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篇日記記錄「武漢76天」

2020-11-18 長江網

  作者:肖暢

 

  

  

  

  武漢「封城」的76天,是全國人民和武漢人民共同的記憶。

  為了講好武漢抗疫故事,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武漢出版集團公司成立《英雄城記》編寫組,收集了一線戰鬥人員和普通市民76天裡有代表性的日記,從中遴選了173篇,彙編成書。該書編選的原則是,一定要是在疫情防控期間撰寫並在報刊、網站、各類公眾號和自媒體等平臺上刊載過,或者在一定範圍內流傳,並有確實證據證明創作於疫情防控期間的作品。

  這些普通人,在戰鬥的間隙,拿起自己的筆,記下了感受與感動,更記下了戰鬥的信心和力量;筆下有惶恐,有擔憂,有溫情,也有拼搏。

  城市是一個聚合體,更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創造主體。城市的精神植根於歷史,更來源於當代人的創造,這是我們精神的紐帶,更是城市聚沙成塔、聚火成炬的力量之源。

  我們謹梳理部分日記,銘刻這份記憶,銘刻這段歷史。

  ■ 一句「活過來了」,是對醫生最大的褒獎

  (周寧,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醫生,疫情防控期間在本院光谷院區參與醫療救治工作)

  疫情期間,同濟光谷院區成立了護心、護腎、護肝、護腦、插管數個小分隊,並稱同濟光谷「尖刀連」,來挽救患者的生命。

  50歲的老程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2月10日入院後,病情持續加重,2月17日轉入ICU。同濟插管小分隊給他實施了氣管插管呼吸機通氣,即便如此,他的血氧飽和度仍不達標。2月18日的聯合查房中,周寧提出給他使用ECMO以緩解他的低氧血症。在2月19日,周寧和護心小分隊隊員汪璐芸醫生給他實施了ECMO手術。老程是他們ICU裡第一位植入ECMO的病人,各項指標一直穩定。

  2月24日,在上機後的第6天,周寧還開心地發了朋友圈:「今天是病人術後一周的日子,各項指標越來越好,手指血氧飽和度一直都在100%,很大概率可在近期脫機。」

  但是,有「尖刀連」護航的老程,還是在撤機前一天晚上出現了意外:出現凝血障礙。從當天晚上8時開始,微信群「ECMO護心小組」的信息就沒停過,狀態一直穩定的老程出現了血小板進行性降低。在和華山醫療隊的李聖青教授一起細緻分析後,大家判斷病人很可能出現了肝素誘導性血小板減少症,並調整了抗凝策略。

  「儘快輸血漿,暫停肝素泵。」

  「今晚8床的ACT(激活全血凝固時間)如果降低到了180以下,皮下注射磺達肝葵鈉2.5mg。」

  「周老師,如果AP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還是很高,我這個抗凝還需要給嗎?」……治療建議一條接一條發到微信群裡,一直到晚上11時30分,微信群才靜下來。周寧整晚沒睡踏實,豎著耳朵聽手機的動靜。

  周寧在日記中寫道:「感謝老程,終於和我們一起艱難地闖過了這一關,度過了這充滿險灘暗流的10天。昨天早上,老程各項指標已經恢復正常。9點30分,他們開始為他實施有創呼吸機試脫機,在氣管插管內給氧5L/min的情況下,他的各項生命體徵十分平穩。11點30分,醫生們將ECMO管道撤除出了他的血管。」

  老程成功脫機後,周寧興奮地大喊三聲:「活過來了!活過來了!活過來了!」

  ■ 幾天前還是雜亂的工地,轉眼已成一排排整齊的病房

  (李虎,奇安信科技集團員工,疫情防控期間參與火神山醫院網絡設施建設)

  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時,李虎目送4000多位建設者陸續離去,他的戰鬥從這一刻才真正開始。

  按照指示,當天凌晨1時是撤離火神山的最後時間。但就在零點,一臺天眼設備在與其他廠商設備對接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撤離現場的時間一分一分地靠近,如果設備之間不能順利對接,將直接影響信息化系統的運行。他們重新鑽進機房排查,緊急協調模塊,與其他廠商工程師一同努力,終於實現了設備之間的對接。凌晨1時,順利撤離現場。

  當天上午,火神山醫院正式收治新冠肺炎患者。面對大量頭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員正在進行院區道路的最後施工,李虎寫道:「幾天前進場時我們見到的還是雜亂的工地,現在映入我們眼帘的卻是一排排整齊的白色病房。」

  隨著病房中一臺臺醫用儀器的啟動,通過包括用於抗疫治療的醫療網絡在內的網際網路,火神山醫院這個人們矚目的地方與世界相連、與生命相連。疫情的信息、患者的信息、醫療的信息……一場疫情防控戰役的幾乎所有信息,都在這裡生產、匯聚、輸送。

  ■ 發送「清零」的消息後,我盯著屏幕沉思良久

  (龐文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醫生,遼寧援鄂醫療隊隊員,疫情防控期間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參與醫療救治工作)

  3月18日0-24時,武漢新增確診病例0例,新增疑似病例0例。

  龐文躍對這一天的武漢如是描述:暖陽高掛朗朗青天,照耀大地又俯察人間。沒有窗外的冷雨,沒有生活的瑣碎,也沒有意念中的煩亂。

  二月歲除,執甲出徵。三月初捷,載離酷寒。白衣浸汗,豈不涕零如雨。龐文躍寫道:「發完『清零』的消息後,我靜靜地盯著屏幕,沉思良久,體會著一段段心路,領略著一片片情懷,感受著一份份喜悅。」

  「想必,封城近兩個月的武漢人,看到這幾個『0』,會洗去些心中的塵埃,短暫地忘卻些人生的不如意,振奮些前行的精神。」龐文躍寫道,「突然想到一張照片:雪後的櫻花。櫻花與雪相依相偎,純淨與美麗,在甜酸與苦辣中不斷碰撞,在風花雪月中,書寫了一段美麗的傳奇。就像今年的武漢,不管經歷了怎樣的風霜雪雨,此時都能感受到踏著雪花款款而來的那股春風,攜溫暖蹁躚而至,拂去了曾經的絕望,喚起了重生的信念。」

  「0」的背後,有多少人的執著與努力,有多少人的堅持與付出。成功屬於武漢援助者,也屬於武漢堅守者。

  ■ 我相信我家的「免疫兵」,一定能幹掉這個「偽裝者」

  (嚴政,武漢市民,新冠病毒疫苗試驗志願者013號)

  面對新冠病毒疫苗試驗注射,嚴政形容為「我身上多了三個『彈孔』」。

  測體溫、心電圖、CT、咽拭子和肛拭子……嚴政寫道:「順著各種流程,疫苗成功注射到了我們十幾個人的體內。軍事醫學研究院的張老師幫我們每個人都拍攝了整個過程,然後傳給了我們。這應該是值得我們每個人驕傲一輩子的瞬間。」

  坐著交通車,志願者們來到了隔離點的療養中心二區,各自開始為期14天的封閉隔離生活。

  武警武漢特勤療養中心的夜晚,寂靜祥和。嚴政感覺整個人開始有點不舒服,微微發燙,身上卻沒有一點點汗。於是他燒了開水,涼白開應該是他接下來唯一的「武器」。水燒好後,再看看腋窩的雲測溫設備,摸摸自己腦門,高燒如期而至,從37℃到38.1℃,一條平滑的向上曲線。過一會兒,再看了看體溫,38.23℃,再沒有怎麼升高了。喝水喝水喝水!

  嚴政寫道:「相信我家的『免疫兵』,一定能夠幹掉這個『偽裝者』。」

  ■ 瀋陽永遠有一個弟弟等著他,我們有過命的交情

  (韓冰,遼寧省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護士,遼寧援鄂醫療隊隊員,疫情防控期間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參與醫療救治工作)

  要離開武漢的時刻,韓冰眼圈紅了。

  撤離的日子已經確定,遼寧援鄂醫療隊拍了集體照。該醫療隊分管的3病區和4病區的患者早已是個位數,今天這兩個病區將騰空。

  韓冰曾經以為收到回家的消息後會立馬收拾行李,但不知道為什麼這一刻腦海裡出現的是他們病區病情最重的患者小飛。韓冰放不下牽掛,他寫道:能再給我幾天時間嗎?再給我些日子,小飛也許就能撤掉呼吸機了……

  小飛剛來的時候能走能跳,後來突然病情加重陷入昏迷。為了更好地護理小飛,病區成立了ECMO特護小組,有重症護理經驗的護士都參加,韓冰也是其中一員。韓冰參與了救治小飛的整個過程,大家傾注全力,把最先進的治療手段全用上了,目的只為拯救這個年輕的生命。

  離漢前是韓冰值守的最後一個夜班,正好和小飛說再見。小飛的氣管是切開的,無法說話,韓冰寫道:「我們兩個大老爺們的告別很直接。我說,我們要回家了,今天是最後一天護理你了,等你病好了,來瀋陽,我請你吃燒烤、喝『老雪花』。他看著我,眼圈紅了。還好,我戴著護目鏡,他看不到我的眼淚。」

  韓冰最後一次給小飛做踝泵運動,小飛的肌力曾經為0級,長期臥床,不進行鍛鍊的話,全身肌肉將會無力,等痊癒了會站不起來。給他做踝泵運動這樣的康復治療,是韓冰給他的加項。這一走,心裡還真惦記。

  韓冰寫道:「我和小飛互加了微信。我叮囑他,真正好起來了一定要告訴我,瀋陽永遠有一個弟弟等著他,我們有過命的交情!」

  ■ 《英雄城記》如何面世

  

  記者:據了解,還在疫情期間,《英雄城記》這本書就開始醞釀了?

  《英雄城記》編寫組:是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初,武漢出版集團按照市委統一部署,在第一時間組織黨員幹部值守隔離點,下沉社區,為方艙醫院配書,積極參與捐款,為築牢抗疫防線體現了國有企業的使命和擔當;另一方面,武漢出版集團擔當起出版人的職責,秉持「為時代發聲,為城市立傳,為讀者增福祉」的理念,決定為「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立傳。自2月14日起,武漢出版集團就發布了徵文啟事,並通過系統徵集、網絡徵集、定向徵集等方式向全社會徵集日記,隨後成立了《英雄城記》編寫組。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成書經過?

  《英雄城記》編寫組:在市委宣傳部指導下,武漢出版集團成立《英雄城記》編寫組,參與本書內容編輯的有近20名專業編輯。編輯人員從數以萬計的日記和數千張圖片裡精心挑選出173篇社會各方面有代表性的日記和近百幅展現社會抗疫面貌的圖片,緊急聯繫每篇日記、圖片作者,獲得授權並確認作者信息。初稿成型於「五一」期間,後幾經易稿,精心打磨,改樣不下於20次,編校隊伍艱苦奮戰,最終呈現出大家手中的這本《英雄城記》。

  在這次徵集稿件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市民的支持和幫助,許多兄弟單位和個人對資料收集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併表示感謝。本書的173位作者,都是這場疫情防控鬥爭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們與1000萬武漢市民堅守在這座城市裡,為保衛大武漢、奪取疫情防控的勝利付出了無數的艱辛與心血!

  【編輯:李爾靜 畢婷】

相關焦點

  • 央視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網友故事入選「國家記憶」
    視頻博主@蜘蛛猴麵包 在武漢封城的第一天就開始了記錄,短短二十幾天拍攝了系列紀實視頻《武漢日記2020》,這些視頻成為當時很多人了解武漢的一個窗口。今年4月,微博宣布將#武漢日記#裡醫護患者志願者的抗疫日記集結出版為《武漢抗疫日記》,以親歷者的第一視角,真實記錄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漢從「封城」到「解封」的76天實況。《武漢抗疫日記》出版所得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計劃,致敬為抗疫辛勤付出的英雄們。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記錄疫情親歷者的真實故事
    截至2月13日,《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在「央視頻」平臺的累計播放量已達674萬人次,推薦量達7億;在快手平臺,已經累計有1409萬人觀看了直播。節目與觀眾一起見證每一份執著的信念與希望,溫暖與感動。《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的出發點在於「記錄真實的武漢時刻」,於是我們看到:今年的春節,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了中國人難以忘懷的時刻。
  • 央視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記錄著真實的「武漢時刻」
    2月22日,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第二季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開播,並在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和點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自2月3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以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 「武漢日記」拍攝者蜘蛛猴麵包:用鏡頭記錄疫情中「不服周」的武漢人
    ,出於「記錄時光」的習慣,林文華(新浪微博@蜘蛛猴麵包)開始用視頻「寫」武漢日記。「寫」武漢日記。1月24日,武漢封城第二天,我一早醒來,看到一位醫生朋友留言,說一些武漢人組建了志願者群,義務接送受公共運輸停運影響的醫護人員上下班。
  • 武漢封城「76天」:這部衝奧紀錄片到底怎麼樣?
    坦白承認吧,這部入選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名單的《76天》,著實讓我從頭哭到了尾。
  • 《武漢日夜》:記錄「愛與生死」,一部紀錄片的告慰與擁抱
    在多地仍受疫情影響、幾乎各省都倡導「就地過年」的背景下,觀看武漢抗疫題材的紀錄影片《武漢日夜》,有一份特別的感受。去年接近春節的時候,武漢疫情暴發,除夕夜前夕,離漢通道關閉,自此開始了長達76天的封城,76個「武漢日夜」,也是76個「中國日夜」,無數人關心發生在武漢的疫情,也關切著全國的抗疫動態,那段時間,永世難忘。在大銀幕上看《武漢日夜》,有種撲面而來的真實感,人們首次可以通過如此大的畫幅,更為真切地感受不到一年前發生在武漢的事情。
  • 紅色小兵:公知導演的紀錄片《76天》入圍奧斯卡,中國媒體不要再捧了!
    2020年初武漢封城的紀錄片《76天》進入了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大名單,並有望獲得提名的消息,一些人更是在微博上「彈冠相慶」:這是美國向中國遞過來的橄欖枝。那麼,這真的是一部完整、公正、客觀展現中國武漢抗疫鬥爭的優秀紀錄片嗎?而據媒體報導,該片早已經在2020年9月14日的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12月4日北美在線上映了!有網友說,紀錄片《76天》基本就是以幾個病人把整個76天串起來,感覺刻意避開了大環境中政府和人民軍隊的部分,即便是描述社會環境,也都集中在街道工作人員。
  • 董傑:一篇篇日記寫滿思念記錄成長
    南京市江寧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柯章敏,作為江蘇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奔赴武漢。當晚,他的妻子董傑用手機記下分別的不舍和內心的不安。40多天來,她幾乎每天在手機上寫日記,偶有例外是因為晚上加班到很遲,或者忙孩子的事給忘了。長長短短的文字,留下生活的細碎點滴、心緒的波動起伏。
  • 《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在武漢舉辦
    新華網武漢8月20日電(楊宇)記錄抗疫故事的《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19日在位於湖北武漢的卓爾書店舉辦。發布會正值中國醫師節,主辦方還將500本《武漢抗疫日記》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贈予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和麻醉科,以此向一直奮戰在武漢抗疫最前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
  • 《武漢日記2020》走紅:疫情不是江城的「末日」
    16天過去了,那裡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網絡平臺上,很多人選擇用不同形式,記錄著那些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微博vlog博主「蜘蛛猴麵包」,就是其中一位。據新京報報導,「蜘蛛猴麵包」原本是個自由影視工作者,也是武漢本地人。關閉離漢通道的第一天早上,他就開始記錄這個城市。短短十幾天內,他拍攝的紀實視頻《武漢日記2020》更新到了第九集,他的微博粉絲從1萬多漲到了230多萬。
  • 作家方方:沒想到這麼多人讀我的「武漢日記」 現在仍不習慣
    其出處,來自65歲的武漢女作家方方的一系列「日記」。  因著有多篇以湖北武漢為背景的小說《水在時間之下》《武昌城》《塗自強的個人悲傷》,以及被改編成影視劇的《桃花燦爛》《萬箭穿心》等,此次她以本土作家身份連續在網絡發聲而形成的「日記」被更多人關注和傳播。
  • 新聞紀錄片《武漢76日記》,「抗疫」期間真實的故事!中英字幕
    The lockdown: One Month In Wuhan 《The lockdown: One month in Wuhan》為中國環球電視網發布的武漢
  • 專訪方方:我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寫武漢日記
    1月25日,困在湖北省作協和文聯大院的方方開始寫「武漢日記」。凌晨等著看方方的「武漢日記」,已經成了許多人入睡前的一種默契。「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身處武漢現場的方方,用帶著個人體溫的筆觸,記錄下時代洪流中的一個個小人物,描述那些生與死、哀與樂。以往熱鬧的江城,封城後也冷清下來。/ @蜘蛛猴麵包至3月2日,「武漢日記」已經寫到了第35篇,武漢仍未解封。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從親歷者視角記錄最真實的戰「疫」
    2月3日起,中央電視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推出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這個系列短視頻的拍攝者分別是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人,這些疫情親歷者從不同側面、通過第一視角向觀眾講述了整個武漢抗擊疫情的真實情況。短視頻採用Vlog(視頻日記)方式製作,每集5分鐘。
  • 方方日記英文版《武漢日記》將全球上市,方方稱不知此書是誰編的
    正在說中國作家方方在今年年初針對湖北武漢當地新冠疫情暴發後所寫的,反映疫情發展和記錄疫情下日常點滴的方方日記英文版預計將於8月18
  • 武漢女婿拍百集紀錄片《武漢日記》真實還原武漢抗疫精神 作品無償...
    在昨日的捐贈儀式上,這位有著「少年白頭」的80後導演,第一次完整觀看片子後激動地說:「我們叫它《武漢日記》,日記是形式,拍下的卻是武漢精神!作為武漢女婿,我只想用自己擅長的方式為『熱乾麵』加油!」活動間隙,楚天都市報記者對程逸飛進行了專訪。
  • 武漢解封,76個日日夜夜,我們陪你走過
    漸漸的,武漢已不再是漩渦的中心,全球疫情蔓延,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從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封城76天的武漢將慢慢復甦。春天會回來,熱乾麵會回來,櫻花會回來,平靜的生活終歸會回到這座城市。但當4月4日國家公祭日的鳴笛在空中響起時,提醒我們,有的人在這個冬天永遠離開了我們。
  • 記錄在漢經歷的68天 黎巴嫩學子出書講述武漢抗疫故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琳 通訊員 熊苒苒他來自黎巴嫩,在武漢求學五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沒有離開,留在武漢記錄所見所聞。本月,《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中英文版出版,書中傳遞的真實故事歷歷在目,這座城市的不屈與力量讓人感動。
  • 安妮日記:大屠殺的黑暗記錄
    安妮的名字多年後傳遍全世界,因為她留下一本藏於閣樓的日記,記錄了黑暗時代一段真實而豐盈的生命。《時代》雜誌在1999年將她列入「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理由是「書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於大屠殺、猶太教、少女時期,甚至是善良,更成為了現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個人道德思想受到各式各樣機械式的破壞影響,堅持要求得到生存的權利,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希冀。」
  • 《武漢日記》第27篇——此役背城借一,絕不能輸!
    2020年2月16日,封城25天打從封城那天起,武漢就成為一場實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