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被譽為「生命的基石」
是維持人體運轉不可或缺的能量
比如
餐桌上常見的豆類、豆製品
我們通過它
可以攝取到優質蛋白
還能補充對身體有益的多種營養物質
是不可缺少的健康伴侶
豆製品到底有哪些「神奇」功能?
種類那麼多
哪種最值得選?
有些「偽豆製品」
常吃反而沒好處!
你都知道嗎?
豆類位列「蛋白質來源金字塔」頂端
蛋白質按其來源可分為動物蛋白(肉魚蛋奶等)和以豆類、雜糧、果蔬為代表的植物蛋白。
而另一方面,蛋白質還有「好壞」之分。
根據國際血脂專家小組基於現有研究數據,以「膳食中蛋白質攝入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為衡量標準,繪製的「蛋白來源金字塔」(刊於《Clinical Nutrition》)中顯示——
位於塔尖頂端的最好的蛋白是大豆、豆類及堅果。眾所周知,大豆、豆類是豆製品的主要原料,也就是說,豆製品是「蛋白來源金字塔」塔尖頂端食品!是最優質蛋白來源食品!
據不完全統計,豆製品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優質蛋白質以及鈣、鎂、鉀、大豆異黃酮、B族維生素等對身體有益的營養物質——
具有補鈣、保護血管、調節血脂、增加胃腸動力、護肝、改善新陳代謝、幫助改善體重、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患糖尿病風險等益處。
近年來,豆製品已逐漸成為餐桌主流食品之一!豆腐、豆腐乾、腐竹、豆腐泡……各類豆製品眼花繚亂,到底該怎麼選?
含鈣高、蛋白質含量優最值得吃的豆製品是它
第一名:千張(一般指百葉,傳統豆製品,又稱豆腐皮等,北方地區稱幹豆腐) 第二名:豆腐乾、素雞、豆腐絲 第三名:油豆腐、南豆腐(石膏豆腐)、北豆腐(滷水豆腐) 第四名:腐竹、內酯豆腐
但俗話說過猶不及,豆製品雖然是營養有益的食物,但也不能過量攝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
每日攝入30~50克的大豆或相當量的豆製品,以保證優質蛋白佔膳食總蛋白質供應量的50%及以上。大約相當於200克豆腐、100克豆腐乾、30克腐竹、700克豆腐腦、800克豆漿、300克豆芽。
這些食品是假豆製品,常吃反而沒好處
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見到不少「偽裝者」打著豆製品的旗號混淆視聽,而這些食品常吃並沒好處!
//1、哪些食品是豆製品的「偽裝者」?//
這類「偽裝者」不含或只含少量「豆」,亦或者僅含有大豆蛋白,而非完整大豆。比如——
魚豆腐
魚豆腐是由魚糜、大豆分離蛋白、澱粉等按一定比例加工成塊狀,經熟化油炸而成的製品。它有彈性、味鮮香,常出現在涮火鍋、麻辣燙中。
如果魚肉和大豆分離蛋白含量高,且來源和品質有保證,魚豆腐是不錯的蛋白質來源。但市場上多數魚豆腐中魚和豆的含量都很少,加之含有較高的糖、鹽和油,經常食用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患病風險。
千頁豆腐
千頁豆腐(是一種素食新產品)雖然名字中有豆腐二字,但千頁豆腐不是豆腐做的,而是以大豆分離蛋白、澱粉、食用油等為主要原料,經攪拌均勻後醒發而成的。相較於傳統豆製品,其鈣、大豆磷脂等含量很低,同樣不利於健康。
日本豆腐
日本豆腐也稱雞蛋豆腐、玉子豆腐等。其主要原料為雞蛋,輔以水、鹽等製作而成,其本質是商品化的蛋羹。不同品牌的日本豆腐因雞蛋含量不同營養素差別較大。
其他類似的還有諸如米豆腐、杏仁豆腐、魔芋豆腐等。
再加工「豆製品」
還有一類「偽裝者」它們的原身是健康營養的豆腐(幹),然而為了滿足市場需要,又進行了各種再加工,得到的產品不但高油高鹽高糖,還加入了一些香精香料,油炸等烹調方式更讓它們丟失了很多營養素。
吃太多這類食品也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如五香豆腐絲、油炸豆腐、豆乾小零食等。
//2、優質的豆製品什麼樣?//
真正有利健康的豆製品應具備「非油炸、少添加」的特點——只經歷了「磨漿、過濾、煮開、加凝固劑、擠壓水分、發酵」中的全部或部分程序,帶有大豆的自然香味,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蛋白質、鈣、鉀、大豆異黃酮等營養物質。
//3、警惕!這些人吃豆製品或有風險//
健康人多吃一點豆腐是沒事,但對於痛風、高尿酸血症和腎石病患者來說,一定程度上可以考慮限制豆腐等豆製品的攝入量。
按照我國衛生健康委員會《高尿酸血症與痛風患者膳食指導》中的數據,每100克水豆腐、豆腐塊和內酯豆腐中的嘌呤含量分別達到67.57mg、68.63mg和100.11mg,而每100g奶製品的嘌呤含量一般不超過20mg。
從降低風險考慮,這些患者可以選擇雞蛋、牛奶那些更為安全的食物作為蛋白質的來源。
(來源:成都市場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