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由於檢測出攜帶致癌基因,患乳腺癌風險極高的好萊塢女星安吉麗娜·朱莉,兩年前毅然預防性地切除了乳腺。最近,為避免罹患卵巢癌,她又自爆已進一步切除卵巢和輸卵管。一時間,「 基因檢測」炙手可熱。
羅奇斌
在網際網路醫療火熱之際,美國總統歐巴馬近日又拋出2.15億美元助力「精準醫療」,這將基因組學的應用推上了更高的舞臺。
醫療要實現「精準」和「個性化」,除了要不斷收集生物信息,使其達到「大數據」量級,還需要不斷研發新的分析工具,提高對信息的處理能力。信息收集能夠通過基因檢測來實現,信息的分析和解讀則可以通過生物信息技術來解決。
雖然基因檢測並不是基因信息收集的唯一方式,但由其提供基因數據卻是基因大數據的入口,也是進入基因行業的門票。
不過,中國的基因檢測市場卻仍處於尷尬境地:一方面是原始基因數據的不斷產出,形成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另一方面是應用市場推動面臨的技術創新嚴重不足。
成功模式難以複製
1994年,美國率先在醫療機構中開展腸癌基因篩檢,一年後,英國也開始了全面的基因篩檢制度;2002年,歐盟超過70萬人進行了基因檢測;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推出基因檢測的國際標準;2005年,美國已有近500萬人次接受了基因檢測,通過預知和醫學幹預,使大腸癌的發病率下降了90%,乳腺癌的發病率下降了70% 。
在這一背景下,眾多基因檢測公司在2006年誕生並發展起來,然而到2015年,大多數公司已不復存在,只有美國一家23andMe公司還在不斷通過融資「燒錢」來支撐。如今,23andMe又將主要精力從基因檢測業務轉移到藥物研發模式上來。
中國從2006年開始基因檢測市場化以來,走了不少彎路。可國內的基因檢測市場為什麼難以複製成功23andMe的模式呢?
第一,在2006年的中國,網際網路並不成熟。如今,移動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如果說這是最初基因檢測公司無法具備的環境,那麼進入2015年以後,網際網路和基因行業的結合有望再次颳起基因檢測的颱風。
第二,中國的地推文化(銷售/營銷團隊)奇特。在美國,產品銷售文化已經很成熟,以蘋果為例,賈伯斯最初既是產品經理,又是銷售員,他們很享受把產品做出來再賣出去,最後得到用戶體驗反饋的感覺。而在中國,銷售的才能就是把產品賣出去,產品研發過程帶給人的體驗已不復存在。
第三,政府和消費者都還沒有準備好。美國通過十年的科普教育,老百姓已經逐步接受基因檢測產品的宣傳。而中國的消費者對於基因檢測產品,更多是抱有一種神秘和高科技的心態來了解,同時,政府對於開放基因檢測應用的政策也一直搖擺不定。
面臨科技創新的挑戰
基因數據貫通於人一生的健康,決定了50%的生老病死,誰擁有基因檢測產品,誰就佔據了基因數據的「入口」。從這點來看,部署基因檢測產品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無怪乎眾多的生物及醫藥公司擠破頭都要進入基因檢測領域。
從最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衛計委)頒布的種種規範和試行條例來看,國家正在試圖放開基因檢測的應用。然而,佔據了這個基因數據「入口」,是不是就宣布勝利了呢?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曾經說過:「我們決定登月,不是因為它們簡單,而是因為它們困難。」基因行業的項目並不簡單,行業內的人看到的是國內種種不完善的技術和落後的模式,應用到消費者市場的科技成果仍鳳毛麟角。
2011年,中國科技研發投入超過1萬億元,佔GDP的1.98%,但轉化率卻僅為1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要解決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終端使用實現市場化,在目前複雜的科研體制內要實現從10%到40%的水平,難度很大。
從國家2013年對企業創新研發投入的比例來看,中國財政科技支出中,企業僅佔15%,而發達國家達到了30%以上。中國大中型企業科技研發支出佔主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1%,與發達國家大企業5%的水平差距很大。
由此看來,科技創新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方向。政府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從而推動科技成果的市場化。作為近幾年發展迅速的基因行業,也面臨著科技創新的挑戰,這些挑戰不僅存在科學研究領域,還存在於產業技術轉化過程中。
政府企業需共同努力
如今,美國正在啟動新生兒測序計劃,通過基因檢測讓基因數據陪伴嬰兒的一生,成為新生命成長過程的「指南針」。而這一計劃目前在國內還沒有開始行動。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白鶴祥建議,國家應免費為新生兒建立臍帶血和DNA庫,一方面為兒童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從源頭來有效遏制拐賣兒童犯罪。
那需要國家投入多少錢呢?經估算,全國每年新生兒申報戶口人數為1600萬~1800萬,如果採集DNA信息的方式是通過口腔黏膜細胞提取的話,按照每例市場價50元計算,除了設備成本外,國家每年投入的耗材經費就超過8億元。
最近,擁有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及數據分析技術平臺的國家基因庫正在深圳抓緊建設,平臺每年產出的基因數據佔據全球過半市場份額。我們看到的是,基因數據正在形成大數據,但是如何與應用市場對接,仍是「問號」。
一方面是原始基因數據的不斷產出,形成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另一方面卻是應用市場推動面臨的技術創新嚴重不足。
中國企業將基因檢測產品推出市場近十年,之所以沒能做起來,還存在三個瓶頸:價格、周期和數據分析;其次在模式創新上需要解決診斷類和預防類基因檢測的硬傷;最後需要在基因檢測解讀報告和後續服務上提高用戶體驗。
如果技術創新是一個方向,那麼目前中國最缺的是模式上的創新。如果基因檢測是健康行業的支點,那麼撬起健康行業「杆槓」的這隻「無形的手」,應該是政府和企業共同推動的模式創新。
業內人士和政府決策部門都要意識到,我們需要新的模式來讓行業資源更充分地發揮,讓行業的分工更高效率地運作。這就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邁出這一步。
(作者系基因大數據解讀專家,奇雲生物和奇雲諾德創始人)
《中國科學報》 (2015-03-31 第7版 生物)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