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忠冕。
有這樣一部電影:《如晴天,似雨天》。影片是今年3月份美國上映的一部文藝片,講述的是一個貧窮女孩為了維持生計,去給一名12歲的少年當保姆。少年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孩子,擅長音樂,懂音樂的女孩在跟男孩在相處的過程中,兩個人彼此找到了自我。
這部電影有一個關鍵詞,孤獨。我們可以解讀這部電影的孤獨,從孤獨中解讀不同的人生。
孤獨,源於迫不得已。
少年是孤獨的。他很小就失去父親,母親再嫁。忙碌的母親連家裡有的角落都不曾光顧,可見並不是一個將重心放在家庭上的媽媽。她會為了陪丈夫把兒子單獨留在家裡。只有司機,廚師和保姆與少年做伴。這個年齡的孩子即使有僕人最貼心的飯菜也與問候,但是缺少親情的陪伴,他也是孤獨的。
孤獨,卻能更快的成長。
少年的成熟,博學,有主見,他的安靜與特立獨行,一點都不像一個十二歲的男孩。我們身邊,大多數十二歲的少年會做什麼?被家長督促學習做作業讀書,做完之後迫不及待的投入到手機電腦電視機的娛樂中去。電影中的少年有專門的司機開車接送他上學放學,他卻堅決要求步行,他輕易擺平司機,瞞過母親,如願以償。少年的母親督促他的,是讓他吃下他不願吃的肉食。少年自己會沉浸在閱讀、拉大提琴、下棋中。少年對母親為他定製的夏令營頗為反感,他又輕易解決了這個問題,脫身而逃,過自己想要過的暑假。少年只有一個還算不錯的朋友,但我們看的出,他的朋友不夠理解他。
孤獨,更容易惺惺相惜。
少年遇到了女孩,也是女孩遇到了少年,他們的差距很大。年齡上,女孩比少年要大十歲左右吧。家庭上,少年生活在一座像博物館一樣的大房子裡,女孩走出狹窄的出租屋,身無分文,無處安身,只能去做少年的保姆。但他們的共同點卻很多,這些共同點超越了他們的年齡和階層的差距。他們最大的相同點,便是孤獨。女孩的家庭環境像男孩一樣,有些特殊,他們都是在不夠健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他們的親人都不真正了解他們,更沒有試圖走入他們的內心。兩個孤獨的靈魂就這樣相遇了。他們都喜歡音樂,都有擅長的樂器;都是在比較狹窄的人際交往圈子中,做著一個與眾不同的自己。
所以,感覺劇情的發展會讓這兩個人發生什麼。畢竟,早熟的少年和女孩之間的感情太特殊。女孩是少年的保姆,少年卻會為女孩做吃的東西,會陪女孩一起回家看望病重的親人,會陪女孩去他從不去的餐館。但是,在這個時候,劇情戛然而止,女孩放棄了這份工作,也許是出於少年對她的勸說與鼓勵,女孩想重新做回真正的自己。他們分開,依舊是兩個孤獨的靈魂,但是他們曾經溫暖過對方。
一個女孩溫暖了少年的十二歲,一個十二歲的少年或許會改變一個大他十歲的女孩的人生軌跡。
孤獨,有時我們也需要。
關於孤獨,周國平說,愛和孤獨是人生最美麗的兩支曲子,兩者缺一不可。我贊同他這樣的說法:「孤獨是美好的……一個人自己安安靜靜和自己談話、沉思讀書、閱讀思考,這樣的感受是美好的,很自由。」
電影像一篇小說,它有故事,電影又像一篇散文,它文筆優美,如它的名字。
這可以說是一個關於孤獨的電影,孩子看了或許會了解孤獨在成長中的重要性,我們看了,更明白,孩子和我們,都需要些許的孤獨,因為我們都需要成長,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這期的溼地之聲就到這裡,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