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女婿拍百集紀錄片《武漢日記》真實還原武漢抗疫精神 作品無償...

2020-11-19 荊楚網

□楚天都市報記者 徐穎 通訊員 劉翔 戴博

7月1日,導演程逸飛將百集公益紀錄片《武漢日記:決戰江城之巔》,無償捐贈給武漢革命博物館。6月30日晚,剪輯師才完成該片的最新混剪版本。

在昨日的捐贈儀式上,這位有著「少年白頭」的80後導演,第一次完整觀看片子後激動地說:「我們叫它《武漢日記》,日記是形式,拍下的卻是武漢精神!作為武漢女婿,我只想用自己擅長的方式為『熱乾麵』加油!」

活動間隙,楚天都市報記者對程逸飛進行了專訪。

人物檔案

程逸飛,生於1980年,「中國慈善千人計劃成員」、中國第一部粉紅絲帶明星公益系列微電影導演、北京小城故事公益影視公司創始人。他是武漢女婿,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時,他在武漢與家人團聚,於是拿起攝像機拍下了真實的《武漢日記》。《武漢日記:決戰江城之巔》是唯一一部在武漢疫情期間保持日更、並在疫後紀錄武漢重啟及復工復產的全程全景紀錄片。

少時得過重症肺炎生命垂危

對「呼吸不上來」感受特別深

記者:1月23日,大家還很緊張,你怎麼就想到要拍一部日更的公益紀錄片?

程逸飛:我是武漢女婿,愛人和兩個孩子都在武漢,平常我是北京和武漢兩邊跑。去年我們在湖北拍攝紀錄片《了不起的古建築》,2020年過年準備在武漢休整,結果趕上了這次疫情。

我高中時得過一次重症肺炎,雙肺感染,生命垂危,在姐姐的精心照顧下,半年才康復。所以我對肺炎感受特別深,當時我無法做「躺下」的動作,一躺就感覺呼吸不上來,馬上就要斷氣似的。

所以,今年過年我就和兩個當老闆的朋友說,我要拍這樣一部紀錄片,他們很支持。從開拍第一天起,我們就保留了一個習慣,一邊拍攝一邊給遇到的人發口罩。所以我既是拍攝者,也是志願者。

記者:什麼時候開始進醫院拍攝的?

程逸飛:在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後第9天,我去武漢協和醫院、長航總醫院拍第9集的素材,在長航總醫院,跟著送物資的志願者進了重症監護室(ICU)。那時我對這次疫情認識還不足,只穿了最薄的防護服,離病人大概1米5左右的樣子,還採訪了ICU護士長,得知當時去世的患者平均年齡是66歲左右。護士長的爸爸七八十歲了,一個人在家裡,沒有人照顧,她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回去,於是在鏡頭裡對爸爸說「爸爸,對不起,爸爸,我愛你」。

在武漢協和醫院的走廊,一位大姐對著我們的鏡頭哭了很久。她把父母接到武漢過年,結果父母感染了新冠肺炎,她感到自責,因為當時父母都躺在醫院走廊裡等床位。拍這些鏡頭時,我的內心有些崩潰。但拍到醫護人員時,又受到鼓舞,這個時候我才知道醫護人員是多麼偉大!

每天凌晨兩點左右睡覺

在外面不敢摘口罩喝水

記者:拍攝100天不斷更,是怎麼做到的?你每天的工作狀態是怎樣的?

程逸飛:基本上每天都是凌晨兩點左右睡覺,早上七八點鐘又開始拍攝。2月中旬以前,我們在外面都不敢摘口罩喝水,更別說吃飯了,當時連方便麵都沒開水泡。所以早上出門時我會吃飽,這樣在外一天都可以不吃了。有一次我特別餓,看到一個商店門開著就去問,老闆娘說不賣東西。我說我快餓暈了,才買到蛋黃派,吃了兩袋。2月中旬以後,我就帶壓縮餅乾補充體力了。

記者:有沒有中途想放棄的時候?

程逸飛:拍到令人崩潰的畫面時,內心會受到衝擊,就像我提到的那位大姐。當時我跟家人已交待好,萬一我被感染了,也不要來照顧我。其實不光是我,當時衝在第一線的人,都做好了萬一的準備,還有很多人都是瞞著家人偷偷上陣。記得有一次鍾南山院士說血庫告急,很多志願者獻血不敢要獻血證,也不敢拿公仔回家,就是怕家人知道。無論是志願者,還是援漢醫療隊員,還是保障城市運轉的工作人員,我們都拍了下來。他們的精神鼓舞著我,我拍下這些,是一個影視人的職責和擔當。

以前我冬天會感冒,這個冬天我沒吃好沒睡好,卻沒生過病。不知道哪兒來的體力支撐著我,可能還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讓我覺得有一股勁用不完。

記者:拍攝有沒有留下遺憾?

程逸飛:我恨自己分身乏術。我們團隊有4個人,但去一線危險的地方,我都是一個人去拍。因為他們都是獨生子女,我不放心讓他們去。當時的信息像潮水一樣湧來,根本來不及策劃,我們每天只能快速篩選人物進行拍攝,現在回頭再看,覺得還是有很多遺憾,還有很多東西沒拍到、沒拍好。

用影像記錄下疫情期間

和疫情後的女性「她力量」

記者:作為一名男導演,怎麼會一直專注「粉紅絲帶」主題的拍攝?

程逸飛:我剛進影視公司時,公司做了第一部乳腺癌題材的電視劇《活著真好》,我作為員工參與了。後來我自己做影視,又拍了第一部粉紅絲帶明星公益系列微電影,計劃共拍攝五部。第一部《粉紅絲帶·粉戀》播出後,我們做了武漢第一屆粉紅絲帶健康跑。

當時姚貝娜患乳腺癌去世不久,當天下大雨,有兩千人參加粉紅絲帶跑。我們又在武漢十所高校做了分享會,主要是宣傳乳腺癌的早預防、早發現和早治療。印象最深的是去中南民族大學,分享會結束後,有女生還拉著協和醫院的專家諮詢。跟我們之前想的「大家可能會不好意思」完全不同,還有男生參加,他們都說要回去告訴媽媽。我覺得自己做的這些事情,特別有意義。

記者:這次《武漢日記》的拍攝也特別關注了女性群體?

程逸飛:援漢醫護人員有4萬多人,大部分是女性。護士承擔著很重的護理任務,她們不僅是醫護,也是媽媽、女兒,但這個時候她們只能做一件事——搶救病人。

百集《武漢日記》中拍攝的人物近千名,女性佔了一半以上。三八婦女節那天,我們還聯合《時尚健康》做了系列女性抗疫人物的微電影。《時尚健康》的女性粉絲多,當時影響力還蠻大。疫情後復工復產,我們又做了「巾幗有為」系列,用影像記錄疫情中和疫情後的女性她力量。

記者:期間,你們還持續給武漢的乳腺癌患者送去物資?

程逸飛:對。我們去武大人民醫院東院區採訪,見到了我的老朋友、乳腺科的楊青峰醫生。楊醫生說科室的床位基本上都給了新冠肺炎患者,之前的乳腺癌患者全回家了,想拜託我照顧一下他的患者。這些患者拉了一個小群,有17個家庭,疫情期間我一直給她們送口罩等物資。2月份,從貴州來了一批新鮮的香菇和土雞蛋,我開自己的車從捐贈方那裡領了物資,花兩天跑了武昌、漢口、青山、江夏幾個片區,把東西送到她們手中。因為我的通行證去不了蔡甸等更遠的地方,最後送了12家,並採訪拍攝了這些患者在疫情期間的生活。

我們這次拍攝100天的素材,還有三分之二沒有曝光。後期我還打算出一本書,做一部紀錄片電影,記錄武漢這100天究竟發生了什麼,又是什麼支撐我們戰勝了這場災難。

相關焦點

  • 聚微光 燃希望——百集紀錄片「武漢日記:決戰江城之巔」分享會在...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程子)6月12日,以感恩抗疫先鋒、弘揚武漢精神為活動主旨的「武漢日記:決戰江城之巔」百集紀錄片分享會在武漢中城龍山湖舉行。
  • 《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在武漢舉辦
    新華網武漢8月20日電(楊宇)記錄抗疫故事的《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19日在位於湖北武漢的卓爾書店舉辦。發布會正值中國醫師節,主辦方還將500本《武漢抗疫日記》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贈予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和麻醉科,以此向一直奮戰在武漢抗疫最前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
  • 王永利:總臺《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直擊一線抗疫情真實「武漢...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全體國人的心,作為疫情中心的武漢,更是成了關注的焦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 2月3日起全天滾動播出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為觀眾呈現危難中的守護相望,真實的「武漢時刻」。
  • 央視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記錄著真實的「武漢時刻」
    第一季節目,共9集、每集5分鐘,創造了系列總話題閱讀量達5.2億、討論量達49.7萬,總視頻平臺推薦量達7.18億、視頻觀看量達1.57億,總直播觀看量達1286.2萬、點讚量達96.24萬。作為系列微紀錄片作品,《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體量短小,單集5分鐘左右時長。第二季節目繼續將鏡頭聚焦普通人,通過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堅守崗位的勞動者等不同疫情親歷者們,記錄特別的「武漢時刻」。
  • 日本導演再推南京抗疫紀錄片 下一站去武漢拍
    竹內亮在片中講述曾拍攝了南京抗疫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更新」啦。近日,竹內亮在網上推出了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 第二部》,再次引發了中日兩國網友的關注。4月6日,竹內亮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說,他們還將繼續拍攝抗疫紀錄片,下一站準備去武漢拍。現代快報此前報導,3月2日,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片《沒有新感染者的城市》登上了日本雅虎網站的首頁。片中,竹內亮以自己的視野向世界展現了南京在抗疫時期實施的「小區管控」「不接觸餐廳」等措施。這部紀錄片一經發布就引發關注,引來中日兩國網民的熱烈討論。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好久不見,武漢》登陸網際網路後,立刻引起了大範圍的關注和討論。竹內亮剛開始很害怕,怕被武漢人說:「這不是真實的武漢,這個日本人理解錯了」。而事實上,很多武漢人看過後給他留言說「謝謝」。竹內亮感謝武漢人的包容和認可,他拍攝的目的就是想把真實的武漢傳達給全世界。竹內亮和中國的緣分要追溯到2001年。
  • 首部武漢「抗疫」英文紀錄片上線!加油,武漢!
    日前,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部全景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了過去一個多月,在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城市裡,疫情是如何從快速暴發到逐漸被遏制的全過程。
  •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爆款」:讓世界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
    為什麼要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是不是現在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我作為生活、工作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6月28日晚,竹內亮在直播平臺講述了《好久不見,武漢》拍攝的幕後故事。
  • 央視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網友故事入選「國家記憶」
    7月29日晚間,@央視新聞 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匯集對央視新聞素材以及微博用戶對武漢疫情的真實記錄,整理成為一部真實、感人的 「國家記憶」,以此向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武漢全體市民,以及全國上下所有配合疫情防控的公民們致敬。
  • 首部武漢戰疫真實紀錄片引爆海內外反響:武漢!全世界挺你!
    回顧武漢「封城」1個多月來發生的真實故事。這部紀錄片成了全球網友了解中國「抗疫」真實情況的一扇窗,而該片導演葛雲飛9日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也是這部紀錄片的創作初衷之一。《武漢戰疫紀》回顧了過去一個多月,在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城市裡,疫情是如何從快速暴發到逐漸被遏制的全過程。
  • 紀錄片《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持續熱播
    9集,從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不同側面的武漢疫情親歷者,採用「視頻日記」的主觀視角,講述武漢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溫暖故事。這就是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推出的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該系列第一季首播於2月3日,第一季播出9集後就創造了視頻觀看量1.57億的成績。2月22日,第二季再次開播。
  • 大型紀錄片《武漢戰疫》震撼亮相
    上百名記者歷時八個月,在一線零距離拍攝,全景式真實記錄去冬今春疫情暴發以來,以武漢、湖北為主戰場所展開的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戰疫故事。由湖北廣播電視臺攝製、出品的大型紀錄片《武漢戰疫》,9月24日起在湖北衛視晚間黃金檔重磅推出,其他頻道9月25日起輪播。
  • 紀錄片人在武漢
    ▲林晨同學《武漢UP實拍,封城後的24小時,「空城」武漢的物價、交通、生活狀態》視頻截圖離漢通道關閉當天,另一個武漢的vlogger「蜘蛛猴麵包」也上傳了一支vlog,名為《武漢封城--封城以後真實的武漢街頭、超市與藥店》。這段視頻後來出現在了3月1日央視的《面對面》上,本人也被冠以「武漢日記拍攝者」的名頭。
  • 新聞紀錄片《武漢76日記》,「抗疫」期間真實的故事!中英字幕
    「抗疫」紀錄片。 1月23日「封城」,4月8日「重啟」武漢,歡迎「歸隊」。就像視頻裡說的,「希望---是潘多拉的盒子中最後留下的東西」,只要心存希望,就一定能勝利! 觀看視頻,在武漢封城的76天中,發生了哪些讓你感動的真實故事?點擊文章下方在看,留言評論,分享給大家吧!
  • 重返武漢,這部紀錄片令人潸然淚下
    6月26日晚,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微博、嗶哩嗶哩等平臺上線發布,不到24小時便在全網引起熱議,播放量已超過2500萬次。 為什麼它會這麼火?它和其他記錄武漢的紀錄片有何不同?我們一起來看看。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從親歷者視角記錄最真實的戰「疫」
    2月3日起,中央電視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推出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這個系列短視頻的拍攝者分別是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人,這些疫情親歷者從不同側面、通過第一視角向觀眾講述了整個武漢抗擊疫情的真實情況。短視頻採用Vlog(視頻日記)方式製作,每集5分鐘。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記錄疫情親歷者的真實故事
    鏡頭一轉,病房裡,一位感染了病毒的患者要求記錄人:把燈打開,我要跟你拍照片。記錄人問:為什麼?患者說:幫助過我的人我都要拍!平常的對話卻發生在戰役的戰場上。稀鬆平常的小事在這一刻,卻顯示了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內心的堅定的信念與懷抱的希望。那個面對鏡頭一邊展示自己書法作品的學生,一邊告訴觀眾他每天的時間安排包括:刷題,上網課,做各科作業。
  • 武漢,好久不見
    6月26日晚,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微博、嗶哩嗶哩等平臺上線發布,不到24小時便在全網引起熱議,播放量已超過2500萬次。 疫情爆發以來,竹內亮沒有停止記錄,拍攝了抗疫日記等一系列節目。「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是不是現在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我是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於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們拍攝的武漢人,然後一百多個人報名了,最後我們選擇了十個人的故事。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現在的武漢。
  • 德國電視臺取消播出武漢抗疫紀錄片
    編輯:拾遺 眾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在整個世界爆發,範圍之大速度之快,令人難以預料和控制,但是,好在中國黨和人民一心抗疫。 大家高度地配合,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曙光,中國武漢地區已經成功地脫離了病毒的包圍,國內疫情也有了初步的控制。
  • 日本導演用紀錄片講述感人武漢故事,《好久不見,武漢》引發中日...
    我是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於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們拍攝的武漢人,然後一百多個人報名了,最後我們選擇了十個人的故事。 伴隨著上述自我介紹,居住在南京的日本導演竹內亮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正式在中國上線,不到24小時該片播放量就高達975萬。現在已經達到了1537萬次播放量。