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魚叔 獨立魚電影
每一年都說自己是史上最難求職季。
不過,這個2020年是真的實慘。
正在進行秋季招聘的應屆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
而疫情的影響還沒有結束,就業形勢變得異常嚴峻。
更要命的是,就算在求職季闖關成功,也不意味著幸福到來。
等著你的是996、修福報、打工人……
於是,也有不少人乾脆選擇不就業:啃老,打零工,混吃等死……
當然這只是暫時性的逃避。
找工作的壓力遲早會來。
幾年前,日本NHK的一部紀錄片,就將鏡頭對準了東京求職中的年輕人們。
不妨讓我們看看,他們都是如何面對的——
《紀實72小時:年輕人的求職青春》
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若者ハローワークの青春」
日本年輕人失業率非常高。
東京有一家專為35歲以下年輕人服務的青年職業介紹所。
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減少持續增多的尼特族(即啃老族)和飛特族(即只做兼職)。
在這裡現身的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是一臉迷茫。
他們為了找到第一份合適的正式工作,要花上很長時間。
最先接受採訪的是一名28歲的小夥子。
他找工作的原因十分簡單:
身邊的朋友紛紛結了婚,自己也老大不小,就想著自己應該找個正式工作了。
但問題是,他對於自己要找什麼工作一無所知。
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快一年。
一共面試了20多家公司,通過了其中3家。
但他對這幾家又都不太滿意,給拒了。
因為他希望頭份工作,有一種「衝出起跑線的衝擊感」。
這份「衝擊感」具體是什麼,他也說不清楚。
跟這位小夥子有著相似想法的不在少數。
但憑藉直覺來判斷工作是否合適,可沒個準數。
「感覺公司不靠譜」「就是感覺不對勁」……
直到有一種心動的感覺才可以。
聽上去有點不像是在找工作,而是在談戀愛?
期望月薪:215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36萬
另一名25歲的姑娘,則處於更加空白的狀態。
她畢業後,基本靠父母寄的生活費。
當她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過這樣的生活時,才發現自己對工作的事情一無所知。
在形形色色的工作種類中,她茫然地尋找。
但看上去還是那麼的開朗、無畏。
只是這份樂觀,沒能為她帶來好運。
「面試糟透了。」
她就是栽在了毫無想法這點上。
「為什麼想來我們公司工作?」
面對面試官這樣一個問題,她完全不知所措。
只能坦白地回答:「因為離家近。」
看上去是有那麼些不靠譜,但這位姑娘的內心還是很堅強的。
她說父母和身邊的朋友都在為她鼓勵加油。
有生以來第一次有了想回報他們的想法,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成功。
即便多次面試屢戰屢敗,但她仍然堅持來職業介紹所學習、諮詢。
「總之,自己一個人能堅持下去的。」
偶爾也看到求職成功的。
一名男子就獲得了人生第一份工作——便利店正式員工。
母親還特意陪著他一起過來,領取錄用通知書。
然而,一問他的年齡,已經34歲。
從20歲找到現在,找了十幾年。
不管怎麼說,終於幫一位年輕人在35歲前找到正式工作,介紹所也算是完成了一項業績。
只是,還有許多困難戶擺在眼前。
有人好不容易才拿到一份offer。
也有人輕易就放棄了從事多年的事業。
一位21歲的騎馬訓練師在賽馬場工作兩年了。
如今,他堅定地想要跳槽,換一份營業方面的工作。
「你為什麼辭職?」
這個問題也是他面試時最擔心的地方。
在模擬問答裡,他準備的答案是:「自己在那裡沒了自信」。
接著,諮詢員反問了一句;
「沒有自信也不至於離開那裡吧?」
男子一下子慌了神,臉上充滿了焦慮。
真實的辭職理由,其實沒辦法說出口。
他隱晦地向諮詢員表示,與上司有關。
「肯定不能說,說出來就得說上司壞話了。」
他是個性格直率的人,也是個單純善良的人。
但這樣的性格在成年世界中難免碰壁。
在隨後的正式面試裡,他果真卡在了「離職理由」這一步上。
再次面對鏡頭的他,多了些沮喪與無奈。
「已經不算面試了,都在聊人生。」
對方直接建議他可以再堅持做一做原來的工作。
他沒有反駁對方的建議。
因為在他看來,他需要學會接受批評,學會接受不中聽的意見。
這也是長大成人的標誌之一。
「好像人只要過了30歲,社會上就會把她當做成人對待。」
一名32歲準備跳槽的女士,就不贊同這個觀點。
她不太願意遵循這套成人法則。
畢業時正遇上了求職冰河期。
求職的焦慮使她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在工作了若干年後,決心定下心來重頭開始。
「雖說繞了點遠路,但人生只有一次。」
帶著這樣的想法,她這回一定要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
另一位29歲的年輕媽媽,也同樣決定重頭來過。
她放棄了曾經的護士工作,再次考上大學,學習英語和社會學。
如今,她還要一邊帶小孩,一邊來求職。
鏡頭下的這位年輕媽媽總是一臉微笑。
她明知道很難平衡工作與家庭,但依然堅持尋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一句「媽媽在努力呢,要加油哦」。
儘是不服輸的樣子。
年輕人對夢想的渴望與執著,遠遠不能被小看。
有位21歲剛畢業的女生,也正在艱難的尋夢之路。
原本為了不讓遠在福島的雙親擔心,踏實地以保育員為目標讀了相關專業。
但她還是放不下自己鍾愛的服裝設計夢。
在畢業後毅然決定放棄所學專業,來找與服裝相關的工作。
她興奮地談起自己的宏圖大志:
要成為一名像武藤靜香一樣的模特和設計師。
初入社會,難免碰壁、走彎路。
好在,還有不少年輕人,愈挫愈勇。
當「找工作」變成全民操心的事,這背後的原因變得值得深究。
總不能片面地歸結於「這屆年輕人不行」。
就日本來說,目前的就業環境非常嚴酷。
先看一組數據。
根據日本官方發布的信息,9月失業率為3%。
相比去年同期,完全失業人數增加42萬至210萬。
再加上疫情的影響,日本今年就業環境不斷惡化,失業人數持續增加。
不同於我國,日本企業普遍盛行「終生僱傭制」。
因此年輕人畢業後如果進入一家大公司,往往一幹就是一輩子。
這就相當於有了「鐵飯碗」。
員工不會輕易離職,公司也不會輕易炒人。
這樣的文化直觀體現在了日本許多職場劇中。
劇中人物即使受盡職場屈辱,也難以提出辭職這樣的事。
而在「終身僱傭制」的背後,還有「年功序列制」和「企業工會制」,三者並稱為日本企業的三大神器。
員工的職業、薪水、福利等等完全由工作年限決定。
制度培養了員工對企業的忠誠與奉獻理念,但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
一方面,在內部滋生了越來越多的「閒散富裕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拿高薪不幹事的老員工。
另一方面,在外部則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難以找到正式崗位,只能被迫做非正式員工。
人才得不到流動。
年輕人承受著經濟與心理上的雙重壓力。
滿懷憧憬走向社會的年輕人,被一次又一次地潑冷水。
逐漸喪失鬥志,成為低欲望一員。
而另一邊,則是許多頭髮花白、滿臉皺紋的老年打工人。
老齡化問題的愈加嚴重,使得日本政府不斷調整退休年齡。
低欲望和老齡化,已然成為日本社會面臨的雙重困境。
而日本的當下,很有可能會成為我們的未來。
相似的問題正逐漸在我們的社會中顯現。
剛出校門年輕人都懷揣著進入大企業的夢想。
但各行各業都想要高材生,門檻越來越高。
可能三年前還是普通本科就能進的企業,今年就必須清北復交。
行業內捲化不斷加重,使得不少畢業生選擇那些門檻不高的工作。
這麼比較下來,究竟是這個行業變厲害了,還是名校畢業生貶值了呢?
不僅如此,國內網際網路行業呈現井噴式發展後,近年來趨於飽和。
再加上「996」「修福報」這類行業屬性頗重的話題經常進入大眾視野。
不少年輕人的心裡也變得越來越猶豫。
過去常說:「努力就會有回報。」
但是年輕一代的打工人們早已發現,努力與回報根本不成正比。
甚至有人調侃:
「你的熬夜加班,拼死拼活趕項目,只是幫助老闆更快換車而已。」
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付出與收益的不對等……
種種原因使得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努力工作了。
「喪文化」「社畜」「打工人」……
年輕人自嘲的背後,亦是對現狀的不滿,是對大環境的抗議。
在苦難的日子裡笑出聲來,成了當代年輕人普遍的一種處世態度。
其實他們心中,又何嘗不懷揣著對未來的美好暢想呢。
很多人都會發問,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加班?
其實不然。
年輕人只是不願意加無意義的班罷了。
工作是必要的,但並不是生活的唯一。
而如今,年輕人自我價值的實現,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
找到自我,找到真心喜歡的一份事業,才是年輕人最應該思考清楚的事。
這個問題,可遠比求得一份offer,有意義得多。
全文完。
原標題:《比起情色片,島國拍這種「人間真相」才叫厲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