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亂正常生活節奏的庚子新年,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猶如一劑強心針,給處於擔憂焦慮中的人們帶來了信心和安心,更重振了舉國上下眾志成城防控疫情的勇氣和決心。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透過醫生、護士、軍人、市民、快車司機、外地人、外國人等各行各業普通人的鏡頭串聯起一個個默默堅守、團結努力的武漢時刻。凌晨五點,武漢市肺科醫院,工作了四個多小時的護士胡雪珺從病房出來和同事換班。長時間佩戴的防護裝備在她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汗水浸溼了她的衣服和頭髮。可剛休息沒多久,她又穿上防護服,帶上三層手套,推起小推車在隔離病房區為患者遞送食物、輸液治療。李小雷是楚天音樂廣播的主持人,這段時間裡,他一直在用信心飽滿的聲音為聽眾播報疫情狀況。在他看來,只要有一個人聽到,他的堅守就有意義。除了學習刷題,被「宅」在家的初三學生子嵐還和媽媽一起練毛筆字、和爸爸合奏唱歌,努力讓疫情造成的「空檔期」變成補足學習短板、陪伴親人家庭的美好時光。從不同人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了相同的「堅守」:一線醫護人員的堅守、崗位上媒體記者的堅守、家中普通市民的堅守……這些堅守的力量匯聚在一起,擰成一股繩、織成一張網,共同努力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2月3日以來,《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用戰疫進展和溫情故事為觀眾注入了源源不斷的信心。通過5G慢直播,網民能夠實時觀測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情況,見證與疫情賽跑的中國速度。海軍醫療隊隊員李晨瞞著母親從上海來到武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護師吳孝文受命援助湖北等,這些冒著生命危險前來救助生命的勇士都是武漢堅強的後盾。更暖心的是,面對疫情自願留在武漢的「憨豆先生」模仿者英國演員Nigel,讓中國人民感受到了外國友人的義氣與善良。在「豆豆先生」製作的支持武漢的正能量短視頻中,小區居民大喊「武漢加油」的瞬間也被記錄上傳。當我們從外國人的視角再次觀看這個齊聲吶喊的時刻,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從內心深處喚起感動。隔離病房裡,患者感覺自己一天比一天好;隔離病房外,不同地域,甚至不同膚色、語言的人都在攜手對抗疫情。在這些通過「我」的視角記錄下來的日記中,充滿著正在發生的、關於幫助和希望的故事,它時刻溫暖著每個人的心靈。
面對社會突發事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第一時間給予關注和作出反應:創新策劃,向有潛力的視頻作者定向邀約、專門定製;快速上線,以超越傳統紀錄作品生產速度的效率推出作品;大小屏聯動,電視端具備網際網路基因的微9時段聯合網絡端立體傳播。當下,達到全網互動、全媒調度、全網傳輸、全域覆蓋融媒體傳播效果的《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真正實現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受疫情影響,無法深入實地進行拍攝的局限,反而推動了「日記Vlog」這種更符合網生受眾審美特性的拍攝手法在紀錄片領域的延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挑戰中抓住機遇、守正創新,通過與快手等平臺的合作突破,實現了紀實手法的革新。針對疫情特殊性採取Vlog創作方式,利用有限素材資源「實時」進行作品供給,每集時長僅有5分鐘的《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凝聚著作者和導演夜以繼日的心力投入,也因此具備了更能引發受眾共情共鳴的細膩情感。《武漢:我的戰「疫」日記》不僅成為紀錄片社會屬性的一次放大體現,也預示著紀錄頻道加強社會現實題材創作的發展方向。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承載的不是幾個人幾天的生活體悟,而是上千萬人幾十天的付出奮鬥。在需要繼續堅守的時光裡,它將幫助更多人化憂心為安心,一起迎接春暖花開的美好明天。
(作者:趙聰,系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