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紅區!——發生在武漢抗擊疫情隔離病房內的故事

2020-11-26 21CN

  「紅區」,抗疫醫院中重症隔離病房的別稱。這個字眼,沉甸甸地壓在人們心頭。

  紅區,是人類與疫魔激烈交鋒的戰區,是生與死角鬥的火線,記錄著悲愴,孕育著希望。

  戰紅區,刻不容緩。醫護人員在這裡,是勇士,是戰士!他們,以卓絕的勇氣,科學的實踐,與死神展開一場生死競速。

  抗擊疫情,武漢,是全國、全世界的焦點。紅區,是焦點中的焦點。那裡,都發生過哪些驚魂動魄又直指人心的故事?

  「辦法總比困難多」

  【人物】汪暉,56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護理部主任。

  【直擊】為提高診療效率、儘快收治更多病人,她第一時間組織、培訓醫院7批1000多名專業重症護士,投身於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第一線。她常到發熱病房為重病人護理做床邊指導,主動在重症病人身上,示範咽拭子的採集,創新設計了發熱門診咽拭子採集平臺,確保護士零感染。沉著冷靜的她,用心關懷身邊每一位同事,是醫院護理團隊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

  【自述】疫情發生在武漢,我們同濟要衝鋒在前,護理更要衝鋒在前。

  如何及時識別潛在的病毒攜帶者?如何在採集病人咽拭子時儘可能隔離病毒?如何安排病人的入院流程,避免交叉感染?這些棘手的問題都頗具挑戰,但辦法總比困難多。

  如果我不示範,那些年輕的小護士們怎麼敢上?我上了,他們才敢。多隔離一層,就能多一分安全,這是我能為他們想的。我不能垮,內心不能有半點猶豫,我必須鎮定,體現出專業性。如果我垮了,他們就會更慌。

  每一次我們預感可能有病人要離去,我都是提前半天跟當班的護士梳理消毒流程,排解壓力,他們太不容易了,我打心底心疼這些孩子。我們專門設定監督崗位,安排專人每天盯在發熱門診,像監工一樣不斷提醒,通過科學管理,將感染扼殺在每一個護理環節。

  「這種關鍵時刻沒有條件可講」

  【人物】陸小霞,45歲,武漢兒童醫院呼吸內科主任。

  【直擊】隨著兒童病例陸續出現,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兒定點救治醫院,武漢兒童醫院指定陸小霞為病毒感染確診患兒收治病區的負責人。為照顧確診患兒,她和同事們24小時「在線」值守;為了保障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她合理利用醫療資源,制定一位二線和四位一線醫生一組的工作模式。在她的帶領下,武漢兒童醫院的收治工作有條不紊,無一例醫護人員感染,病患兒童都得到了精心治療。

  【自述】冬春季是兒童呼吸道疾病高發期,本就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前不久我自己也出現了呼吸道感染症狀,全身乏力。但根本顧不上休息,白天在醫院接診患兒、參與會診、治療,晚上則到金銀潭醫院值班、參與專家組討論,就連睡眠時間都成了奢侈品。

  家長外出歸來,要注意徹底洗手,換掉外出衣服後再接觸孩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依然是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三板斧,此外注意營養,認識病毒要科學、理智。

  我們是醫務人員,這種關鍵時刻沒有條件可講,尤其我是黨員,更應該克服困難盡職盡責,我希望我們全體醫務人員從容應對,平安歸來。

  「相對於成人病例,兒童免疫功能不成熟,屬於呼吸系統感染易感人群,而且症狀更多樣化,下一步武漢兒童醫院還將根據患兒收治情況,對診療建議進行修訂和調整。」

  「恨不得能馬上加入戰友的隊伍中」

  【人物】鄭津,34歲,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第二批治癒出院的醫護人員。

  【直擊】近期,協和醫院又有6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醫護人員治癒出院。

  【自述】這十幾天對我來說就像做一場夢,我經歷了從醫生轉變為患者,住院治療又康復出院的過程。

  真恨不得能馬上加入戰友的隊伍中。作為一名醫生,每天早上起來看到疫情的最新資訊很痛心也很急迫。

  新型冠狀病毒並不可怕,大家鼓起精神,以科學態度,再接再厲,嚴防嚴控,一定能儘早戰勝病魔!

  「醫護人員的防護更顯重要」

  【人物】趙建平,57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呼吸內科主任。

  【直擊】在趙建平的精心治療下,同濟醫院急診科被感染的臨床醫生陸俊恢復順利,情況穩定,核酸檢測已轉陰,1月29日從金銀潭醫院轉回同濟醫院繼續做肺部的康復治療;在他所負責的同濟醫院呼吸內科,無一例醫護人員感染。

  【自述】情況緊急,必須將患者全部進行隔離,實行集中管理。無論是否在病房或是其他環境,口罩一定要戴上。

  千萬不要在思想上有任何的鬆懈期,時刻謹記現在全國上下全力阻擊的這種病毒是一種無症狀也能人傳人,且不分年齡大小、國籍、性別,有無基礎疾病,所有人都易感染的傳染病。

  與患者接觸最多,感染風險最大的是醫護人員,再加上全國範圍內的醫療隊馳援湖北,醫護人員的防護更顯重要。

  「老兵出徵,我先來!」

  【人物】郭亞兵,57歲,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肝臟腫瘤中心主任、廣東省首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隊長。

  【直擊】57歲的郭亞兵,從事傳染病和肝臟病臨床、教學和科研30餘年,在病毒性肝炎、發熱等疾病的診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2003年SARS肆虐,郭亞兵帶隊前往北京小湯山醫院,參與「非典」病人救治。

  17年後,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之際,郭亞兵再次向院黨委請戰,奉國家衛健委之命緊急組建廣東省南方醫院醫療隊赴武漢支援,並出任醫療隊隊長。

  【自述】在廣東省組建支援醫療隊之前,我和幾個曾經參加過抗擊非典的老兵就寫了請戰書交給醫院。這種時刻,我們老兵責無旁貸!

  來武漢之後,基本每天就睡5個小時左右。我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病人,面對各種各樣的情況。

  剛來的時候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又是隊長,從人員入住、工作調配、病區考察、感控防護、問題反饋、心理疏導,工作需面面俱到。

  我先來!第一次值班,我毫不猶豫地第一個進病房。第一個班是最重要的!

  「一點都不害怕那是假話,但也容不得我們害怕」

  【人物】馬丹,31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南七樓重症監護室護士。

  【直擊】馬丹每天都要進紅區,排班就像車輪一樣不斷往前滾。她們科室總共40多個護士,7到8個人為一個班組,每個班進去一次就是5個小時。

  【自述】最近唯一一次回家是1月30日,那天86歲的奶奶去世,我和愛人回家看了一眼奶奶和家人就走了,沒有多逗留。疫情之下,沒有一個親人來相送,也沒有一個花圈。

  去年12月29日首批轉入金銀潭醫院的7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就是進了我們科室。一點都不害怕那是假話,但也容不得我們害怕。我參加過禽流感、甲流的疫情防控工作。我們本來就是傳染病專科醫院,如果我們都不頂上去,那還等誰,還能指著誰,這是我們的專業,我們不能退縮!

  在重症室,病人的生活起居、大小便全部要護士來弄。現在病房裡13個重症病人,最輕鬆的時候,一個護士也要管2到3個病人。壓力是很大的,病人都是最重的,搶救、用藥都很急,我們時時刻刻都要面臨可能出現的搶救工作,節奏很快很緊張,強度很大,神經繃得很緊。

  我們科室的護士長從疫情發生開始就沒有回過家,她天天守在病房,守著病人做ECMO(體外膜肺氧合),做完了她就直接在病房休息。有一天工作完了之後她流鼻血了,就捂著鼻子在那裡吸氧。護士長和她女兒視頻,都是對著手機,躲在一邊哭。有了她的帶動,我們才有堅持下來的動力。

  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對疫情防控最大的幫助。我現在只希望自己能盡最大的能力,救治每一個病人,讓疫情快點結束。

  「我和同事跑了很多地方,才好不容易買到一碗熱長壽麵」

  【人物】黃舒,38歲,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

  【直擊】打針輸液、採集標本、監測生命體徵,為病人進行心理護理,打掃病區清潔衛生……黃舒和同事們每天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的紅區工作十小時以上。她在抗擊疫情的一線遞交了自己的入黨申請書,希望用行動踐行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無悔的誓言。

  【自述】一個上午,我和隊友兩人需要採37個血,穿著厚重的三級防護裝備,除了悶熱難受之外,護目鏡和面屏都很容易起霧。

  這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工作,特別是細緻操作,會加大難度,影響效率。但患者大多表示理解,給我們鼓勵。一位50多歲的患者,血管找不準,給他扎了兩針。他不但沒有責怪,還對我們反覆說:「謝謝,辛苦了。」

  在特殊的戰場,我們護理人員更需要身兼數職,有時除了做日常治療和護理,還要完成打掃衛生、病區消毒和照顧患者飲食起居等工作。

  病房裡,一位小夥子正好過生日,我和同事跑了很多地方,才好不容易買到一碗熱長壽麵。當我們把面遞給患者的時候,在場的每一個人眼角都泛起了淚花。

相關焦點

  • 「堅持下去就是春暖花開」——來自武漢抗擊疫情一線醫護人員的故事
    新華社武漢1月23日電 題:「堅持下去就是春暖花開」——來自武漢抗擊疫情一線醫護人員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黎昌政、廖君  他們是這場疫情防控戰的逆行者。疫情面前,他們的選擇令人動容。  一場抗擊新型肺炎疫情的戰役正在進行。許多打動人心的故事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湧現。
  • 直擊隔離病房丨天目新聞紀實片《王叔在武漢:與抗疫戰士同行》在...
    2020年1月25日,首批浙江省抗擊新冠肺炎緊急醫療隊馳援武漢,浙報集團天目新聞記者王堅穎隨團出徵,已逾40天,每天天目新聞APP發布他採制的前線VLOG,已有40餘期。為了更好地展示廣大醫務人員勇於擔當、不辱使命、敢打必勝的使命擔當,以及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鐵肩擔道義的職業信仰,天目新聞與紅旗出版社聯合出品了新聞紀錄片《直擊隔離病房——王叔在武漢:與抗疫戰士同行》。紀錄片已於3月4日在咪咕視頻APP、今日頭條、騰訊視頻上線。
  • 武漢隔離病房裡,看不見的戰役
    疫情席捲之下,人們承受的除了未知的疾病,還有不可見的心傷。臨床治療之餘,醫生們嘗試撫慰患者的心靈,他們解答、傾聽、安慰,抑或張開手臂給予擁抱。在武漢,300多名心理醫生陸續抵達,開展專業的心理幹預服務。疫情即將過去,他們仍將留守,為普通人提供心靈支撐。
  • 《人間世·抗擊疫情特別節目》開播:援鄂醫患的動人故事
    前四集將從多個角度呈現上海援鄂醫務人員在武漢抗疫的經歷:《紅區》揭開ICU病房中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 ;《相逢》展現援鄂醫務人員在武漢的種種珍貴相遇;《臉龐》記錄一百位醫務人員在武漢的經歷和感受;《雷神山往事》講述上海ECMO分隊利用高超技術幫助患者挺過艱難時刻;《我要找到你》與《我會陪著你》則是呈現疫情爆發後,上海公共衛生系統的疫情防控阻擊戰,記錄上海各大醫院中醫護工作者與患者之間的動人故事
  • 向世界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際社會給予高度關注。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中國採取的措施不僅是在保護中國人民,也是在保護世界人民。我們要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抗擊疫情的故事。堅強領導,制度保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奮戰,抱著必勝信念,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短短幾天時間內,迅即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構建了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防控體系。
  • 探秘醫大一院、瀋陽六院隔離病房……令人淚目!
    剛要出門,接到院裡緊急籌備成立發熱門診的電話,將在最短的時間內開診。作為一名經歷過甲流、禽流感的傳染科護士長,我深深懂得任務的緊迫性,沒有猶豫,放下背包轉身便投入到籌建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的工作。隨著患者的增多,隔離病房從一層擴至兩層,院裡不斷增派人手共同投入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隊伍裡來,我也越來越深感自己肩上的擔子更加重了,但不管怎樣,都要盡到自己的本職,對新來醫護人員加強培訓,監督好各級人員防護用品的穿脫,嚴格執行隔離流程,為患者做好各種必要的服務......
  • 連山隔離病房的日與夜
    不為人知的是,在距離此處不過一公裡的地方,連山人醫住院部的二樓,一場抗擊新冠肺炎的「護理戰」在無聲中打響。2月6日上午8時,26歲的護士陳連清穿上密實的三級防護服,戴上N95口罩和護目鏡,進入隔離病房開始一天的工作。4小時後出來,她已渾身溼透,美麗的臉龐上烙下了深深的勒痕,一如傷疤般觸目驚心。
  • 北京護士漫畫版《援漢日曆》,記下武漢隔離病房中的溫暖
    漫畫的作者叫陳默巖,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馳援武漢醫療隊的一名護士。喜愛畫畫的她,用畫筆記錄下了她和戰友們在武漢的點滴生活。2020年1月27日,陳默巖用畫筆記錄下了她和夥伴們在武漢第一天的生活。在這一天,她們正式進駐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6病區,而踏入這裡的那一刻,也正式開啟了屬於她們自己的「援漢日曆」。
  • 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他們是最美的青春力量!
    「青年究擊隊」的主戰場在隔離病區。在防控工作中,全體突擊隊員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發揚奉獻精神,主動接受考驗,全員進入戰時狀態,每天在「口罩、帽子、防護服、護目鏡、面屏、隔離衣、鞋套、手套」的層層包裡下,超負荷工作,進行患者救治。按照「四集中」「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團隊」的原則,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多名隊員主動請戰進入隔離、重症病房,一名醫護人員請求參加赴武漢醫療隊。
  • 景泰抗擊疫情·特別誦讀《致敬,白衣天使》
    一場疫情牽動所有人的心,今年的元宵節註定不平凡,病毒肆虐,平凡的你們堅強並堅持著。一線奮鬥的白衣衛士、盡己所能的志願者、自覺隔離的普通人.正因為有你們,希望一直都在。寒冬終會過去,春會暖花會開。「我可以,我參加過抗擊非典!」他(她)們帶著黨中央的囑託馳援武漢他(她)們來自廣東、上海他(她)們來自北京、西安.他(她)們來自五湖四海他(她)們拭去親人惜別的淚水奔向哭泣的武漢他們星夜兼程他(她)們是勇敢的醫療隊員他(她)們「逆向而行」進軍阻擊疫情的前線快,快登上汽車快,快登上高鐵快,快登上軍機馳援武漢!
  • 《人間世·抗擊疫情特別節目》開播,走進「紅區」真實世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沈傑群)5月21日,東方衛視《人間世·抗擊疫情特別節目》播出第一集《紅區》。節目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製作,全片分別從流行病學調查、病例救治、援鄂一線等角度,講述醫務工作者在防控疫情中有序、有力地為全國抗疫出力的動人故事。
  • 北京廣播電視臺《生命緣》欄目組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83次跟拍ICU氣管切開搶救,首次公開ECMO搶救全程,300多次拍攝咽拭子檢測,900多次記錄救治重症患者,被消毒液嚴重腐蝕的皮膚和衣服…… 今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北京廣播電視臺《生命緣》欄目組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這也是唯一受到國家級抗疫表彰的紀錄片團隊
  • 武漢病房內發生了這一幕……
    在武漢疫情防控的第一線,醫護人員不僅要全力救治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同時還要對病情逐漸穩定的患者進行極細緻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病毒的信心。為此,醫護人員也是絞盡腦汁想了好多辦法。3月13日,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棟10樓東區的護理組又想出個新辦法,主題是「吉林很美 我在等你」。據介紹,為了保證不耽誤正常工作,在交接班之前,護理組就已經完成了防護服的繪製,查幹湖的魚、長白山的雪、吉林的霧凇被醫護人員們一一穿在了身上。吉大一院神經內科重症監護室戴爽說,想把吉林最美的一面展現給患者,讓他們看到美麗的吉林,更有信心面對康復之後的生活。
  • 藝術節|見證·造像——抗擊疫情影像展覽
    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國人民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經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 在這場嚴重的疫情中,攝影人沒有缺席。他們不畏恐懼,深入一線,為真實和歷史留影。「見證·造像——抗擊疫情影像展覽」從紀實的視角出發,真實再現了這場聚焦武漢、輻射全國的戰「疫」景象。
  • 新聞特寫:抗擊疫情最前線
    新聞熱線:3624633 目前,我市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全部在市第三醫院進行隔離治療。2月5日,經過院方同意,《秦皇島新聞》節目部記者王鍇來到市第三醫院,穿上隔離服,進入病區,採訪了戰鬥在抗擊疫情最前線的醫護人員。
  • 武漢重症病房,小黃人出現還給病人派「生日禮」
    2月15日下午,邵逸夫醫院正式接管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8樓病區,陶女士被緊急送往這裡。原本擔驚受怕的陶女士住進病房後,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2月16日下午四點,陳倩倩跟其他11位醫護人員穿好防護用品後,進入了重症病區。
  • 泰達醫院榮獲天津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模範集體
    天津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模範集體 從1月26日派出首批援鄂醫療隊開始 泰達醫院不斷向湖北、本市 抗擊新冠肺炎的前方 輸送醫療骨幹
  • 紀錄片《人間世·抗擊疫情特別節目》開播:走進紅區真實世界
    紀錄片《人間世·抗擊疫情特別節目》開播:走進紅區真實世界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斯斯 2020-05-22 11:06
  • 北京醫療隊零感染背後的秘密:完善對隔離病房的院感改造 重新培訓...
    謹慎自處不讓任何一位隊員感染在抵達武漢初期,北京醫療隊院感組就是最先投入工作的部門之一。通過與協和西院的溝通合作,進一步完善了對隔離病房的院感改造。院感組成員謝忠堯介紹,對傳染病病房布局,歷來有「三區兩通道」的要求,「三區」包括清潔區、緩衝區和汙染區的設置,「兩通道」則是指進出隔離病房要從兩個單獨的通道經過,不能走「回頭路」。在正式進入一線後,謝忠堯所在的醫療隊要求所有人把同伴都當作潛在的「疑似病例」。
  • 險情不斷一直在戰鬥…武漢隔離病房南京護士「4小時日記」
    武漢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南京鼓樓醫院已派出三批醫療隊馳援,其中第三批醫療隊接管了武漢市第一醫院兩個重症病區。昨天,記者連線了戰鬥在重症病區的醫療隊員陳慧,講述了自己戰鬥在隔離病區的故事。  帶著「包大人」進隔離病房  2月18日凌晨,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病區,這是第三批援武漢抗疫醫療隊隊員陳慧第一個進艙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