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後疫情時代航空業:開源節流,整合加速,自救與他救

2020-12-22 澎湃新聞

新冠疫情對航空業造成了巨大打擊。那麼,在疫情後時代,航空業應當如何去走?

11月18日,2020民航趨勢論壇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在當日上午的小組討論環節上,達美航空中國區總裁黃康、廣東省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前鴻、空中巴士中國公司市場部航空市場及行業研究負責人宮輝、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全球合伙人、中國區副總裁於佔福和國際航協北亞區會員對外關係總經理蔡國先共論後疫情時期航空市場發展趨勢。

旅客從價格敏感轉為健康敏感

談及疫情對當下社會造成重大改變後,航空業應當如何去應對?達美航空中國區總裁黃康對此持樂觀態度。他認為,航空業的發展與否取決於消費者願不願意上飛機,而上飛機的前提在於飛行安全,「明年實際上很關鍵,看能否把疫苗做好,並運輸到各個地方,就可以把飛行信心重新建立起來。」

此前一般而言,疫苗的研發周期會長至8-10年。對此,黃康坦言,「說實話航空公司沒這麼長時間等,尤其是國際航空公司。要等到完全安全,完完全全地出來一個解決方案,沒有很多的航空公司能等得了兩三年的時間。」黃康觀察到,現在消費者對坐飛機特別敏感,所以疫情之後,最關鍵的是航空業如何給消費者提供更安全的環境,放心地重啟飛行。

空客中國市場部航空市場及行業研究負責人宮輝也表示,作為飛機製造商,空客跟航空公司一直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在後疫情時代,很多旅客由以前的價格敏感變成健康敏感,如何讓大家相信坐飛機是安全的,這是未來整個航空業可能要長期下的功夫。

「此次疫情還會催生航空業非接觸式服務、無感服務的時代來臨,涉及到一系列設備上的變化。」朱前鴻說道。

民航差旅需求受影響

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全球合伙人於佔福提到,此次疫情下遠程辦公協作爆發式增長,因此從中長期來看,此輪疫情中被高密度使用的視頻會議、雲協作等遠程辦公技術,或將不可逆地削減一部分商務航空出行需求。

廣東省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前鴻也看到了這一點。他認為,一些商務活動在被遠程的視頻方式替代後,可能對民航的高端商務旅客出行產生一定的影響。

對此如何應對?宮輝表示,對於航司來說,可能傳統的對旅客的劃分定義要進行改變。「如果想要開源,最根本的就是航司能為旅客提供什麼樣的核心價值。凡事來說不破不立,雖然是一個艱難的時刻,但可能這往往是一個新的契機的開始。」

於佔福認為,長期來看,商務客與休閒客份額的消漲要求航司深入理解商務客與休閒客各自的需求,相應地在全流程的關鍵觸點上優化服務內容。「國際航空市場將因疫情停滯更長時間,國內出行需求則因疫情逐步穩定優先回升,內需市場將在一段時期成為中國航司的戰略要地,航線部署、航空服務內容及市場營銷有必要針對性調整。」

繼續開源節流

那麼從增加收入、控制成本的角度,在未來的一兩年的時間裡,哪些非常重大的舉措要有必要常態化地進行下去?

對此,朱前鴻認為,在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應該會持續一段時間。「控制成本並不等於不花錢,在這個時候還是要敢於出手,只有通過發展才能解決虧錢問題。沒錢,再不發展就更沒錢。在這個時候,根據企業的自身發展定位,還是要在主業產業鏈上做文章。」

他表示,像供應鏈物流、通用航空產業等都是方向,以及與地方一些產業的融合發展,也會獲得一些機遇。「現在不能守著一個主業,在這種情況下,守著一個主業只能過緊日子。要過上好日子,還得要開源,還得要敢於投資。只要專注於機場的核心資源,在上下遊產業鏈上做文章是大有可為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達美航空每日的運行成本已經從5000萬美元降到2400萬美元,黃康表示,節約成本是航空公司現在最關鍵的,疫情前達美的員工有9萬多人,後來員工自願離開減了17000多,再加上燃油的大幅縮減。

不過,他強調,「達美不僅是看短期,從長期的角度投資於未來,也是很關鍵的。」具體有兩點,一是飛機機隊方面,18架777提前退役,同時在接新飛機方面還是照常;二是機場建設方面,有計劃在機場建設方面逐漸加快進程。

在疫情下,也有部分航企徹底退出或者將存量資源整合。於佔福表示,這一態勢的繼續將是高概率事件,2012年全球航空業的平均收益水平持續走低,運力過量是諸多因素之一,此輪擠出或對倖存者面對的供需失衡帶來些許改善,但走出低迷道路漫長,「疫情之下需求驟減,部分航司被迫退出或主動收縮面對一定會出現的飛機資產處置或拋售,對於有志發展的航司可能是合適的接手價位。」

後疫情時代的變化

後疫情時代,中國航空業將有哪些變化?

於佔福認為,一是行業洗牌將加速,原本經營困難、規模小、資產負債率高、股東實力弱的航司承受巨大成本壓力,為經營能力強的航司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契機;二是參與主體將變化,近年民營資本的航空公司由於迫於經營壓力形成了一股退出潮,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民營資本力量可能進一步從航空業中退出;三是地方補貼將減少,來自地方政府的補貼可能出現顯著縮水和斷流,更推動航空運輸自身盈利性的重要性;四是網絡格局將變化,二線機場的國際長航線的較長時期的暫停,給一線樞紐機場強化樞紐地位的契機;五是貨運發展機遇,新冠疫情衝擊下對我國產業的國際供應鏈造成較大影響,航空貨運尤其是國際航空貨運發展迎來重要窗口機遇;六是數字變革機遇,航司需抓住趨勢進行前瞻性戰略布局。

宮輝則認為,航線網絡布局可能跟以往相比要發生重大性變化,從前樞紐網絡的建設強調高效運轉,但是在疫情下,則對樞紐網絡的靈活度提出了新的挑戰。

對此,蔡國先強調,航空還是必需品,人們還是需要乘坐飛機。他認為,在疫情影響下,一是航空公司要自救;二是要他救,即政府要幫助其保存實力。

朱前鴻表示,核心能力建設的關鍵是要有發展能力,不能天天指望政府來補貼,補貼不是長久之計,關鍵還是從自身的發展能力下手。從機場的角度來講,還是要回到航空產業方面來,要打造好機場平臺,通過平臺整合各類資源產生價值,「這個平臺越有影響力,外部越想接入,就越值錢,所以平臺的維護和打造非常關鍵。依託這個平臺,也可以做產業鏈延伸方面的一些東西,比如貨運,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貨運發展能力。貨運能力的建設跟產業發展一定是關聯起來的,貨運能力建設跟現現代製造業的體系建設是密切的,只有現代製造業起來了,貨運才能夠有更大作為。此外還有數位化轉型,特別是通過流程再造,通過數據的匯聚分析,把數據當成資產來使用,研究把數據資產變現。現在這些東西我們都在探索,『十四五』要研究解決這些問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航空業將如何重啟輝煌?30位行業大咖分享獨到見解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新冠肺炎疫情對航空業造成了巨大打擊。後疫情時代,航空業如何恢復生機並重啟輝煌?11月18日,2020民航趨勢論壇在鄭州召開,來自全球民航業的30位行業大咖以「育新機開新局——疫情常態下中國民航的突圍之道與競爭力打造」為主題分享了獨到見解。
  • 民航局對多個入境航班發熔斷指令 疫情後航空業應當如何?
    疫情過後航空業應當如何去走  新冠疫情對航空業造成了巨大打擊。那麼,在疫情後時代,航空業應當如何去走?  旅客從價格敏感轉為健康敏感  談及疫情對當下社會造成重大改變後,航空業應當如何去應對?達美航空中國區總裁黃康對此持樂觀態度。他認為,航空業的發展與否取決於消費者願不願意上飛機,而上飛機的前提在於飛行安全,「明年實際上很關鍵,看能否把疫苗做好,並運輸到各個地方,就可以把飛行信心重新建立起來。」  此前一般而言,疫苗的研發周期會長至8-10年。
  • 「後疫情時代餐飲業的破局之道」高峰論壇召開 論道餐飲下半場
    2020年9月5日,「後疫情時代餐飲業的破局之道」高峰論壇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109會議室順利召開。此次論壇是在福建省商務廳的指導下,由福建省正餐行業協會主辦,富閩·恆升中心、美團點評公司聯合主辦,福州名匠廣告有限公司、泉州猩氪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莆田市菜頭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
  • 航空業自救不易機票「大跳水」:飛是虧 不飛更虧
    來源:時代周報原標題:機票「大跳水」 航空業自救不易 隨著復工速度的加快,多地開啟「搶人模式」。如何安全高效地讓務工人員返程成了如今最大的問題之一。各家航空公司「包機」政策的出爐,讓「打飛的」成了政企「組團接人」的最佳選項之一。
  • 「疫」線大調研:疫情突襲,看幾十家肥料龍頭企業如何自救?
    在疫情期間,新洋豐將會根據不同區域疫情的具體情況,從而調節各基地間的生產,並做好各項應急措施和準備,保證在疫情控制好轉恢復之後,能夠迅速恢復開工,發揮自身優勢,解決客戶缺貨的問題,並搶抓疫情後需求集中爆發的市場機遇。 觀點:2020年,尤其是上半年,行業運行壓力很大。
  • 被疫情逼瘋的航空業!英航空姐機艙內賣春、酷航空姐送餐、國航小姐姐直播帶貨......
    新加坡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到,航空業問題在疫情之後,會引起這麼大的紛亂
  • 疫情下悲慘的全球航空業
    新冠疫情的蔓延暴發,讓全球航空業遭到了史無前例的重創。這篇翻譯自《衛報》的長篇文章,原標題是Inside the airline industry’s meltdown,作者Samanth Subramanian在文中進一步揭示了疫情下全球航空業的悲慘現狀。
  • 日本藥妝巨頭松本清利潤大跌 日企在疫情下艱難自救
    這顯示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日本經濟的衝擊:外出消費需求驟減、海外人員訪日受阻、全球化供應鏈中斷……在這個創紀錄的統計數字背後,遲遲無法平息的疫情正深刻改變著日本社會的運行方式,也給日本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儘管日本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更多日企選擇積極自救。新冠疫情衝擊下,日本藥妝巨頭松本清利潤大跌。
  • 疫情之下,順德旅遊業怎樣「轉型自救」?
    不過,多數旅行社都表示會繼續堅守,紮根旅遊業,同時調整戰略,優化人力資源,不斷轉型自救,等待旅遊業春天的真正到來。疫情之下,傳統旅遊業開始轉型自救。據了解,該公司自疫情停團起就組織員工居家線上辦公,處理客戶的退改需求,從省內團、國內團到出境團,逐步退客人團款,到5月為止,基本上已經退團退款完畢,退單量大不說,還得維繫著員工社保基本工資、鋪租等費用,這幾個月確實過得不容易。  與此同時,在疫情的重創下,傳統旅遊業不得不創新營銷模式進行轉型自救。
  • 後疫情時代的新零售企業如何應對?
    疫情自全面爆發至今,已經過去了將近11個月的時間。在這11個月中,零售行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即便現在是後疫情時代,新零售行業的勢頭也並未達到疫情前的一半。疫情對新零售行業造成衝擊的同時,也給新零售行業帶來了不一樣的機遇。那麼新零售是什麼?疫情給新零售行業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呢?
  • 疫情下 傳統旅行社「花式自救」
    過去的4個月裡,80後、徐州玉屏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負責人蘇鋒一籌莫展。「在這一行幹了7年,好不容易站穩腳跟,營業額逐年遞增,卻因為疫情,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仿佛一夜之間回到剛創業時,一切都要重頭再來!」
  • 「金鷹節」圓桌對話:後疫情時代中國綜藝發展怎麼樣?
    10月17日,「金鷹節」圓桌對話在湖南長沙舉行,會上,幾位嘉賓就「後疫情時代中國綜藝發展」進行了熱烈討論。其中,曾策划過央視《傳承者》《中國詩詞大會》《等著我》《開門大吉》等綜藝節目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分享了自己對當下綜藝的一些看法,他認為近十年以來,中國視頻綜藝發展飛快,超過了國外三、四十年的發現,但問題也頗多,比如搶資源、節目同質化、真人秀太假、觀眾對明星審美疲勞等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未來綜藝會如何發展呢?
  • 後疫情時代 助企業突破壁壘開新局,上海樂器展商貿配套活動一覽
    緊抓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關鍵時刻,2020上海國際樂器展將直面行業變局,賦能傳統模式,在音樂消費需求加速釋放的市場熱情下,全面打造一場向全球化、數位化、多元化不斷升級的綜合性展會。 2020年的疫情衝擊使我國的樂器行業進入技術產能升級、轉換發展方式的攻關期,如何在行業變局面前把握全新發展機遇成為廣大樂器企業當下的首要命題。
  • 助幼兒園生產自救 「大鯨魚園長管家」如此不同
    濟南一家幼兒園賣燒烤自救走紅網絡。受疫情影響,幼兒園開展了各種自救,臨時轉行做起了餐飲,賣早餐、賣包子、賣小龍蝦。  疫情下,像這家民辦幼兒園轉行自救的為數不少。雖然全國各地均以啟動返校復學,可幼兒園復學比例不到10%。尤其是大班的畢業生,有家長給園長反饋:孩子即將畢業,下半學期一天學也沒上,就要收拾東西上小學了,遺憾至極!
  • 亞航生死劫:被疫情撕開「隱秘角落」,廉價航空插翅難飛?
    從安永的調查報告可以看出,即使沒有疫情,亞航依舊存在債務危機,只是被疫情加速了惡化的程度。事實上,成立於2001年的亞航,從負債4千萬馬幣的艱苦創業開始,利用兩年時間不僅還清債務,還取得了盈利,堪稱神話。
  • 楊國福麻辣燙多點發力布局 後疫情時代餐企創新加速
    在此之前,全球擁有超過5900家門店的國民品牌楊國福麻辣燙不僅正式對外宣布成立「楊國福商學院」,將通過這一「數字時代的企業大學」,助力楊國福集團建設企業文化、培養員工能力、打造學習型組織,賦能代理商和加盟商,提升運營能力;還在在炎炎夏日推出了新品「麻辣拌」,重點推廣番茄湯底,在線下小吃市場持續深耕。
  • 後疫情時代——新股瑞麗醫美如何突圍
    後疫情時代,被壓抑的醫美消費需求逐步顯現,加之出國受限,更加有利國內醫美的發展。「醫美」股成為近期資本市場最耀眼的明星,瑞麗醫美的上市也備受關注。招股書顯示,瑞麗醫美目前擁有四家醫療美容機構,其中三家位於浙江省,一家位於安徽省,服務包括美容外科服務、微創美容服務和皮膚美容服務。
  • 後疫情時代,浙江家具企業如何「逆風出擊、轉型升級」!
    後疫情時代,家具企業如何自救面對生存的壓力,企業如何應對和選擇未來的道路十分關鍵。對此,協會線上調研採訪了浙江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企業,聽他們負責人講述疫情下企業如何化「疫」為機,逆市創新,尋求新的突圍!企業與社會是一個整體,當疫情來臨時,企業不可能獨善其身。當社會有需要時,企業就應挺身而出。疫情爆發後,我們捐贈1000萬元,便希望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助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只有徹底打贏「疫」戰,通過這場大「考」,全球經濟步入恢復期,企業才能贏得真正的發展。企業在自救的同時,不要忘記履行社會責任,要根據實際情況量入而出,與上下遊供應鏈乃至全社會凝聚一起,共克時艱。」
  • 疫情中的航空公司,為了自救真拼盡腦洞了
    ,各行各業都受到了相當大的衝擊,遭受損失最嚴重的,莫過於全球的航空業。自從新冠疫情爆發,從今年4月開始,全球大部分國家都出臺了類似的規定:不允許一般人員乘飛機跨城市流動,無論國際還是國內航班,乘客都無法坐飛機從一個城市飛去另一個城市。這樣的規定讓航空業大受打擊,不讓坐飛機遷移了,那還靠什麼賺錢?!樹挪死,人挪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