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是現代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對黑洞以及宇宙的探索令人著迷,著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書,在2018年與世長辭,享年76歲。
不少電影嘗試描述這位偉大人物的傳奇人生,其中,2014年上映的《萬物理論》是最負盛名的一部。「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飾演霍金,因其精彩絕倫的表演,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這部電影既是人物傳記片,又是愛情片,同時被貼上了勵志、溫情、文藝的標籤。
影片劇情改編自史蒂芬·霍金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的回憶錄,而在事後訪談中,她也用心地解釋了電影的名稱「萬物理論」——這個短語「未必限於科學界的理論,也是關於世間萬物、人與事的種種。」
「過去25年的各種情景細節,
經常像放電影在我腦海裡重現。
我很想把這些記憶卸下來,
收藏到一個盒子裡,放到一邊去,
好繼續過我自己的生活。」
雖然兩人後來離婚,簡嫁給了喬納森,霍金娶了第二任妻子伊萊恩,但是最終他們依然保持著溫暖的友誼,確有無法割捨的牽絆。
喬丹·彼得森在《人生十二法則》中有一句話:「存在的美好,也許可以平衡生命中無法消除的痛苦。」
人生在世,我們面臨著不幸,也享受了幸運。如何平衡「美好」與「痛苦」兩個極端,這是每個人永遠無法逃避的問題。
霍金與簡在大學舞會初遇,「回眸一笑百媚生」,她的笑容已經銘刻在他的心上,一眼萬年。
「我是宇宙學家。宇宙學是一種有智慧的無神論者的宗教。」
「我們崇拜什麼?用一個統一方程式,解釋宇宙間的一切。」
霍金稍顯笨拙地與女孩搭訕,用特有的理科生的浪漫氣質吸引了簡的目光。之後,兩人在燦爛的煙火下定情,萬物像詩歌一樣美好。
1963年,21歲的霍金患上了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他將會逐步喪失說話和走路的能力,醫生預期他的壽命只剩下兩年。
當愛情遭遇了現實的沉重打擊,簡執意與霍金舉行婚禮,勇敢地承諾:「我看起來不像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但是我愛他,他也愛我。我們要一起對抗這個疾病。」
然而,現實並不能輕易地改變。霍金的病越來越嚴重,他常年坐在電動輪椅上,而瘦弱的簡沒有力氣把他抬過一級一級的臺階。夫妻二人育有兩子一女,簡想要擁有自己的事業,撰寫博士論文,又要看護丈夫和孩子,一口一口給他們餵飯、穿衣。
簡臉上的疲憊之色逐漸加深,對於曾經的承諾有了些許動搖。在教堂唱詩班,她遇到了信仰相同又溫文爾雅的喬納森,他真誠熱情地來家裡幫忙,一同照顧霍金,為她減輕了不少負擔。
所有人去海灘玩耍,健康的喬納森、簡和孩子們更像一家人,只有霍金孤獨地坐著輪椅看海,似乎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愛情的承諾難以兌現,這是人生中的第一重不幸。有多少人信誓旦旦,相信自己能做到與愛人長相廝守,最後卻還是向困境低了頭?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
提出了一項「愛情三角理論」,
即愛情由親密、激情和承諾構成。
由此觸發了喜歡式、迷戀式、
伴侶式、完美式愛情等七種類型。
一旦這個「愛情三角」缺了一角,那麼整段關係就會失衡,仿佛崩塌的平面。遺憾的是,簡不是聖人,當年她對霍金的承諾出自真心,但是隨著歲月流逝,她很難把承諾貫徹到底。而霍金深知這一點,所以他願意放手,讓簡尋找更適合她的另一半。
不過,人生本來就呈現了一種平衡。霍金在愛情中確實是不幸的,但是他和簡的感情裡依然存在著幸運的微光。
一方面,他們曾經山盟海誓,愛過的心情和記憶已經互相留在了對方的生命軌跡中,沒有誰能夠否認。另一方面,儘管愛情已經在柴米油鹽中褪去了色彩,兩人卻建立起了超越愛情的友誼,說是知己與親人都不為過。
電影中,導演設計了一個前後呼應的細節——「你的眼鏡總是這麼髒。」
當霍金知道自己得病,鬱鬱寡歡的時候,簡勸說他重新振作起來,摘下他的眼鏡用心擦拭。她還說:「我希望我們在一起白頭偕老。如果在一起不是很長久,那麼有多長算多長。」
在電影的結尾,簡陪著霍金去白金漢宮覲見女王,她說了同樣的一句話,並且再次為他擦拭鏡片。他們看著長大成人的三個孩子,如同看著兩人創造的神跡。
此時鏡頭不斷倒放,時光回溯,在劍橋大學裡,霍金還是那個意氣風發的才子,簡還是那個溫柔甜美的姑娘。一切回到相識之初的回眸對視,「人生若只如初見」。
不論是在電影裡,還是現實中,喬納森都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
正是他的出現,加劇了簡心境的變化,也讓簡和霍金兩人的關係變得尷尬。對於霍金來說,喬納森到底是一個雪中送炭的朋友,還是一個覬覦妻子的小人?
不得不承認的是,喬納森成為他們家庭的「一員」,確實帶著一定的目的性。
根據簡·王爾德在電影訪談的描述,她和喬納森擁有共同的愛好,例如「我喜歡唱歌,喬納森特別擅長巴洛克音樂,我倆經常在一起合作」,這些共通點都是霍金無法給予她的。
一開始,簡和喬納森存了欣賞對方的心思,漸漸地有了好感,之後他們三個人變成了朋友,霍金是夾在中間的存在。然而,霍金是何等聰慧的人,他深切地知道喬納森的友情並不純粹,但是他以寬容的心態,珍視了這份友誼。
電影中的喬納森,就像一個成熟穩重的老友。他進入了霍金的生活,也實實在在地提供了幫助。他耐心地照顧霍金,把他抱到輪椅上蓋好被子,給他們一家拍全家福,還會和霍金互開玩笑。當霍金的家人提出異議,喬納森果斷地退出了這段關係,直截了當地離開,不想給無辜的人帶去困擾。
因此,了解了前因後果,即便喬納森的動機不純,我們依然難以徹底地否定他和霍金的情誼。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大人的友情》裡分析道:
「當感受到彼此都會死時,
人才能超越善惡、貧富、優劣等,
而不顧世間的各種評價,
對共同活在這個世界
共度一段短暫時光的人,
自然產生溫柔體貼之情。」
霍金時刻活在「生命短暫」的警醒中,所以他和喬納森的友誼,含著溫柔體貼,也含著包容尊重,減少了對於利益得失的計較。
在喬納森和簡不再見面以後,霍金看出妻子十分悲傷,也認同這個朋友曾經給予的歡樂。於是,霍金悄悄帶著酒去找喬納森,誠摯地對他提出請求:「簡需要幫助。」
喬納森沉默不語,扶著酒瓶餵霍金喝酒,再用白色餐巾為他擦去汙漬,一如既往的細心。兩個男人之間不用多言,眼神中已經透露出了默契和理解。
「友情為人生之酒」,亦苦亦甜。世間的友情並非十全十美,這是人生的第二重不幸。然而幸運的地方是,不完美的友情也有彌足珍貴之處,值得感激與愛護。
佛教有言:「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霍金比普通人經受了更多的煎熬,「病苦」已經貫穿了他的一生。
電影開頭,他朝氣蓬勃,是和同學一起自由騎行的青年,隨手寫下的作業答案能讓教授另眼相看。一轉眼,因為運動神經元病的折磨,他口不能言,手不能寫,身體扭曲變形,吃飯穿衣都需要別人幫助,甚至不能好好地抱一抱孩子。
上天賜予他天才的大腦,卻也給他關上了一扇象徵「健康」的大門。他一天天地看著肌肉逐漸萎縮,變成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只能鍛鍊出強大的內心,來應對漫長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人生歷程。
電影中,當霍金被問到他的處世哲學時,他盯著觀眾掉落的鋼筆,想像自己站起來走過去撿筆的樣子,露出了神往的微笑。他說道:
「關於宇宙的邊界情況,還有比沒有邊界更特別的嗎?人類的努力應該沒有邊界,我們千差萬別,不管生活看上去多麼糟糕,總有你能夠做的事情,並且能夠成功。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霍金的這段話反映了他自身的兩個特質,也就是自律和樂觀。因為努力沒有邊界,所以他從來不放棄努力。因為有生命就有希望,所以他對「活著」這個事實感到歡欣。
雖然不幸降臨在他頭上,讓他無緣擁有健康的身體,但是他的自律與樂觀使他達到了自我平衡,照亮了生命的道路。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自律,歸根結底,
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博弈。」
「不能自我控制的人,
最終必將失去這個世界。」
霍金的自律原則,不但成就了他本身,還督促了身邊的人。拿不了筆之後,他通過訓練強大的記憶能力,把知識裝進大腦,並且能在腦海中自如運算。
在他的影響下,簡也坦承,「哪怕只有五分鐘空閒,我也會到書桌前坐下來,查閱資料」,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平凡人遇到困難自暴自棄,喜歡空等機會的來臨。而霍金病痛纏身,仍然堅持人生規劃,在精神上向著更好的自己奔跑,這便是他思維和眼界的優越之處。
正所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霍金在現實裡,一直像一位「老頑童」。既然有些痛楚無法緩解,那麼樂觀幽默總比自怨自艾要好。
霍金積極嘗試新鮮事物,笑對他人的調侃,還客串了美劇《生活大爆炸》。在這部電視劇裡,他是科學家謝耳朵的偶像,卻在網絡上嘲諷了謝耳朵發表的論文。他一本正經地解釋自己的行為:「如果你在輪椅上坐四十年,你也會很無聊的。」
在劍橋大學裡被遊客攔住,他笑眯眯地說:「我不是真的霍金,霍金本人比我帥多了。」
幽默感像宇宙一樣廣闊,活著的每一分鐘都儘量珍惜,這是霍金的生活準則,他也由此活出了充滿智慧的人生。
或許我們沒有霍金那般聰明的頭腦,但是我們能夠保持樂觀的態度,不辜負「在人世走一遭」的幸運。
「萬物理論」包羅世間萬象,不僅是科學意義的無盡研究,而且是哲學意義的無窮探索。
人生有三重不幸,也有三重幸運。不幸與幸運的交織,美好與痛苦的平衡,這是個人成長和生命延續的必然過程。
在現代社會,除了智商IQ和情商EQ,逆商AQ也需要被大眾重視。霍金在逆境中迎難而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達到了愛情、友情、自我的三項平衡,這才成就了一個思想和行動的巨人。
這裡是東風願卿,一個旅行、文史和音樂愛好者,願你我都能溫柔地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