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中國 hdavchina.com】
微信公眾平臺回復「網站」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快速進入影音中國網手機版, 最新影音資訊一睹為快!
大到故宮博物館,小到地區文化博物館,相信走過不少地方的你,一定見識過不少形形色色的展館。但具體說到哪一家有特別展示過關於音響歷史的博物館,似乎能答上來的,也只是偶爾「碰運氣式」地在某家歷史文化展館裡,鑽洞覓縫的瞧見一兩個罷了。博物館是一個能讓我們以最直觀的方式了解歷史的地方,也是我們與舊時的文物距離最近的一次會面。如果有一次機會,讓你一次看遍人類最早發明的留聲機、八音盒、錄音機………這會是一場什麼樣的體驗呢?
曾經有人問過我,怎樣才能算真正的音響博物館?我就說,一個真正的博物館必須通過展品來告訴大家音響技術的發展史,否則只能算是一個倉庫或陳列室而已。然而,要建立這樣的一個博物館,創立人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喜歡收藏;第二:屬於影音專業人士,從事影音行業多年,熟悉影音技術及其發展;第三:捨得投入時間和成本。
最近, 《家庭影院技術》雜誌一行人到達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的迪士普音響博物館參觀。迪士普音響博物館是由廣州市迪士普音響科技有限公司企業董事長王恆先生打造。王恆先生在影音行業打拼了30年,可以稱得上是電聲界的大佬級人馬,而且本身有收藏的愛好,也是專業人士,所以在建造音響博物館的時候,希望通過展品來告訴大家音響的發展史。迪士普音響博物館分為音頻館和視頻館,目前開放的是音頻館,視頻館目前正在建造之中,完成後就可以對外開放。與此同時,當視頻館建成之後,或許迪士普音響博物館就是全中國規模最大的影音類博物館了。
工藝精緻的八音盒,這些產品在當年都是純手工製作,都是工匠為貴族們定做的,屬於非常奢侈的東西
採用紙作為聲音記錄載體的八音盒
將梳妝鏡和八音盒合二為一的產品
嚮導小姐為我們展示一張上面布滿孔洞的金屬圓盤,這就是可更換音樂八音盒的聲音記錄載體,也是唱片的起源,在她身後就是各種各樣的八音盒
早期用於錄音的設備,聲音通過話筒傳到刻刀產生振動,然後在圓筒上留下坑紋,從而將聲音記錄下來
展柜上各種各樣的留聲機,這些展品大多都保存完好,它們均為愛迪生留聲機公司的產品
嚮導小姐為我們展示一個記錄聲音的臘筒
這是錄音重置的工具,可以讓臘筒清除,那麼就可以重復使用了
30年代生產的可攜式留聲機,採用碟片的方式來記錄聲音
鋼絲錄音機,屬於磁質錄音機,是磁帶錄音機祖先
這些自動鋼琴相比起老式的八音盒,能發出真實樂器的聲音
迪士普音響博物館音頻館的主要展示區位於二層,音頻館是以早期模擬聲音記錄和回放的起源和變遷作為主題來敘述音響的發展。博物館內展示的八音盒(也稱「音樂盒」)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聲音記錄和回放的設備,由瑞士一名鐘錶匠發明。它的聲音記錄的載體是一個表面有小凸起的圓筒,通過藉助外力讓金屬筒旋動,但音條經過圓筒凸起部分的時候就會帶動音條撥動簧片使其振動,從而發出清脆的聲音,後來發展出採用可更換式的金屬圓盤作為聲音記錄的載體。這種圓盤就是唱片的起源。
這些八音盒的有著造型各樣,工藝精緻,由工匠專門為皇族(或貴族)而定做的,且全手工製作,屬於奢侈級別的工藝品。在那個年代音樂僅為少數人所擁有。直到留聲機的出現才成為近代聲音記錄和回放技術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也是音樂往商品化和平民化的方向發展的開端。博物館不僅僅展示了不同年代的留聲機及錄音設備,還展示當年用於記錄聲音的圓筒和唱片。與此同時,博物館內收藏著多臺鋼絲錄音機。這種錄音機通過一條帶磁質的鋼絲進行錄音是磁帶錄音機的始祖。此外博物館內還展出不同類型的揚聲器以及家用電器,也見證著電聲技術和家用電器的發展。
礦石收音機是最早出現的收音機,採用天線、地線以及基本調諧迴路和礦石做檢波器而組成的沒有放大電路的無源收音機
上海的紅燈牌電子管收音機曾是早期中國小康人家的象徵之一,對於出生在60~70年代的人來說,那是滿滿的回憶
Sharp公司生產的收錄機,既可以接收電臺也可以播放卡帶,在那個年代是小康家庭的象徵
SONY的可攜式專業磁帶模擬音頻錄音機
SONY公司生產的可攜式DAT錄音機,同樣採用磁帶作為記錄載體,但記錄的信號為數碼信號
飛利浦公司生產的一體化電唱機,播放密紋唱片,並自帶耳機
德國德律風根生產的開盤錄音機,採用磁帶記錄聲音,主要應用於專業音頻領域
BOSE公司生產的一款低音音箱,由於將低音單元安裝在一條長長的筒內,因此有了「低音炮」的名字
這面牆上面展示了不同規格和製作材質的黑膠唱片,記錄了唱片的發展與變遷
警報器,屬於氣流式揚聲器的一種
氣流式揚聲器,利用調製氣流來產生聲音的一種揚聲器,可以發出很強的聲音,且指向性很強,用於遠距離擴聲、噪聲環境試驗等用途
我個人認為,迪士普音響博物館最大的意義莫過於教育意義。特別是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包括90後、00後),他們接觸的都是網絡音樂,但卻對聲音的記錄和播放的發展甚少了解。因此,迪士普音響博物館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認識音響發展的科普教育基地。
大堂展廳內展示了迪士普多年來獲得的獎項和榮譽證書
迪士普的發展時間軸宣傳畫,而展臺上擺放的摩託車就是當年公司老闆用作跑業務的車
牆上掛著鍾恭良先生的簡介,他是迪士普的前首席研究員,他編寫的《公共廣播系統工程技術規範》成為國家標準,是公共廣播行業尊稱為「公共廣播泰鬥」
報紙上關於迪士普音響博物館、王總及其個人收藏作的報導
迪士普音響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的《南鄉舊夢圖》廣繡圖,這幅作品由八位資深廣繡大師合力製作而成
通草圖是清朝外銷畫的品種,在19世紀興起於廣州,題材以反映清末的社會生活情景和形色人物為主
位於大堂的貪德堂裡面最大的展品就是這個有三百年歷史的徽木派祠堂主體建築,並邀請了多名專家對其進行修復和重新安裝
大家有沒有發現「貪德堂」三個字有什麼特點?其中,「貪」字少了一點,「德」字卻多了一點。這表達的意思就是「貪少一點,多積一點德」
展示音響發展史的同時也展示品牌的發展
博物館除了展示音響發展史之外,也展示迪士普自身品牌的發展。在博物館的大廳的一個角落裡面就展示了迪士普的企業文化以及多年來獲得的獎項、榮譽、案例,參與過的各類社會公益活動等等,還有迪士普的前首席研究員鍾恭良先生所編寫的書籍以及其製作的產品,這部分的展示讓每一個參觀音響博物館的觀眾都對迪士普公司有全面的認識。
除了音響,還有私人藏品
音響博物館裡除了各種各樣的音響展品外,還展示了很多王總的私人藏品,這些藏品主要以文物以及現代藝術大師的藝術作品為主。其中,迪士普音響博物館內藏有十大鎮館之寶。於此同時,王總還把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徽木派祠堂主體建築收藏在館內。據稱為了這個主體建築,王總邀請了多名專家對其進行修復和重新安裝,讓這個收藏品能夠完整重現在觀眾面前。
據說,這家博物館展示的物品均來自於迪士普音響科技董事長王恆先生的私人收藏。直到某天,喜愛收藏的王恆先生意識到,與其將這些物品擺在房間自己看,不如建一間博物館服務大眾,於是乎,就廣州就落成了一間罕見的音響歷史博物館。
迪士普音響博物館展示了許多「音響老物件」,比如擁有一個多世紀壽命的八音盒、留聲機,時至今日它們還能發出清脆的音樂。不僅如此,博物館還專門配有一班嚮導團隊,親自為到來的觀眾介紹每件物品「背後的故事」。相信無論是熱愛音響的發燒友,還是充滿好奇心的小朋友,來到迪士普音響博物館都將會收穫一場奇妙的體驗。
迪士普音響博物館地址
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夏荷路1號(廣州市迪士普音響科技有限公司內)
乘車參考路線
路線一:嘉禾望崗地鐵站A出口,換乘509路公交車至鳳翔中路站, 下車後繼續步行約500米到達博物館;
路線二:人和地鐵站C出口,換乘843路公交車至江高路口站,下車後再換乘509路公交車至鳳翔中路站, 下車後繼續步行約500米到達博物館;
路線三:火車站地鐵站H出口,換乘523路快線至江高路口站,下車後再換乘509路公交車至鳳翔中路站, 下車後繼續步行約500米到達博物館;
以上路線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撥打諮詢熱線:020—37166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