不斷下降,銷售額下跌,而艱難的經營環境中使得維持穩定的運營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帶來I.T業績滑落原因絕不僅僅在外部環境上。早在設立i.t去營運自創品牌時,I.T集團的構想是用於補足高端成衣品牌的價位空缺,但據藍鯨財經記者查詢了解,除特惠專區,b+ab官方售價集中在600-1000元區間,IZZUE價格則集中在150-500區間,冬季服裝也不乏三四千元,因而有分析指出性價比不高也是I.T面向年輕一代子品牌式微的關鍵。
同時,多品牌產生協同也對庫存周轉能力打上重重的問號。財報顯示,2020財年I.T的平均存貨周轉期為199天,2019財年31天,存貨估值也高達17.22億港元。
加碼內地物流總倉,成效仍有待觀察
事實上,除了引入美妝品牌,潮牌集合I.T集團今年在內地還開展了一系列「自救」活動,包括嘗試直播帶貨,將代言人更換為更受年輕一代追捧的王俊凱。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據新華網江蘇報導,I.T集團投擲6億元在江蘇崑山建立國內物流分撥總倉。報導稱,總倉將於2021年上半年正式投入運營,達產後年銷售額可達20億元。
鞋服行業分析師馬崗認為,快速反應的供應鏈是服裝行業核心的競爭力之一,這意味著你的缺貨更少,滿足消費者的程度更高,利潤更高,正價率更高。
而過去I.T集團與300多個代理品牌之間獨立管理的合作模式是否會在此情形下得到改變,藍鯨財經就此事聯繫I.T集團。截止發稿前,仍無進一步回應。
鮑躍忠指出,I.T整個的庫存控制效率更多取決於ERP(企業資源計劃)運營效率,實行總倉統一發貨並不一定能夠解決其效率問題,還是要看各個渠道之間能否實現比較精準的匹配。
在快時尚寒潮下,面對勁敵也紛紛陷入閉店、虧損,I.T能否靠重整策略就此結束一年低谷期。目前,業內人士均對I.T建倉後續表現持觀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