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打開了 概率論 的第 466 篇文章
先前正好和朋友緊緊說起,感覺現在大家越來越會「敷衍」了。
想想好像是這樣——
就在前不久,我收到好友數條長達60s的語音時,實在提不起耐心逐字聽完。
於是全部轉換成文字看個大概,然後再模稜兩可地回覆:
「這樣子啊。」
「媽耶!」
「哈哈哈哈哈。」
說真的,面對社交,我變懶了。
有時候覺得,整天在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周旋,實在沒有多餘的精力顧及到每一段社交關係。
工作第一年的時候,我還跟幾個大學同學保持著聯繫,加上工作中新認識的同事,晚上回到家我經常抱著手機跟幾個好友同時聊天。
一個剛回完,另一個的對話框就接連不斷彈出來了。
來不及回復的時候,感覺打字打得手都要飛起。
在此起彼伏的微信「叮咚」聲中,我覺得自己像個社交陀螺,不停地轉。
明明他們每一個都是我喜歡的朋友,但放下手機的一刻才是我最輕鬆的時候。
漸漸地,我的回覆變得越來越簡潔。
甚至有些朋友,在看到他們發來的新消息時,才想起來之前沒回復他們。
後來才明白,有時候社交關係太滿,是一定會流失掉一些的。
終於有一天,我察覺朋友蟲子回復我的頻率也不怎麼高的時候,才意識到,我們是真的疏遠了。
現在看來,一段關係的消散總是有原因的。
我承認是我怠慢了一些友情,又貪心地維繫太多超出自身精力範圍之外的社交關係。
所以,開始掌握了「敷衍」的這種技能。
沒想到,這樣敷衍著,敷衍著,關係就淡了。
很想對那些曾熱絡地給我發消息卻得到我敷衍回復的朋友們,去解釋兩句,或說一聲抱歉。
遺憾的是,我和那些疏遠的朋友們,現在已經是「說抱歉都會尷尬」的關係了。
先前和朋友櫻桃聊起這個話題時,她補充說:
「其實越是親近的人,我們越經常敷衍。」
櫻桃的外婆曾每天都會給她發很多條微信,基本是一些健康知識和各種「專家」小視頻。
這些消息櫻桃幾乎從沒有認真看過,甚至沒怎麼回。
有一天,外婆問櫻桃要不要順便幫她配一種茶,有益健康的。
櫻桃卻懵然不知,下意識地問:「什麼茶?」
過了好一會兒,外婆才悻悻地回她:「難道我發的信息你都沒有認真看嗎?」
櫻桃往上翻才發現,原來外婆說的茶,是她發的上一條小視頻裡專家說的一種養生茶。
聽到這裡的我,似乎也能體會到一種愧疚與心疼交織在一起的情緒。
以及那種,讓親近的人感到失望的衝擊感。
或許潛意識裡,我們總覺得親近的人總不會離開,所以會更肆無忌憚地敷衍。
想起我跟我爸媽之間也是這樣的狀況。
微信對話框裡,他們總是扮演著最活躍的角色。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珍惜身邊的情感,也不是有意忽視親近的人。
就像是櫻桃說的那樣:「要敷衍他們也挺難受的。但大部分時候,還是不知道要回復什麼,也還是不太想看那些文章和視頻。」
當兩個人接觸到的世界相差越來越大,可討論東西似乎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少。
於是我們只能選擇用敷衍的狀態,去延續一段關係。
儘管如此,有一件事確實常常被我們忽略——
親近的人雖然不會因為我們的敷衍而離開,但他們也會傷心和失望吧。
寫到這裡,我開始回憶那些自己曾被敷衍的場景。
隨後想起有次和閨蜜木魚聊天,說到某個話題時她回復的頻率忽然減少了。
並且回的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短句,就像「哦哦」、「哈哈」這種。
依我對她聊天習慣的了解,我能確定屏幕對面的她是在敷衍我。
但那時候的我,並不覺得失落或者難過。
因為我很清楚,她在敷衍這個話題,而不是在敷衍我這個人。
我突然頓悟:
原來很多時候我們會為對方的敷衍而生氣,是因為覺得對方並不在意自己,認為自己的真心沒有得到珍惜。
說到底,是想要在一段情感中獲得對方的尊重。
回復了什麼,有沒有秒回,貌似都沒那麼重要。
在社交關係裡,敷衍或許在所難免。
但不是所有的敷衍,都等於不重視、不喜歡、不想理。
所以,在最後,很想對被我敷衍過的你們說——
"很抱歉,我敷衍過你,或許以後還會敷衍。
但請不要懷疑,我對你的愛意。"
或許,
你也可以敷衍回來 :)
人間觀察 vol.OO26
探索 人與人 的相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