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變遷】揭開神秘面紗,看曼班三隊前世今生

2020-12-25 騰訊網

曼班三隊10多年前的模樣,一次次刷新著人們對「封閉」「落後」「原始」等詞語的認知。

走近曼班三隊的人都很想知道,為什麼新世紀初了,還有如此落後的原始部落?既然封閉,又是怎麼來到新時代的?

隨著這個遠居深山的拉祜山寨脫貧故事得到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蹲點採訪期間,「曼班三隊滄海變桑田:引著走 領著學 帶著幹——雲報集團全媒體記者蹲點西雙版納拉祜山寨採訪紀實系列報導」採訪團通過深入走訪和核實,還原曼班三隊從第一戶居民進駐至今的前世今生。

曼幫三隊村民的老房子。

曼班三隊村莊新貌。

40年前 用葫蘆裝石子記工分

「最早有人到曼班三隊原址定居要追溯到1955年。」 1965年至1969年曾經作為工作隊員駐紮在曼班三隊所轄的曼囡村委會的原勐海縣衛生局幹部李貴祥回憶說,當時的第一戶居民叫做扎瓦囡,從什麼地方搬遷而來不得而知。那一年先後有三戶拉祜族村民到這裡開荒居住,除扎瓦囡外,其餘兩戶最早的村民已經不知所蹤,扎瓦囡後來招了一個上門女婿名叫扎革,至今仍然健在。

由於搬遷到這裡定居的村民逐漸增多,就形成了一個自然村落,名叫「翁裡目色」。「布朗語的『翁裡』是河邊的意思,『目色』就是拉祜人的意思。」李貴祥說,由於當時村寨坐落的山腳下有一條河,當地的布朗族同胞把這個村寨稱做「翁裡目色」,意為「住在河邊的拉祜人」。後來又因為他們居住的地方偏遠,被稱為「目色擁波」,意為「住得遠的拉祜人」。不過由於這個村寨的周邊有曼班一隊和曼班二隊,所以當地政府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正式將這個村寨定名為「曼班三隊」。

曾經的曼班三隊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現在機械作業。

由於山高林密,外界的人要進入這個村寨實屬不易。

「1970年時我第一次到曼班三隊,由當地熟悉情況的一名老工作隊員帶領著在密林中找了兩天才找到這個村寨。」當年在曼班二隊當鄉村教師的刁俊芝說,其實曼班二隊距離曼班三隊不過10多公裡的直線距離,當時不僅森林茂密,茅草也一人多深,兩人跌跌撞撞地翻山越嶺找了一天,硬是找不到。結果第二天接著進去找到村寨時,發現第一天其實已經到了距村寨只有幾十米的地方。但是由於村民居住的杈杈房分散在密林中,確實不易發現。

如今曼班三隊老人悠閒在家安享晚年。

「當時全村沒有一個人會算帳,所以每到要分秋糧的時候,政府就會派老師去幫他們算帳。」 刁俊芝說,村民當時每家用一個葫蘆記工分,出工一天就在葫蘆裡面放一個小石子。她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戶村民葫蘆裡的石子數清楚,告訴村民根據出工的情況怎麼分糧食就行了。

27年前 第一次易地搬遷

雖然地處偏遠,且一直不與外界交流,但當地黨委、政府卻始終在為曼班三隊的發展想盡辦法。

1999年,隨著時任國務院扶貧開發辦主任高鴻兵和國家民委相關領導來到布朗山調研,從而拉開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兩山(勐海縣布朗山和景洪市基諾山)」扶貧開發序幕。

「當時西雙版納第一批的扶貧搬遷點申請立項名單中,就有布朗山的班諾董、南朗、曼班三隊、桑勒、香廣等幾個村寨。」西雙版納州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時任布朗山鄉人民政府鄉長的巖三書介紹說,時任省扶貧開發辦副主任的王智曾經在布朗山擔任過省扶貧工作隊長,經過他的努力協調,西雙版納州得到了以每人2500元標準,為2500人實施扶貧搬遷的名額。

不少村民家裡配備了摩託車。

「當時曼班三隊全村沒有一頭牛,只有少量的雞豬等禽畜。」巖三書說,由於曼班三隊原址在國有林內,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要求也是必須搬遷出來。根據省裡面的要求,這次搬遷要安置在有水源,有生產地點,交通方便,有生產道路的地方,全部資金由國家投入,以解決溫飽為主。同時要求每戶建房面積為40至60平方米,最終曼班三隊的搬遷房以60平方米的幹欄式建築標準建蓋。

曾經,村民天天蹲在屋前曬太陽。

現在,村民有時間就集聚在一起挑茶籽,做農活。

2003年正式搬遷出來以後,政府派鄉農科站羅小捌及鄰村懂技術人才駐村,教拉祜群眾學會生產生活講衛生,種植茶葉(面積不詳,後來被村民丟荒),新的村寨實現了水電路三通一平。

但由於當時扶貧資金少,扶持不到位,村民的生產路遠又沒有資金修建,且每次到地裡都要趟好幾次河,後期也沒有投入扶持資金,村民在村民小組長的帶頭下,又陸續返回原址去搭茅草棚居住。

12年前 原始生活狀態引發關注

「2007年社區民警進村走訪時,還不知道有曼班三隊這個村寨的存在。」時任布朗山邊防派出所教導員的楊正興介紹說,當年7月兩名社區民警在前往曼班二隊途中,看到兩名衣著與其他村寨布朗族群眾明顯不同的婦女,一看到他們穿著制服立馬丟下背著野菜的竹籮,轉眼就消失在了森林中。返回到村委會詢問時,才知道有個叫曼班三隊的拉祜族村寨,就在距離曼班二隊10多公裡遠的密林中。

「當時這個村寨的村民,遠遠的一看到陌生人或者穿制服的機關工作人員,馬上就會全部躲進深山無影無蹤。」楊正興說,他們進村時看到村民晚上睡覺從來不用被子,就躺在樓板上。而且幾乎全寨子的人都說不出自己的年齡,只能表達出「穀子黃時生的」、「下大雨時生的」,或者「漲大水時生的」這樣模糊的概念。

曾經村民睡覺的地方髒亂不堪。

現在村民家裡收拾的乾淨整潔。

那時不通水電和道路,全村人沒有一個人有戶口本和身份證,也沒有一對夫婦正式辦理過結婚手續,生老病死從來不向村委會報告。

「21世紀居然還有這樣的原始部落存在,太不可思議了,一定要想方設法改變他們的原始生活狀況。」時任西雙版納公安邊防支隊長的陳俊說。並開始了帶領邊防官兵走進深山,對曼班三隊捐贈糧油、衣被等生活用品的愛心濟困之舉,並邀請記者深入曼班三隊採訪,將村民令人震驚的貧困生活狀態,以《探訪原始部落》為題,在2009年1月3日的《春城晚報》上刊發出來,引發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注,並在當年就整合資金,投入了316.7萬元資金,在原址對面的半山上選址做好水電路「三通一平」後,建蓋新房將曼班三隊再次搬遷出來。

如今 無縫對接電商時代

全面小康一個不能少,為啃下曼班三隊這塊精準扶貧工作中「最硬的骨頭」,當地黨委政府在加大對村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同時,派出了由4名精兵強將組成的工作隊進駐村寨,帶領村民們共同戰勝貧困。

家家戶戶愛衛生,懂打掃。

「我們一開始就對村民們實行半軍事化的管理,由工作隊員帶著清理環境衛生、帶著下地幹活,不懂技術就手把手的教著幹。」駐村工作隊長羅志華告訴記者說,通過對村民的素質提升和產業發展培育,在工作隊進駐的第二年,曼班三隊就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緊接著,他們又帶領村民們發展養雞和養豬等養殖業,並開始教村民們種植茶葉。至2017年底,曼班三隊順利實現整村脫貧。

「如今村民種糧的技術比較穩固了,所以今年我們開始安排種植雙季稻。」羅志華說,如今曼班三隊人均純收入已達8310元,再也不是那個缺衣少糧的「最窮村寨」了,全村17戶人家已全部進入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正確發展軌道。

如今的村民用上了手機,刷微信,看抖音,通過微商將村裡的商品賣出去。

「這幾年在政府的幫扶下,我學會了修理摩託車的技術,可以靠這門技術賺錢。」村民小組長扎培對記者說,最近他還學會了養殖和獸醫技術,村寨的養豬場所就由他在統一管理。「我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在網上買的,便宜又好看。」扎培自豪地說,就連談戀愛時他和妻子娜迫也通過網絡進行溝通。現在的曼班三隊和城市裡面一樣,也同步進入了電商時代,他和村民們對曼班三隊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如今曼班三隊老人悠閒在家安享晚年。

如今,一條平整的水泥路直接進村,家家戶戶住著的幹欄式民居都建起了整潔的衛生間、裝上了太陽能,村裡的年輕人沒事就抬著手機刷抖音、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自家的農產品和網購……採訪團蹲點採訪期間,恰逢勐海縣文化工作隊派老師到曼班三隊教村民唱歌、跳舞,準備排演節目爭取在年底舉辦的勐海國際茶王節上登臺表演。儘管還不是那麼嫻熟,但村民在老師的帶領下練得很認真,深秋的陽光伴著徐徐拂面的微風,將村民的笑臉映襯得越發燦爛。

曾經的曼班三隊雜草叢生。

現在的曼班三隊乾淨整潔,村裡設立了垃圾箱。

相關焦點

  • 【話變遷】揭開神秘面紗,看曼班三隊前世今生|二隊|曼班三隊|布朗...
    隨著這個遠居深山的拉祜山寨脫貧故事得到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蹲點採訪期間,「曼班三隊滄海變桑田:引著走 領著學 帶著幹——雲報集團全媒體記者蹲點西雙版納拉祜山寨採訪紀實系列報導」採訪團通過深入走訪和核實,還原曼班三隊從第一戶居民進駐至今的前世今生。曼幫三隊村民的老房子。曼班三隊村莊新貌。
  • 訴說嘉興「前世今生」!「千年子城」即將揭開面紗
    卸下高高的圍擋,露出恢弘的城牆、古韻流淌的公園,嘉興市區府前街上,承載著嘉興「前世今生」的子城,逐漸向市民和遊客展現原汁原味的它。「整個公園裡,將會有智慧導覽系統,而譙樓上的沙盤模型,讓大家在初入子城時對這裡有一個總體印象,介紹子城的歷史變遷。」楊炯告訴記者,在大堂中,民眾還可以進行考古發掘和換裝體驗等互動環節,設置的AR設備還會對大堂進行一個三維場景復原展示。歷史感與科技感並存的子城,相信大家都很期待!
  • 陝西日報訊 揭開柴窯「神秘面紗」 細說耀瓷「前世今生」 耀瓷小鎮:承古瓷雄風 展耀瓷新輝
    揭開柴窯「神秘面紗」 細說耀瓷「前世今生」耀瓷小鎮:
  • 傳奇今生連載三:揭開趙薇代言的傳奇今生神秘面紗
    《傳奇今生連載》系列的兩篇文章發布後,有人告訴清揚君傳奇今生已經倒閉了,但清揚君卻發現,傳奇今生不僅沒有倒閉,而且活的相當滋潤。
  • 《揭開神秘西夏的面紗》正式出版
    《揭開神秘西夏的面紗》正式出版 20-11-11 09:04
  • 為你揭開投胎轉世的神秘面紗
    接下來為你揭開投胎與轉世的神秘面紗。死亡與投胎的神秘面紗(力推,一定要看哦!)01生死輪迴與科學精神近幾十年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於生命本體,宇宙人生以及因果輪迴有了很深入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論證,證明了因果輪迴的真實。
  • 新華社專訪汪品先:從北冰洋「前世今生」看地球變遷
    為探訪這片神秘冰海的「前世今生」,在參加此次北極科考前夕,記者曾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著名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進行了專訪。 原來,如今寒冷刺骨、常年漂浮海冰的神秘北冰洋,五千萬年前竟是個生物繁多、溫暖宜人的淡水湖! 據汪品先介紹,2004年,俄羅斯、瑞典、挪威的3艘破冰船聯合進軍北冰洋,在北緯88度、距離北極點250公裡處成功實施大洋鑽探。
  • 海賊王連載1000話都沒揭開神秘面紗的男人,龍身上隱藏的五個秘密
    海賊王已經連載了23年,目前劇情終於來到和之國決戰篇,隨著和之國篇的到來最後一位四皇凱多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Weller品牌的前世今生
    今天,我們就來揭開Weller的神秘面紗,展現她的前世今生。Carl Weller於1945年創辦Weller製造公司,其中無線電返修業務市場迅速增長,並且Weller技術人員一直在努力尋找合適的產品方案,並在1976年首次發明了焊筆的溫度控制功能。
  • 中國首家以御璽為主題的博物館落戶新區,元、明、清73方價值連城的皇帝大印揭開神秘面紗,免費開放!
    每件寶藏都擁有自己的明星「國寶守護人」,他們講述「大國重器」們的前世今生,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深受大家的喜愛。這些「國寶」「文物」的傳奇故事,讓我們不禁所感嘆中華歷史的悠久與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們感受到「國家寶藏」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其實,在中華歷史的長河中,有那麼一類珍寶,被視為寶貴、吉祥和權勢的象徵。
  • 有翡:霓裳夫人登場,揭開神秘面紗,漂亮又有氣質
    隨著劇情的展開,由王婉娟飾演的備受關注的「羽衣班」班主霓裳夫人也逐漸揭開了面紗。電視劇開播之前,在網絡上可以看到很多《有翡》的原著粉絲都表示十分期待,到底是什麼樣的演員能夠駕馭這個豔絕江湖,有能力、有個性的女人。《有翡》播出時,也是王婉娟飾演的「霓裳夫人」揭開面紗的時候。
  • 電影《媽祖回家》的前世今生
    電影《媽祖回家》的前世今生 2020年11月25日 11:21   來源:福建日報   參與互動
  • 熱血之書院:揭開男主的神秘面紗
    熱血書院:讓我們一同揭開男主的神秘面紗。最近,一部火到不能再火的古裝懸疑探案神劇在小編的朋友圈以及生活中圍繞著,還是3D立體環繞,不得不說小編也被這部電視劇迷的七葷八素的,這裡面有很多讓小編無法忍住的故事情節,以及懸念還有人物神秘的面紗。
  • 它將揭開神秘面紗...
    它將揭開神秘面紗...歷史悠久的五龍宮即將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穿越時光長河與我們相見一起去開工現場看看首次大規模發掘武當古建昨日上午,2020年湖北省最大的考古發掘項目——武當山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開工儀式舉行。
  • 《刺客信條》中文故事導覽 揭開聖殿騎士的神秘面紗
    《刺客信條》中文故事導覽 揭開聖殿騎士的神秘面紗視頻欣賞:在本次的故事導覽視頻中,《刺客信條》系列的敘事導演Darby McDevitt向玩家揭秘精於操控且神秘莫測的聖殿騎士,一個視秩序和權力高於一切的神秘組織。視頻畫面:
  • 神奇的四氧化三鐵,揭開奇異現象的神秘面紗
    雖然故事眾說紛紜、誇大離奇,充滿了恐怖色彩,但我們用科學揭開奇異故事的神秘面紗,真像不僅讓我們領略了科學的魅力,而且對我們的現代生在活也有積極意義。大家可能聽說過1992年故宮的靈異事件:那是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下午,遊客們突然看到故宮的紅牆邊出現了行走的宮女,並用相機拍下了這靈異的一幕。
  • 揭開上海安徒生博物館的神秘面紗
    近在眼前的神秘的建築遠在彼端的安徒生大師超越時空的羈絆即將為大家呈現無數個喚醒回憶的童話作品都將公開對外展示更令人期待的是一些未曾露面的安徒生作品也將慢慢揭開面紗向眾人展示神秘之美敬請期待本微信圖文資料來自安徒生童話樂園
  • 150秒揭開中國「特工」的神秘面紗
    150秒揭開中國「特工」的神秘面紗
  • 紹興古城「星夜議事」,揭開未來神秘面紗!
    紹興古城「星夜議事」,揭開未來神秘面紗!
  • 我國最神秘的水下古城,被揭開面紗,堪稱東方版的亞特蘭蒂斯
    這是我國最神秘的古城,這個古老的城市沉睡在水中數十年,幾年前終於揭開了面紗,現在這個水下古城從夢中醒來恢復了,出現在大家面前,像東方的「亞特蘭蒂斯」一樣神秘,在千島底,一起去看吧。以前的獅子城水陸交通非常便利,有很多名勝古蹟,例如,古墓、牌坊等,賀城是新安江畔徽州商之道的中樞,這裡富饒繁榮庶,有很多人文古蹟,甚至有文人墨客曾在此停留過,製作名片佳作,傳遍世界,這座水下古城從夢中醒來甦醒了,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首先,一個叫餘年春的人想畫一個古老城市的原形,另一方面,這裡是他的故鄉,而且,是當年親眼目睹古城浸水的群眾之一,另一方面,他想讓後世的人留下紀念,我想讓他們知道這座水下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