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番外】秦始皇到底應該應姓氏名誰?這問題爭論了幾千年嗎?
最近《大秦賦》熱播,掀起了戰國熱,秦始皇統一六國天下重新一統,統一度量衡,開創了郡縣制的先河,可以說其思想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具有改革性的,那麼對始皇帝一直有著很多爭議和野史,比如呂不韋之子說等等,由此引來「嬴政」「趙政」「呂政」等等議論,作為歷史愛好者,筆者翻閱了網上很多資料,並且引證一些史料,來說一說我的一家之言吧。
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們應該了解一下當今姓氏是個什麼概念?比如張三,李四,姓張名三,姓李名四。我們知道姓代表你的祖先,你的父親,爺爺留給你的,代表你們是一個家族的人,名代表的是你自己,張三來打比方,張是家族,三是它自己。那麼在遠古先秦時代有著更複雜的姓氏體系。
姓氏: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脈相傳的標誌和符號。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漸漸合為一體。
這段描述的意思就是在先秦時代部落族群為一個姓,比如秦人祖先在現在的山東菏澤發源地,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他們的族名叫做贏,之後商紂王有大臣蜚廉,蜚廉兩個兒子,一為季勝(趙國始祖),一為惡來(秦國始祖)。惡來因助商紂王,被周所殺,這一隻族人被周所歧視就投靠兄弟部落季勝那一隻。【當時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孟增因博學而受到周成王寵信,得到重用並賜之皋狼之地以為邑,所以孟增又號"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駕車)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裡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他們共同的姓叫秦,造父被分封趙地後以趙為氏,所以說此時秦的那一隻和趙的那一隻統稱趙氏,有的人或許不理解此事,按照現代的觀念侄子肯定不能跟著叔叔姓,但是在先秦時期,宗族才是基本的家庭單位,大於其他一切社會組織形式,侄子地位僅次於兒子(繼承權也是如此),高於其他一切。一個站錯了隊那麼族人就全歸另一個帶領。
那麼重點說說秦這一隻,【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秦非子)】。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周孝王賜給了他一小塊土地秦,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後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那麼秦為什麼沒有以秦為氏呢?我們在史書上也沒有見到秦政這樣的稱呼,個人認為雖然秦從趙氏分離出來但是並沒有否定自己趙氏的身份,至少沒有以此為恥,畢竟在趙氏大家族的庇佑下生活了很長時間早已認同了這一點,如果以此趙氏為恥那麼應該立刻改為秦氏,【《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他特別強調秦朝並非以國為姓(氏),雖然世有秦氏,但並非秦國王室這一支。】
史記之外的其他記載,皆為西漢初年的,也都支持秦王室為趙氏。(部分引自知乎)
1 陸賈對漢高祖說:「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陸賈跟隨劉邦打天下,前半生就生活在秦朝,他的話自然不會錯。
2 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在其《淮南鴻列》一書中就兩次稱秦始皇為「趙政」。如:「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人間訓》)、「趙政晝決獄而夜理書,御史冠蓋接於郡縣,復稽趨留,戍五嶺以備越,築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盜賊群居,事愈煩而亂愈生。」(《泰族訓》)。
3 漢武帝的兒子燕王劉旦曾上疏給皇帝:「昔秦據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輕弱骨肉,顯重異族,廢道任刑,無恩宗室。其後尉佗入南夷,陳涉呼楚澤,近狎作亂,內外俱發,趙氏無炊火矣。」(《漢書武五子傳》)
4 還有樓上某一位答主舉出的西漢竹簡《趙政》書。
而樓上答主們舉出的如高誘、班固等懷疑史記的,均是東漢人,距離西漢已經過了很多年,且經歷過殘酷的戰亂,社會制度、文化習俗發生了很大改變,因此他們的質疑並不比我們現代人權威多少。
為什麼自東漢以後,趙政之稱逐漸被拋棄,人們開始叫秦王「嬴政」?
1 因為自漢代開始,姓氏合流,西漢初期人們還能理解姓和氏的真正含義,到了東漢,經歷過天下大亂,人們已經忘記了這些區別,再看那些微言大義的古籍時,居然很多地方看不懂了,看不懂就要思考,但是百思不得其解,只能理解為古人寫錯了。
2 這裡體現了東漢人與西漢人思維方式、生活的世界秩序的不同,西漢初年時與秦、戰國的社會秩序基本一致,是分封諸侯、宗法體系、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時代,而東漢時,人們便已經習慣了嚴格的郡縣制、中央控制地方、士族成為中堅、宦官都是太監這些種種,就已經步入了我們所熟悉的中華帝國時代
3 關於趙王室的記載
(韓厥)曰:「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鳥口蜀,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厲無道,而叔帶去周適晉,事先君文候,至於成公,世有立功,未嘗絕祀。今吾君獨滅趙宗,國人哀之,故見龜策。」(《史記?趙世家》)韓厥是晉國大夫,與趙氏關係不錯
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帝告我:『晉國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將大,敗周人於範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史記?趙世家》)
【另外補充一點:秦趙共祖的部落在東夷少昊體系裡被稱為伯趙氏,圖騰為伯趙(伯勞),根據早期部落名和地名產生的規律而言,趙城恐怕是因部落名而得名,也就是說,在造父之前,他們就已經是趙部落了,史記中記載:「自蜚廉生季勝以下5世至造父,別居趙。」西周初的分封屬於舊國重封,西周封國差不多有近一半都是舊國重封,封地還是在原來的地方,這些國家大部分原本沒有氏而僅以部落名命名,舊國重封后漸把部落名/國名落實為氏。趙,恐怕也是類似情況。
司馬遷講造父被封在趙城而得趙為氏,是按照戰國、秦漢的邏輯來評判這個事件,實際上按照商代的基本邏輯,各方國皆有自己的部落名,一般都是用部落名來命名地名,尤其是那些古老的東夷部落更是如此,至於後來那些以地名為國/氏名的新封國家,他們所使用的地名大多是之前在此居住的部落名命名的。比如齊,便是夏代居住於此的強大風姓東夷部落齊的位置;唐,也是之前此地有已有唐部落;莒,也是己姓新部落取代嬴姓舊部落。】
總結以上資料,我個人認為秦始皇在當時應該叫做趙政,尊稱秦王政。在東漢姓氏合流後錯用了姓和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