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呼喚模式創新

2021-01-17 和訊科技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由於檢測出攜帶致癌基因,患乳腺癌風險極高的好萊塢女星安吉麗娜·朱莉,兩年前毅然預防性地切除了乳腺。最近,為避免罹患卵巢癌,她又自爆已進一步切除卵巢和輸卵管。一時間,「 基因檢測」炙手可熱。

  羅奇斌

  在網際網路醫療火熱之際,美國總統歐巴馬近日又拋出2.15億美元助力「精準醫療」,這將基因組學的應用推上了更高的舞臺。

  醫療要實現「精準」和「個性化」,除了要不斷收集生物信息,使其達到「大數據」量級,還需要不斷研發新的分析工具,提高對信息的處理能力。信息收集能夠通過基因檢測來實現,信息的分析和解讀則可以通過生物信息技術來解決。

  雖然基因檢測並不是基因信息收集的唯一方式,但由其提供基因數據卻是基因大數據的入口,也是進入基因行業的門票。

  不過,中國的基因檢測市場卻仍處於尷尬境地:一方面是原始基因數據的不斷產出,形成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另一方面是應用市場推動面臨的技術創新嚴重不足。

  成功模式難以複製

  1994年,美國率先在醫療機構中開展腸癌基因篩檢,一年後,英國也開始了全面的基因篩檢制度;2002年,歐盟超過70萬人進行了基因檢測;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推出基因檢測的國際標準;2005年,美國已有近500萬人次接受了基因檢測,通過預知和醫學幹預,使大腸癌的發病率下降了90%,乳腺癌的發病率下降了70% 。

  在這一背景下,眾多基因檢測公司在2006年誕生並發展起來,然而到2015年,大多數公司已不復存在,只有美國一家23andMe公司還在不斷通過融資「燒錢」來支撐。如今,23andMe又將主要精力從基因檢測業務轉移到藥物研發模式上來。

  中國從2006年開始基因檢測市場化以來,走了不少彎路。可國內的基因檢測市場為什麼難以複製成功23andMe的模式呢?

  第一,在2006年的中國,網際網路並不成熟。如今,移動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如果說這是最初基因檢測公司無法具備的環境,那麼進入2015年以後,網際網路和基因行業的結合有望再次颳起基因檢測的颱風。

  第二,中國的地推文化(銷售/營銷團隊)奇特。在美國,產品銷售文化已經很成熟,以蘋果為例,賈伯斯最初既是產品經理,又是銷售員,他們很享受把產品做出來再賣出去,最後得到用戶體驗反饋的感覺。而在中國,銷售的才能就是把產品賣出去,產品研發過程帶給人的體驗已不復存在。

  第三,政府和消費者都還沒有準備好。美國通過十年的科普教育,老百姓已經逐步接受基因檢測產品的宣傳。而中國的消費者對於基因檢測產品,更多是抱有一種神秘和高科技的心態來了解,同時,政府對於開放基因檢測應用的政策也一直搖擺不定。

  面臨科技創新的挑戰

  基因數據貫通於人一生的健康,決定了50%的生老病死,誰擁有基因檢測產品,誰就佔據了基因數據的「入口」。從這點來看,部署基因檢測產品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無怪乎眾多的生物及醫藥公司擠破頭都要進入基因檢測領域。

  從最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衛計委)頒布的種種規範和試行條例來看,國家正在試圖放開基因檢測的應用。然而,佔據了這個基因數據「入口」,是不是就宣布勝利了呢?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曾經說過:「我們決定登月,不是因為它們簡單,而是因為它們困難。」基因行業的項目並不簡單,行業內的人看到的是國內種種不完善的技術和落後的模式,應用到消費者市場的科技成果仍鳳毛麟角。

  2011年,中國科技研發投入超過1萬億元,佔GDP的1.98%,但轉化率卻僅為1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要解決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終端使用實現市場化,在目前複雜的科研體制內要實現從10%到40%的水平,難度很大。

  從國家2013年對企業創新研發投入的比例來看,中國財政科技支出中,企業僅佔15%,而發達國家達到了30%以上。中國大中型企業科技研發支出佔主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1%,與發達國家大企業5%的水平差距很大。

  由此看來,科技創新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方向。政府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從而推動科技成果的市場化。作為近幾年發展迅速的基因行業,也面臨著科技創新的挑戰,這些挑戰不僅存在科學研究領域,還存在於產業技術轉化過程中。

  政府企業需共同努力

  如今,美國正在啟動新生兒測序計劃,通過基因檢測讓基因數據陪伴嬰兒的一生,成為新生命成長過程的「指南針」。而這一計劃目前在國內還沒有開始行動。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白鶴祥建議,國家應免費為新生兒建立臍帶血和DNA庫,一方面為兒童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從源頭來有效遏制拐賣兒童犯罪。

  那需要國家投入多少錢呢?經估算,全國每年新生兒申報戶口人數為1600萬~1800萬,如果採集DNA信息的方式是通過口腔黏膜細胞提取的話,按照每例市場價50元計算,除了設備成本外,國家每年投入的耗材經費就超過8億元。

  最近,擁有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及數據分析技術平臺的國家基因庫正在深圳抓緊建設,平臺每年產出的基因數據佔據全球過半市場份額。我們看到的是,基因數據正在形成大數據,但是如何與應用市場對接,仍是「問號」。

  一方面是原始基因數據的不斷產出,形成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另一方面卻是應用市場推動面臨的技術創新嚴重不足。

  中國企業將基因檢測產品推出市場近十年,之所以沒能做起來,還存在三個瓶頸:價格、周期和數據分析;其次在模式創新上需要解決診斷類和預防類基因檢測的硬傷;最後需要在基因檢測解讀報告和後續服務上提高用戶體驗。

  如果技術創新是一個方向,那麼目前中國最缺的是模式上的創新。如果基因檢測是健康行業的支點,那麼撬起健康行業「杆槓」的這隻「無形的手」,應該是政府和企業共同推動的模式創新。

  業內人士和政府決策部門都要意識到,我們需要新的模式來讓行業資源更充分地發揮,讓行業的分工更高效率地運作。這就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邁出這一步。

  (作者系基因大數據解讀專家,奇雲生物和奇雲諾德創始人)

  《中國科學報》 (2015-03-31 第7版 生物)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阿斯利康入局,藥廠是基因檢測商業化真愛嗎?
    如何將其潛力轉化為現實,並綜合有效的促進醫療業務模式的創新成為今天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種環境下,跨國藥企阿斯利康與仁東醫學展開了共同研發、商用、推廣合作模式。這種合作方式或可成為基因檢測賽道的一大趨勢,但是能夠成為基因檢測行業的另外一個商業的閉環嗎?
  • 基因檢測費用,天賦基因檢測
    雖然遺傳因素對於健康的影響只佔15%,而生活方式佔60%,但是15%的基因卻決定著60%的生活方式,因此基因檢測結果不管是對於內在疾病風險的查找,還是對外製定科學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據。我們必須要知道,基因檢測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遺傳基因中的缺陷基因,儘早幹預缺陷表達,讓疾病不發生、晚發生。簡單的說,基因檢測範圍大體可以涵蓋:
  • 克隆基因檢測報告,pcr檢測肺癌基因
    雖然遺傳因素對於健康的影響只佔15%,而生活方式佔60%,但是15%的基因卻決定著60%的生活方式,因此基因檢測結果不管是對於內在疾病風險的查找,還是對外製定科學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據。我們必須要知道,基因檢測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遺傳基因中的缺陷基因,儘早幹預缺陷表達,讓疾病不發生、晚發生。簡單的說,基因檢測範圍大體可以涵蓋:
  • 迪安診斷基因檢測業務初見成效
    □本報記者 戴小河   在醫學診斷服務外包主業日漸清晰之時,迪安診斷又進軍基因檢測領域,並獲得腫瘤基因檢測的試點資格。業內人士預計,隨著我國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以及網際網路遠程醫療的嘗試開啟,迪安診斷的業務規模將進一步擴展。公司率先開展的腫瘤基因檢測試點工作,有利於形成先發優勢。
  • 肝豆基因檢測流程,基因檢測用病理和切片
    雖然遺傳因素對於健康的影響只佔15%,而生活方式佔60%,但是15%的基因卻決定著60%的生活方式,因此基因檢測結果不管是對於內在疾病風險的查找,還是對外製定科學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據。我們必須要知道,基因檢測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遺傳基因中的缺陷基因,儘早幹預缺陷表達,讓疾病不發生、晚發生。簡單的說,基因檢測範圍大體可以涵蓋:
  • 基因測序儀原理,腫瘤基因檢測費用
    雖然遺傳因素對於健康的影響只佔15%,而生活方式佔60%,但是15%的基因卻決定著60%的生活方式,因此基因檢測結果不管是對於內在疾病風險的查找,還是對外製定科學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據。我們必須要知道,基因檢測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遺傳基因中的缺陷基因,儘早幹預缺陷表達,讓疾病不發生、晚發生。簡單的說,基因檢測範圍大體可以涵蓋:
  • p16抑癌基因檢測意義,肺癌基因檢測要開刀麼
    雖然遺傳因素對於健康的影響只佔15%,而生活方式佔60%,但是15%的基因卻決定著60%的生活方式,因此基因檢測結果不管是對於內在疾病風險的查找,還是對外製定科學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據。我們必須要知道,基因檢測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遺傳基因中的缺陷基因,儘早幹預缺陷表達,讓疾病不發生、晚發生。簡單的說,基因檢測範圍大體可以涵蓋:
  • 基因檢測的真相與謊言
    2013年,朱莉宣布因檢測到攜帶有BRAC1、BRAC2的基因突變,並且有乳腺癌家族史而接受乳腺切除術,一時引起轟動。這個事件也大大增加了基因檢測的普及程度。 當基因檢測從嚴格的醫療技術走向消費級技術時,其背後蘊含的巨大商機必然引起企業和資本的湧入。
  • 揭秘:23魔方全球首推基因檢測家譜匹配服務的幕後
    這一天,23魔方在公司所在地成都天府軟體園E區召開發布會,宣布對基因檢測的模式進行全新升級,針對新用戶推出免費測祖源項目。參加該項目的新用戶,除了免費享受23魔方全球獨創的通過基因檢測來匹配家譜、尋找親人的服務外,還可以追加付費以升級到完整版的基因檢測報告,解鎖遺傳風險、藥物反應、營養需求、運動健身、皮膚管理等更多解讀信息。
  • 23魔方基因檢測 · 體驗版
    基因檢測是近幾年突然興起的一項服務,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所了解或者是有所聽聞,我問了一下我身邊的朋友,發現知道的人並不多。在這裡我也來為基因檢測正名:首先,基因檢測的確是一項非常專業的服務,必須由有資質的生物科技公司進行,比如國內我比較關注的有 WeGene 和 23 魔方。
  • 臨床需求「催熟」大Panel基因檢測市場 貝瑞基因搶佔腫瘤精準治療...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楊帆教授向記者介紹,隨著腫瘤基因組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腫瘤驅動基因被揭示,藥物靶點也越來越多,臨床對大Panel基因檢測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據了解,Panel是高通量測序技術(NGS)發展起來的一個詞語,主要指同時檢測多個基因、多個位點。
  • 華大基因(300676.SZ):BRCA1/2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醫療器械註冊申報...
    格隆匯6月5日丨華大基因(300676.SZ)公布,全資子公司武漢生物科技的BRCA1/2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聯合探針錨定聚合測序法)於2018年7月通過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
  • 安我基因:突圍消費基因檢測市場
    最近幾年,消費基因檢測產品的價格仍在不斷下降,吸引更多用戶的購買。《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白皮書(2019)》顯示,2019年,中國消費基因累計用戶規模將達到220.7萬。其中,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滲透率約為1.1%。 類比美國市場,其在2019年的消費基因檢測用戶規模達到2650萬,滲透率達到8.1%。
  • 專訪23魔方創始團隊:當基因檢測搭上「專車」
    長留仙子鮑天琦不僅親赴23魔方公司體驗基因檢測產品,還做起了23魔方大使,為首批幸運兒親手送上基因檢測採樣盒,並督促他們按步驟採樣。鮑天琦在與粉絲的分享中說到:「不管是什麼基因,健康則足矣,提前預防不健康因素是現在快節奏生活的必需品。」
  • 科學預防阿爾茨海默症,基因檢測為您守護愛的記憶
    臨床上的表現主要有記憶力明顯下降,智能減退;很多原來會做、會用、會說、會寫的,病後都不會了;性格和行為模式變得和原來不一樣等。 阿爾茨海默症通常始於中年晚期或老年。65歲以後,患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每五年就會翻一番,≥85歲的人中有近三分之一患此病。但這並不意味著阿爾茨海默症只「光顧」中老年人,年輕人也要警惕,迄今被發現的最年輕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年僅27歲。
  • CCTV發現之旅:報導基因檢測
    做了基因檢測,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疾病易感基因做針對性的體檢,而不是盲目地去做體檢。一、什麼是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取被檢測者的血液、口腔黏膜細胞,經提取和擴增其基因信息後,通過基因晶片技術或超高通量SNP分型技術,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的基因信息進行檢測,分析他所含有的各種疾病易感基因的情況,從而使人們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預測身體患病的風險,從而有針對性地主動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預防和避免重大疾病的發生,疾病易感基因檢測如同一本個人健康說明書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8期:華大基因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獲歐盟...
    上海科學家發現全新抗衰老靶標基因 或有助於改善認知衰老近日《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研究機構合作完成。該研究闡明了長壽基因不一定延緩衰老過程中動物的行為退化,發現了BAZ2B這一全新的抗衰老靶點,為延緩大腦衰老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作用靶標。
  • 專注新一代基因檢測和分子診斷技術的鵾遠基因獲近10億元B輪融資
    上海鵾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鵾遠基因」)已完成近10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中金資本旗下的中金啟德創新生物醫藥基金領投,德同資本、復容投資共同領投,華美國際、領道資本、無錫金投、FutureX天際資本、上海自貿區基金等知名創投機構及產業基金跟投,老股東松禾資本、景旭創投、比鄰星創投本輪繼續跟投。
  • 「兒童天賦基因檢測」觸及倫理紅線
    「兒童天賦基因檢測」觸及倫理紅線   背景:媒體報導,電商平臺有不少「兒童天賦基因檢測」產品,價格從幾百到幾千不等。這類基因檢測技術,已經被運用到一些疾病預防上面。但即便是疾病預防,技術都遠未成熟。它需要專業權威機構的嚴謹檢測,檢測結論也不是決定性的,很多疾病都是受後天環境影響。此前媒體報導「一滴唾液就能篩查出癌症」的新聞時,就有不少專業人士指出其不嚴謹。一個孩子擅長音樂還是畫畫,有沒有運動天賦,是否有「領導力」,這些興趣愛好和成長特徵很大程度都是後天培養的。
  • 幾種常見心肌病的基因檢測要點
    指南推薦:2019單基因遺傳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診斷 伴有典型心臟傳導疾病(如一度、二度或三度傳導阻滯)和/或具有過早猝死家族史的DCM患者,行LMNA和SCN5A基因檢測(I)。 特定突變檢測推薦用於家族成員及其他相關親屬(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