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情不斷一直在戰鬥…武漢隔離病房南京護士「4小時日記」

2020-12-23 新華報業網

  武漢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南京鼓樓醫院已派出三批醫療隊馳援,其中第三批醫療隊接管了武漢市第一醫院兩個重症病區。昨天,記者連線了戰鬥在重症病區的醫療隊員陳慧,講述了自己戰鬥在隔離病區的故事。

  帶著「包大人」進隔離病房

  2月18日凌晨,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病區,這是第三批援武漢抗疫醫療隊隊員陳慧第一個進艙班。

  儘管已經提前和進過艙的同事請教過注意事項,但陳慧還是糾結到底要不要穿「包大人」(紙尿褲)。雖然4小時班,但往返路程要兩小時,即使提前四小時不敢喝水了,腎臟也是一直在工作,穿脫防護服和洗手消毒也要耗費大量時間,從出房間門到回來大概要九小時左右……想到這,她把放進柜子裡的「包大人」又提了出來。

  陳慧是上午05:00至09:00班,每班需提前1小時15分到大廳集合。所以,她定了03:00鬧鐘,穿戴內搭小衣,將褲腳疊齊塞入襪筒內,腰腹部各一暖寶寶,左口袋酒精噴壺,右口袋靴套及N95,出發!

  三個患者抽血,竟耗時1小時

  04:50,陳慧到達病區,05:00接班巡視病房。

  5:30,一名老年男性患者突然再次鼻流血。陳慧立即與值班醫生準備紗布浸溼稀釋腎上腺素液填塞止血。任務接踵而至,6:00,開始為所分管組患者抽血,陳慧同組的是名小同志,她主動承擔起抽血這項侵入性操作。準備好面屏,互相檢查三層防護是否完好,推車進入病房。由於戴了三層手套,加上自己的眼鏡,防護眼罩,面屏,視野也不是特別清楚,只能憑藉多年的工作經驗及手感。

  第一名患者一針見血,陳慧還暗自慶幸。等到第二名患者時,煩惱來了,因為這是一名90+歲的老年痴呆症患者,為他採血時非常不配合,手勁特別大。陳慧特別怕自己操作不當引起職業暴露,最後共採了四針,有少量血漬汙染了手套,立即更換第三層手套進行手消。

  第三名患者就是早上鼻流血的老人家,由於缺乏營養且還有潛在出血的可能,所以血管彈性差及充盈度不夠,等到採血操作完成回到護士站時,已經07:00多。陳慧和陶護長開玩笑說:「三個患者抽血竟然用了一個小時,簡直是對我職業生涯的侮辱啊。」

  危險隨時發生,心臟按壓救回老人

  抽完血,陳慧開始為所有患者測量體溫,血氧,心率及按點執行的生命體徵。08:00左右大家協同為每名患者分發早餐,有雞蛋、饅頭、酸奶餐包,打開水……而危險隨時降臨:

  08:45,一名無創呼吸機患者血氧下降,一度回落至65%,立即匯報醫生……

  08:50,隔壁房間+17床突然如廁時眩暈……

  09:10,之前鼻流血的老人家在衛生間更換衣服時突然面色蒼白,意識不清……

  「搶救車,心電監護儀,輸液盤,匯報醫生,快!」喊出這幾句話後,醫護人員立即投入到搶救工作中:就地平臥,解開領口,褲腰,胸外按壓……按壓30次後,老人家意識恢復少許,隨後大家將患者一起搬運至病床上,面罩給氧,心電監護。經過大家的積極搶救,老爺子終於清醒過來了,還對我們說了「謝謝,我好一點了」。

  陳慧說,這個時候心裡真是很難過,也不知道老爺子一個人在這待了多久,是不是很想他的家人。為了讓老人家感到舒適,她們重新更換了床單元,希望他儘可能的感到溫暖。

  搶救結束後,李敏護長及其他老師向她豎起了大拇指。陳慧說,自己只是做了能想到的和會做的事,也沒有做什麼了不起的事。在這樣的危機時刻,所有應對就像身體本能反應一樣,爭分奪秒,果斷應對,為患者爭取時間。

  回酒店吃上「早飯」,已是中午12點半

  與白班人員進行最後的交班檢查後,陳慧發現自己在進行搶救時一直是二級防護,根本沒來得及顧及自己。

  「這個我一定要反思,我們醫務人員安全了,患者才能安全!」此時,陳慧抬頭望向時鐘已經十點半,夜班N3組開始有序排隊回去更換汙染裝備,準備下班。

  脫防護眼罩時記得要閉眼,每進行一項步驟都要手消,脫掉隔離衣,防護服,清洗消毒眼鏡,洗手洗臉,酒精清理鼻孔,耳道……完成這些步驟後戴上配備的口罩和帽子用於下班途中使用,更換了自己穿來的外套,跟著大巴車回到駐地酒店,在大廳門口用84消毒液全身噴灑。回到房間,吃上飯已經12點半了。

  「有時候會又累又茫然,但是不奮力往前,又怎麼會看到目標呢?」 陳慧說,奮力奔跑的路上,雖有困難,但有更多的感動,有溫暖,有愛,讓你更加努力的擁抱這個世界。

  願大家安好,願陽光灑滿每個人!

  通訊員 柳輝豔 王娟 交匯點記者 戚在兵

相關焦點

  • 北京護士漫畫版《援漢日曆》,記下武漢隔離病房中的溫暖
    「13床病人狀況突然急轉直下,及時搶救後終於轉危為安」「2月14日當天,護士們親手摺了千紙鶴送給病人」「又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了」……最近,像這樣充滿暖心畫面的漫畫正不斷從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傳回北京。
  • 武漢日記:搬運氧氣瓶 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她第一時間寫下《決心書》,主動請纓前往武漢抗擊疫情。大年初二,她告別親人和朋友,奔赴武漢投入抗疫第一線的戰鬥 。  鄭秀雲的抗疫日記(二)  2月14日(馳援武漢的第20天)武漢暴雨  和往常一樣,我們提早1小時出發,到醫院穿戴好防護用品後,八點鐘準時交接。  沒想到,今天我們遭遇了自馳援以來最大的危機。
  • 武漢隔離病房裡,看不見的戰役
    在床旁的護士看來,這個看似通情達理的老人,已深陷抑鬱,需要治療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心靈。李欣一直是病房中病情最輕的患者。入院時,前期的發燒、喘憋已經好轉,無需氧氣支持,然而幾十天的住院生涯,她始終處於恐懼的折磨之中——沒有食慾,必須強迫自己才能吃飯,睡不著覺,常常躲起來偷哭。
  • 直擊隔離病房丨天目新聞紀實片《王叔在武漢:與抗疫戰士同行》在...
    為了更好地展示廣大醫務人員勇於擔當、不辱使命、敢打必勝的使命擔當,以及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鐵肩擔道義的職業信仰,天目新聞與紅旗出版社聯合出品了新聞紀錄片《直擊隔離病房——王叔在武漢:與抗疫戰士同行》。紀錄片已於3月4日在咪咕視頻APP、今日頭條、騰訊視頻上線。
  • ——發生在武漢抗擊疫情隔離病房內的故事
    【自述】疫情發生在武漢,我們同濟要衝鋒在前,護理更要衝鋒在前。   如何及時識別潛在的病毒攜帶者?如何在採集病人咽拭子時儘可能隔離病毒?如何安排病人的入院流程,避免交叉感染?這些棘手的問題都頗具挑戰,但辦法總比困難多。   如果我不示範,那些年輕的小護士們怎麼敢上?我上了,他們才敢。多隔離一層,就能多一分安全,這是我能為他們想的。
  • 連山隔離病房的日與夜
    2月6日上午8時,26歲的護士陳連清穿上密實的三級防護服,戴上N95口罩和護目鏡,進入隔離病房開始一天的工作。4小時後出來,她已渾身溼透,美麗的臉龐上烙下了深深的勒痕,一如傷疤般觸目驚心。這是一層封閉式的病房,最多時曾有15名密切接觸者在此接受醫學觀察。
  • 武漢重症病房裡的「好消息護士」 播報治癒人數為患者「打氣」
    武漢重症病房裡的「好消息護士」 播報治癒人數為患者「打氣」 2020-02-13 22:14:10供圖    中新網西安2月13日電 (黨田野 張麗姝)「治癒人數不斷增加,大家安心治療,說不定下個出院的就是您。」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七樓重症病房,陝西援武漢醫療隊隊員、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護士長劉勝妮像往常一樣走進病房,挨個給患者「打氣」。
  • 探秘醫大一院、瀋陽六院隔離病房……令人淚目!
    ,和我的戰友一道與病毒戰鬥到最後。隨著患者的增多,隔離病房從一層擴至兩層,院裡不斷增派人手共同投入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隊伍裡來,我也越來越深感自己肩上的擔子更加重了,但不管怎樣,都要盡到自己的本職,對新來醫護人員加強培訓,監督好各級人員防護用品的穿脫,嚴格執行隔離流程,為患者做好各種必要的服務......
  • 江蘇90後武漢戰疫記:在武漢的日子是我最珍貴的記憶
    作為江蘇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結束為期65天的戰鬥回到南京後,他在南京市國際會議中心隔離休養了14天。此刻,他和母親緊緊相擁,濃烈的牽掛在擁抱中一點一點釋放。與他同批回來的,還有同院的護士李宗育。東大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另外3位護士顧德玉、高偉、鄭智宙,在順利完成任務後,接上級命令,又與121位江蘇醫療隊的戰友們,於3月31日轉戰武漢肺科醫院。
  • 武漢·重症區六層(1):凌晨一點 病房外傳來了砸門聲
    武漢新冠肺炎最為猛烈時,一支來自南京的醫療隊進駐武漢同濟醫院,開始了一場艱難的戰役。與此同時,本刊編輯陳瑋曦帶著攝影機走進重症病房,記錄下了醫生和病患並肩作戰的日日夜夜。人生總得有點不平凡的經歷才作數——她這麼認為——她作為護士的那份就在前方,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 E1 區 6 層,裡面住著 44 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正由她南京鼓樓醫院的同事們照料著。
  • 在武漢重症病房,她意外收到了邵逸夫醫院護士的「生日禮物」
    年輕的護士陳倩倩跑到一位患者床邊,給患者「比了個心」。原本斜靠在病床上的武漢市民陶女士,站起身來,睜大眼鏡看著面前的這位聲音柔柔的「小黃人」,有些驚訝又驚喜地問「你們怎麼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這是2月16日,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8樓病區10號病房,上演的溫馨一幕。
  • 打進隔離病房的電話,讓我淚溼眼眶
    受訪者供圖   時間:2020年3月11日   地點:武漢市中心醫院   記錄者: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第五批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呼吸內科護士 昌玲   時光轉瞬即逝,不知不覺已經來到武漢20天了。我們醫療隊在武漢市中心醫院的「戰鬥」感覺已經在奔向全面勝利了,大家都各司其職,高效地完成著救治工作。在這裡,每天都上演著很多感人故事,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在疫情期間的人情冷暖。雖在隔離病房,但從未隔離愛。   在3.8國際婦女節那天,我像往常一樣穿好防護用品,在隔離病房忙碌、工作,忙了一段時間,正準備坐下來歇一歇時,公用對外的電話鈴聲響起。
  • 媽媽藏起行李箱,廣州護士手提膠袋奔赴武漢
    由於在家裡沒有拿到行李箱,匆忙下,她拿了一個紅色的塑膠袋,隨手裝了洗漱用品和一件大外套便出門,一路上請一同去武漢的戰友幫忙買行李箱和厚衣服。所以,才有了那個手提膠袋進站的最美背影!「老媽哭著不給我行李箱,可是我是護士,我應該要去!」義無反顧來了武漢,陳林葉一直忙著安頓隊伍、參加培訓等等。
  • 穿著紙尿褲上隔離病房,戰鬥8小時不上廁所!得知緣由那一刻淚崩了
    隔離病房與清潔區的隔離門。醫護人員穿戴好防護設備後,穿過這道門,就要直面病魔。(健康報記者 曹政 攝)深夜五點多,遼寧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侯思遠戰鬥在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的隔離病房。我提前一個小時來到了我們遼寧省醫療隊馳援的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進行各種消毒處理,穿戴好防護設備,進入隔離病房。我們工作的隔離病房內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必須要穿好防護服。由於在隔離病房內工作了很長時間,防護服表面是有致病微生物的,要是想去清潔區,就得把這些東西統統脫掉,否則清潔區就會被汙染,這是不被允許的。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讓人從憂心到安心-光明日報-光明網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透過醫生、護士、軍人、市民、快車司機、外地人、外國人等各行各業普通人的鏡頭串聯起一個個默默堅守、團結努力的武漢時刻。凌晨五點,武漢市肺科醫院,工作了四個多小時的護士胡雪珺從病房出來和同事換班。長時間佩戴的防護裝備在她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汗水浸溼了她的衣服和頭髮。
  • 173篇日記記錄「武漢76天」
    作者:肖暢         武漢「封城」的76天,是全國人民和武漢人民共同的記憶。  為了講好武漢抗疫故事,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武漢出版集團公司成立《英雄城記》編寫組,收集了一線戰鬥人員和普通市民76天裡有代表性的日記,從中遴選了173篇,彙編成書。
  • 戰「疫」護士吳宇:澎哥好好踢球 媽媽在武漢一起加油
    供圖/湘雅醫院紅網時刻3月9日訊婦女節,一位湖南戰「疫」護士媽媽因為自己「也許就能實現了」的婦女節願望火了——為兒子要件梅西球衣。她的願望果然實現了——阿根廷國家足球隊官方微博回覆:「護士媽媽您好,我們是阿根廷足協中國辦公室,聽到你的願望,我們給你送上一件阿根廷國家隊的十號梅西球衣,希望您的兒子穿上偶像戰袍之後,未來人生更加勇敢!擁有美好前程!
  • 手繪援鄂戰疫 北醫三院護士崔曼:武漢給我的改變難用文字形容
    5月11日晚,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隊員崔曼與封面新聞記者說起在武漢的日日夜夜,似乎還沒從一個多月前的「戰鬥」中完全抽離。作為北京最大公立醫院之一的急診科護士長,這位「80後」北京姑娘將迎來自己從業生涯的第10個國際護士節。
  • 馳援武漢護士用漫畫記錄暖心點滴(附漫畫原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2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林潔)「謝謝給我們悄悄送外賣的你,我們會好好吃東西的,請大家放心」。「謝謝你,攜手同心的『戰友』」……近日,廣東援鄂醫療隊護士於麗麗,在與病毒鬥爭之餘,用萌萌的漫畫,記錄了過去10天的暖心點滴。
  • 王永利:總臺《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直擊一線抗疫情真實「武漢...
    第一集女護士戰「疫」日記,就先聲奪人,深深吸引了觀眾。武漢市肺科醫院是最早一批的疫情定點收治醫院,護士胡雪珺所在的呼吸與急危重症醫學科一病區臨危受命,在48小時內被臨時改造成隔離病房,開始接收第一例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護士胡雪珺和她的同事,穿上厚厚的防護服走進戰「疫」最前線。第四集萬家團圓的除夕之夜,為了支援武漢人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一群人民子弟兵接到緊急任務——赴武漢支援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