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輕人求職有多難?這部紀錄片告訴你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魚叔 獨立魚電影

每一年都說自己是史上最難求職季。

不過,這個2020年是真的實慘。

正在進行秋季招聘的應屆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

而疫情的影響還沒有結束,就業形勢變得異常嚴峻。

更要命的是,就算在求職季闖關成功,也不意味著幸福到來。

等著你的是996、修福報、打工人……

於是,也有不少人乾脆選擇不就業:啃老,打零工,混吃等死……

當然這只是暫時性的逃避。

找工作的壓力遲早會來。

幾年前,日本NHK的一部紀錄片,就將鏡頭對準了東京求職中的年輕人們。

不妨讓我們看看,他們都是如何面對的——

《紀實72小時:年輕人的求職青春》

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若者ハローワークの青春」

日本年輕人失業率非常高。

東京有一家專為35歲以下年輕人服務的青年職業介紹所。

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減少持續增多的尼特族(即啃老族)和飛特族(即只做兼職)。

在這裡現身的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是一臉迷茫。

他們為了找到第一份合適的正式工作,要花上很長時間。

最先接受採訪的是一名28歲的小夥子。

他找工作的原因十分簡單:

身邊的朋友紛紛結了婚,自己也老大不小,就想著自己應該找個正式工作了。

但問題是,他對於自己要找什麼工作一無所知。

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快一年。

一共面試了20多家公司,通過了其中3家。

但他對這幾家又都不太滿意,給拒了。

因為他希望頭份工作,有一種「衝出起跑線的衝擊感」。

這份「衝擊感」具體是什麼,他也說不清楚。

跟這位小夥子有著相似想法的不在少數。

但憑藉直覺來判斷工作是否合適,可沒個準數。

「感覺公司不靠譜」「就是感覺不對勁」……

直到有一種心動的感覺才可以。

聽上去有點不像是在找工作,而是在談戀愛?

期望月薪:215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36萬

另一名25歲的姑娘,則處於更加空白的狀態。

她畢業後,基本靠父母寄的生活費。

當她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過這樣的生活時,才發現自己對工作的事情一無所知。

在形形色色的工作種類中,她茫然地尋找。

但看上去還是那麼的開朗、無畏。

只是這份樂觀,沒能為她帶來好運。

「面試糟透了。」

她就是栽在了毫無想法這點上。

「為什麼想來我們公司工作?」

面對面試官這樣一個問題,她完全不知所措。

只能坦白地回答:「因為離家近。」

看上去是有那麼些不靠譜,但這位姑娘的內心還是很堅強的。

她說父母和身邊的朋友都在為她鼓勵加油。

有生以來第一次有了想回報他們的想法,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成功。

即便多次面試屢戰屢敗,但她仍然堅持來職業介紹所學習、諮詢。

「總之,自己一個人能堅持下去的。」

偶爾也看到求職成功的。

一名男子就獲得了人生第一份工作——便利店正式員工。

母親還特意陪著他一起過來,領取錄用通知書。

然而,一問他的年齡,已經34歲。

從20歲找到現在,找了十幾年。

不管怎麼說,終於幫一位年輕人在35歲前找到正式工作,介紹所也算是完成了一項業績。

只是,還有許多困難戶擺在眼前。

有人好不容易才拿到一份offer。

也有人輕易就放棄了從事多年的事業。

一位21歲的騎馬訓練師在賽馬場工作兩年了。

如今,他堅定地想要跳槽,換一份營業方面的工作。

「你為什麼辭職?」

這個問題也是他面試時最擔心的地方。

在模擬問答裡,他準備的答案是:「自己在那裡沒了自信」。

接著,諮詢員反問了一句;

「沒有自信也不至於離開那裡吧?」

男子一下子慌了神,臉上充滿了焦慮。

真實的辭職理由,其實沒辦法說出口。

他隱晦地向諮詢員表示,與上司有關。

「肯定不能說,說出來就得說上司壞話了。」

他是個性格直率的人,也是個單純善良的人。

但這樣的性格在成年世界中難免碰壁。

在隨後的正式面試裡,他果真卡在了「離職理由」這一步上。

再次面對鏡頭的他,多了些沮喪與無奈。

「已經不算面試了,都在聊人生。」

對方直接建議他可以再堅持做一做原來的工作。

他沒有反駁對方的建議。

因為在他看來,他需要學會接受批評,學會接受不中聽的意見。

這也是長大成人的標誌之一。

「好像人只要過了30歲,社會上就會把她當做成人對待。」

一名32歲準備跳槽的女士,就不贊同這個觀點。

她不太願意遵循這套成人法則。

畢業時正遇上了求職冰河期。

求職的焦慮使她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在工作了若干年後,決心定下心來重頭開始。

「雖說繞了點遠路,但人生只有一次。」

帶著這樣的想法,她這回一定要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

另一位29歲的年輕媽媽,也同樣決定重頭來過。

她放棄了曾經的護士工作,再次考上大學,學習英語和社會學。

如今,她還要一邊帶小孩,一邊來求職。

鏡頭下的這位年輕媽媽總是一臉微笑。

她明知道很難平衡工作與家庭,但依然堅持尋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一句「媽媽在努力呢,要加油哦」。

儘是不服輸的樣子。

年輕人對夢想的渴望與執著,遠遠不能被小看。

有位21歲剛畢業的女生,也正在艱難的尋夢之路。

原本為了不讓遠在福島的雙親擔心,踏實地以保育員為目標讀了相關專業。

但她還是放不下自己鍾愛的服裝設計夢。

在畢業後毅然決定放棄所學專業,來找與服裝相關的工作。

她興奮地談起自己的宏圖大志:

要成為一名像武藤靜香一樣的模特和設計師。

初入社會,難免碰壁、走彎路。

好在,還有不少年輕人,愈挫愈勇。

當「找工作」變成全民操心的事,這背後的原因變得值得深究。

總不能片面地歸結於「這屆年輕人不行」。

就日本來說,目前的就業環境非常嚴酷。

先看一組數據。

根據日本官方發布的信息,9月失業率為3%。

相比去年同期,完全失業人數增加42萬至210萬。

再加上疫情的影響,日本今年就業環境不斷惡化,失業人數持續增加。

不同於我國,日本企業普遍盛行「終生僱傭制」。

因此年輕人畢業後如果進入一家大公司,往往一幹就是一輩子。

這就相當於有了「鐵飯碗」。

員工不會輕易離職,公司也不會輕易炒人。

這樣的文化直觀體現在了日本許多職場劇中。

劇中人物即使受盡職場屈辱,也難以提出辭職這樣的事。

而在「終身僱傭制」的背後,還有「年功序列制」和「企業工會制」,三者並稱為日本企業的三大神器。

員工的職業、薪水、福利等等完全由工作年限決定。

制度培養了員工對企業的忠誠與奉獻理念,但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

一方面,在內部滋生了越來越多的「閒散富裕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拿高薪不幹事的老員工。

另一方面,在外部則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難以找到正式崗位,只能被迫做非正式員工。

人才得不到流動。

年輕人承受著經濟與心理上的雙重壓力。

滿懷憧憬走向社會的年輕人,被一次又一次地潑冷水。

逐漸喪失鬥志,成為低欲望一員。

而另一邊,則是許多頭髮花白、滿臉皺紋的老年打工人。

老齡化問題的愈加嚴重,使得日本政府不斷調整退休年齡。

低欲望和老齡化,已然成為日本社會面臨的雙重困境。

而日本的當下,很有可能會成為我們的未來。

相似的問題正逐漸在我們的社會中顯現。

剛出校門年輕人都懷揣著進入大企業的夢想。

但各行各業都想要高材生,門檻越來越高。

可能三年前還是普通本科就能進的企業,今年就必須清北復交。

行業內捲化不斷加重,使得不少畢業生選擇那些門檻不高的工作。

這麼比較下來,究竟是這個行業變厲害了,還是名校畢業生貶值了呢?

不僅如此,國內網際網路行業呈現井噴式發展後,近年來趨於飽和。

再加上「996」「修福報」這類行業屬性頗重的話題經常進入大眾視野。

不少年輕人的心裡也變得越來越猶豫。

過去常說:「努力就會有回報。」

但是年輕一代的打工人們早已發現,努力與回報根本不成正比。

甚至有人調侃:

「你的熬夜加班,拼死拼活趕項目,只是幫助老闆更快換車而已。」

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付出與收益的不對等……

種種原因使得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努力工作了。

「喪文化」「社畜」「打工人」……

年輕人自嘲的背後,亦是對現狀的不滿,是對大環境的抗議。

在苦難的日子裡笑出聲來,成了當代年輕人普遍的一種處世態度。

其實他們心中,又何嘗不懷揣著對未來的美好暢想呢。

很多人都會發問,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加班?

其實不然。

年輕人只是不願意加無意義的班罷了。

工作是必要的,但並不是生活的唯一。

而如今,年輕人自我價值的實現,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

找到自我,找到真心喜歡的一份事業,才是年輕人最應該思考清楚的事。

這個問題,可遠比求得一份offer,有意義得多。

全文完。

原標題:《比起情色片,島國拍這種「人間真相」才叫厲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這部紀錄片會讓你重新認識日本
    這部紀錄片可以說讓你看到一個更真實的日本社會,在平靜如水的表象之下是個體深深的絕望。我許多朋友去過日本,回來後都對日本讚賞有加,乾淨的街道,溫婉有禮的民眾,井然有序的社會。可能是太發達了吧,社會上升的機會也比較少,大部分強需求已經被幾個萬年不倒的大企業包圓兒,許多年輕人的理想就是成為大企業裡的正式員工,但因為日本經濟疲軟了20多年,正式就業崗位少,很多就只能打不穩定的零工,沒有正式工作,就得不到尊重,紀錄片裡面有個年輕人就說,自己也想得到社會的認可,但不知道該怎麼辦,久而久之就開始混日子,變成無緣人。
  • 求職季看電影《何者》你也許會對求職有不一樣的感悟
    求職大作戰還記得2012年底橫掃日本頒獎季的《聽說桐島要退部》嗎?當年「桐島」掀起的青春浪潮餘波未平,大學戲劇社的「大人」又要引領一波求職風暴。主人公的基地從高中電影社搬到了大學戲劇社,佐藤健飾演的拓人最愛撰寫劇本,自認為對分析他人心理很有一套。同為青春群像劇,《何者》也槊造了一系列性格迥異又各具特色的角色,「桐島」把個性分子們拆開到不同的社團裡製作衝突,《何者》則把他們聚集在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群策群力。日本人把面試求職成功拿到 Offer稱作「內定」,聚集在一起的五個人裡,光太郎是最早拿到內定的。
  • 十部關於職場的紀錄片,陪你開工
    歡迎在後臺留言告訴凹凸鏡。另外,我們也將推薦給大家十部關於工作心路、行業大師以及職業規劃的紀錄片,希望這些紀錄片伴隨著你度過新一年。新一年加油,武漢加油。這部紀錄片,是根據英國鬼才作家阿蘭·德波頓的一本書《身份的焦慮》而改編。為什麼物質條件優越了,人卻越來越不開心。阿蘭·德波頓通過對不同社會階層人的訪問和分析,提供了一種解答。
  • 央視這部紀錄片告訴我們,日本足球就是熱血漫畫變現啊
    草草收場的預選賽,將日本民眾對足球的熱情瞬間冰封。這段歷史被日足球界稱為「冬之時代」。在這樣的訓練和選拔機制下,怎麼可能挑不出好苗子來。在《足球道路》的媒體看片會上,央視體育主持人張斌說過,為什麼要把紀錄片的名字從《足球是圓的》改為《足球道路》,「因為每屆世界盃都是我們重新選擇足球道路的時刻。」看完日本篇這兩集,想起同事說的,10多年前,在日本花王駐上海公司工作的日籍員工,每個周末都會把孩子送到足球學校訓練。
  • 這部開胃紀錄片告訴你早餐說吃什麼
    紀錄片內容不多,但每種食物都有一個人故事,用幽默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的人間煙火畫面。它又短又簡單,適合觀看辦公族紀錄片的核心是每集只有5分鐘長,可以說是濃縮的精華。五分鐘,可以是時間的咖啡,可以是時間的一首歌,可以是時間的等待地鐵的巴士。我們只是一個視頻時間。
  • 這部充滿食慾的紀錄片,告訴你早餐應該吃什麼
    藏在煙火氣中的小確幸這部紀錄片播出後,獲得一致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0分。每一集講述的都是藏在大街小巷中的早餐攤子。看似簡簡單單忙忙碌碌,每天都重複著同一件事,但是從取材到烹飪,都需要一定技術含量的手法。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我要來大熊貓基地拍日本飼養員小姐姐
    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 這部紀錄片告訴你,「窮忙族」最好的命運是早點死!丨毒藥推薦
    每天深夜加完班,癱倒在床上時,你是否也懷疑自己,這麼拼,到底有沒有意義? 但是毒藥君今天決定不給你盛雞湯,只用一部紀錄片告訴你——「窮忙族」最好的命運就是早點死! 《窮忙族》由日本NHK(日本放送協會)出品。影迷們都知道,NHK紀錄片的風格極為簡潔,很少給你整真人再現或3D再現這些虛頭巴腦的視覺效果。這部紀錄片也不例外。除了簡單的圖表解說外,
  • 那些玩彈幕梗的年輕人,為什麼都在追看這部「冷凍大腦」的紀錄片
    首先,這部紀錄片的選題非常之妙,面對家中最珍視小女兒Einz的逝去,尋常人家悲痛之後通常都會將逝者入土為安,但出於對孩子無法割捨的愛,泰國科學家和他的家人決定冷凍年幼愛女,他們將希望交給未來,相信終有一天Einz會回來。
  • 這部霸屏的紀錄片告訴你!
    最近有這樣一部紀錄片刷爆了朋友圈。五千年歲月裡,中國人在與自然的相處之中,找到了一種獨特的審美和哲學,俯仰山水之際觀察與聆聽萬物如何自陳,《萬物滋養》就是大自然在每一個人間煙火的日子裡與我們的對話,有喜悅、有悲傷、有嬌嗔、有奔放,飽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幾千年間默默萌生的一種蓬勃力量,是作為觀者會被這部紀錄片激發出來的驚嘆、震撼、溫暖、感動。噓~~~~~~你能想像得到他的聲音竟是如此「酥」「萌」嗎?
  • 早餐也能拍100集,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中國人有多會吃
    在《早餐中國》播出之後,俘獲了很大一部分觀眾的心,這也是繼《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又一部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紀錄片。但是跟《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更加接地氣,早上四五點,當大家還在睡夢中的時候,街頭、樓下的早餐店早已忙活起來,等到七八點,是一天最熱鬧的時候,左鄰右舍,青年白領,上學的孩子,都會在這裡駐足。《早餐中國》到現在已經第三季了,第一二季一共70期,加上第三季一共100期,分享了100種早餐,分享了100個平凡卻不平常的故事。
  • 這部紀錄片肯定要把人看哭……
    紀錄片一開場,樹木希林坐在自己的化妝間裡,很認真地問旁邊化妝師,「這裡是不是經常會有(日本)議員過來,他們會化妝的吧?」看過紀錄片你就會發現,許多對話鏡頭都是在樹木希林行車過程中拍攝的。是的,你沒有看錯,年過七十的樹木希林仍是自己駕車來返片場。甚至為了導演方便拍攝紀錄片,自願當起了「專車司機」。
  • 「中國女婿」拍南京抗疫日常 這部紀錄片在日本火了
    「我拍的這部短紀錄片,是為了讓日本人了解中國人的抗疫對策而製作的,因為好多日本人到現在還沒有危機感。」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說,「我沒有料到紀錄片能引起那麼大的關注。」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竹內亮說到了作品誕生的「前因後果」,更談到了其創作目的,「一些日本人開始重視疫情,也知道要採取防護措施來保護自己,我認為,我想要的效果已經達到了。」
  • 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中國歷史上也曾有一個史塔克家族
    以上就是在《冰與火之歌》這部鴻篇巨作中,史塔克家族的命運。而巧合的是,在我國漫長的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家族也同史塔克家族有著幾乎相同的命運,這個家族,就是播州楊氏家族,而三集紀錄片《鐵血興亡錄——播州楊氏政權七百年》,就為我們講述了關於播州楊氏家族七百年的傳奇歷史。
  • 日本的主要求職網站介紹
    1、リクナビ(網站&APP)依據日本本土求職流程打造的一站式服務招聘網站,涵蓋招聘信息、求職指南、行業/公司基本介紹、準備ES (Entry Sheet,エントリーシート招聘信息根據不同的求職身份劃分,有學生就職(包括實習及正職)、転職(指已畢業並且有工作經驗的人打算換工作)、派遣工作和藥劑師共四個板塊入口。多條件高級搜索,包括公司名稱或所屬集團/行業/崗位/地區/申請ES/招聘待遇等等,能精準匹配目標公司或企業說明會。
  • 日本這部良心片告訴你長壽有多可怕
    近期日本推出的一部良心紀錄片,也許就是我們未來的寫照。《NHK 人生百年時代系列》俗話說,NHK出品,必屬精品。此前給大家推薦過多部反映日本老齡社會的紀錄片,它總是能用犀利的角度,為觀眾展現一個被人忽視的真實日本。
  • 這部紀錄片揭露了日本未成年人賣淫現狀
    也就是說,日本可以靠著色情業養活他們的軍隊……但如果不是特別關注日本的,看到今天的這部紀錄片肯定會顛覆你的認知。因為 2014 年之前,在日本持有兒童色情作品,是合法的。此次 BBC 走進日本,就是看看這項法律實施效果到底怎麼樣。這部紀錄片揭露了日本未成年人賣淫現狀日本一直是個淫蕩和卡哇伊相結合的國家。那裡的色情產業非常發達,眾多艾薇女神完成了老斯基的性啟蒙。但這次想談談日本色情行業的另一面。
  • 豆瓣評分8.8,這部國產紀錄片告訴你,植物為什麼如此偉大
    近些年,許多優秀紀錄片橫空出世,且不說國外如BBC的《星球脈動》、《生命故事》《藍色星球》等經典,僅國內就出現了《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一系列口碑不錯的紀錄片。紀錄片增長見聞,開闊視野,生動活潑,實在是快樂學習的好方法。
  • 關於手機輻射的危害,這部紀錄片告訴你真相
    「微波輻射就是終極汙染源,你看不見它,聞不到它,也聽不到她,但你確實能夠感覺到它。」一位電敏感「患者」說道。無線設備的電磁輻射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也是獨立紀錄片《眩暈一代(Generation Zapped)》試圖去探索和向觀眾呈現的主題。
  • 現在的年輕人,都開始看上紀錄片了?
    新一代的網際網路人,正在改變著中國紀錄片行業的新面貌。每四個中國年輕人,就有一個是B站的用戶。這是B站在一次調查中得出的結論。作為中國年輕世代高度密集的一個文化社區和視頻平臺,B站每月的活躍用戶量已經達到了1.28億,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輕人。除了看視頻,這些年輕人們還會在B站中評論、分享、點讚、投幣,發彈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