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出生於公元前259年。他剛出生時,叫趙政,十三歲登基成為秦王,在統一六國後,自行改名為始皇。
秦始皇並沒有一個好的出生,他出生於趙國,他從出生開始就在趙國的邯鄲被當成人質。並且他還出生在一個錯誤時間和錯誤的地點。秦始皇出生的時候,當時秦國和趙國當時的關係非常差,也正處於秦國與趙國交戰的時期。大家都知道秦將白起坑殺趙國40萬兵,秦國,一夜之間,將趙國的所有兵卒都殺死了,而秦始皇又好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出生,他便成為了趙國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可想而知,當時的嬴政和他的母親,在滿是敵人的國家裡,過的幾乎是顛沛流離的生活。而嬴政,也在趙國整整生活了八年才回到秦國。可是,回到秦國後的他,並沒有住進皇宮,而是和他的侍從趙高住進了鹹陽城外的一個小茅草屋裡。他每天在小茅草屋裡學習書畫,學習武功,學習攻略等等,直到他13歲登上王位。
就是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嬴政,一步一步統一了全國,但是世人卻對他產生了許多誤解。
一、秦王親政的歷程是艱難
人們普遍認為,秦王的王位是秦王的父親秦莊襄王傳位於他的,其實不是,這個王位是靠秦始皇自身的能力得來的。當時12歲的秦始皇在校場上公開比文比武,通過重重篩選,他從秦國所有的世子裡脫穎而出,無論是文韜還是武略,都讓秦始皇展頭露面,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秦王。但是,當上秦王后的他,就那麼一帆風順了嗎?其實不是。
在秦始皇頭上壓著兩座大山,一是"假父"嫪毐,二是"仲父"呂不韋。
當時的秦王嬴政年紀尚小,秦國大權由呂不韋和太后掌握,後來呂不韋見小秦王年紀漸長,害怕自己與太后通姦會惹禍上身,便引薦了嫪毐,嫪毐時不時的變戲法逗太后開心,太后喜歡得不得了,便讓嫪毐假受腐刑,以宦官的身份留在太后身邊侍奉。而後,太后趙姬為掩人耳目,攜嫪毐搬至秦國陪都雍城,兩人私通並生下了兩個兒子。在一次宴會上,嫪毐酒後失言,自稱是秦王的"假父",秦王得知後,勃然大怒,密令調查此事,得知真相後的秦王,十分憤怒,並與嫪毐大戰一場,嫪毐戰敗,被誅三族,嫪毐及其黨羽被五馬分屍。秦王也對自己的母親感到羞恥,將趙姬與嫪毐的兩個兒子套進麻袋,活活摔死,而趙姬也被流放,逐出鹹陽。
所謂"仲父"呂不韋,是年少時的秦王對呂不韋的尊稱,也是由於呂不韋對秦王來說,他有功。但是秦王想要親政,就必須除掉呂不韋。到最後秦王沒有殺呂不韋,而是下令讓呂不韋告老還鄉。
從公元前221年開始,秦朝正式成立,秦王嬴政統一六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自稱始皇帝,是中國第一個統一了全中國的皇帝,並開創了封建帝制。
二、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嗎?
從學習歷史開始,我們就被灌輸一種思想,秦始皇是一個暴君。可是,我們真的了解秦始皇這個人嗎?當我們了解秦始皇后,你還會認為他是一個暴君嗎?
1.秦始皇的偉大創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政策。在中央,開創皇帝制度,實現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
秦始皇開創的封建制,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是歷史上的偉大創舉。封建制不同於秦朝之前奴隸制,在奴隸制下,奴隸不管如何始終都是奴隸,貴族也同樣無論如何始終都還是貴族,就容易導致,貴族勢力不斷增強,奴隸永遠沒有翻身的權利,也就使得生產力不斷減弱;而在封建制度下,奴隸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貴族。此時的秦朝已承認土地私有制,農戶可以通過耕種獲得收入,且那時候的秦國注重耕種,農戶也有機會翻身成為貴族。也正是由於封建制度的建立,秦朝才能夠得以強大起來,才會有如今的中國。而現在的印度,雖然廢除奴隸制40多年的,但是還是有許多人任然還是奴隸,始終翻不了身。如果早在秦朝時期沒有廢除奴隸制,今天的中國或許不會有今天的作為。
秦始皇的些許舉措,看似冷酷,但卻是處處在為國家統一著想,為百姓著想。
2."焚書坑儒"的真相
秦朝時期,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坑儒,所謂的焚書坑儒,真的如世人所說那樣殘暴嗎?而那麼秦始皇焚的到底是什麼書,坑的又真的是儒家學士嗎?
對於"焚書",在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導致秦朝上下人們的思想混亂,為了統一人們的思想,讓民間只能學習秦法,而將民間的其他書籍全部沒收,但是民間的一些農學和醫書並沒有沒收。這些書籍,秦始皇也並沒有將其焚燒,而是放在了藏書閣裡,一一保存了下來。
秦始皇"焚書"的第兩年,接著就是"坑儒",而所謂的"坑儒",坑是並不是儒家學士,而是民間方士。因方士想要接近秦始皇,從而傳《道經》於天下,於是告訴秦始皇,長生只是一個丹藥的事情,想要讓秦始皇煉製丹藥,秦始皇覺得受到欺騙後,感到憤怒,於是召集所有方士,將他們活埋。
而真正焚書坑儒的是項羽,項羽滅秦後,將秦保存的天下藏書全部付之一炬。這也讓秦始皇背了數千年的"鍋"。
3.為人仁義的秦始皇
秦始皇為人是仁義的,在他在位期間,他沒有還殺過任何一位功臣,即使是呂不韋。雖然呂不韋阻礙的秦王親政,但是秦王並沒有殺他,只是讓他告老還鄉。
秦始皇以統一天下為己任,讓天下老百姓不再受戰爭之苦。由於北部匈奴是遊牧民族,騎兵活動範圍大,需要大量軍隊鎮守,這也大大加重了北部人民的負擔,為了減輕人民負擔,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同時也是為了保護北部邊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秦始皇的種種舉措,都是為了百姓的生活,希望百姓能夠過上好日子。
在秦始皇去世之前,都還想著國家大事,他叫來鎮守南中的將領,對將領說,"南中國的中國的大門,如果他日中原有難,你不能夠北上秦王,你的使命就是守好南中國的大門,因為秦可以滅,而中國不能滅,華夏民族不能滅。"
三、順應歷史趨勢的秦始皇
秦始皇的出身,在一定的情況下影響秦始皇一生的作為。小時候過著苦日子的秦始皇,在他統治期間處處為民著想。雖然秦法嚴厲,在人們看來猛如虎,可這也是順應當時時代趨勢。當時的秦朝剛剛滅了六國,統一中國,難免會出現秩序混亂的現象,如果不制定嚴厲的法律,秦朝將不會有今天如此的作為,甚至可能沒有今天的中國。
秦以後朝代的制度,幾乎沿襲了秦朝,甚至是今天的中國,都有沿襲秦朝的某些制度,而依法治國,就是其中一個。
雖然秦始皇也做了有許多不利的措施,但是人無完人,更何況身為一個君王,難免都會有不足的地方,但是這些不足,不足以證明秦始皇是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